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刿论战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课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儒家经典之一,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二、字音字形 曹刿(u) 又何间(jin)焉弗(f)小信未孚(f)玉帛(b) 下视其辙(zh)登轼(sh) 败绩(j) 遂(su)逐(zh)齐师旗靡(m)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齐师伐我师:军队2.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3.肉食者鄙 鄙:浅陋
2、。这里指目光短浅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安身专:独自享有5.对曰 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6.小惠未徧 遍:遍及、普遍7.虽不能察 察:明察8.必以情 情:实情9.忠之属也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10.战则请从 从:跟随11.齐师败绩 败绩:大败12.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13.既克 既:已经14.一鼓作气 作:振作15.彼竭我盈 竭:衰竭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16.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17.惧有伏焉 伏:埋伏18.望其旗靡 靡:倒下(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 徧 同 遍 , 遍及、普遍 。(三)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 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
3、、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3.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4.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加5.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6.必以信 古义:实情 今义:书信7.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3.小信未孚 孚:使动用法,使信服4.忠之属也 忠: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下视其辙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五)一词多义1.师:遂逐齐师(军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老师 )2.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
4、弗从也(服从、听从)4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5.信: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六)虚词归纳1.其:其乡人曰 代词,他,这里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 代词,他们,指齐军 2.以:可以一战 凭借必以信 按照必以分人 把3.之:小大之狱 助词,的公与之乘 代词,代曹刿肉食者谋之 代词,代这件事公将鼓之 音节助词,不译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倒装句何以战?(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3.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五、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省略句) 译文:大
5、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省略句) 译文: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4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对方没有士气了,而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6.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六、文章主旨文章记叙了鲁国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了“
6、只有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道理。七、理解性默写:1. 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6.在曹刿论战中,具体描写曹刿小心谨慎地观察敌情的语句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八、内容理
7、解:1.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这表现在哪些方面?(1)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2)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的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刿还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2、鲁庄公形象分析。曹刿论战一文中,以表现曹刿这个形象为主,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缺点:(1)平庸无能,表现在“鄙”和无“远谋”。 (2)军事
8、上的急躁轻进。优点:(1)不高高在上。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拒绝接见; (2)善于纳谏。不仅见,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3)礼贤下士。打仗时还让他同乘一辆战车。(4)尽职尽责。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又身先士卒,亲临前线。(5)他不固执己见,能从谏如流。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继续提。打仗时要反攻,要追赶又连遭制止。(6)不耻下问,认真求实。没有掩饰自己的无知,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道,学习战争经验。 他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可以说,没有庄公的允许和支持,曹刿怎样有志有才,也得不
9、到施展。3、本文的两条线索是什么?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4、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是什么?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5、曹刿论战的内容:(1)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曹刿三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表示用来养生的吃的穿的不敢独自专有,必分给手下大臣,曹刿当面否定,认为这是小恩小惠,只施恩到贵族,没遍及平民百姓“民弗从也”因为当时的战争并未有专门的常备军,都是靠征召奴隶
10、,国君施恩只给贵族,受奴役的奴隶当然不肯为国君卖命。庄公又表示对神的虔诚,希图靠神灵保佑使战争取胜,也被曹刿否定,当庄公表示“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能情”时,曹刿认为可战矣,因为国君尽了自己的本分,关心民情,能取信于民,民为之死战,战则必胜。(2)选择恰当作战时机:敌竭我盈、后发制人的战术原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保护士气,凭士气战胜敌人。(3)注重调查实际情况,知已知彼,取得全胜。齐强鲁弱,当齐师败绩时,曹刿不同意庄公冒然追击,而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辙乱、旗靡”才言“可”终获全胜。6、文章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九、出自课文的成语及释义。一鼓作气: 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做完。十、写作特点。1.中心清楚,详略得当。2.运用对话,语言精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