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专项攻克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不被列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是
A.二氧化硫 B.可吸入颗粒物 C.二氧化碳 D.PM2.5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 B.铁矿石 C.蒸馏水 D.稀盐酸
3、下列关于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4、202l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舆论热词。“碳中和”是指单位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目的,以下措施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A.通过露天焚烧秸秆以增加肥效
B.鼓励拼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C.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加强资源回收利用
D.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5、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如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
C.白磷熄灭、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D.最终试管内的液面降至40ml刻度线处
6、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 D.氢气
7、如图是“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可用镁条代替红磷进行该实验
B.做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D.若红磷不足,将导致测得氧气的含量小于五分之一
8、太原市每年从11月1日开始进入供暖季,实时监测空气污染指数有助于及时制定有效措施控制污染。下列监测的空气污染物中,能引起酸雨的是
A.O3 B.SO2 C.PM2.5 D.PM10
9、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有下列图示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加入高锰酸钾 B.加热高锰酸钾
C.收满后移出集气瓶 D.熄灭酒精灯
10、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A.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
B.加热一定质量的KClO3和 MnO2的固体混合物制氧气
C.在密闭容器中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在密闭装置内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在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二氧化硫、④氖气四种气体中,能用于医疗急救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参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是___________,填充于试电笔的灯管中、通电时会发出红光的是___________,有刺激性气味的是___________,属于空气主要成分的是___________。
2、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b处表示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现有反应:
,应填充到______处;,应该填充到______处。
3、读图能力是学生学习化学必备技能之一,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装置中,在集气瓶底部装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该装置中所发生的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乙图中,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入集气瓶中时,可观察到气球____________(“变大”或“不变”或“变小”),红墨水向________(“左”或“右”)移动。其中MnO2在该化学反应中,起___________作用。
(3)丙图中,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若伸入红磷过慢,可能使测量结果__________;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
4、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木炭燃烧________。
(2)硫燃烧________。
5、 “雾霾”是近年的热点话题,环保部门按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着力做好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新增指标的监测,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下列行为会增加PM2.5的是______(填序号)。
A.焚烧垃圾 B.治理工地扬尘 C.汽车尾气的排放 D.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
(2)空气污染物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______(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氮 ⑤氧气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能为防治空气污染所作的措施有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成年人每分钟大约需要吸入8 L氧气。成年人每分钟大约需要空气____L,在标准状况下,所需空气的质量为___g。(标准状况下空气的密度为1.29 g/L,计算结果取整)
2、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集气瓶的容积为350mL,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止水夹关闭。实验前预先在集气瓶中放入30mL水,烧杯中盛有足量水,用凸透镜引燃燃烧匙中的红磷,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测得烧杯中的水少了64mL。
(1)请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
(2)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在“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中,小竹同学分别收集了一瓶(275mL)呼出气体和一瓶 空气。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发现在呼出气体中石灰水很快变浑浊(即生成了碳酸钙沉淀)且浑浊物更多。已知:①二氧化碳密度为 2g/L,②在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约为 4%,③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质量 与生成的碳酸钙质量成正比且每 44g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完全反应可产生 100g 碳酸钙沉淀。 假设在小竹的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请你计算:在小竹实验中,呼出气体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碳酸钙__________________g。
4、正常成年人每分钟需要吸入6.7L氧气,计算:
(1)在标准状况下,6.7L氧气的质量为多少g?
(2)成年人每分钟所需空气的质量为多少g?(已知标准状况下,ρ氧气=1.43g/L,ρ空气=1.29g/L,准确到0.1)。
5、在东莞夏季,一般情况下,一棵荔枝树每天大约放出1500g氧气。(氧气的密度为1.43g/L,空气的密度为1.29g/L)请计算
(1)一棵荔枝树夏季每天产生的氧气的体积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整数,下同)
(2)每天产生的这些氧气相当于多少升空气中的氧气?
