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刺灸总各论治疗总论讲义.ppt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428665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X 页数:97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灸总各论治疗总论讲义.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刺灸总各论治疗总论讲义.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刺灸总各论治疗总论讲义.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刺灸总各论治疗总论讲义.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刺灸总各论治疗总论讲义.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章第五章 刺灸法总论刺灸法总论v刺法,古称刺法,古称“砭刺砭刺”,后来又称,后来又称“针法针法”,目前其含义已非常广泛,即指使用不同的针目前其含义已非常广泛,即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v 灸法,古称灸法,古称“灸炳灸炳”,又称,又称“艾灸艾灸”,是指,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是指采用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包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

2、疗法。v 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疗疾病的目的。第三节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v一、刺法的量学要素一、刺法的量学要素 v(一)刺激的强度(一)刺激的强度 v在毫针刺法在毫针刺法: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得气得气为标志的,为标志的,v产生得气的最小刺激强度是激发经气功能的产生得气的最小刺激强度是激发经气功能的阈刺激阈刺激量。量。v以得气的强弱来判定刺激量的大小以得气的强

3、弱来判定刺激量的大小:v轻者,针下感应柔和;轻者,针下感应柔和;v中者,针下感应明显;中者,针下感应明显;v重者,针下感应强烈。重者,针下感应强烈。v具体而言,则以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幅度和角具体而言,则以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幅度和角度来决定刺激量的大小。度来决定刺激量的大小。v v 当捻转的角度小于当捻转的角度小于90,频率小于,频率小于60次分时,刺次分时,刺激量为激量为轻度轻度;v当捻转的角度在当捻转的角度在90180之间,频率在之间,频率在6090次次分之间时,刺激强度为分之间时,刺激强度为中度中度;v当捻转的角度大于当捻转的角度大于180,频率大于,频率大于90次分以上时,次分以

4、上时,刺激量为刺激量为重度重度。v v当提插的幅度小于当提插的幅度小于03厘米,频率小于厘米,频率小于60次次分时,刺激量为分时,刺激量为轻度轻度;v当提插的幅度在当提插的幅度在0305厘米之间,频率厘米之间,频率在在6090次分之间时,刺激量为次分之间时,刺激量为中度中度;v当提插的幅度大于当提插的幅度大于05厘米,频率大于厘米,频率大于90次次分时,刺激量为分时,刺激量为重度重度。v(二)刺激的时间(二)刺激的时间 v仅仅以仅仅以“得气得气”作为一次有效的治疗量是不够的,作为一次有效的治疗量是不够的,必须注意得气持续的时间。必须注意得气持续的时间。v如现代研究表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在

5、风池如现代研究表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在风池穴用捻转手法持续穴用捻转手法持续13分钟常常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分钟常常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如果仅仅使局部如果仅仅使局部“得气得气”后,不再持续行针,治疗后,不再持续行针,治疗作用较差。作用较差。v急性胃痛、呕吐、牙痛、晕车时,针刺手法持续急性胃痛、呕吐、牙痛、晕车时,针刺手法持续13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有效的刺激量。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有效的刺激量。尤其是当要达到气至病所时,更要持续操作足够的尤其是当要达到气至病所时,更要持续操作足够的时间。时间。二、灸法的量学要素v灸法的量学要素,是指与灸法刺激量及效应灸法的量学要素,是指与灸法刺激量

6、及效应密切相关的量学因素,包括密切相关的量学因素,包括v艾炷的大小和壮数、艾炷的大小和壮数、v艾条施灸的距离、艾条施灸的距离、v施灸时间的长短等。施灸时间的长短等。v“壮壮”:即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就称为即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就称为“一壮一壮”。v艾炷大小艾炷大小:一般按枣(橄榄)、莲子、玉米粒、苍一般按枣(橄榄)、莲子、玉米粒、苍耳子、麦粒计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者如耳子、麦粒计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者如黄豆,大者如枣,中者如莲子。黄豆,大者如枣,中者如莲子。v一般而言,艾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灸壮数越一般而言,艾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灸壮数越多,刺激量就越大。每个穴位一般灸多,

