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Fever)第六章第六章 发热发热(Introduction)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一、正常体温及调节一、正常体温及调节正常体温正常体温1.1.直肠温度:直肠温度:36.936.937.937.92.2.口腔温度:口腔温度:36.736.737.7 37.7 3.3.腋窝温度:腋窝温度:36.036.037.4 37.4 是相对稳定的,变动范围不超过是相对稳定的,变动范围不超过11。干扰因素干扰因素:致热原使致热原使调定点调定点孕激素使孕激素使调定点调定点POAHPOAH二、体温升高二、体温升高(Elevated temperature)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生理性体温生理性体温 病理性体温病理性体温 月经后期月经后期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应激应激发热发热(体温调定点体温调定点)调节性体温升高调节性体温升高被动性体温升高被动性体温升高过热过热(体温体温 调定点调定点)致热原致热原调节性调节性体温升体温升高高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调定点上移(一一)发热发热 (Fever)由于致热原的作用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温升高。概念:概念:发发 热热低低 热热 37.3-3837.3-38中等热中等热 38.1-3938.1-39高高 热热 39.1-4139.1-41超高热超高热 41 41(二二)过热过热 (Hyperthermia)被动性体温被动性体温中暑、汗中暑、汗腺缺陷症腺缺陷症散热障碍散热障碍体温超过调定点水平体温超过调定点水平癫痫大发作癫痫大发作甲亢、某些全麻药甲亢、某些全麻药过度产热过度产热下丘脑损伤下丘脑损伤出血、炎症出血、炎症体温调节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枢功能障碍发热和过热的比较发热和过热的比较 过热过热无致热原无致热原(体内因素、(体内因素、周围环境温度过高)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有致热原有致热原病因病因调定点无变化调定点无变化(体温(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散热调节中枢损伤、散热障碍、效应器障碍)障碍、效应器障碍)调定点上移调定点上移发病发病机制机制体温可很高,甚至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致命体温可较高,体温可较高,有热限有热限效应效应物理降温物理降温对抗致热原对抗致热原防治防治原则原则发热发热(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fever)第二节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发热的原因和机制POAH,OVLT发热发病机制示意图发热发病机制示意图PGENa+/Ca+cAMPCRHNOSPSP 体温体温体温体温=升高的升高的SPSPAVPLipocortin-1-MSHMAN,VSA()发热发热激活物激活物产产EP细胞细胞EP皮肤散热皮肤散热肌肉产热肌肉产热下丘脑下丘脑体温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中枢?一、发热激活物一、发热激活物 (Pyrogenic activator)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机体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EP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 调定点上移调定点上移 体温体温发热是由某些外源性或内源性的物质刺激机体发热是由某些外源性或内源性的物质刺激机体产生内生致热原引起的。产生内生致热原引起的。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都称为原的物质都称为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一)概念(一)概念(二二)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外致热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外致热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体内产物(非微生物发热激活物)体内产物(非微生物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EPEP诱导物)诱导物):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G+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全菌体,代谢产物:全菌体,代谢产物:外毒素外毒素)1.细菌细菌G-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等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等 (全菌体,胞壁全菌体,胞壁-肽聚糖,肽聚糖,脂多糖脂多糖(LPS)(LPS)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多糖和蛋白质多糖和蛋白质)2.病毒:病毒:流感流感V、SARSV等等(全病毒体,血细胞凝集素全病毒体,血细胞凝集素)3.真菌:白色念珠菌等真菌:白色念珠菌等-全菌体,荚膜多糖,蛋白质全菌体,荚膜多糖,蛋白质4.螺旋体: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钩体病钩体病(溶血素、细胞毒因子溶血素、细胞毒因子)回归热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回归热回归热(代谢裂解产物代谢裂解产物)梅毒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外毒素外毒素)5.疟原虫:进入人体红细胞疟原虫:进入人体红细胞破裂后释放裂殖子和代谢破裂后释放裂殖子和代谢产物(疟色素)产物(疟色素)发热发热体内产物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类固醇(本胆烷醇酮本胆烷醇酮)激活产激活产EP细胞细胞3.