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市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文献综城市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文献综述述报告人:赵伟川2010-09-182目录目录研究背景研究背景1国内城市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现状国内城市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现状2国外城市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现状国外城市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现状3研究总结研究总结43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社区是组成现代城市的基本社会群众组织,是社会生活最集中、最活跃的部分,同时也是最易受到伤害的地方。当一座城市在遭受灾害侵袭时,社区居民不仅是灾害的直接受体,同时也是抗击灾害的主体。如何在社区层面开展更具针对性地防灾减灾活动,从而有效地管理灾害,将灾害风险降到最低,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
2、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1。4安全社区的雏形诞生于1975年,瑞典的Falk ping社区针对社区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整合社区内个部门及志愿者团体资源,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伤害预防计划,达到了明显降低事故损失的目的。Falk ping社区1989年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评审,成为全球第一个被确认的“安全社区”。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了第一届事故与预防大会,来自5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代表在会上一致通过了安全社区宣言。宣言基本原则:人人享有健康与安全的权利。5国内城市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现状国内城市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现状根据WHO关于安全社区的概念,建立安全社区应该具备两个条
3、件2:一是制定针对所有居民、环境和条件的积极的安全预防方案;二是拥有包括政府、卫生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工作网络,网络中各个组织之间紧密联系,充分运用各自的资源为社区安全服务。国内的学者针对安全社区展开了广泛的研究,集中在安全社区建设、运行机制、社区防灾减灾、社区安全文化建设以及安全社区协作等方面。6安全社区防灾减灾研究杨军(2003)3对社区防灾减灾对策的复杂性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利用复杂性理论来处理社区的防灾减灾对策问题,是系统科学或复杂性科学中一个有意义的发展方向,提出并分析了社区防灾减灾中的四个问题:如何界定社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的角色和方向;何为防灾减灾安全社区
4、;如何预警突发性灾难事件;社区防灾减灾系统是如何自组织的。最后,讨论提出了复杂性科学应用于社区防灾减灾对策的理论框架。7庄琳和胡建刚(2003)4提出了构建社区安全防范体系的模式,指出在社区安全建设中,要遵循系统化、连续化、耦合化的原则,构建整体化、动态化、网络化的社区安全防范体系4关贤军,陈海艺和尤建新(2008)5研究了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的工作机制,分析了我国社区灾害管理组织机构框架,明确了社区灾害管理中各相关方的角色和地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社区灾害管理网络。8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郭瑞(2006)6借鉴联合国环境署的APELL计划(本地化应急响应方案)思想,在WHO安全
5、社区六大评价指标和九大专项安全考核内容的框架下,以奥运周边的亚运村社区为实例,探讨了“奥运安全社区”的基本模式和运行机制、建设程序与方法。APELL是Awareness and Preparedness for Emergency at Local Level的缩写,即“地区级紧急事故应急意识和准备”,APELL计划是向地方社区提供一种如何寻求发展合作、本地化和充分行使应急反应计划的结构式描述,这些计划有两个功能:“意识”功能;“准备”功能。9司磊(2009)7以青岛市安全社区建设为研究主题,运用文献研究、数据分析、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
6、术路线,对青岛市北区、崂山区、开发区和胶南市的安全社区建设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5项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安全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强化领导,尽快建立政府多部门联动机制;尽快制定出符合青岛市市情的建设标准和考核验收办法;加强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增强社区实力;突出社区的社会妨害减灾作用。10X.T.Wu,L.P.Wu,B.C.Xia(2009)8在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指出社区已经成为城市安全管理的基础,从国际安全社区的建设、社区应急管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丁辉(2009)9针对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中的问题,提出了四点发展措施:建立多元应急信息渠道,保障社区居
7、民知情权;建立培训体系,着力提高居民应急能力;建立联动机制,提高社区应急效率;建立责任矩阵,优化社区应急资源11杨洋和叶韵(2010)10在对我国构建安全社区的现实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城市安全社区的十个步骤。1筛选出有条件的社区创建安全社区2成立安全促进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设立安全专项推广小组3进行安全社区知识培训4展开社区现状调查、分析5制定“安全推广”计划,明确总体和阶段目标,并组织实施6开展各类安全教育、培训、竞赛活动;7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8成立(指定)专门机构进行各类事故数据记录、追踪、统计及分析,制定记录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9检查、评估各项安全计划的
8、推广效果10安全社区的持续改进12社区自组织研究社区自组织研究施式亮和何利文(2005)11简述了国内外安全社区建设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自组织”与“他组织”相结合的模式与安全文化教育模式,并根据区域灾害形成过程中的灾害分散与转移的概念化方式,提出构建安全社区防灾减灾的运行机制及建议与对策。13杨贵华(2010)12分析 了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路径问题,指出社区资源时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的基础,社区共同体的资源整合能力建设需要:发挥居民的自治组织、社区团体等在社区资源整合中的作用;培育和组建社区资源整合的新载体;建立新型睦邻关系,形成互惠合作的关系支持网;建立完善社