7、刺激量就越大。每个穴位一般灸37壮。壮。v扁鹊心书扁鹊心书窦材灸法窦材灸法:“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v艾条施灸(除特殊操作要求外)一般约距离艾条施灸(除特殊操作要求外)一般约距离皮肤皮肤2-3厘米,以不引起灼痛为度;时间为厘米,以不引起灼痛为度;时间为1015分钟。分钟。v一般而言,艾条距离皮肤的距离越大,刺激一般而言,艾条距离皮肤的距离越大,刺激量越小,距离越小,则刺激量越大;量越小,距离越小,则刺激量越大;v施灸的时间越长,刺激量就越大

8、。施灸的时间越长,刺激量就越大。v一般初灸时,每日一般初灸时,每日1次,次,3次后改为次后改为23天天1次。次。急性病可每日灸急性病可每日灸23次。次。第四章第四章 刺灸法各论刺灸法各论 v第一节第一节 毫针刺法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v(一)毫针的结构v(二)毫针的规格 v(三)毫针的检查v(四)毫针的保藏 二、毫针刺法的练习二、毫针刺法的练习v必须练好指力和手法必须练好指力和手法 v(一一)指力练习指力练习 v纸垫或棉团练习v(二二)手法练习手法练习 v(三三)自身试针自身试针指力练习1指力练习2三、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v选择合适的长短和粗细

9、选择合适的长短和粗细v消毒:消毒:针具针具v 医者手指医者手指v 针刺部位针刺部位v 治疗室治疗室四、针刺前的准备四、针刺前的准备v(一一)体位的选择体位的选择v卧位和坐位卧位和坐位v卧位又可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v坐位又可分为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v(二二)定穴和消毒定穴和消毒 v1定穴:v腧穴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的疗效。v2消毒 五、毫针刺法五、毫针刺法v(一)进针法(一)进针法v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刺手”,v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之为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之为“押手押手”。v刺手的作用:刺手的作用:掌握针具

10、,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顺利刺入皮肤,行针时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刮搓震,以及出针时的操作。v押手的作用:押手的作用:固定腧穴的位置,挟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而保持垂直,力达针尖,便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和控制针感。v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v1单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 v2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 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将针刺入,常用的方法有4种:v(1)指切进针法 v(2)挟持进针法 v(3)提捏进针法 v(4)舒张进针法 v3管针进针法管针进针法v 弹力进针器进针法(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v1针刺的角度 :直刺、斜刺和横刺

11、v2针刺的深度 v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部位而定 六 行针 基本手法基本手法v提插法提插法 v捻转法捻转法 可单独应用,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 辅助手法辅助手法 v循法循法v弹法弹法v刮法刮法v摇法摇法v飞法飞法v震颤法震颤法七、得气v(一)概念(一)概念v亦称气至、针感。是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亦称气至、针感。是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经气”感应。感应。v(二)表现(二)表现v患者:患者:针刺部位出现相应的针刺部位出现相应的痠、麻、胀、重痠、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等感觉,这种感

12、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热、凉、痒蚁行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热、凉、痒蚁行感感v医者:医者:针下沉紧、涩滞针下沉紧、涩滞v窦汉卿在窦汉卿在标幽赋标幽赋中所说:中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堂之深邃。”得气的意义v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针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v一般地说,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得气迅速时,疗效就

13、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效果。v金针赋金针赋:“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八、毫针补泻手法 v单式补泻手法 v复式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v提插补泻v捻转补泻v疾徐补泻v迎随补泻v呼吸补泻v开阖补泻 v平补平泻基本补泻基本补泻其他补泻其他补泻(一)基本补泻手法 v1提插补泻法v深浅提插幅度频率时间补:先浅后深轻重小慢短泻:先深后浅重轻大快长 v2捻转补泻法v方向角度用力频率时间补:左转小轻慢短泻:右转大重快长左转拇指向前用力,食指向后右转拇指向后用力,食指向前 v3疾徐补泻法疾徐补泻法进、插针退、出针进、插针退、

14、出针v补:慢快补:慢快v泻:快慢泻:快慢 v4迎随补泻法:迎随补泻法:针尖方向针尖方向v补:顺(随)经脉补:顺(随)经脉v泻:逆(迎)经脉泻:逆(迎)经脉v5呼吸补泻法:呼吸补泻法:v呼气吸气呼气吸气v补:进、插退、出补:进、插退、出v泻:退、出进、插泻:退、出进、插v6开阖补泻法:开阖针孔v补:迅速揉按v泻:摇大、不立即揉按v7平补平泻法:平补平泻法:v均匀地提插、捻转针、使病人的针感轻重均匀地提插、捻转针、使病人的针感轻重适宜适宜v用于临床虚实不明显的一般病证。用于临床虚实不明显的一般病证。复式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的综合应用 v烧山火烧山火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先浅后深,进的

