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大学通识课程分析一、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构成美国10所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大致由两大部分内容构成:一是以培养大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交流等方面能力为目标的技能类课程,二是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均衡的知识结构、全面看待和理解人类社会及自然界所需要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及为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其它非专业课程的学习。后者是各大学通识教育的主体。10所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基本知识技能部分以写作和外语课程为主。其中,有9所大学以不同形式提出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和技巧是完成学士学位学习的必要条件;4所大学强调具有相当的交流技巧也是一个重要要求;3所大学把
2、达到一定的体育要求也作为取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来自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是构成通识教育第二部分的主体,“定量推理/分析”在这部分课程中也占有比较突出的位置,其中5所大学把它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要求并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两类课程的完成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来说,第一类课程基本上属于达标类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某种级别的考试,或其它的诊断测试方式,或来自中学时的有效学分替换等形式满足要求;第二类的课程则比较正规,通常需要通过注册上课来完成。二、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分析美国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在内容和原则大体一致的前提下,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实施要求,则具有明显
3、的学校差异。1.基本知识技能类课程的比较分析基本技能类课程,主要集中在写作、交流、语言与体育四个方面,其中,写作是各大学最为关心的基本技能要求。美国著名大学设置基本技能课程的目的,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为主,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除此以外,部分著名大学还对本校学生的语言、体育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2.对知识类课程的比较分析各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中的知识类课程,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但具体侧重哪些课程领域及采取何种课程组合形式,则有较大的不同。对课程领域差别的分析各个学校向学生提供的通识教育课程领域可以看出:有些大学在具体课程领域的设置上打破了学科
4、领域的界限,学生以参与专题研究等方式完成学校的通识教育要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比较有代表性;部分学校则通过对不同知识类别中学科类别的限制,表达学校在通识教育中重点强调的课程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芝加哥大学;其他学校则基本上按照课程领域设置课程。对实施过程差异的分析在上面所列的10所著名大学中,通识教育知识类课程的实施办法并不完全相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模式:模式一:以知识串的方式,规定学生的选修原则。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代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是根据一定的研究主题,确定包含不同学科的知识串,串与串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一般每个知识串含2一3个知识领域。特点是学生的选择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知识串为
5、单位,第二层次以串下课程为选择单位。模式二:按学科领域设置课程组,在规定范围内由学生自主选修课程。本研究中的大多数学校采用这种模式。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是以课程领域中不同学科为单位,设置不同的课程组,学生按要求在课程组内自由选修课程。模式三:按学科类别设置不同的纵向课程组,学生按规定自由选修。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这一课程设置模式与第一、二种模式既有相似,又有差别:与第一种模式的差别在于课程组的设置标准不同,第一种模式是按研究主题设置,第三种模式是按学科领域设置;与第二种模式之间的不同在于突出了同一学科中不同程度课程之间的连接与对应。如物理学科中就有“一”课程组、“一”、,一”等3个纵向课程组,也
6、就是说,学生如果选择了纵向课程组的前者,后者自然跟随。学生的选择带有一定的限定。另外,由于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是作为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来设置的,其设立宗旨和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地位都与其他9所大学有明显不同。从课程的内容和实现形式上看,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似乎更象其它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但实质上,核心课程是哈佛大学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与所有非职业性学位的专业课程均有一半的重合,这与其他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有相当大的差别。因此,本研究中的模式分析部分中没有包含哈佛大学。三、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案例分析1.基本介绍通识教育在麻省理工学院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识教育课程在总课程量中
7、所占的比重较高,占到MIT学士学位要求的1/2,即在32一34门学位课程要求中,通识教育课程有17门,其中,人文与社会科学8门,自然科学6门,科学与技术限制性选修2门,实验课程1门。另一方面,MIT在正式的课程体系之外,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等。其中,影响比较大、范围比较广的活动有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的,如UROP、学会组织、跨学科研究、“为了2006”等;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为主的,如本科生学术讨论会、学生大使等;以培养学生领导能力为主的,如IAP、领导实习等。学生参加非正式课程的实践活动,有的可以获得学分,如UROP、IAP、本科生学术讨论会
8、等;有的没有学分,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如学会组织;还有很多活动则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如领导实习等。这些丰富的课外活动与课程一起,构成了MIT通识教育大环境。2.具体要求课程组合方式与实施要求:MIT的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方式为课程串模式,既给学生按兴趣选修课程的自由,又要求学生的选修不能盲目随意,而必须符合学校的课程选修原则,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选修原则上。课程组合的具体内容。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需要及为专业学习做准备,除了表3所列出的课程串,MIT还设立了大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如“科学与技术的限制性选修”和“实验”两类没有课程串的课程,在2002年课程目录中分别列出了4
9、5门、39门课程,可选范围也很大。由于每门课的侧重点和上课要求都有比较精确的说明,对学生有的放矢地选修符合自己需要的课程非常有帮助。除了上面正规的、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外,MIT还有其他4种主要的通识教育课程替代模式:集中项目模式、实验学习小组、一年级媒体艺术与科学项目以及综合研究项目等。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MIT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各类课外活动,根据目标和性质的不同,组织实施与要求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这些活动大部分不占用正常的学期学习时间,活动时间的长短和要求也不一样。这里主要以对要求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对我国本科生培养体系改革有较大借鉴意义的两种活动进行分析:A.独立活动
10、时期独立活动时期为每年一月,为期4周,教师和学生可以灵活安排教学和研究活动。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参与特别安排的个人课题或其他活动,鼓励学生发现校内教育资源。每年学校提供600多个范围广泛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题目,学生可自愿选择在校内或校外进行。另外,大多数系都有“特别题目”学科,学生可在这个学科下通过完成一定的独立题目获得学分。校内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参加非学术性的独立活动,每年十到十二月发布关于独立活动主题的信息,一般每个活动的时间为1一2个小时,内容涉及科普、文体等各方面。B.本科生学术讨论会本科生学术讨论会旨在为学生提供在一个主题下与教师密切接触的机会,一般一年级新生就开始参加由指导教师主持
11、的学术讨论会。参加讨论会可得到6个学分单元,讨论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本科生学术讨论会有多种形式:有的进行小组讨论,有的有主题演讲人,或者介绍研究成果,或者邀请参与研究。大多数是关于自然科学中的跨学科研究课题。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学术讨论会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有正式的课程编号,刊列在正式课程目录中,按学期进行,每个专题由1一2名教师负责,每周集合一次,实质上相当于一门正式课程。四、借鉴与启示1.理念先行美国著名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业已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教育哲学基础。但通识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思索和加深认识的问题。美国各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学科
12、知识的学习,弥补或减少学生因专业学习所可能带来的在知识、能力、思维和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避免个人成为功利社会和从事专业的工具或奴隶。因此,实施通识教育不只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几门专业以外的其他课程,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认识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认识实施通识教育的最高目标及实现步骤。2.模式灵活经过多年实践,美国各大学通识教育已经融人了整个学校的培养体系,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风格和特色。这一点对我们根据学校特色,选择和确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通识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3.规则配套从美国各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经验中可以看出,除了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候选课程,还要提出明确的课程组合配套原则,既可以保证学生根据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选择和组合课程,又可以避免学生选修课程的杂乱无章和无目的性,失去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本意。类似弊端在我们已经尝试的不同专业学生修习其他学科课程的实践中已经有所出现。4.注意技能从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写作和语言等技能性课程也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在这一点上,美国著名大学的做法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5.教师是关键在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态度与参与程度是决定一所大学通识教育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这也是我们当前酝酿和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国大学通识课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