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治理对策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 )引起的种传系统病害。
恶苗病菌在30~ 35 ℃繁殖最快, 20~ 25 ℃虽能繁殖, 但繁殖速度缓慢, 到40℃病菌显然受到抑制。恶苗病菌侵害寄主以35 ℃ 最适宜, 诱致徒长以31 ℃ 最为显著,在25 ℃下病苗大为减少。
水稻恶苗病菌( 赤霉菌)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赤霉素、镰刀菌酸、去氢镰刀菌酸、赤霉酸和脉镰刀菌素等物质, 主要是环状醇类结构的赤霉素GA3。GA3 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物质( 植物激素) , 它在植物生长的许多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但在恶苗病发病症状中, GA3 以及其它激素刺激了水稻的不正常生长, 从而导致稻苗的徒长甚至死亡。其唯一防治措施是种子处理,通过有效杀菌剂浸种杀灭种子中的越冬病原菌。
近几年来,随着我省直播稻面积的缩小,机插秧面积逐年增加。由于育苗移栽条件下浸种催芽环节和高密度育秧等措施有利于水稻恶苗病菌繁殖和扩散和侵入,加剧了水稻恶苗病蔓延和抗药性的发展。在我省水稻生产中,有些品种即使采用咪鲜胺高剂量浸种,田间恶苗病仍然发生严重。如镇稻14,武运粳24号等。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抗性水平上升有密切的关系。
一、发生情况
(一)、发生面积
2012年全市水稻恶苗病发生危害的程度和普遍性要大大重于2011年。主要发生面积约8万多亩。2013年市2013年水稻主推品种确定“武运粳24号、镇稻11号、南粳44、南粳5055”。
(二)、发生危害程度
8月上旬全市普查,部分集中代育秧机插大田恶苗病发生较重,发病田平均病株率为3.89%,最重的高达20—30%。10月中旬考察全市31块水稻田,武运粳24发病比其它品种略重,5055品种上也有发生。发病田块平均病株率为4.44%。
(三)水稻品种恶苗病发生特点
从调查情况来看,水稻品种发生危害程度:发生最重武运粳24﹥南粳5055。
二、原因分析
1、水稻品种感病
2012年水稻主推品种“南粳44、镇稻11号”,武运粳24、南粳46和5055等品种,而武运粳24和5055两个品种上恶苗病的表现较为突出,且发病田有越来越重的趋势。
2、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推广应用的种子处理药剂已连续多年使用,难以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3、种子处理技术应用上的差异
由于部分种粮大户在购买种子处理药剂时按实际面积购买药剂,在实际操作时未按要求兑水,甚至有的药袋子的残药未倒洗干净,兑水时毛估估,浸种的浓度未得到保证。浸种时应考虑到投药时药袋有残留药液损失,大量浸种时应适当多加些药量,保证浸种浓度,可杜绝恶苗病的发生。
部分育秧组织或种植大户图省事,水稻种子袋装化浸种,不利于药液进入和药液均匀浸透。。
4、育秧发芽环节有利于发病
2011年,我市开始推广水稻集中育供秧“三改”技术,其中有一项为软盘改硬盘育秧技术,硬盘育秧为提高出苗质量,推广播种后室内堆放催芽出苗,这一措施有利于恶苗病的发生危害。2012年,有个合作社5月下旬育秧时,水稻硬盘播种室内堆放发芽出苗再下田,结果苗期表现少量的恶苗病病株,大田发生危害重;而6月初硬盘播种后直接下田的就未发现恶苗病病株,出现同样的结果。
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演变:
★ 60-70年代:石灰水,温汤浸种,效果不稳定,操作费事;汞制剂 环境残留安全性
★ 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 易产生抗性,防效基本丧失
20世纪80年代,苯并咪唑类药剂及以此为主要成分的复配剂推广应用后,水稻恶苗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是由于药剂作用位点单一易突变,应用大概10年后由于基因的突变产生明显的抗性。据镇江农科所1990~ 1992 年度3 年分别对从全国4 省市共16 个县采集的菌株进行测定, 结果MIC> 100mg/ kg 的占所采集菌株的65. 9%, 抗性菌株已成这些地区的优势种群。
到九十年代中期, 90%以上水稻恶苗病菌对多菌灵最低抑制浓度(MIC)高达100μg/ml以上。苯并咪唑类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在抗性水平高的地区基本丧失殆尽。
★ 90年代中期至今:咪鲜胺为代表的咪唑类 防效逐渐下降
其他还有二硫氰基甲烷、福美双、咯菌腈等
90年代中期,以咪鲜胺为代表的咪唑类杀菌剂异军突起,迅速取代防效明显下降的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成为我国防治水稻恶苗病的首选药剂。
农业部现登记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的农药品种86个,其中以咪鲜胺为主要成分的药剂74个,占恶苗病防治登记药剂的86%。
兼治干尖线虫病的药剂更少.基本为与杀螟丹复配制.而这两个种传病害,需要同时高度重视防治,最好一药两治,或防治飞虱药剂等杀虫剂复配一药多治。
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发展和检测
长期单一采用咪鲜胺类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菌的选择压力大大增强,致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风险不断增加。
2002年,江苏省农科院和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单位分别在江苏部分地区检测到抗性菌株。但抗性水平和抗性频率低,咪鲜胺的抗性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并没有引起重视。但咪鲜胺防治恶苗病的风险已经非常明显。
长期使用单一药剂以及采取低浓度长时间浸种消毒的情况下, 由于咪鲜胺对靶标菌的选择压力, 使其很容易产生抗药性。通过对室内抗咪鲜胺突变体的诱导和筛选, 以及对抗药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表明, 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已具有潜在的抗药性风险。
结果表明,分离自上海的5个菌株全部是敏感菌株。这主要是因为多年来,由于上海地区水稻浸种一直采用本所研制的菌虫清(17%杀螟.乙蒜素),所以,从该地区采集的5个水稻恶苗病菌株最低抑制浓度均小于0.0325μg/ml,对咪鲜胺均保持敏感状态。