15、过程 v透天凉透天凉 按深、中、浅(人、地、天三部)的顺序,先深后浅,退的过程九、留针与出针v(一)留针(一)留针v静留针静留针留针过程中不再行针留针过程中不再行针v动留针动留针留针期间间歇施以行针留针期间间歇施以行针v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增加留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针时间v小儿及精神异常患者慎用留针,重要脏器附近的腧穴小儿及精神异常患者慎用留针,重要脏器附近的腧穴要慎用留针或过长时间留针要慎用留针或过长时间留针 出针v一要查看有无出血一要查看有无出血v二要查点针数,防止遗漏二要查点针数,防止遗漏 十、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十、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

16、防 v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预防刺伤重要脏器 v刺伤内脏刺伤内脏 v必须学好解剖学,明确腧穴必须学好解剖学,明确腧穴下的脏器组织,针刺胸腹、下的脏器组织,针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时,应控制针腰背部的腧穴时,应控制针刺角度、深度,行针幅度不刺角度、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其他脏器如胆、膀宜过大。其他脏器如胆、膀胱、肠胃等在某些病态的情胱、肠胃等在某些病态的情况下,如胆囊肿大、尿潴留、况下,如胆囊肿大、尿潴留、肠粘连时,也有刺伤的可能,肠粘连时,也有刺伤的可能,应予注意。刺伤大的血管时应予注意。刺伤大的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也须注意防可引起大出血,也须注意防止。止。v刺伤脑脊髓刺伤脑脊髓v凡针刺

17、凡针刺12胸椎以上督脉穴胸椎以上督脉穴位及华佗夹脊穴,必须严格位及华佗夹脊穴,必须严格按所规定的深度、方向和角按所规定的深度、方向和角度操作。如针刺风府、哑门度操作。如针刺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悬枢穴以上督脉诸可过深;悬枢穴以上督脉诸穴及华佗夹脊穴,均不可深穴及华佗夹脊穴,均不可深刺。上述腧穴在行针时只宜刺。上述腧穴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针手法禁用捣针手法 针刺注意事项灸 法灸法v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通过

18、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一种方法。v灸,灼、烧的意思。灸,灼、烧的意思。v施灸材料:艾绒为主施灸材料:艾绒为主v-陈久的艾绒为佳。陈久的艾绒为佳。新制的艾绒含挥发油新制的艾绒含挥发油较多,灸时火力过强。较多,灸时火力过强。灸法的作用灸法的作用 v温经散寒 v扶阳固脱 v消瘀散结 v防病保健 二、灸法的种类和应用 艾灸艾灸一、艾炷灸二、艾卷灸三、温 针 灸四、温灸器灸 其他灸法其他灸法一、灯 火 灸 二、天 灸 艾艾 炷炷 灸灸直直 接接 灸灸无瘢痕灸无瘢痕灸瘢瘢 痕痕 灸灸间间 接接 灸灸隔隔 姜姜 灸灸隔隔 蒜蒜 灸灸隔隔 盐盐 灸灸隔附子饼灸隔附子饼灸艾炷:艾绒制成的

19、圆锥状物,称为艾炷。艾炷:艾绒制成的圆锥状物,称为艾炷。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又称隔物灸、间隔灸,用药物或其他又称隔物灸、间隔灸,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壮: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壮: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v(1)瘢痕灸:)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又称化脓灸v炷型:炷型:多用小艾炷,亦有用中艾炷者。多用小艾炷,亦有用中艾炷者。v步骤:步骤:大蒜汁置艾炷炷须燃尽,除灰换炷大蒜汁置艾

20、炷炷须燃尽,除灰换炷 贴敷淡药膏。可灸贴敷淡药膏。可灸79壮壮化脓:化脓:大约大约1周(脓液色白清稀)形成灸疮。灸疮周(脓液色白清稀)形成灸疮。灸疮56周愈周愈合,留有瘢痕,故称瘢痕灸。合,留有瘢痕,故称瘢痕灸。v适应证:适应证: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v注意事项:注意事项:一、局部清洁:一、局部清洁:每天换膏药每天换膏药1次,以避免继发感染。次,以避免继发感染。二、饮食:灸疮的发和不发与疗效有密切关系二、饮食:灸疮的发和不发与疗效有密切关系。多吃羊肉、豆腐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以促进灸疮的透发。多吃羊肉、豆腐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以促进灸疮的透发。三、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