四、实验探究(1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10分)
1、学习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氧化铜能否起到类似二氧化锰的催化剂作用呢?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Ⅰ.氧化铜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氧化铜参与反应产生氧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氧化铜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和_________不变。
(实验)用天平称量0.2g氧化铜,取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1)填写下表: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结论
_______,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所得氧化铜固体的质量是____g
溶液中有气泡放出,___________
猜想Ⅰ、Ⅱ不成立
猜想Ⅲ成立
(2)过氧化氢能被氧化铜催化分解放出氧气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二氧化碳空气中本就有该物质,所以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项目,故选C。
【点睛】
2、C
【详解】
A、空气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
B、铁矿石含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
C、蒸馏水只含有1种物质,是纯净物。
D、稀盐酸含有水和氯化氢是混合物。
故选C。
3、C
【详解】
A、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不是蓝紫色,故选项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正确;
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4、A
【详解】
A、露天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故选项正确;
B、鼓励拼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故选项错误;
C、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加强资源回收利用,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故选项错误;
D、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故选项错误。
故选:A。
5、D
【详解】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实验前需要检查装置气密性,若气密性不好,会引起误差,导致测定结果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B、白磷与空气中 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实验中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白磷熄灭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否则导致氧气体积分数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130mL空气中氧气体积约为130mL×=26mL,最终量筒内水体积为50mL-26mL=24mL,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6、B
【分析】
酸雨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硫酸型酸雨,由二氧化硫引起;一是硝酸型酸雨,由氮氧化物引起。
【详解】
A、一氧化碳有毒,属于污染性气体,但不能形成酸雨,A不符合题意;
B、工业和汽车排放的尾气二氧化硫可以形成硫酸型酸雨,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不会形成酸雨,C不符合题意;
D、氢气属于可燃性气体,不能随意排放到空气,但不能形成酸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详解】
A、镁条性质活泼,在空气中不仅能和氧气发生反应,还能与氮气、二氧化碳反应,所以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做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造成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说法正确;
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弹簧夹,以防止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造成结果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若红磷不足,不能完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将导致测得氧气的含量小于五分之一,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诜:A。
8、B
【详解】
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导致酸雨;
故选B。
9、D
【详解】
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加热固体试管口应该微微朝下,为气体顺利排除导管不能伸入过长,故不符合题意;
C、收满后移出集气瓶后再盖玻璃片错误,应该在水中盖上玻璃片,故不符合题意;
D、熄灭酒精灯应该使用酒精灯盖,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10、A
【详解】
A、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的量越来越多,碳的质量越来越少,等碳的质量为0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也不会再增加了,故A错误;
B、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固体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所以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故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比不变,故B正确;
C、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容器内的压强变大,直至反应结束,随着温度的下降,压强逐渐减小,回复到室温时,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最终的压强小于开始时的压强,故C正确;
D、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达到高锰酸钾分解的温度,反应开始,此时容器内有四种物质,直至高锰酸钾反应完,容器内只有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三种物质,故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
1、① ② ④ ③ ①
【详解】
能用于医疗急救的是氧气,故填:①,参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是二氧化碳,故填:②,氖气填充于试电笔的灯管中、通电时会发出红光,故填:④,有刺激性气味的是二氧化硫,故填:③,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故填:①。
2、c d
【详解】
化合反应是多变一的反应,分解反应是一变多的反应;酒精在氧气中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所以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因此该反应填在c处;
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一变多的反应,是分解反应,不是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所以该反应填在d处。
3、
(1) 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化合反应
(2) 变小 左 催化
(3) 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为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 偏大
【解析】
(1)
装置中,在集气瓶底部装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该装置中所发生的反应为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所以属于化合反应。
(2)
过氧化氢溶液滴入集气瓶中时,会产生氧气,瓶内压强变大,所以可观察到气球会变小;瓶内压强变大,所以红墨水会向左移动。在这个反应中, MnO2作为催化剂,提高了反应速率,所以起催化作用。
(3)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为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若伸入红磷过慢,会使瓶内的空气逸出一部分,导致装置内气压减小较大,所以可能使测量结果偏大;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所以符号表达式为:
4、
(1)
(2)
【分析】
(1)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
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5、
(1)AC
(2)②③④
(3)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合理即可)
【解析】
(1)
A、焚烧垃圾或向空气中排放污染气体及颗粒物,会增加PM2.5;
B、治理工地扬尘,减少空气中固体颗粒物,会减少PM2.5;
C、汽车尾气的排放,会增加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会增加PM2.5;
D、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可以减少二氧化硫及颗粒物的排放,会减少PM2.5,会增加PM2.5的有AC;
(2)
空气污染物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臭氧等,故填:②③④;
(3)
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都可以防治空气污染。(合理即可)
三、计算题
1、40;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约为,成年人每分钟大约需要空气的体积为:8 L÷=40 L。
51.6;
在标准状况下,成年人每分钟大约所需空气的质量为:1.29 g/L×40 L=51.6g。
【详解】
见答案
2、(1)(2)20%
【详解】
(1)红磷燃烧,红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由题意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350mL-30mL=320mL
烧杯中的水少了64mL,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为64mL,即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为64mL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0%。
3、0.5
【解析】
【详解】
呼出的气体275mL含有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是275mL×4%=11mL,即:体积为0.011L,则该气体的质量是0.11L×2g/L=0.22g。
设:生成沉淀碳酸钙的质量是x。则有:44g:100g=0.22g:x。解得:x=0.5g。
【点睛】
“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质量与生成的碳酸钙质量成正比且每 44g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完全反应可产生 100g 碳酸钙沉淀”是解题的关键。
4、 (1)9.6g;(2)41.2g
【分析】
氧气的质量等于氧气的体积乘以氧气的密度。
【详解】
(1)在标准状况下,6.7L氧气的质量为
(2)成年人每分钟所需空气的质量为
答:在标准状下,6.7L氧气的质量9.6g;成年人每分钟所需空气的质量41.2g。
【点睛】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5、(1)1049L;(2)4995L
【详解】
(1)根据题意,一棵荔枝树夏季每天产生的氧气的体积是1500g÷1.43g/L≈1049L;
(2)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21%。空气的体积为:1049L÷21%≈4995L。
四、实验探究
1、质量 化学性质 试管内有气泡产生 0.2 带火星木条复燃
【详解】
[猜想]
催化剂的特点是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氧化铜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所以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实验]
(1)实验结论是猜想Ⅲ成立,说明氧化铜是 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说明产生了氧气,步骤③的现象是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催化剂的特点是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所得氧化铜固体的质量是0.2g;
催化剂的特点是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催化剂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性质不变,故步骤⑦现象是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带火星木条复燃;
(2)过氧化氢在氧化铜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