室内含药平板检测
江苏受检28个恶苗病菌株中,品种来源包括武运粳23、武运粳24、镇稻14、武运粳19、南粳46 等我省主栽品种,地区涉及镇江、苏州、常州等。检测结果表明,23个菌株MIC>3μg/ml,抗性菌株比例达82.14%,抗性种群在恶苗病菌群体中占绝对优势,抗性频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选取4个菌株进行抗药性水平测试,结果表明,我省水稻恶苗病菌株对咪鲜胺抗性大部分为中抗。
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田间防治效果
为进一步明确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我们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部分水稻品种上,咪鲜胺及其以之为有效成分的复配制剂,对水稻恶苗病田间防效已基本丧失。 武运粳稻24
这次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产生并没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苯并咪唑类抗性发展那样迅速,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原因之一:直播稻面积与90年代相比大幅度上升,不经过浸种催芽环节,直接落谷播种。明显抑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和发展。因为浸种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扩散,催芽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
原因之二:对咪鲜胺产生抗性的恶苗病菌株其竞争力、菌丝生长速度等方面均明显弱于野生敏感菌株。而且其遗传稳定性远远低于多菌灵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咪鲜胺抗性治理及对策(替代药剂)
虽然咪鲜胺抗性发展慢,但由于多年持续的定向选择,其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已累积到较高的水平,严重危害我省水稻生产安全。
我们建议水稻 种子处理采用以乙蒜素为主要成分复配的17%杀螟·乙蒜素(菌虫清)可湿性粉剂和即将登记的20%氰烯.杀螟丹(容清)可湿性粉剂。
上述两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抗咪鲜胺菌株和干尖线虫具有优良的杀灭抑制效果,可有效解决由于抗性上升而引起的恶苗病少药可治的难题。
17%菌虫清(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在上海等地已推广应用十几年,一直对水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保持稳定优秀的防治效果,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推荐农药品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药剂200-400倍液浸种48小时,对水稻恶苗病防效可达90.8~100%。
20%氰烯.杀螟丹(容清)可湿性粉剂。研究显示,25%氰烯菌酯SC以1∶3000~1∶4000倍液浸种48h,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水稻浸种注意事项
种子处理防治种传病害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除了药剂外,操作过程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要求进行。
1、稀释倍数是关键
4公斤稻种,17%杀螟·乙蒜素WP(菌虫清)用药量15克。关键是注意加水量,以200~400倍即15克加水4-6公斤,20%氰烯·杀螟丹(容清)用药量5克,800-1200倍即加水量6公斤水。一般来说水量以超过种子面2-4公分为宜。
2、浸种时间是保证
20-25℃气温,以浸种48-60小时为宜,种子吸足水分为好。如果种子质量差,芽率不高,建议日浸夜露,即白天浸入药液,夜晚从药液中捞出摊开,2-3天后再催芽,实际浸种时间缩短,也不影响防治效果,露白60-80%可直接播入田间。
3、两次稀释不能省
浸种前先将药剂加少量清水搅匀,再加足量清水后搅匀,再倒入稻种,充分翻动后,以后不再翻动。
4、加盖防晒不忽视
武运粳24:
主要作重注意三点,一是恶苗病,二是稻瘟病,三是细菌性基腐病。
特别是种子来源于苏南地区的更要作重注意,2011年、2012年金坛,常州、武进等地武运粳24上恶苗病和细菌性基腐病非常严重。2012年海安等在丰产方上稻瘟病普遍防治2次以上才能控制。
恶苗病与细菌性基腐病的症状区别
恶苗病:徒长型、普通型、矮缩型、早穗型
普通型面积大:易与细菌性基腐病混淆
时间上区别
恶苗病:发病早,一般从种子发芽就开始发病,若种子带菌量大时芽后就会出现死亡,正常情况下苗期见病多,抽穗前后出现枯死;
细菌性基腐病:发病略迟,一般在大田分蘖期见病,往往灌浆期发病普遍且较重。
病状上区别
不定根:恶苗病从基部到中上部(1、2、3节)各节上倒生许多不定根,尤其以基部节上为多,但细菌性基腐病只是基部节上长有短而少的不定根;
根节等:细菌性基腐病主要为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病株根节变为褐色或深褐色腐烂,极易拔断,并伴有恶臭味,恶苗病没有这些病状;
外观等:细菌性基腐病病株穗期发病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而恶苗病一般水稻生长前期发病多,表现为叶色淡、僵,后期常常枯死
病症上区别
恶苗病: 真菌性病害,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谷粒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后期则在病株茎下部附近或叶鞘上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子囊壳
细菌性基腐病: 细菌性病害,肉眼在病株体表内外看不到病原物
结 论
1、我省水稻恶苗病菌已经对咪鲜胺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
2、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的已不能形成有效的防治效果。
3、建议改用17%杀螟·乙蒜素 (菌虫清)或20%氰烯·杀螟丹(容清)等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