21、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三、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四、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四、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v(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v炷型:炷型:多用中、小艾炷。多用中、小艾炷。从上端点燃从上端点燃v步骤步骤:少量凡士林艾炷剩:少量凡士林艾炷剩2/5左右,左右,觉烫换炷。一般灸觉烫换炷。一般灸37壮壮v刺激度刺激度: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v适应证:适应证: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v 间接灸间接灸v(1)隔姜

22、灸:温胃止呕,散寒止痛)隔姜灸:温胃止呕,散寒止痛v多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和多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和外感表证等。外感表证等。v(2)隔蒜灸:消痈散结,解毒杀虫)隔蒜灸:消痈散结,解毒杀虫v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v此外,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此外,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长蛇灸),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长蛇灸),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v(3)隔盐灸:)隔盐灸:回阳、救逆、固脱回阳、救逆、固脱v只用于脐部,又称神阙灸。只用于脐部

23、,又称神阙灸。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应用:急性寒性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应用: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4)隔附子灸:)隔附子灸:温肾补阳温肾补阳 故多于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故多于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宫寒不孕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证。宫寒不孕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证。艾艾 条条 灸灸(艾(艾 卷卷 灸)灸)悬起灸悬起灸温温 和和 灸灸雀雀 啄啄 灸灸回回 旋旋 灸灸实实 按按 灸灸太乙神针太乙神针雷火神针雷火神针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风寒湿痹、痿证

24、和虚寒证 慢性病慢性病急性病急性病(三)温针灸(三)温针灸v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适宜施灸的疾病。适宜施灸的疾病。v针刺得气针刺得气留针留针在针柄上穿置一段艾条,长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艾条,长约2cm,v 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v v 每穴每次可施灸每穴每次可施灸35壮壮v 燃尽,去灰,起针燃尽,去灰,起针v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使其发挥针和灸的作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使其发挥针和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用,达到治疗的目的。v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

25、。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天天 灸灸白芥子灸白芥子灸细细 辛辛 灸灸蒜蒜 泥泥 灸灸天南星天南星咳喘、关节痹痛、口眼喎斜等病证咳喘、关节痹痛、口眼喎斜等病证 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敷于颊车、颧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等。敷于颊车、颧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等。灯火灸灯火灸 又称灯草灸、灯草焠。又称灯草灸、灯草焠。主要用于小儿痄腮、喉蛾、吐泻、麻疹、惊风等主要用于小儿痄腮、喉蛾、吐泻、麻疹、惊风等三、施灸的注意事项三、施灸的注意事项(一

26、)施灸的先后顺序(一)施灸的先后顺序v一般规律:是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少后多,先头身后四肢。一般规律:是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少后多,先头身后四肢。v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如脱肛,则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如脱肛,则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便是先灸下而后灸上。会以举陷,便是先灸下而后灸上。v施灸注意:在通风环境中进行。施灸注意:在通风环境中进行。(二)施灸的补泻方法(二)施灸的补泻方法v艾灸的补泻,始载于艾灸的补泻,始载于内经内经。v灵枢灵枢背俞背俞:“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v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以火泻

27、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三)施灸的禁忌(三)施灸的禁忌v(1)部位:部位:五官、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瘢痕五官、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瘢痕灸,灸,v 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用化脓灸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用化脓灸v(2)机体状态:机体状态: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立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立即停止施灸,并作出及时处理,其方法同晕针。即停止施灸,并作出及时处理,其方法同晕针。v(

28、3)特殊生理情况:特殊生理情况: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四)灸后的处理(四)灸后的处理v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v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v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拔罐法拔罐法 角法 吸筒法 v罐的种类 玻璃罐、竹罐、陶罐、抽气罐,多功能罐、代用罐拔罐的方法拔罐的方法 v火罐法 闪火法 常用的拔罐方法 投火法 v水罐法 v抽气法 v(二)运用方法v1留罐法 v2闪罐法 v3走罐法 v4刺血(刺络)拔罐法 v5留针拔罐法 v6药罐法 v(

