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2001年我国加入,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开放的五年中,我国顺应国际经济大潮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初见成效,银行从分业到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步加强,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一行三会的金融管理体制正式形成,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草案和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更成为中国金融法制建设的又一座里程碑。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市场全方位开放,在庞大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强大压力下,我国金融机构真正体会到竞争的激烈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顺利而稳妥地融
2、入国际经济大家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原理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过程。西方学者形象地将它比喻为“黑箱”:货币政策操作?宏观经济变动。对“黑箱”观察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观点。Mishkin根据这些观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国际贸易起作用。本文以第一类的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是利率渠道,其二是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其三是信用渠道。以下分别说明它们的传导机理。利率渠道。这
3、是传统的凯恩斯学派观点(Keynesian View),即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对投资产生相应的影响。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渠道的作用机制集中体现在模型中:货币供应影响利率,利率通过资本成本效应影响投资支出,投资支出对总产出或总支出产生影响。即:货币政策操作。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该渠道是对利率渠道的一种扩展。托宾理论、财富效应以及汇率渠道等都可以归为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1托宾理论。该理论由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提出,即货币政策通过对普通股价格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支出。他把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如果1,则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此时,对企业而言,新厂房和生产设备比较便宜,它们能通过发
4、行少量股票而进行大量投资。用这种机理来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可得到:1。2财富效应。佛朗哥莫迪格利亚利用他着名的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假设对这类传导最早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消费者的支出取决于其毕生资财;金融财富是毕生资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货币紧缩时,就有:金融财富毕生资财消费。3汇率渠道。该渠道描述的是国际收支理论的一种标准模式,货币紧缩时,下降导致国内利率上升,本币的需求增加,本币升值,净出口下降,产出下降。从以上对利率渠道与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考察货币供给变化如何引起利率变化,再通过资金需求者的投资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实体经济,因此,被统称为货币渠道或“货币观”。“
5、货币观”是以完善的金融市场和信息对称作为分析的前提,并假定贷款和债券可完全替代。但这些假定和前提显然与现实的经济状况有些不符。因此,用它很难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做出全面的解释,于是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渠道。信用渠道。信用渠道以金融市场不完善作为分析的前提,认为信息是不对称的,金融资产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可以通过市场对特定借款人的受信能力及受信条件的约束而得到强化。信用渠道的传导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1银行贷款渠道。银行贷款与其他金融资产非完全替代,特定类型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得到满足,从而货币政策除经由一般的利率机制
6、传导外,还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的增减变化进一步得到强化。即:银行储备可贷资金银行贷款。2资产负债表渠道。它在表现形式上与银行贷款渠道非常相似。即同样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经由特定借款人受信能力的制约而得以强化。但前者着重强调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后者却着眼于特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传导机制如下图所示:总括以上货币传导机制的几种途径,可以看出每种传导机制都是通过相应金融市场的相关指标的变动来体现的。因此,有效的传导机制是与各金融子市场的市场化与有效性相关的。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及问题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计划经济居于主导地位,政府主要通过控制现金投放和
7、信贷规模来调节经济,是银行信贷渠道在起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央行开始逐渐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传统的贷款规模转向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并于1998年取消信贷计划。由此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国民收入”的间接传导体系。目前可以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道与信用渠道共同传导的,且货币渠道与信用渠道相对独立。信用渠道对于产出的影响更有效,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对物价而言,货币渠道更值得关注。在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方式、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工具的品种和数量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央银行根
8、据变化的实际,适时作出相应的货币政策。从1993年开始,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有效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又开始热起来,物价开始上涨,人民银行分析,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央行不断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2005年,仍面临着潜在的通货紧缩和投资增长速度反弹的双重压力,因此,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货币政策由2004年的偏紧转向中性。2006年上半年,中国外
9、汇储备的规模超越了日本,在世界排名第一。为缓解外汇储备过高的压力,央行采取加息等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效果却并不明显。中央银行出台的货币政策之多,力度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实践证明,货币政策导向是正确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出台的信贷政策也是适当的,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货币政策尚未达到其预期效果。两个方面影响中国当前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第一方面,从货币渠道上看,利率非市场化形成机制和经济主体对利率敏感性反应的迟缓制约了利率渠道的作用;资本项目严格管制,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使汇率渠道丧失了发挥作用的基础,利率与汇率之间无良性互动;资本市场狭小,运作不规范,使得资产价格变化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投资和消费
