收藏 分销(赏)

基础强化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综合训练试卷(含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464867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强化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综合训练试卷(含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本文档共18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综合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唐代著名诗人储光義的名句“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其中“潭清疑水浅”是说从平静清澈的水面向下看到的潭底比实际深度要浅些。图中的光路图,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A. B. C. D. 2、如图,在井底正中央P点趴着一只青蛙.抽干井水后,青蛙仍在P点,与抽水前相比,它的“观天范围”将 A.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3、如图所示,是创新小组的同学们自制的照相机。在较暗的教室内,让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在半透明膜上可看到室外实验楼清晰的像,若想在半透明膜上成实验楼更大清晰的像,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相机向前移,纸筒向前伸 B.相机向后移,纸筒向后缩 C.相机不移动,纸筒向后缩 D.相机和纸筒的位置均不变 4、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所使用的的凸透镜焦距为16cm B.物体放在A点对应的位置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C.物体放在C点对应的位置,放大倒立的实像 D.物体从A点移到C点的过程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5、如图所示的四个光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日环食”现象 B. 人眼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C. 照相机成像 D. 白色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如图是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登录网址、查看物品相关信息,手机的摄像头是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此时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______处,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物品。 2、某汽车司机下车时,随手将一瓶矿泉水放在仪表台上,如图所示。不料因阳光照射、水瓶聚光,车内物品被点燃引发火灾。太阳光经过矿泉水瓶发生了___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矿泉水瓶相当于___________。因此,提醒大家在车内不要放置有聚光效果的物品。 3、小芳照镜子时看不到自己的全身像,于是她后退了几步,在后退的过程中: (1)小芳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______,像与小芳的距离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2)小芳发现平面镜中的像变模糊了,戴上近视眼镜后像又变的清晰,近视镜为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这是利用近视眼镜对光有______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使眼睛中的像再一次移到视网膜上. 4、小丽在湖边游玩时,看到了一些光现象。茂密的树下有一个个圆形的小光班,是由于______而形成的太阳的“像”;看到的湖水中游动的“鱼”比其实际位置要______(选填“深”或“浅”);湖中孔桥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而形成的虚像。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折射角______入射角,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 (选填“凸”或“凹”)透镜;小明由于平时不注意用眼,造成了眼睛近视,他应通过佩戴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三、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尾焰喷薄而出,闪烁着多彩的光芒映透整个夜空,全力托举着8.2吨的嫦娥五号向着月球飞驰而去,同时水面上方腾起一层白雾,如图甲所示。12月1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稳稳降落在月球正面的预选着陆区,如图乙所示。12月2日22时,经过约19小时的月面紧张工作,嫦娥五号通过安装在前部的摄像头寻找到了提取月壤的最佳地点,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贮存装置中,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如同茫茫草原上的一颗流星划破天际,惊起一团烟云,以百米冲刺的姿态迫不及待回到地球并带回了所提取的月壤,如图丙所示。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找出一个相关的物理信息,并指出其对应的物理知识,不得与示例重复。 物理信息:水面上方腾起一层白雾。 物理知识:白雾是由于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物理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 。 物理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小明同学与小亮同学讨论:光学中有关放大镜的问题,小明同学说:“通过放大镜用眼睛观察物体,总是比实际物体大,所以叫放大镜”;小亮同学说:“物理学是条件学,如果条件合适,通过放大镜用眼睛观察物体,还可以看到比实际物体小,或等大的物体”用光学知识,做出正确的解释。 3、2017年12月2日,“无人驾驶”时代临近,智能驾驶公交系统深圳首发式运行。4 辆全电动公交车(如图1),在全程1.2公里的线路运行,车速10~30公里/小时。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采用的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即司机需要坐在驾驶位上,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司机踩下刹车,就可以从自动驾驶模式自动转换为人工驾驶模式。智能驾驶公交车以国产、自主可控的智能驾驶技术为基础,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配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GPS 天线等设备(如图 2)感知周围环境,能够实时对其他道路使用者和突发状况做出反应,已实现自动驾驶下车辆检测、减速避让、紧急停车、障碍物绕行、变道、自动按站停靠等功能,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已完全符合公交试运行的要求。 请根据题目文字和图片内容,写出涉及的物理现象和对应的物理知识,如: 物理现象:司机踩下刹车; 物理知识: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物理现象:__________ 物理知识:_____ 4、给你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用两种方法辨别哪个是凸透镜,哪个是凹透镜. 5、小军制作了一个焦距可调节的水透镜: 如图1甲,在一个圆环支架上安装一个进出水口,在圆环支架的两侧密封上透明的橡皮膜,用注射器通过软管连接进出水口向圆环与橡皮膜所围成的空间内注水,使其呈中间厚边缘薄的形状,便制成了一个焦距可调节的水透镜,如图乙.当向水透镜中增加水量时,水透镜凸起程度增加,其焦距变小;当从水透镜中抽出少量的水时,水透镜凸起程度减小,其焦距变大. 小军将制好的水透镜、蜡烛和光屏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调节烛焰中心、水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之后将水透镜的位置固定,调节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观察到与烛焰等大的清晰的像,如图2. 