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复习绪绪 论论一、关于文化的概念一、关于文化的概念“文文”本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本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化”本义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为改易、生成、造化。“文文”、“化化”连连用,始见于用,始见于易易贲(贲(b)卦)卦彖传(彖传(tun chun)。西汉以后,。西汉以后,“文文”与与“化化”方方合为一词,常作文治教化之义。合为一词,常作文治教化之义。大多当代学者认为,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大多当代学者认为,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
2、念的过程。观念的过程。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意见并不一致。教材主张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1 1、意识形态,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识能力等。准、认识能力等。2 2、生活方式,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家、生活方式,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等形式。庭生活、社会交往等形式。3 3、精神的物化产品。、精神的物化产品。三者之间,不是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整体。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
3、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关于文化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即关于文化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即A A 物质文化层;物质文化层;B B 制度文化层;制度文化层;C C 行为文化层;行为文化层;D D 心态文化层。心态文化层。三、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与方法三、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与方法意义:意义: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及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及当前国情,有助于以理性态度继承传统、当前国情,有助于以理性态度继承传
4、统、开创未来。开创未来。方法:方法:1、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相结合;、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相结合;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本章思考题:本章思考题:1、为什么说文化是、为什么说文化是“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自然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在于人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体的自然属性。体的自然属性。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自然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只有渗透人审美的界
5、的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只有渗透人审美的价值或观念,才具有文化的内涵。价值或观念,才具有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完善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人类文化是人类完善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这个意和水平,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也是文化的产物。义上说,人也是文化的产物。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的联系和区别?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6、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二者的区别,主要是范围大小之别,狭义二者的区别,主要是范围大小之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但是,二者又有密切联系:但是,二者又有密切联系:物质创造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精物质创造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精神创造活动也反作用于物质创造活动,二神创造活动也反作用于物质创造活动,二者不应割裂开来。者不应割裂开来。第一章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
7、的基本特征疆域:疆域:如果将私有制产生、国家建立作为文如果将私有制产生、国家建立作为文明的标志,那么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应从夏朝开明的标志,那么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应从夏朝开始。而清王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始。而清王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政区: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地方。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统一中国后推行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二级政区制,直至唐代前期。郡县二级政区制,直至唐代前期。唐代安史之乱后至明清时期,基本上实行道唐代安史之乱后至明清时期,基本上实行道(路、省)州县三级政区制。(路、省)州县三级政
8、区制。民族和人口:民族和人口: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保持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保持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是人口数量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频繁,最多的国家。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频繁,人口分布呈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格局。人口分布呈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格局。气候:中国气候有三大特点:气候:中国气候有三大特点:1、季风气候明显;、季风气候明显;2、大陆性气候强;、大陆性气候强;3、气候类型多样。、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地貌