9、区资源共享、成本分摊机制。14国外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现状国外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现状国外的学者和研究机构针对安全社区建设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多关注与安全社区的概念及理念、社区安全促进项目的开展、社区社区伤害预防、安全社区的评价,或者是相关技术在安全社区建设中的应用等角度,并多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15安全促进项目研究安全促进项目研究K Lindqvist和L Lindholm(2001)13对瑞典穆塔拉地区的安全社区建设中伤害预防措施的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安全社区项目在弱势群体、交通安全、体育运动安全、工作场所安全等方面进行安全干预的策略。K Lin
10、dqvist等(2001)14运用一种基于社区成员参与的相关方法,评估预防伤害的安全项目实施后在老年人群中的成效。16I.B.Ahluwalia等(2003)15采用集体采访的方法,分析了社区生育安全促进项目的有关数据,得到了社区中高孕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原因,并提出良好的社区交通系统有助于对安全社区的孕妇进行施救,能够降低生育死亡率。Timpka T.等(2006)16研究了家庭安全促进项目在安全社区不同阶层中的影响,得出的结果显示家庭安全促进项目能够有效地降低非职业活动中的家庭损伤率,达到促进安全社区建设的目标。Kent Lindqvist,Koustuv Dalal(2010)17针对安全
11、社区项目对减少儿童伤害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安全社区项目在减少儿童伤害上是成功的。17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Y.Rahim(2005)18分析了安全社区建设的主要流程,总结了实现这一建设模式的重要途径:社会营销、社会动员和强化社区活动和成员参与。S.Platt等(2004)19研究建立了多层面社区伤害预防项目运行机制的逻辑模型,描绘了运行机制中涉及的要素及运行过程中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在社区伤害预防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6个要素:从项目资源(Resources)开始,通过主动传播项目内容(Delivery)和获悉项目内容(Exposure),到对社区成员
12、的态度产生影响(Attitudinal effects),对伤害风险(Injury risk effects)和安全性产生影响(Safety effects)。18Per Nilsen(2007)20针对社区伤害预防干预和程序,运用定量数据研究分析,建立了一种以安全社区为基础的预防方案的评估模式。V.Rahimi-Movaghar(2010)21对伊朗的Kashmar地区的社区伤害预防措施进行了实证研究,评估安全社区模式在社区居民的伤害预防中的有效性。19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研究Paul T.Jaeger等(2007)22介绍了因特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社区应急网格技术的应用,以提高
13、灾害信息、重要应急情况通报、专业指导和灾民之间的互助效率。Timpka Toomas等(2008)23探讨了健康促进项目中信息系统支持的需求情况,通过对13个安全社区的研究分析,得出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采用可以使安全促进项目更加有效。20Akemi Chatfield,Samuel Fosso Wamba,Hirokazu Tatano(2010)24研究了地方社区政府在应急管理中采用的技术,指出GIS技术只能提供静态的信息,而RFID技术却可以提供动态的人员和资产的移动信息,并建议将其与电子政务系统集成在一起,增强社区的应急决策能力。21社会网络和社区响应网格社会网络和社区响应网格Paul
14、 T.Jaeger等(2007)25提出了将社区响应网格的理念,并将其应用于社区应急响应和策略的制定中,以提高政府和公民内部以及相互之间信息沟通效率。Leslie Luthi等(2008)26通过研究真实的社会网络在冲突情境下的个人行为的合作演变,指出与人与人之间的高连通性有助于合作的发生。22社区弹性研究社区弹性研究Michel Bruneau等(2003)27给出了一个有关社区地震弹性的概念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依赖于互补的弹性测量方法减少损失发生的概率、降低损害的严重性、减少社区恢复的时间等,在四个维度(技术、组织、社会、经济)上来定量测定社区内各物理系统和组织系统的弹性。23Albane
15、se Joseph等(2008)28研究了医院在弹性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医院应该包括灾害复原能力,充分融入整体社会的应急反应和服务中,防止成为孤立的响应组织49。Timothy McDaniels等(2008)29研究在极端事故情况下的社区弹性,指出社区的鲁棒性和应对灾害的速度是衡量社区弹性的两个主要指标50。24总结与展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到的是安全社区的建设在城市安全保障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并不存在统一的安全建设模式。现有的安全社区模式的研究多采用定型化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实证分析来展开,缺少定量化的研究模型。针对这种情况,借鉴国内外的
16、先进经验,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研究具有我国特色的城市安全社区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25进一步研究1、如何根据具体地区的具体情况,形成一定的安全社区建设机制,搭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安全社区模式。2、针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安全环境,面对社区灾害频发的情景,研究如何将城市社区联结起来,搭建一种城市安全社区的网络模式,促进社区之间的协作,保障整个城市的安全建设。3、研究安全社区网络形成的自组织机制,为我城市安全社区的构建提供一定理论支持。4、在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中,引入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和模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建设模式。2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叶宏.“社区灾害管理”是防灾减
17、灾的基础J.中国减灾,2010,20(4):26-27.2金磊.公共安全背景下的安全社区建设J.现代职业安全,2010,(7):1-5 3杨军.社区防灾减灾对策的复杂性科学问题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23(3):4庄琳,胡建刚.论社区安全防范体系的整体构建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26-295关贤军,陈海艺,尤建新.城市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11):14-196郭瑞.奥运安全社区与本地化方案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67司磊.青岛安全社区建设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278X.T.Wu,L.P.Wu,B.