体内组织的大量破坏体内组织的大量破坏发热发热感染性感染性发热发热由病原微生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物引起非感染性非感染性发热发热由病原微生物由病原微生物以外因素引起以外因素引起二、内生致热原二、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产产内内生生致致热热原原细细胞胞在在发发热热激激活活物物的的作作用用下下,产产生生和和释释放放的的能能引引起起体体温温升升高高的的物物质质称为称为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EP)EP)。概念:概念:(一)内生致热原的种类(一)内生致热原的种类1.1.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1-1(IL-1)(IL-1)2.2.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TNF)4.4.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6-6(IL-6)(IL-6)3.3.干扰素干扰素(IFN)(IFN)5.5.巨细胞炎症蛋白巨细胞炎症蛋白-1-1(二)(二)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单核、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1.1.产产EP细胞的种类细胞的种类 其它细胞其它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肿瘤细胞肿瘤细胞2.2.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的过程:有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的过程:有2 2种方式种方式 1.Toll1.Toll样受体介导的细胞活化样受体介导的细胞活化 (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发热激活物中的脂多糖(发热激活物中的脂多糖(LPSLPS)血清中的血清中的LPSLPS结合蛋白(结合蛋白(LBPLBP)可溶性可溶性CD14 CD14 LPS-sCD14LPS-sCD14复合物复合物 作用于受体作用于受体 激活细胞激活细胞 产生产生EPEPLPSLPS(在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在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LPS-LBP-mCD14复合物复合物 激活细胞激活细胞LPSLBP产产EP细胞细胞Toll样受体样受体激活激活NF-B启动基因转录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表达2.T2.T细胞受体介导的细胞受体介导的T T淋巴细胞活化途径淋巴细胞活化途径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一)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高级部位在在视前区下丘视前区下丘脑前部脑前部(POAH)(POAH),次级部位在延髓、脑桥、大脑,次级部位在延髓、脑桥、大脑皮层、中脑和脊髓等。皮层、中脑和脊髓等。中杏仁核中杏仁核MANMAN,腹中膈,腹中膈VSA VSA (限制体温升高)(限制体温升高)POAHPOAH视前区下丘脑前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负调节中枢:负调节中枢:正调节中枢:正调节中枢:(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体温体温 下丘脑体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中枢体温体温调定点调定点?产产EP细胞细胞发热发热激活物激活物EP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via 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OVLT)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 (direct entry through blood-brain barrier)(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发热时,发热时,EPEP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发热中枢介质产生发热中枢介质调定点的改变调定点的改变发热中枢介质发热中枢介质 正调节介质正调节介质负调节介质负调节介质EPPOAH脑腹中隔区脑腹中隔区(VSAVSA)正调节介质正调节介质中心体温中心体温负调节介质负调节介质正调节介质正调节介质(中枢发热介质)(中枢发热介质)前列腺素前列腺素E E(PGE)(PG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CRH)环磷酸腺苷环磷酸腺苷 (cAMP)(cAMP)中枢中枢NaNa+/Ca/Ca2+2+比值比值一氧化氮一氧化氮(NO)(NO)负调节介质负调节介质膜联蛋白膜联蛋白A1(A1(脂皮质蛋白脂皮质蛋白-1)-1)精氨酸加压素精氨酸加压素 (AVP)(AVP)-黑素细胞刺激素黑素细胞刺激素(-MSH)(-MSH)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10-10体温调节方式示意图体温调节方式示意图体温体温调定点调定点 OVLT?下丘脑体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中枢皮肤血管皮肤血管收缩,散热收缩,散热寒战,产热寒战,产热 体温体温 VSA负负调调节节发热发热激活物激活物产产EP细胞细胞EP正正调调节节POAH阻止调定点阻止调定点无限上升无限上升调调定定点点恢恢复复调调定定点点上上移移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典型的发热过程分为典型的发热过程分为3 3个阶段个阶段37 C42 C体温正常体温正常 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高温高温持续期持续期体温下降期体温下降期第三节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代谢与功能的改变(Metabolic and Functional changes)一、物质代谢的变化一、物质代谢的变化体温每升高体温每升高1 1,基础代谢率升高,基础代谢率升高13%13%寒战时肌肉活动量大,需氧量大寒战时肌肉活动量大,需氧量大糖酵解糖酵解 乳酸乳酸(一一)糖代谢糖代谢发热时产热发热时产热糖分解代谢糖分解代谢糖原储备糖原储备乳酸乳酸脂肪分解脂肪分解,脂肪贮备脂肪贮备,酮症、消瘦,酮症、消瘦(二二)脂肪代谢脂肪代谢发热时,糖原储备不足发热时,糖原储备不足 