9、:地形地貌:中国是个多山国家,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中国是个多山国家,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台阶。三级台阶。青藏高原是最高的第三级,青藏高原以东、青藏高原是最高的第三级,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一线为第二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一线为第二 级,级,再往东是最低的第一级。再往东是最低的第一级。历史上,地形地貌历史上,地形地貌“沧海桑田沧海桑田”的变化,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一、第二级阶梯内。主要发生在第一、第二级阶梯内。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中国历史上,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中国历史上,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文化,自然条
10、件的稳定,为中业文明基础上的文化,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物质保证。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物质保证。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不同的地中国地理环境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 方式与思想观念,也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要辩证地分析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要辩证地分析中国的地理环境
11、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影响,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但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地理条件过于优越。地理条件过于优越。本章思考问题:本章思考问题:1、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1 1)易于耕种及居住的环境,使黄河中下游成为)易于耕种及居住的环境,使黄河中下游成为中国上古文化的中心,奠定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中国上古文化的中心,奠定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基础。(2 2)自然条件的稳定性,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自然条件的稳定
12、性,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物质保证。了物质保证。(3 3)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多样)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在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同时,性,在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4 4)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提供)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免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保护了中国文化的了免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但同时,也阻碍了与外界的交流。延续性,但同时,也阻碍了与外界的交流。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
13、的历史时期起到不同的作用?历史时期起到不同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不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对地理环境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利用的的利用程度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第二章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济的主体
14、(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的南移(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的南移中国大陆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自古中国大陆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自古至今的农耕经济。至今的农耕经济。(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融合农耕的特点是安居重土,游牧的特点是流动快农耕的特点是安居重土,游牧的特点是流动快捷。农耕适宜安居乐业,游牧适宜迁徙,农耕捷。农耕适宜安居乐业,游牧适宜迁徙,农耕较之游牧,更适于生存。较之游牧,更适于生存。(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成分诗经诗经氓氓中中“氓之蚩(氓之蚩(ch)蚩,抱布贸丝
15、)蚩,抱布贸丝”,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农耕经济为主,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前提下,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就已经产生和的前提下,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就已经产生和存在。再如存在。再如战国策战国策冯谖(冯谖(xun)客孟尝君)客孟尝君,孟尝君拥有薛地,可以收租放债,冯谖客,孟尝君拥有薛地,可以收租放债,冯谖客命焚券,收买人心,可以看到租赁关系。命焚券,收买人心,可以看到租赁关系。(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中国的地理环境三面为大陆,一面临海,对外中国的地理环境三面为大陆,一面临海,对外交往更多的是通过陆路,对交往更多的是通过陆路,对 海洋有一种天生海洋有一种天生的恐惧之
16、情。海洋贸易是农耕自然经济的补充,的恐惧之情。海洋贸易是农耕自然经济的补充,贸易的目的不是获取利润,而是显示王朝的天贸易的目的不是获取利润,而是显示王朝的天威和富足,如郑和下西洋,满载而出,空船而威和富足,如郑和下西洋,满载而出,空船而归。归。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和形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显著标志。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
17、济发展的最显著标志。诗经诗经小雅小雅北山北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明西周以前,土地,说明西周以前,土地完全完全“国有国有”,高度集中。,高度集中。东周以后,公田变私田的现象多了起来,东周以后,公田变私田的现象多了起来,“爰爰田田”的出现,表示土地私有成为可能。土地私的出现,表示土地私有成为可能。土地私有之后,一夫一妻的家庭个体生产形式开始普有之后,一夫一妻的家庭个体生产形式开始普及,土地成为社会各阶层竞相获取的目标。及,土地成为社会各阶层竞相获取的目标。中国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依附性,缺乏独立发中国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依附性,缺乏独立
