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自考传播学概论自考小抄-学习笔记.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452447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传播学概论自考小抄-学习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自考传播学概论自考小抄-学习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自考传播学概论自考小抄-学习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自考传播学概论自考小抄-学习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自考传播学概论自考小抄-学习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考传播学概论自考小抄_学习笔记资料仅供参考 传播学概论 7月自考小抄_学习笔记 第一章 导论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经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能够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一般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

2、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它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一般称作传播”。2.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3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

3、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4.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5.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7.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8.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经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9.简述西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与流派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

4、问。传播学是本世纪4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诞于美国,美国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传播规律,形成了多种传播模式,运用不同理论分析传播。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致分为两大学派:以美国为中心的传统学派,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10.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经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一般人际传播不同。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不相同,统称为大众传播工具。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大众传播基本

5、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住处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另外,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11.传播学和大众传播有何联系和区别?广义地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地说,传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从理论构架来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能够有许多分支学科。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要比大众传播学更为宽广。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正确独立性。

6、大众传播学在整体传播理论中至今依然是一枝独秀,研究工作处于前沿的位置。我们在继续研究大众传播学的同时,应当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传播学的其它领域。12.传播学和新闻学有何区别和联系?车内外对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她们存在“血缘关系”,一种认为并不存在“血缘关系”。我们认为,从两者关系来看,尽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而新闻学研究的也主要是其中的报纸、广播、电视,但传播学和新闻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不同之处: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研究方法上:新闻学沿用传播人文学科的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

7、宣分析法。研究对象: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传播学和新闻学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自独立。 第二章 传播学的兴起学术源流学习指导:本章是第一章的继续,主要是了解传播学的历史。重点在五个奠基人和两大派别。第一节 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1.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选择):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2.传播学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 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1)媒介背景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17世纪末,美国出现

8、报纸;20世纪后,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近而重大的课题。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2)学科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

9、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第二节 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1.简述传播学的形成和学术渊源较确切地说,传播学是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20世纪40年代粗具规模。这克服了其它说法的不足: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引起人们对“传播”高度重视的契机,是新闻事业即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众多相关学科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第三节 奠基人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

10、,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韦尔伯施拉姆。1.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施拉姆对传播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韦尔伯施拉姆。施拉姆的主要贡献是:她是集大成者将她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她是第一个具有创立“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她建立了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述,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最为著名。 第四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

11、但它过分偏重微观研究;过分依赖定量方法;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2.传播学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3.试述中国开展传播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成绩)从四方面看:著译: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译介传播学文本。会议:举行多次研究会。教学: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应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广泛运用。(问题)传播学是发源于美国的“舶来品”。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借鉴。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特色”要求:以中国的传播实际为材料;能切实为中国的传播事业服务;能创造出新

12、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前景)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只要不断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大有作为。4.为什么60年代欧洲的批判学派会异军突起?因为传统学派有很大的缺陷。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它认为传统学派过分偏重微观研究;过分依赖定量方法;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这确实击中传统学派的痛处。但批判学派也有不足:过分轻视微观、中观研究和定 、实证方法。5.简述传播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为何说传播学在信息社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两者的互

13、动关系,最值得注意的动向,即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所谓“信息革命”、“信息爆炸”现象。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于“传播”,这是传播学发展的理由和背景,是人们普遍学习、研究的最大意义所在。美国学者J.贝尼格尔认为,工业革命使整个经济活动成百倍地加速动转,从而引发了严惩的控制危机。为克服这一危机,必须进行控制革命,即积极开发各种作为控制手段的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产业便获得大大扩张。各种社会信息事业中,大众传播事业的作用尤为突出。而传播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探索大众媒介的动作规律。 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1.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传播过

14、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她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

15、式。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2.模式的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学模式。3.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1.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2.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3.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

16、-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4.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5.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6.“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7.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8.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9.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

17、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0.简述传播过程线性模式的贡献及不足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贡献:一,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二,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它的不足是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即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即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11.控制论模式的主要优缺点控制论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问题:容易

18、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钱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12.为何说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社会系统模式是第三次飞跃,解决传播的条件问题。J.赖利和M.赖利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她们的模式大致克服了传播现象的片面思考。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系统模式的科学性和详尽程度,与最初的5W模式相比,有了云泥之别。这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19、、深刻。13.简单描述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组织层面、社会层面。14.简述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发展阶段传播模式研究分为三大类,也是三个阶段: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的

20、5W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传统的线性模式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的缺点。申农-韦弗模式也是一个著名的线性模式,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全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50年代初起,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系统模式的完成,解决了传播和条件问题。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第四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1.归纳、演绎的区别归纳: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演绎:从理论