29、1)煮药罐:(2)贮药罐:拔罐的作用 v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 机理v负压作用 v温热作用 v调节作用(神经系统、微循环)v不同罐法的不同作用 拔罐适应范围 v目前常用于临床的病种已多达100多种v如感冒、发烧、咳嗽、支气管哮喘及其他肺部疾患v胃痛、腹痛、腹泻;v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痹痛、落枕;v痛经、闭经;痤疮、荨麻疹;v高血压;面瘫;肥胖症等。三棱针法 v由古代锋针发展 v针柄呈圆柱体,针体呈正三棱锥体,三棱为刃,针尖锋利 v古代对刺血疗法十分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v“络刺”、“赞刺”、“豹纹刺”皮肤针法皮肤针法 v皮肤针法是以皮肤针垂直叩

30、刺体表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v“毛刺”、“扬刺”、“浮刺”、“半刺”v素问皮部论篇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v皮肤针的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1519cm,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针盘下面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皮肤针法皮肤针法 叩刺部位 v循经叩刺v穴位叩刺v局部叩刺 刺激强度v轻刺v中刺v重刺 皮内针法皮内针法 埋针 麦粒型v一般长1cmv针柄形似麦粒v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图钉型v长约0.20.3cmv针柄呈环形。v针身与针柄呈垂状针刺部位针刺部位 多以不妨碍正常的活动处腧穴为主,一般多采用背俞穴、四肢穴

31、和耳穴等。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法 v穴住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水针”。v穴位选择 肌肉较丰满处的穴位v注射剂量 原药物剂量的1/51/2 分部计量v操作要点 得气感应,回抽无回血v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必须先做皮试 3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应避开神经干 头针 v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v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v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头针刺激线均位于头皮的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区

32、、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操操 作作 方方 法法 体位:卧位(或坐位)体位:卧位(或坐位)术前准备术前准备 定穴、消毒:分开头发或剃去头发、定穴、消毒:分开头发或剃去头发、2 2步消毒步消毒 选针:选针:28283030号,号,0.50.51.51.5寸寸 进针:进针:1.1.快速进针法快速进针法 配合吸气进针配合吸气进针 2.2.快速推针法快速推针法 角度:角度:15150 0-30-300 0度度 深度:刺入皮下(帽状腱膜下层)。深度:刺入皮下(帽状腱膜下层)。运针手法、刺激强度运针手法、刺激强度 1.1.快速捻转手法:快速捻转手法:200/200/分钟分钟(

33、2-3(2-3分钟分钟)2.2.抽添手法:抽提法抽添手法:抽提法 (抽插在抽插在1 1分范围内分范围内)进插法进插法 留针:留针:151530min30min,间隔行针,间隔行针1 12 2次。可加电针次。可加电针 出针:捻转起针。压针孔防止出血。出针:捻转起针。压针孔防止出血。消消 毒毒 碘酒、酒精碘酒、酒精毫毫针针法法针针 刺刺头头皮皮针针进进针针示示意意图图临临 床床 应应 用用(适应范围适应范围)头针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头针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1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脑血管病引起的(脑血管病引起的)2精神病症精神病症(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3疼

34、痛和感觉异常疼痛和感觉异常(疼痛性病症、感觉异常)(疼痛性病症、感觉异常)4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 (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男子性功能障碍和妇女月经不调(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男子性功能障碍和妇女月经不调(功能性者功能性者),以及神经性呕吐、以及神经性呕吐、功能性腹泻功能性腹泻)注注 意意 事事 项项 1.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和孕妇不宜用头皮针治疗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和孕妇不宜用头皮针治疗。2.头头颅颅手手术术部部位位,头头皮皮严严重重感感染染、溃溃疡疡和和创创伤伤处处不不宜宜针针刺刺,可可在在其其对对侧侧取取相相应应头皮针治疗线进行针刺。头皮针治