18、发展。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展。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随之繁荣商品经济随之繁荣;当农耕经济走入低谷,政当农耕经济走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也随之受到破坏。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也随之受到破坏。注释爰(爰(yun)田)田,谓变更旧时田土所有制,以公田赏赐众人,也称“辕田”。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于是乎作爰田。”孔颖达疏:“服虔、孔晁皆云:爰,易也。赏众以田,易其疆畔。”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的原因 (一)农耕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一)农耕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早熟的经济发展,使人们迷恋现有的
19、成就,早熟的经济发展,使人们迷恋现有的成就,拒绝新的思想和社会变革。拒绝新的思想和社会变革。传统农耕具有保守性和坚固性,同时又具传统农耕具有保守性和坚固性,同时又具有稳定性和现实性。有稳定性和现实性。成为成为“地主地主”是中国农民心中的理想。是中国农民心中的理想。(二)恶性经济循环(二)恶性经济循环1.封建政策对经济的人为破坏封建政策对经济的人为破坏2.人口控制对经济的阻碍人口控制对经济的阻碍自给自足经济的长期存在,排斥社会分工和商品自给自足经济的长期存在,排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经济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3.战乱对经济发展的毁灭破坏战乱对经济发
20、展的毁灭破坏阿房宫阿房宫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曹操;曹操蒿蒿里行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元末明初,;元末明初,黄河流域大量耕地荒芜。没有一定量的资本积累,黄河流域大量耕地荒芜。没有一定量的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从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从产生。4.传统的传统的“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政策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束缚束缚重农,能促进农业发展,但人为的割裂农业和商重农,能促进农业发展,但人为的割裂农业和商业之间的联系,不利经济发展。业之间的联系,不利经济发展。(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
21、和束缚制和束缚1.官僚体系对自然经济的压制和剥削官僚体系对自然经济的压制和剥削官本位社会,权力寻租。官本位社会,权力寻租。2.“瞻后瞻后”思维对经济主体的束缚和限制思维对经济主体的束缚和限制言必三代,行必周孔,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言必三代,行必周孔,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定式。依照圣人的榜样安身立命,却不知社会定式。依照圣人的榜样安身立命,却不知社会日益复杂,旧的思维模式往往阻碍新的社会发日益复杂,旧的思维模式往往阻碍新的社会发展。展。3.区域经济被压制区域经济被压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往往钳制地方经济势力,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往往钳制地方经济势力,削高补低,迫使经济发展缓慢。削高补低,迫使经济发展
22、缓慢。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农耕经济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形成中国文化的农耕经济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形成中国文化的承受力、愈合力、凝聚力。承受力、愈合力、凝聚力。(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的包容性格。如春秋战国、魏晋、隋唐等时期,对不同区域文如春秋战国、魏晋、隋唐等时期,对不同区域文化的
23、吸收和创新。化的吸收和创新。(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中国农耕经济的坚韧性,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保守中国农耕经济的坚韧性,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保守性格。宋元以后,乃至明清,中国文化日益显露性格。宋元以后,乃至明清,中国文化日益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出凝重的保守性格。本章思考题本章思考题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是什么?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是什么?二者相辅相成,彼此制约,相互促进。二者相辅相成,彼此制约,相互促进。1、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前提。、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前提。只有在人们的最低物质需求获得满足时,只有在人们的最低物质需求获得满足时,才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或消费
24、文化。才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或消费文化。2、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强大动力。、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强大动力。当前,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振兴,当前,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振兴,对文化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文化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主要有两大特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而系统;第二,专制时间长,且日益强化。第二,专制时间长,且日益强化。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相结合,形成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相结合,形成“家国家国同构
25、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深远影响。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中国先民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始终没有中国先民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始终没有冲破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冲破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会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在新的历史条会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化为宗法制度。件下,转化为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西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森严的宗法周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制度。(二)宗法