18、C.Xia.Community Based on Public Emergencies:A Think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characteristics Safe Community Based on publicEmergenciesC.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mergency Management 2009,262-2679丁辉.建设安全社区提高应急承载力J.安全,2009,(10):5-7 10杨洋,叶韵.简论我国城市安全社区的构建J.经营管理者,2010,26(15):184 11施式亮,何利文.安
19、全社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7-12.12杨贵华.社区共同体的资源整合及其能力建设J.社会科学,2010,32(1)1:78-84.13 K.Lindqvist,L.Lindholm.A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the community-based 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me in Motala,Swedena WHO Safe Community J.Public Heath,2001,115(5):317-322.2814K Lindqvist,T Timpka,L Schelp.Evalua
20、tion of an inter-organizational prevention program against injuries among the elderly in a WHO Safe Community J.Public Health,2001,15(5):308-316.15 I.B.Ahluwalia,T.Schmid,M.Kouletio,O.Kanenda.An evaluation of a community-based approach to safe motherhood in northwestern Tanzania J.International Jour
21、nal of Gynecology&Obstetrics,2003,82(2):231-240.16 Timpka T,Nilsen P,Lindqvist K.The impact of safety promotion on safety promotion on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in a WHO safe community J.Public Health,2006,120(5):427-433.17Kent Lindqvist,Koustuv Dalal.The impact of child safety promotion on different
22、social strata in WHO Safe Community J.J.Inj.Violence Res.2011,3(2):1-7.18Yousif Rahim.Safe Community in different setting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jury Control and Safety Promotion,2005,12(2):105-112.2919 S.Platt,W.Gnich,D.Rankin.Applying process evaluation J.2004.In:Thorogood,M.,Coombes,Y.(Eds
23、.),Evaluating Health Promo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7389.20Per Nilsen.The how and why of community-based injury prevention:A conceptual and evaluation modelJ.Safety Science,2007,45(4):501-521 21V.Rahimi-Movaghar.Controlled evaluation of injury in an international Safe Community:Kashmar,Ira
24、nJ.Public Health,2010,124(4):190-19722Paul T.Jaeger,Kenneth R.Fleischmann,Jennifer Preece,et al.Community response grids: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help community respond to bioterror emergencies.J Biosecurity and Bioterrorism:Biodefense Strategy,Practice,and Science,2007,5(4):335-345.23Timpka
25、Toomas,Olvander Christina,Hallberg Niklas.Information system needs in health promotion:a case study of the Safe Community program using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methods J.Health Informatics J,2008,14(3):183-193.3024Akemi Chatfield,Samuel Fosso Wamba,Hirokazu Tatano.E-government challenge in disaster
26、 evacuation response:the role of RFID technology in building safe and secure local communities A.IEEE:Proceedings of the 4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10:1-10 25Paul T.Jaeger,Ben Shneidermanb,Kenneth R.Fleischmann,et al.Community response grids:E-government,social network
27、s,and effective emergency management 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07,31:592604.26Leslie Luthi,Enea Pestelacci,Marco Tomassini.Coopera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ocial network 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08,387(4):955-966.27Michel Brunean,M.EERI,et al.A framework to
28、 quantitatively assess and enhance the seismic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J.Earthquake Spectra,2003,19(4):733-752.3128Albanese,Birnbaum,Cannon,et al.Fostering disaster resilient communities across the globe through the incorporation of safe and resilient hospitals for community-integrated disaster res
29、ponses J.Prehosp Disaster Med,2008,23(5):385-390.29Timothy McDaniels,Stephanie E.Chang,Darren Cole,Joseph Mikawoz,Holly Longstaff.Fostering resilience to extreme events within infrastructure systems:Characterizing decision contexts for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8,18(2):310-318.32谢谢!谢谢!201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