35、疗线进行针刺。3.头皮针刺入时要迅速,避开发囊、瘢痕。头皮针刺入时要迅速,避开发囊、瘢痕。4.检查针具,减少疼痛;注意针下感觉,调整针刺方向与深度,检查针具,减少疼痛;注意针下感觉,调整针刺方向与深度,5.留针时不要随意碰撞针柄,防止弯针和疼痛。留针时不要随意碰撞针柄,防止弯针和疼痛。6.有脑出血病史者,慎用头皮针治疗。治疗前要认真进行各种检有脑出血病史者,慎用头皮针治疗。治疗前要认真进行各种检 查,避免手法过强,留针时间短或不留针,加强严密监护。查,避免手法过强,留针时间短或不留针,加强严密监护。7.尽量取卧位尽量取卧位,防止晕针,及时处理。防止晕针,及时处理。耳针 v耳针是刺激耳穴以防治疾

36、病的方法。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图看到: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针灸治疗总论 第一节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原则 v是针灸治疗疾病时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是针灸治疗疾病时所依据的基本法则。v是确立治疗方法的基础。是确立治疗方法的基础。v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治宜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治宜v v灵枢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除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宛除则除之,邪胜则虚之。”v 灵枢灵枢经脉经脉:“盛

37、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补虚泻实补虚泻实 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v补虚补虚v泻实泻实v平补平泻平补平泻v补虚补虚 “虚则补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陷下则灸之”1针刺手法之针刺手法之“补法补法”的施用,的施用,2常取偏补作用的腧穴关元、气海、命门、膏肓、足三常取偏补作用的腧穴关元、气海、命门、膏肓、足三里、太溪和相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募穴、原穴等里、太溪和相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募穴、原穴等“陷下则灸之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是指气虚下陷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

38、。是指气虚下陷而引起的病证,灸治为主。补气举陷。而引起的病证,灸治为主。补气举陷。v泻实: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泻实: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1“实则泻之实则泻之”实证用泻法治疗。实证用泻法治疗。如表邪亢盛、痰涎壅塞、食物中毒、食积胀满如表邪亢盛、痰涎壅塞、食物中毒、食积胀满 针泻刺泻的手法,针泻刺泻的手法,偏泻的腧穴行间、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等穴偏泻的腧穴行间、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等穴“菀陈则除之菀陈则除之”,属于实者泻之的范畴。属于实者泻之的范畴。泛指络脉瘀阻泛指络脉瘀阻不通而引起的病证,刺血为主以清除瘀血。如三棱针不通而引起的病证,刺血为主以清除瘀血。如三棱针放血,刺出血后拔罐放血,刺出血

39、后拔罐菀,同菀,同“瘀瘀”;陈,指陈旧,时间长久。;陈,指陈旧,时间长久。菀陈,络脉瘀菀陈,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阻之类的病证。v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脏腑、经络虚实表现不明显,本经循经取穴脏腑、经络虚实表现不明显,本经循经取穴 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清热温寒清热温寒 v灵枢灵枢经脉经脉载:载:“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v清热v温寒 清 热v灵枢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十二原云: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v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针刺用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针刺用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不留针或用泻法。

40、手法宜轻而快,不留针或用泻法。v如表热证,常取大椎、曲池、合谷等穴,浅刺并疾出如表热证,常取大椎、曲池、合谷等穴,浅刺并疾出其针,以宣散热邪。其针,以宣散热邪。温 寒v灵枢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十二原云:云:“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v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深刺而久留针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v若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若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艾灸施治最为相宜。施治最为相宜。v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行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行“烧山火烧山火”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扶阳祛寒,温通

41、经脉。(温针灸)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扶阳祛寒,温通经脉。(温针灸)治病求本 v急则治标 v缓则治本 v标本兼治 三因制宜三因制宜 v因时制宜 v因地制宜 v因人制宜 第二节针灸治疗作用第二节针灸治疗作用 v疏通经络疏通经络v调和阴阳调和阴阳v扶正祛邪扶正祛邪 第三节 针灸处方针灸处方 v针灸处方是以中医基本理论尤其经络学说指导下,选取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方法形成的治疗方案。v选穴原则配穴方法刺灸方法一穴位的选择一穴位的选择v(一)选穴原则(一)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近部选穴:病变局部或邻近取穴病变局部或邻近取穴2远部选穴:远部选穴:病变局部所属或相关经脉上,距病变部位病变局部所属或相关经脉上,距