10、的影响并不大,当然对于财富和托宾效应大打折扣。由于各方面利益的分配和调整,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地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自主决定,其结果大大降低了利率机制的有效性,甚至有可能导致与货币政策目标相反的政策效果。第二方面,从信用渠道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贷款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对称。一般情况是,对国有大中企业的贷款发放激励机制较强,而对非国有中小企业贷款发放则缺乏积极性,信贷审批过程使中小企业处于不利位置,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新增贷款。这种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的不对称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果。三、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根据有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
11、际,对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以下建议:疏通信用渠道传导的阻梗由于近期内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宏微观环境不会有根本性改变,所以信用渠道的主导地位在一段时间内会仍旧存在,此时要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依靠疏通信用渠道的阻梗,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和辅助设施,调整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重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具体的措施可考虑:广泛宣传和普及社会信用知识,逐步提高社会信用意识;加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进一步充实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打击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应出台一部保全银行贷款资产的法规;尽快建立起由政府出资、多方人入股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商业银行在贷款评审过程中,应根据国家新的大
12、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评级灵活处理,使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更趋合理、公正。发挥货币渠道传导的优势从中长期看,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的改革深化,我们要加快改革,培育理性的市场主体,为货币渠道最终成为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对此提出以下建议:1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渠道调控作用。我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多样化利率体系,形成利率的市场决定机制。为此,应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形成完整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然后放开属于直接融资方式的债券利率;再按照央行的改革思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再放开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存款利率;逐步取消对利率变动的行政性限制,完善利率在调节银行、
13、企业、个人资金运用方面的杠杆作用。2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建议由几家主要商业银行根据当日外汇市场供求,参考前一营业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加权平均价,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买卖的汇率浮动幅度;银行与客户间的限期买卖汇率可在公布的市场即期汇率的一定幅度内由银行直接确定;而客户与银行间的大额买卖,汇率可由客户与银行自由议定。央行可根据国际市场情况调整汇率,放宽汇率波动幅度,增强名义汇率的灵活性,从而减少央行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压力。3完善货币市场,强化货币市场与其他金融子市场的关联。中央银行在利用好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贷款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对
14、中小银行的再贷款,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开发新的交易工具,允许承兑贴现票据、CD、大型企业债券进入市场流通。金融当局应把工作重点转向培育市场机制上,同时,加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使货币政策能得到充分扩散。4增强商业银行对宏观形势反应的灵敏度,提高风险定价水平,落实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商业银行要与央行上下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便于克服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要严格控制新增贷款的质量,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扩大银行信贷的关系,在保证本息归还的前提下,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效率;充分利用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区别对待客户,既要争取高端客户,也要帮助成长中的企业。5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带动个人消费行为和
15、投资行为,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努力改善消费环境,通过发展对居民个人的信贷业务扩大居民参与金融活动的深度,鼓励金融创新,增强居民收支活动对利率的弹性,使货币政策产生预期功效。强化央行货币政策运作的独立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和及时性,货币调控权应相对集中于中央银行总行,坚决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按季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讨论和研究与货币政策有关的经济金融问题,保证货币政策决策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同时,应该在法律上保证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独立于地方政府,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受其干扰。
16、一方面,改变中央银行行长的任免程序,将目前中央银行对国务院的隶属关系改变为对全国人大或人大财经委负责;另一方面,应将货币政策委员会从目前的“咨询议事机构”提升为“决策机构”,将货币政策的决策程序规范化、科学化,并适当增强决策的透明度。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能够保持中国货币政策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可以采用渐进方式加以推进,即逐步调整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比例,初期以政府代表为主,待条件成熟以后再逐渐减少政府方面的代表比例,相应增加市场方面代表的比例,既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效率,也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中央银行应充分利用其分支行掌握当地情况的优势,不仅搞好金融监管,也有责任为促进和提高金融服务水
17、平作贡献。可考虑进一步从法规上明确央行分支机构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地位、权责和作用,督促其充分发挥窗口指导的功能。参考文献:1 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经济研究,2001王宁论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改革经济研究,2001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陈仲常,蒲艳平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亚太博宇财经顾问决策咨询系统之银行业监测报告亚博银行行业监测报告,20041203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新社戴相龙在中银论坛上阐述今后中国货币政策新华网权威人士解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10 中国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公布稳健货币政策有关问题分析报告11 刘朝明,张衔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2 Mishkin, F. (2001)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Sixth Edition. Addison Wesley, World Student S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