26、制度的确立(二)宗法制度的确立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等。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等。1、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康丁以后的最后五个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康丁以后的最后五个王,康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纣)则以王,康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纣)则以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自周成王始,推行固定的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自周成王始,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不以长”。嫡长子继承制事先确定
27、了权力的归属,。嫡长子继承制事先确定了权力的归属,避免了兄弟之间的猜忌残杀。避免了兄弟之间的猜忌残杀。周天子,从君统看,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周天子,从君统看,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是天下的大宗。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是天下的大宗。2、封邦建国制、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由周人创立。分封制旨在即分封制,由周人创立。分封制旨在“封建亲戚,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以藩屏周”。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夫有二宗。”(左传左传桓公二年)桓公二年)3、宗庙祭祀制度、宗庙祭祀制度宗庙祭祀制度,旨在尊祖敬宗,维护宗族团结。宗
28、庙祭祀制度,旨在尊祖敬宗,维护宗族团结。其内容是,周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其内容是,周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对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发挥过士一庙。这对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发挥过重要作用,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为历代重要作用,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发展。统治者继承发展。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结构的特征春秋以后,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西周春秋以后,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宗法制度开始瓦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行郡县,对血缘宗法制度和观念产废分封行郡县,对
29、血缘宗法制度和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继秦而起的汉代,否定了生较大的冲击。继秦而起的汉代,否定了秦的做法。秦的做法。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由于小农经济生活方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由于小农经济生活方式的客观存在,宗法制度始终影响着中国式的客观存在,宗法制度始终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其特征是:传统社会的结构,其特征是:(一)家天下的延续(一)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最高统治者把国家权力掌握在自己家族的最高统治者把国家权力掌握在自己家族的手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手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封国制度不断(二)封国制度
30、不断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皇帝难以割舍血缘宗法亲政区划制度,但皇帝难以割舍血缘宗法亲情,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情,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为历朝历代所保留。式为历朝历代所保留。(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制度,相当稳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制度,相当稳固。战国至汉代,至魏晋,家族制度进一固。战国至汉代,至魏晋,家族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家族步发展,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家族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族权是政权的补充,为历代统治者所
31、重视。族权是政权的补充,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四)家国同构(四)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即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构方面的共同性,即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欧洲与中国政体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阶欧洲与中国政体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不同。级基础不同。欧洲君主专制政体出现在封建社会晚期,欧洲君主专制政体出现在封建社会晚期,阶级基础是僧侣、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阶级基
32、础是僧侣、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一进入文明社会,即已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一进入文明社会,即已形成,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形成,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2.经济基础稳固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足的小农经济。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总的趋势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总的趋势是日益强化。由皇帝和
33、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决策的格日益强化。由皇帝和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决策的格局,由于皇帝专制的本性决定,不断发生变化。局,由于皇帝专制的本性决定,不断发生变化。4.人身控制严密人身控制严密中国是最早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的国家,农中国是最早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的国家,农民被牢牢固定在土地上,形成中华民族安土重迁民被牢牢固定在土地上,形成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风俗。的风俗。(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响宗法色彩浓厚、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的政治结宗法色彩浓厚、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的政治结 构,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宗法制特征,其正面影响,是使