42、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取穴。较远的部位取穴。3辨证对症选穴辨证对症选穴对症:盗汗选阴郄,气虚选足三里,祛湿选阴陵泉,对症:盗汗选阴郄,气虚选足三里,祛湿选阴陵泉,化痰选丰隆;落枕取外劳宫;发热取十二井,十宣等;。化痰选丰隆;落枕取外劳宫;发热取十二井,十宣等;。辨证:辨证:(二)配穴方法(二)配穴方法 v1按经脉配穴v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v2按部位配穴v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左右配穴 v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二、刺灸法的选择v1疗法选择:v针刺、灸、三棱针、皮肤针、罐等v2操作方法选择v3治疗时机选择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v 五输穴五输穴八会穴八会穴v 原穴原穴八脉交会穴八

43、脉交会穴v 络穴络穴郄穴郄穴v 背俞穴背俞穴下合穴下合穴v 募穴募穴交会穴交会穴 一、五输穴的应用 v定义:五输穴是指十二经穴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定义:五输穴是指十二经穴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简称。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简称。v五行属性:五行属性:井荥井荥 输输 经合经合阴经阴经 木火木火 土土 金金 水水阳经阳经 金金 水水 木木 火土火土v临床应用:临床应用:v一、是按五输穴主病而应用一、是按五输穴主病而应用 v灵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邪气脏腑病形载: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v“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井主心

44、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合主逆气而泄。”v二、是配属五行而用二、是配属五行而用 v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v可分为:可分为:本经补母泻子法本经补母泻子法和和异经补母泻子法。异经补母泻子法。v三、按时选用三、按时选用v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天干地支配合脏腑,按时取穴的方法天干地支配合脏腑,按时取穴的方法v季节季节二、原、络穴的应用v原穴:原穴:-常用于诊断、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常用于诊断、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v络穴:络穴:v十二络穴十二络穴-主治络脉病证,主治络脉病证,v -治疗表里两经病证,治疗表里两经病证,v至于督脉之络长强、任脉之络

45、鸠尾、脾之大络大包,除治至于督脉之络长强、任脉之络鸠尾、脾之大络大包,除治疗络脉病证以外,以治疗患部及内脏病为主。疗络脉病证以外,以治疗患部及内脏病为主。v原络配穴法原络配穴法 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三俞、募穴的应用v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v俞穴俞穴:背腰部:背腰部-背俞穴。背俞穴。v募穴募穴:胸腹部:胸腹部-腹募穴。腹募穴。v治疗:相关脏腑病变治疗:相关脏腑病变v背俞穴背俞穴:相应的脏腑病证相应的脏腑病证,及

46、与脏腑相关的五及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v俞募配穴法俞募配穴法四、八脉交会穴的应用v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v八脉交会穴具有八脉交会穴具有主治奇经病证主治奇经病证的作用。的作用。临床应用临床应用:v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证。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证。v主治本经脉循行所过的四肢躯干、头面五主治本经脉循行所过的四肢躯干、头面五官病症官病症v上下配穴应用上下配穴应用 五、八会穴的应用v八会穴八会穴是指人体气、血、脏、腑、筋、脉、骨、髓等是指人体气、血、脏、腑、筋、脉、骨、髓等其精气聚会处的其精气聚会处的8个腧穴。个腧穴。v可治疗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可治疗相应的脏

47、腑组织器官的病证。脏会脏会 腑会腑会 气会气会 血会血会 筋筋 会会 脉会脉会 骨会髓会骨会髓会章门章门 中脘中脘 膻中膻中 膈俞膈俞 阳陵泉阳陵泉 太渊太渊 大杼大杼 绝骨绝骨六、郄穴的应用v郄穴郄穴:1616个郄穴个郄穴v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痛急性病痛。v阴经阴经-多治多治血证血证,v阳经阳经-多治多治急性痛证急性痛证。七、下合穴的应用v下合穴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三阳经的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三阳经的6 6个腧个腧穴,故又称穴,故又称“六腑下合穴六腑下合穴”。v灵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邪气脏腑病形载:载:“合治内腑合治内腑”。v临床:临床

48、:相应的六腑病证相应的六腑病证v小肠小肠 三焦三焦 大肠大肠 膀胱膀胱 胆胆 胃胃下巨虚下巨虚 委阳委阳 上巨虚上巨虚 委中委中 阳陵泉阳陵泉 足三里足三里八、交会穴的作用v定义: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经脉交叉、会定义: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经脉交叉、会合部位的腧穴。合部位的腧穴。v主治:根据主治: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的原理,交会穴可治所交会经脉的病证。交会穴可治所交会经脉的病证。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