在水透镜中水量适当增加或减少后,仅通过左右移动蜡烛或仅通过左右移动光屏的方法,光屏上仍能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请对上述调节中使光屏上仍能成烛焰清晰像的所有可能的成像情景,分别说明应将蜡烛或光屏向哪个方向调节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选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 (1)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恰好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烛焰的像,但像没有完整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_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 (2)把蜡烛移到光具座2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移动光屏,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倒立、__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这个成像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接着,小明取下自己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当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由此推断,小明的眼睛属于 _____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4)小明取走自己的眼镜,将蜡烛移到光具座30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移动光屏,当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时,发现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 _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中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 2、如图甲所示为沈阳机场登机口安装的“人脸识别”系统,实现一秒辨身份。小平利用“F”字样的LED光源(“F”高10cm)、光屏(贴有网格纸)如图乙所示,焦距f=10cm的凸透镜和光具座等器材,对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的规律,做了如下探究: (1)组装器材时,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除了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还应调整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 (2)将光源、凸透镜、光屏固定在如图丙所示的位置,为了使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他应适当把光屏向_______(填“左”或“右”)调整。当光源向右移动到距透镜______开始,将不再是人脸识别系统的成像特点; (3)下表是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和测量的结果,表格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内容是______; 次数 物距/ 物高/ (       ) 像高/ 成像情况 1 50.0 10 12.5 2.5 倒立、实像 2 40.0 10 13.3 3.33 3 30.0 10 15.0 5 通过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凸透镜所成的像将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进行了如下操作。 (1)如图甲,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在此时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_cm;光屏放在58.0cm处和__________cm处的光斑是一样大的; (2)如图乙,若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是一个:____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缩小的实像;其成像特点与__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的特点是一样的;小明还发现蜡烛的像不在光屏的正中央,仔细观察图乙中的信息,可知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的位置偏高; (3)实验时,某组同学将凸透镜固定在了光具座上20.0cm刻度线处,其他器材的位置可以任意调节;该组同学们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探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的成像特点; (4)某小组觉得蜡烛燃烧产生烟雾,不环保,于是换用“F”形LED光源做实验,并思考:不借助光屏,肉眼能不能直接观察到“F”形状光源的实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某次实验,如果用光屏接不到像,说明此时并不成像 B.用光屏承接实像更方便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也更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C.用肉眼直接观察“F”形状光源的实像可能会损伤眼睛 4、小雯将水充入一个透明塑料模具,制成“水凸透镜”,并用此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将蜡烛置于光具座上,并让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处于同一高度,蜡烛如图甲所示位置放置时,光屏上恰好呈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上呈现的是__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这与生活中___________(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原理相同; ②保持图甲中各物体位置不变,缓慢向透镜中注水,如图乙所示,凸透镜厚度增加焦距变小,光屏上的像逐渐模糊,为使像变清晰,应___________(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光屏。 5、晓雯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 (1)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时,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晓雯做了4次实验,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将所缺的实验数据和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1 40 13 ①______ 2 20 20 ②______ 3 ③______ 40 倒立、放大的实像 4 6 无 正立、放大的虚像 (3)晓雯做第2次实验时,凸透镜上落了一只小虫,则光屏上所成的烛焰的像为______(选填“完整的像”或“不完整的像”)。 (4)晓雯做第3次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燃烧变短,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______半部分。如果想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可以将凸透镜向______移动。(均选填“上”或“下”) (5)若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的镜片。 (6)另一小组实验时对图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带有“F”字样的LED灯,在光屏上贴上方格纸,如图乙所示。请写出改进后的优点______(一条即可)。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人看到潭底变浅是由于从潭底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池变浅了。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根据抽水前后光的传播过程中穿过的物质判断光的传播方式,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等规律分析判断 【详解】 青蛙之所以坐在井里,只能看到很小的一片天,就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缘故,当井里灌满水后,如图,光线照到水面会发生折射现象,由于光是从空气射向水,所以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因此井底之蛙看到的视野范围比没水时会看到更大;变化的大致范围如下图中两条入射光线之间的阴影区域所示,故与抽水前相比,它的“观天范围将变小,故选B. 3、A 【详解】 A.相机向前移,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距会变大,像也变大,所以纸筒向前伸来增大像距,则可在半透明膜上成更大的清晰的像,故A正确; B.