34、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宗法制特征,其正面影响,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等;反面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劲,注重道德修养等;反面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教,“存理灭欲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盲目排外等心理。的修身养性,盲目排外等心理。专制性特征,其正面影响,是整体观念及文化认同,专制性特征,其正面影响,是整体观念及文化认同,以及经世致用等思想等;负面,则是国人存在严重以及经世致用等思想等;负面,则是国人存在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的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的缺乏等。缺乏等。宗法与专制的结合,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宗法与专制的结合,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35、文化上则是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用政治伦理代替上则是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用政治伦理代替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伦理大于法律,法律意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伦理大于法律,法律意识及观念难以立足。识及观念难以立足。本章思考题本章思考题1.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征是什么?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长盛不衰,家国同构。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制时间漫
36、长;第二,经济基础稳固;第二,经济基础稳固;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第四,人身控制严密。第四,人身控制严密。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为何能够长期延续?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为何能够长期延续?第一,中国大陆相对较为封闭,很难受到外第一,中国大陆相对较为封闭,很难受到外来势力的冲击。来势力的冲击。第二,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延续了与第二,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延续了与其相对应的君主专制制度。其相对应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三,君主的能力与拥有的无限权力之间的第三,君主的能力与拥有的无限权力之间的矛盾,要求对君主进行严格培养。另外诸如矛盾,要求对君主进行严格培养。另外诸如
37、神权制约、言谏制度、官僚制度等,对君权神权制约、言谏制度、官僚制度等,对君权具有一定的补充及调节机制,减缓了政治动具有一定的补充及调节机制,减缓了政治动荡的频率与政治衰败的进度。荡的频率与政治衰败的进度。4.论述历史上儒法合流的影响?论述历史上儒法合流的影响?以礼代法,使得礼的伦理纲常,常常具有法律效以礼代法,使得礼的伦理纲常,常常具有法律效力;同时,法律也反过来维护着礼教的存在与权力;同时,法律也反过来维护着礼教的存在与权威。威。儒家化的法律中,个人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儒家化的法律中,个人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往往取决其先天或后天所具有的身份,从而使中往往取决其先天或后天所具有的身份,从而
38、使中国古代社会成为独具特色的身份社会。国古代社会成为独具特色的身份社会。儒法合流,导致治国大计向道德问题的转化。儒儒法合流,导致治国大计向道德问题的转化。儒家相信人性是善的,下民可教、可化,相信社会家相信人性是善的,下民可教、可化,相信社会秩序可以建立在统治者道德人格的感召。秩序可以建立在统治者道德人格的感召。政治道德化的结果,政治的清明、官吏的廉正,政治道德化的结果,政治的清明、官吏的廉正,不能也无须依靠外在的规范;相反,倒是个人内不能也无须依靠外在的规范;相反,倒是个人内在的品行、修养,决定着政治的现状和前途。在的品行、修养,决定着政治的现状和前途。“圣君贤相圣君贤相”,成为千百年来的理想
39、。,成为千百年来的理想。第四章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一)中国人的起源(一)中国人的起源文化的实质含义,是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或,或“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有了人就有了文化,我。有了人就有了文化,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二)原始物质文化(二)原始物质文化原始物质文化表现为石器、木器、火等工原始物质文化表现为石器、木器、火等工具的使用,如磁山、裴李岗等遗址发现的具的使用,如磁山、裴李岗等遗址发现的石斧、石镰;北京猿人文化遗址发现的灰石斧、石镰;北京猿人文化
40、遗址发现的灰烬、木炭等。烬、木炭等。(三)原始观念文化(三)原始观念文化为原始宗教,包括自然、生殖、图腾三大崇拜。为原始宗教,包括自然、生殖、图腾三大崇拜。自然崇拜,是先民的崇拜形式之一。如仰韶、自然崇拜,是先民的崇拜形式之一。如仰韶、屈家岭等文化遗址发现的太阳文饰。屈家岭等文化遗址发现的太阳文饰。生殖崇拜,表现了先民对自身繁衍的关注。生殖崇拜,表现了先民对自身繁衍的关注。图腾崇拜为高级的崇拜。图腾崇拜为高级的崇拜。(四)原始社会组织(四)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形式为原始群、家族、氏族、部原始社会组织形式为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落、部落联盟等。社会形式社会形式 经历了母系氏族
41、到父系氏族发展过经历了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发展过程,父系氏族铜、石并用,生产力得到了发程,父系氏族铜、石并用,生产力得到了发 展,私有制开始萌芽。传说中的五帝就生活在展,私有制开始萌芽。传说中的五帝就生活在这个时代。原始制度文化为禅让制度,尧让位这个时代。原始制度文化为禅让制度,尧让位给舜,舜又让位给禹。给舜,舜又让位给禹。(五)上古文化分布(五)上古文化分布神话传说、民族学及民俗学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神话传说、民族学及民俗学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华夏文化华夏文化发源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发源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
42、布于中国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于中国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化分布区。东东夷文化夷文化分布在山东、河南东南、安徽中部一带,分布在山东、河南东南、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分布区。苗蛮文化苗蛮文化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状态。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状态。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一)殷商神本文化(一)殷商神本文化殷商以尊神重巫为特