21、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2.机率的观点与机械决定论的区别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机械决定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照某种规律精确地发生的。未来的一切都是由过去的一切严格决定的。传播现象的一切都由过去预先决定了的。 3.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或者说为何传播学的经验研究具有科学性?(1)科学性传播学研究总是从理论或实际的课题入手,依据一定的法则和程序,系统地收集与分析相关的现象性资料,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科学性表现在: 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 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 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 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2)操作性 现代传播学正是在面

22、向实际、注重操作的社会背景下,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逐步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其特色表现在其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 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描述。 解释。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 预测与控制。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或创高一定条件以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定时间间隔以后对象的发展。(3)综合化与定量化 综合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定量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4.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历史的观点,从该时代人们的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出发。 机率的观点,

23、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 系统的观点,把一组相互作用而且相关程度较强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5.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研究工作实际展开的基本顺序和步骤: 选择课题 确定研究客体 研究设计 搜集资料 分析资料 结论6.传播学经验研究的不足与解决办法不足:一是过分偏重微观研究,二是过分依赖定量方法,三是很多人冲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解决办法:将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长处恰当地综合起来,必能使传播有一个飞跃的进步。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1.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

24、种调查方法。2.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区别 随机抽样: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非随机抽样:调查目的仅是对问题做初步探索,获得研究的线索和提出假设,而不是由样本推论总体,采用的抽样方式。3.抽样框: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详细名单。4.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的区别分层随机抽样: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先分为若干层(类型),然后在层中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整群抽样:又称聚类随机抽样,是一种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以群为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再对抽中的群内各单位实行普查的随机抽样形式。5.抽样调查的特点 推断总体的目

25、的性。 推断形式的整体性。 样本抽取的随机性。 抽样误差的可控性。 第三节 问卷调查法 1.问卷: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2.问卷内容分为哪四种问题: 被调查者个人背景方面的问题。 行为方面的问题。 态度、感受、评价意见方面的问题。 理由方面的问题 3.问卷调查的主要特点 标准化。 匿名性。 操作性。4.提问设计原则及问卷结构原则 提问设计原则:(1)合理性原则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和提出的。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提问给被调查者的负担是否过重。(2)科学性原则不提双重问题。提问不带倾向性。提问必须具体明确。(3)艺

26、术性原则委婉法。间接法。消虑法虚拟法。援助法。问卷结构原则:(1)先易后难。(2)先“面”后“点”。(3)同类集中。(4)先一般后特殊。 第四节 内容分析法1.内容分析法及其特点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2.内容分析的种类实用语义分析:对文字符号进行统计分析,推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语义分析:以文字符号所含的信息意义作为分析单元,对反映特定内容的文字符号作统计分析。符号载体分析以文字出现的频率为统计归类的基本单元所进行的内容分析。3.内容分析的长处与

27、局限长处: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记录在案的讯息,因此能真实地表现信息的特征。所需的费用低。局限:无法单纯以内容分析为根据来作出某一内容对受众影响程度的结论。 第五节 控制实验法 1.自变量与因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实行的措施叫自变量(实验刺激);在实验过程中由自变量决定其变化的因素叫因变量。 2.单一组实验设计与实验组+控制组的实验设计: 单一实验组的实验设计:只能实验组而没有控制组的一种简单实验方法,它是对同一对象在某种实验刺激作用前后的一种观察比较。 实验组+控制组的实验设计:利用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的实验方法。 3控制实验的“控制”及其优缺点: 优点:能尽可能排除无关因素干扰所引

28、起的观测误差,所获数据比较准确可靠。 它能主动设置条件,引起所需研究的传播效应,经过重复实验,便能得出科学性较强的研究结论。 缺点:由于严格控制条件,使实验每次只能解决一个单、双因素因果联系的小问题,与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得出的理论规律多为理想状态下的因果效应,往往必须经过中间试验才能用于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 第五章 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缘起和概况 了解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主张从理论角度研究整个社会,重点研究社会的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把社会看做一个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体系,也就是社会体系,而社会体系是一个非常

29、复杂的统一体。社会作为人类的利益、活动的有机体,必须被看做是一个体系,并以功能的观点去看待它。 第二节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1.了解皮亚杰、托尔曼、斯蒂芬森的个人功能学说传播的个人功能,能够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她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传播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 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林认为,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

30、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而对某些导致行动的传播则贬低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她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2.个人的社会化:大众传播一般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麦奎尔的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内容及其不足 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她列举了传播媒介个人功能在四方面的表现: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娱乐

31、功能。 麦奎尔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一、环境监测功能。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对统治阶层而言,能够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二、社会协调功能。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

