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世说新语练习题及答案
世说新语练习题及答案
【篇一:《世说新语》两则习题精选附答案】
t>一、基础知识
(一)、给加粗字注音。
谢太傅( ) 雪骤( ) 柳絮( ) 无奕( )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尊君在不: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待君久不至,已去: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四)、填空:
1.《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人______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5. 从《咏雪》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6.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7.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8.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
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以(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
2.请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
②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家君:
3.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4.解释句中画线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 行: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 乃: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去: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 引: 顾:
5.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12.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13. 陈太丘之友、元方是怎样的人?你怎样看待他们?从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解释加粗字。
(1)窃入学舍: (2)听已: (3)冕因去: (4)恬若不见:
2.翻译下列句子:
(1)王冕者,诸暨人。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划出本文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世说新语》两则习题精选
参考答案
一、
(二)、1.急 2.差不多 相比 3.乘 4.“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
(三)、1.(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3.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四)1.南朝 宋 刘义庆
2.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 人物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3.b
4.答: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5.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6.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7.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
三、1.c 2.①即“令尊”,指代陈太丘②“君”即“您”指代友人“家君”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3.c
4.a.约定时间 外出 b.超过 才 c.舍弃 离开 d.惭愧 拉 回头看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
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1.略 8.守信用、讲礼貌。 9.意识到自己错了,10.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2.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13.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文章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道理: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1).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2).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
(3).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三、1.(1)私下 (2)毕,完 (3)离开 (4)安详的样子
2.(1)王冕是诸暨人。
(2)(王冕)傍晚回家,忘记了他放牧的牛,父亲非常生气地打了他一顿。
(3)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神,何不由着他呢?
3.第一层(第1句):交代故事主人公王冕的基本情况。 第二层(“七八岁时……父怒挞之”):记叙王冕因为学习而丢了牛的趣事,表现王冕的聪颖和好学。 第三层(“母曰……恬若不见”):记叙王冕在“恐怖”的寺庙中坚持读书,表现王冕的勤奋好学。
【篇二:世说新语练习及答案】
txt>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
()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俄而 雪骤 ...公欣然曰撒盐空中差 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丘舍.去.
元方入门不顾 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6、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7、友人惭,下车引之
四、填空:
《世说新语》是 朝宋人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咏雪》中用了两个比喻句:一个是,一个
是。相比之下,更好的
是,理由是 。
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
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不少于四个)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
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
等要素。
3“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4《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
6.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
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201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 、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 、 、 ,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
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
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不愠( )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不惑( ) 不逾矩( )( ) 不思则罔( ) 不学
则殆( )
一箪食( )曲肱而枕( )( )( ) 好之者() 笃志( )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 ) 4.不亦君子乎( )
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 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
19.曲肱而枕之( )( )20.不义而富且贵( ) 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 )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
29.博学而笃志( ) 30.切问而近思( )(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 ,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习,古义: ;
今义: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三,古义: ,
今义: )
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 。从,古义: ;
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3.知: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温故而知新( )
4.乐:不亦乐乎( )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
3.传不习乎()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5.饭疏食饮水( )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
( )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
。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 矩。”
4. 子曰:“饭 疏食 饮 水,曲 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
贵,于 我如浮云。”
5. 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子曰:“温 故 而知新,可 以 为 师 矣。”
11、子曰:“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子曰:“贤哉,回也!一 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 ”
13、子 曰:“知 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14、子曰:“三 人行,必有我师 焉 ;择 其 善者 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15、子在 川 上曰:“逝 者如斯 夫,不 舍 昼夜。”
《虽有嘉肴》练习题一
一、基础巩固
(一)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2
3 4
5 6也
7也 8
9
(二)解释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二、能力提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学学半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3、本文的中心句是
【篇三:世说新语 5篇文言文试题 (答案)】
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
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
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为士则( 准则,标准) (2)登车揽辔(拿,提) ..
(3)为豫章太守(担任)(4)主薄白(报告,禀报) ..
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
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
(2)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三、从本文可以看出陈仲举是一个怎样的人?
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且有独特的施政方针,就是敬贤礼士。 ② 投舒丧命
王大将军既亡,王应欲投世儒,世儒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
含语应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沉含父子于江。彬闻应当来,密具船...
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为(担任) 荆州守文( 谨守成法)...
意表行事 ( 意料之外)从(听从) ...
二、翻译下列文言文。
1.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
大将军平时和江州关系如何,你却要投奔他?
2.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 江州在别人强大的时候,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和别人强制他的想法抗争,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三、从短文来分析,王应是个怎样的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发?
王应是个有敏锐的洞察力,但是却不能坚持主见的人。启发:为人处世要善于分析自己身处的环境、背景,在关键时刻要,能够权衡利弊,善于抉择。 ③ 许允丑妻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
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察之。” 许便回..
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 “妇有.
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 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一、解释加点字词。
奇丑(容貌特别丑陋)允无复入理(意愿)...
故当有意(必定,自然) 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料想)...
二、翻译文言文。
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察之。
阮家既然嫁丑女于你,必有原因,你得考察考察她。
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 百行德为首,您好色不好德(你看重容貌而不看重品德),怎能说俱备呢?
三、你认为许允是个怎样的人?
④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
一、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屏人论事 (c ) .
a.当门的小墙 b.忍住 c.退避 d.除去
⑵乃阳吐污头面被褥 ( d) .
a.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b.与“阴”相对 c.外露的 d.通“佯”
二、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大将军甚爱之
a.怅恨久之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小大之狱 d.宋何罪之有
三、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
大将军与钱凤商议叛逆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
四、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机智(聪明)、沉着(冷静、镇定)
⑤
林道人①诣谢公②。东阳③时始总角④,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 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⑤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⑥见!”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②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③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④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⑤信:传信的人。⑥朝士:朝廷官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东阳时始总角( 才 )(2)再遣信令还( 派 ) ..
(3)而太傅留之( 他,代东阳(或谢朗) ) .
(4)谢公语同坐曰(告诉或“对??说” ) .
二、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
新 妇 少 遭 家 难 一 生 所 寄 唯 在 此 儿
新 妇 少 遭 家 难/ 一生 所 寄/ 唯 在 此 儿 。
三、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用原文回答) ⑴新病起;⑵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