43、色,按鬼神意旨殷商以尊神重巫为特色,按鬼神意旨办事,以卜筮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办事,以卜筮来决定自己的行动。礼记礼记表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事神。”商朝出现了以象形、会意、商朝出现了以象形、会意、形声为原则的甲骨文,标志着中国文形声为原则的甲骨文,标志着中国文字发展到成熟阶段。字发展到成熟阶段。(二)西周人本文化(二)西周人本文化西周之际,人们实践经验日益丰富,西周之际,人们实践经验日益丰富,智力、体力水平不断增进,对神的力智力、体力水平不断增进,对神的力量的崇拜逐渐淡薄,西周神本文化开量的崇拜逐渐淡薄,西周神本文化开始向人本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始向人本文化过渡,其
44、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文化维新。之际的文化维新。文化维新内容:文化维新内容:1 1、宗法制度建立,强调伦常秩序;、宗法制度建立,强调伦常秩序;2 2、确定尊卑等级礼制。礼的内容为、确定尊卑等级礼制。礼的内容为“亲亲亲亲”、“尊尊尊尊”,后为儒家继承、,后为儒家继承、发展。发展。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云合雾,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云合雾集,竞相争霸。私学兴起,著书立说,议论政治,集,竞相争霸。私学兴起,著书立说,议论政治,“百家百家争鸣争鸣”。(二
45、)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春秋时期文化突出特征为百家争鸣。春秋时期文化突出特征为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家,其核心思想是孔子创立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仁”;墨翟创立墨家,主张墨翟创立墨家,主张“兼爱兼爱”、“非攻非攻”;老庄创立道家,主张清静无为;老庄创立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法家代表人物早期为李悝,后期为韩非等,主张变法。法家代表人物早期为李悝,后期为韩非等,主张变法。经由诸子百家的追述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经由诸子百家的追述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实和升华,中国文化走向大致确定,故称春秋战国文到充实和升华,中国文化走向大致确定,故称春秋战国文化为中国文
46、化的化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秦汉文化处于开拓、创新的亢奋状态,宏阔的追求、开拓进取,是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一)文化的统一(一)文化的统一国家的统一,促使文化的统一和思想的统一,表国家的统一,促使文化的统一和思想的统一,表现为:现为:1 1、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2 2、统一文字;、统一文字;3 3、统一车轨;、统一车轨;4 4、统一文化心理;、统一文化心理;5 5、统一法律制度等。、统一法律制度等。文化和思想的统一,利于强化君主专制。(二)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二)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汉统治者推行汉统治
47、者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儒学成为“定于一尊定于一尊”的显学。自上而下,的显学。自上而下,“以经取士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出现了传经之的选官制度,出现了传经之学与注经之学的热潮。另外,由于经学内学与注经之学的热潮。另外,由于经学内部因学术派别不一,又有今文经学和古文部因学术派别不一,又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经学之争。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秦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长期分裂、动荡的魏晋南北朝(220-589),打破了秦汉帝国以经学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格局,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多元局面。(一)玄学的崛起(一)玄学的崛起老子老子:“玄
48、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王弼老老子指略子指略:“玄,谓之深者也玄,谓之深者也”。魏晋时期的名士,把道家的魏晋时期的名士,把道家的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和儒家的和儒家的周易周易合称合称“三玄三玄”。主要探讨有无、。主要探讨有无、本末、动静、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代表人物为何本末、动静、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代表人物为何晏、王弼、阮籍等。晏、王弼、阮籍等。(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玄学兴盛成为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土壤,道教是中国玄学兴盛成为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土壤,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南北朝,定型的本土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南北朝,定型于魏晋。道教
49、关注于长生及养生的困惑,符合普通于魏晋。道教关注于长生及养生的困惑,符合普通民众长生不老的文化心理。民众长生不老的文化心理。佛教来源于南亚次大陆,专注于死后如何的问题,佛教来源于南亚次大陆,专注于死后如何的问题,很快融入中国文化。很快融入中国文化。(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玄学出现了向儒学靠拢的修正派。道教也极力调和玄学出现了向儒学靠拢的修正派。道教也极力调和儒学,将儒学中的伦理精义纳入教义教规。儒学,将儒学中的伦理精义纳入教义教规。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互相调和。互相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
50、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及整合,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动荡。冲突及整合,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动荡。六、隋唐:隆盛时代六、隋唐:隆盛时代(一)文化背景(一)文化背景隋唐推行均田制隋唐推行均田制”及科举制,门阀世族衰落。大及科举制,门阀世族衰落。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步入仕途,这些庶族寒士登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步入仕途,这些庶族寒士登上历史舞台,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和热情。唐上历史舞台,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和热情。唐代文化具备明朗、高昂、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代文化具备明朗、高昂、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二)(二)“有容乃大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的文化气派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