营养摄入不足营养摄入不足 动员脂肪动员脂肪交感神经兴奋脂解激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脂解激素分泌蛋白质分解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负氮平衡(三三)蛋白质代谢蛋白质代谢(四四)水、盐及维生素代谢水、盐及维生素代谢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尿量尿量NaNa+、ClCl-排泄排泄高温持续期: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高温持续期: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退热期:尿量恢复、大量出汗退热期:尿量恢复、大量出汗NaNa+、ClCl-排泄排泄脱水脱水二、生理功能改变二、生理功能改变(一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性神经系统兴奋性:烦躁,谵妄,头痛:烦躁,谵妄,头痛小儿高热易出现抽搐小儿高热易出现抽搐-热惊厥热惊厥(一般见于(一般见于6 6月月6 6岁岁儿童,小儿儿童,小儿CNSCNS发育未成熟,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发育未成熟,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不平衡,使惊厥阈值下降有关。)不平衡,使惊厥阈值下降有关。)代谢加快代谢加快 CO2CO2(二二)呼吸功能改变呼吸功能改变 血温升高血温升高刺激呼吸中枢刺激呼吸中枢 呼吸加强呼吸加强(散热作用)(散热作用)(三三)循环系统功能改变循环系统功能改变血温血温 刺激窦房结刺激窦房结交感交感肾上腺髓质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系统兴奋心率心率 ,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HRHR、外周血管收缩、外周血管收缩BPBPBPBP可轻度可轻度高热期、退热期:外周血管舒张高热期、退热期:外周血管舒张因此,发热病人应给予的饮食为:多饮水、高糖、因此,发热病人应给予的饮食为:多饮水、高糖、低脂、适量蛋白质、足量维生素的食物低脂、适量蛋白质、足量维生素的食物(四四)消化功能改变消化功能改变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抑制消化液消化液食欲差,腹胀,便秘食欲差,腹胀,便秘水分蒸发水分蒸发三、防御功能改变三、防御功能改变(一)抗感染能力的改变(一)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抑制热敏感的微生物的生长抑制热敏感的微生物的生长吞噬细胞功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增强、NKNK活性降低活性降低肿瘤细胞对热的耐受性差,生长受到抑制,是肿瘤肿瘤细胞对热的耐受性差,生长受到抑制,是肿瘤热疗的机制之一。热疗的机制之一。(二)对肿瘤细胞的影响(二)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某些某些EPEP有抗肿瘤作用有抗肿瘤作用(三三)急性期反应急性期反应急性期反应急性期反应是机体在细菌感染,组织损伤时是机体在细菌感染,组织损伤时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相的反应。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相的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 血浆微量元素浓度的改变:血浆微量元素浓度的改变:FeFe、ZnZn、CaCa 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是利弊共存,中等程度的发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是利弊共存,中等程度的发热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但高热就有可能产生不热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但高热就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利影响。第四节第四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Pathophysiological basi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fever)(一一)治疗原发病治疗原发病(二二)一般性发热的处理一般性发热的处理 对于不过高的发热(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疾)又不伴有其它严重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病者,可不急于解热。主要应针对物质代谢的加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予主要应针对物质代谢的加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予以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以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对一些原因不明的发热,不能急于降低体温,以免对一些原因不明的发热,不能急于降低体温,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三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1.1.高热高热:高于:高于4040,引起病体不适,包括头痛、意,引起病体不适,包括头痛、意识障碍(神志模糊、幻觉、谵语)、特别是对小儿识障碍(神志模糊、幻觉、谵语)、特别是对小儿应注意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应注意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2.2.心脏病患者心脏病患者:心肌劳损或心肌梗死病人,发热增:心肌劳损或心肌梗死病人,发热增加心脏负荷。加心脏负荷。3.3.妊娠期妇女妊娠期妇女:早期:致畸胎早期:致畸胎 中,晚期中,晚期 :诱发心衰:诱发心衰4.4.