32、过多而无所适从。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三、文化传递功能。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她们的一种权力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能够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 四、娱乐功能。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经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对文化体系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英文化。 第四节 传播的功能和功能失调1.功能:默顿认为,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能够观察到的结果。2.隐功能和负功能(功能失调):未能达到的后果称为潜伏的功能(隐功能

33、);负功能(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能够观察到的结果。3.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4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娱乐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

34、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5.大众传播功能的特点 大众传播功能具有暂时性、适应性和可变性的特点。 暂时性指大众传播的某些功能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时期会等到强化或抑制。 适应性指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由它能否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言的,也同它能否适应广大受众的需要相关。 多变性指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6.联系中国当前实际分析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失调(次重点) 一、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 当新闻等各种信息未经筛选、解释而纷至沓来时,或是某些大众传媒对个别事件予以夸大或作煽情主义报道时,就会对社会体制产生威胁,导致人们的不满。

35、二、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 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的特点,因此它的解释、评论触及现存社会和当前时局的时候,不得不受到官方或非官方的限制。这会防碍社会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受众的主动精神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三、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 大众传播发挥的文化传递功能会扩大“大众”社会。标准化教育会使社会成员失去学习的独创性和想象力。 四、娱乐的功能失调 会增加受众的被动性,使她们沉迷于“媒介假日”中,降低审美情趣,限制她们的社会性行动。 7.如何评价大众文化(或电视剧、娱乐节目)的作用“大众文化”是指“大众”社会中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文化内容以及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材料等,其特点是快速、大量、通俗、浅显。

36、积极一面,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文化为社会上少数上层人士所独占的局面,转向了全社会的广大民众。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走向商业化、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 第五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及其式微 1.大众传播的授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经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能够授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显赫的地位。2.大众传播的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大众传媒能够经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3.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满足,反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第六章 传播的社会控制 第一节 控制研

37、究的含义及内容 媒介的双重角色及控制研究的三方面主要内容媒介的双重角色: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分析传播者的受近控情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 第二节 把关与把关人1.把关人(守门人):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住处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2.双重行动模式:巴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她所说的“双重行动”。其

38、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3.把关人概念及理论的演变及各个理论的不足之处一、把关概念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二、怀特的把关研究它是经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公式是: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 输入信息门区输出信息 她将把关人当作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

39、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人们容易产生这种错觉,那就是把关人对信息的传播能够为所欲为。 怀特的把关研究为以后的同类研究打开了门路。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它是对怀特单一化的把关模式的修正与发展。这一模式上的C1、C2、C3、C4、C5、C6等都是把关人。把关人对经过她们的大量信息一层一层地加以筛选,然后分别发出S1、S2、S3、S4、S5、S6等互不相同的信息。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在理论上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化缺陷,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经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这是它的长处所在。但它也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它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都等同起来。人们

40、看不出哪道关口最关键、最重要。于是,便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对此作出修正。四、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的所谓“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正如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对怀特的发展一样。在巴斯看来,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 她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上阶段、两个步骤。其中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不是有闻必录的,她会进行取舍和加工。 传播媒介中的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编辑)比第一阶段的把关活动(采写)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经过新闻媒介的双重把关之后,一幅人

41、为的现实图景便呈现在受众眼前,而这幅图景同世界的本真面貌不完全一致。 总之,在信息的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决定信息中转或中止的把关人;把关人的行为包括对信息的抑制和疏导(筛选与过滤)两个方面;从整个社会系统上看,传播媒介起着关键的把关作用,是信息流通渠道上的主要把关人。 第三节 深层的控制1.“潜网”: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如刚踏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无所顾忌、敢作敢为,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将自己逐渐融入那张潜网。这张潜网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2.“权力

42、的媒介”: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教授的所著。此书对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学说的主要区别作了评断。即:自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而社会责任论则认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3.报刊的四种理论与四种控制观念(控制体系)。(重点)施拉姆参与撰写报刊的四种理论,即:“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即君主独裁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约束与国家统管式。 集权主义理论 思想主旨是: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二,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

43、。在这种背景下,当时西方各国实施严格的控制和垄断,体现了君主独裁式。 自由主义理论 其基本主张有:一,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二,之因此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 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自由论坚决反对对传播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鼓吹让传播媒介随意报道任何事实,“无拘无束”的传播体制便随之确立。 社会责任理论 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体现了大众传播的自我约束体系。

44、 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针正确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作者看来,这种传播理论与体制不过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的继承延续。 第四节 控制的形态1.基本的控制形态有: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她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2.简述传播的四种基本控制形态 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经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自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