相机向后移,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将变小,故B错误; C.相机不移动,物距不变,所像距也不会变,所以纸筒向后缩不能得到更大清晰的像,故C错误; D.相机和纸筒的位置均不变,像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4、D 【详解】 A.物距等于像距等于16cm时,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所以焦距为8cm,故A错误; B.物体放在A点对应的位置上,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实像,故B错误; C.物体放在C点对应的位置,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故C错误; D.物体从A点移到C点的过程中,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 A.日环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照相机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白色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     凸透镜     二倍焦距以外     远离 【详解】 [1]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的摄像头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 [2][3]“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说明物距太近,应使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远离物品。 2、     折射     凸透镜 【详解】 [1][2]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由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射入车内的光线经矿泉水瓶折射后集中于它的焦点上,时间一长正好使放置于此处的物品起火。 3、     不变     变大     凹透镜     发散 【详解】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与像大小相等,物与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当小芳后退了几步时像与小芳的距离变大; (2)根据透镜的应用可知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浅     反射     小于     小于 【详解】 [1]茂密的树下有一个个圆形的小光斑,属于小孔成像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太阳的“像”。 [2]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线穿过水面,折射进入人眼,此时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鱼经水面折射所成的虚像,且虚像在实际鱼的上方,所以从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比鱼实际位置要浅一些。 [3]湖中的孔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 [4]由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光由空气中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光从传播速度小的玻璃中斜射入传播速度大的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5]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光在各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都小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5、     凸     凹 【详解】 [1]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形成的,应佩戴凹透镜。 三、简答题 1、     安装在前部的摄像头寻找到了提取月壤的最佳地点(或如同一颗流星划破天际)     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或以地面为参照物返回器是运动的) 【详解】 [1][2]由题意可提取出物理信息:安装在前部的摄像头寻找到了提取月壤的最佳地点,物理知识: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或物理信息:如同一颗流星划破天际,物理知识:以地面为参照物返回器是运动的。 2、见解析 【详解】 放大镜是凸透镜,看近处的物体时,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做为放大镜使用,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看远处的物体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此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看到倒立等大的实像。如果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此时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     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 [1]物理现象:摄像头。 [2]物理知识:凸透镜成像,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1)用手去摸,中间厚、边缘薄的说明是凸透镜(不提倡用手摸,可直接观察);(2)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移动,另一侧能得到最小最亮的点说明是凸透镜,出现一个暗圈的是凹透镜.(3)凸透镜能成实像、凹透镜成虚像.点燃蜡烛,在另一侧的屏上看能否成像,光屏上能接到像的是凸透镜成的实像.不能能成像的是凹透镜.(4)能作为放大镜使用的是凸透镜.把透镜放在字的附近去看字,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 【详解】 (1)用手去摸,中间厚、边缘薄的说明是凸透镜(不提倡用手摸,可直接观察);(2)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移动,另一侧能得到最小最亮的点说明是凸透镜,出现一个暗圈的是凹透镜;(3)凸透镜能成实像、凹透镜成虚像.点燃蜡烛,在另一侧的屏上看能否成像,光屏上能接到像的是凸透镜成的实像.不能能成像的是凹透镜;(4)能作为放大镜使用的是凸透镜.把透镜放在字的附近去看字,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    点睛:(1)中间比边缘厚的是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是凹透镜.(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3)凸透镜能成实像;凹透镜成虚像.(4)凸透镜能作为放大镜使用成放大的像、凹透镜成缩小的像. 5、见解析所示 【详解】 [1]从水透镜中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变大,若不改变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光屏应向右移动;若不改变光屏和水透镜的位置,蜡烛向左移动. [2]向水透镜中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变小,若不改变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光屏应向左移动;若不改变光屏和水透镜的位置,蜡烛向右移动. 四、实验探究 1、     下     缩小     照相机     远视眼     小于 【详解】 (1)[1]由图可知,像在光屏上的位置偏上,应使像向下移动,由于光线经光心传播方向不改变,应将凸透镜向下调节,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2][3]把蜡烛移到光具座2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等于25cm,因为凸透镜焦距为10cm,所以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光屏上出现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成像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照相机。 (3)[4]小明取下自己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当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说明小明的眼镜对光线起到了会聚作用,使像靠近凸透镜,所以小明的眼镜属于凸透镜,小明的眼镜属于远视眼。 (4)[5]将蜡烛移到光具座30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为20cm,等于二倍焦距,凸透镜不动,移动光屏,当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时,像距也为二倍焦距,此时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为四倍焦距,在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在二倍焦距时,物体与像之间的距离最小,为四倍焦距,所以此时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小于(2)中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 2、     同一高度     左     20     像距/cm     变大 【详解】 (1)[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除了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还应调整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2]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u=30cm,则u>2f,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利率知,此时f<u<2f,为了使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他应适当把光屏向左调整,此时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3]因为人脸识别系统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规律,所以u>2f,故光源向右移动到距透镜20cm处开始,将不再是人脸识别系统的成像特点。 (3)[4]实验中还需记录像距,并标明单位,故表格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内容是:像距/cm。 [5]通过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在物高不变时,物距逐渐变小,相距逐渐变大,且像的高度逐渐变大,故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凸透镜所成的像将变大,像距将变大。 3、     10.0     62.0     倒立     照相机     凸透镜     能     A 【详解】 (1)[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凸透镜的焦点,从图甲可以看到,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此时这束平行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的位置即为焦点的位置,凸透镜所在的位置为50.0cm刻度,光屏所在的位置为60.0cm刻度,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2]由[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可知,两处等大的光斑位置在焦点的两侧,即另一处等大的光斑在60.0cm的右侧;58.0cm处与焦点之间的距离为 60.0cm-58.0cm=2.0cm 根据对称性可知,另一处等大的光斑与焦点之间的距离也为2.0cm,所对应的刻度为 即光屏放在58.0cm处和62.0cm处的光斑是一样大的。 (2)[3]从图乙可以看到,物距大于像距,并且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4]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投影仪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此时成像特点和照相机是相同的。 [5]要使蜡烛的像在光屏的正中央,则要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条高度上,观察图乙可知,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没有在同一条高度上,凸透镜的高度较高,可知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凸透镜的位置较高。 (3)[6]该组同学能探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的成像特点,由题知,二倍焦距为20.0cm。因为凸透镜固定在了光具座上20.0cm刻度线处,这时蜡烛在凸透镜的左边,无论蜡烛在凸透镜的左边如何放置,物距都不可能大于二倍焦距,无法探究;如果把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蜡烛在凸透镜的右边,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可以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可见物体和光屏的位置都可以满足要求,能探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的成像特点。 (4)[7]A.某次实验,如果用光屏接不到像,不一定不成像,还可能是成一个不能用光屏接收的虚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用光屏承接实像,这可以同时观察到像和物体,更方便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也更方便观察刻度尺上的刻度,即更方便确定像的位置,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肉眼直接观察“F”形状光源的实像,这时像成在人的视网膜上,“F”形状光源的光照强度较大,可能会损伤眼睛,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放大     投影仪     向左 【详解】 ①[1][2]由图甲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故此时光屏上呈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的该原理。 ②[3]缓慢向透镜中注水,凸透镜厚度增加焦距变小,凸透镜对光的会聚本领增强,像距变小,故为使像变清晰,应向左移动光屏。 5、     10.0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等大的实像     13     完整的像     上     下     远视     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合理即可) 【详解】 (1)[1]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时,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由图可知,物距为 像距为 此时物距和像距相等,由此可知此时物距、像距、焦距存在如下关系 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2)[2]第一组实验中,物距为40cm,像距为13cm,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位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第二组实验中,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0cm,则有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4]根据凸透镜成像中光路的可逆性可知,第三组实验中像距为40cm,与第一组实验的物距相等,由此可知第三组实验中的物距与第一组实验中的像距是相等的,即第三组实验中的物距为13cm。 (3)[5]凸透镜上落了一只小虫,会影响像的明暗程度,但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故光屏上所成的烛焰的像为完整的像。 (4)[6][7]第3次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燃烧变短,蜡烛的烛焰的中心下移了,由于烛焰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烛焰中心的像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故左边的烛焰中心下移,凸透镜的光心不变,要想三者依然在同一直线上,烛焰的像只能向上半部分移动。如果想让像成在光屏中央,需要将凸透镜的光心向下移动。 (5)[8]若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物距没有变,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像距变短了,说明焦距变短了,焦距变短的原因是透镜的折光能力变强了,所以放置的镜片是凸透镜,所以是远视镜片。 (6)[9]另一小组实验时对图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带有“F”字样的LED灯,在光屏上贴上方格纸,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像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物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