解热措施解热措施(1)(1)药物解热药物解热1)1)化学药物:水杨酸类化学药物:水杨酸类机制:作用于机制:作用于POAHPOAH附近使中枢神经元的功能复原;附近使中枢神经元的功能复原;阻断阻断PGEPGE合成合成2)2)类固醇类解热药:糖皮质激素类固醇类解热药:糖皮质激素机制:抑制机制:抑制EPEP的合成和释放;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的合成和释放;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中枢效应反应;中枢效应3)3)清热解毒中草药清热解毒中草药(2)(2)物理降温物理降温高热危急时,可采用高热危急时,可采用冰帽,冰袋或酒精擦浴等冰帽,冰袋或酒精擦浴等(四)合理护理(四)合理护理对高热或持久发热的病人,要注意:对高热或持久发热的病人,要注意:1 1、水盐代谢,补充水分,防止脱水;、水盐代谢,补充水分,防止脱水;2 2、保证充足易消化食物,包括维生素;、保证充足易消化食物,包括维生素;3 3、监护心血管功能,防休克的发生。、监护心血管功能,防休克的发生。发热和过热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发热和过热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什么是什么是EPEP,简述,简述EPEP释放的机制?释放的机制?发热的时相及发热时代谢功能的变化?发热的时相及发热时代谢功能的变化?调定点上移的机制及阻碍其无限升高的调定点上移的机制及阻碍其无限升高的机制?机制?本章重点本章重点 LPS LPS也称内毒素(也称内毒素(ETET)是常见的内致热原,分子)是常见的内致热原,分子量大,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耐热性高,干热量大,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耐热性高,干热160160、2h2h才能灭活,一般的方法难以清除,才能灭活,一般的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和输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连。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连续数日注射相同剂量的内毒素,发热反应逐渐下降。续数日注射相同剂量的内毒素,发热反应逐渐下降。体内注射体内注射ET或或ET与产与产EP细胞细胞EP培养培养(2)(2)抗原抗原-抗体反应: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结缔组织病等如风湿热、血清病、结缔组织病等(1)(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3)(3)内分泌代谢障碍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4)(4)皮肤散热减少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5)(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颅骨骨折等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颅骨骨折等(6)(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1.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1-1(IL-1IL-1)产生产生IL-1IL-1的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的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肿瘤细胞等胞,星状细胞,肿瘤细胞等 属多肽类物质,属多肽类物质,17KD17KD,作用于下丘脑外侧的受体,作用于下丘脑外侧的受体 阻断剂为水杨酸钠阻断剂为水杨酸钠支持依据:支持依据:微电泳法:微电泳法:提纯提纯IL-1 POAH IL-1 POAH 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散热散热 TT 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产热产热IL-1IL-1给鼠、兔给鼠、兔iv iv 发热发热 ETET引起的发热中,循环内也有大量引起的发热中,循环内也有大量IL-1IL-1支持依据支持依据:TNFiv发热,可被布洛芬阻断发热,可被布洛芬阻断脑室内注射脑室内注射发热,并伴有发热,并伴有PGE2.2.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TNF)多种外致热原诱导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产生和多种外致热原诱导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产生和释放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并能刺激单核细胞产生释放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并能刺激单核细胞产生IL-1IL-1,3.3.干扰素(干扰素(IFNIFN):):支持依据:支持依据:IFNIFN可引起人和动物发热,并有剂量依赖性;可引起人和动物发热,并有剂量依赖性;可引起脑内或组织切片中可引起脑内或组织切片中PGEPGE含量升高。含量升高。由白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由白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有多种亚型,其中与发热有关的是白质;有多种亚型,其中与发热有关的是IFNIFN、IFNIFN;4.4.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6-6(IL-6IL-6):):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分泌的细胞因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被子,能被ETET、IL-1IL-1、TNFTNF、PDGFPDGF诱导。诱导。支持依据:支持依据:IL-6IL-6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iviv或脑室内注射或脑室内注射IL-6IL-6TT,可被布洛芬和吲哚美辛,可被布洛芬和吲哚美辛阻断阻断动物发热期间,血浆或脑脊液中动物发热期间,血浆或脑脊液中IL-6IL-6的活性的活性用用IL-1IL-1抗血清阻断抗血清阻断LPSLPS性发热,同时也抑制了性发热,同时也抑制了IL-6IL-6的增多的增多EP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POAH神经元神经元POAH神经元神经元第三脑室第三脑室视上隐窝视上隐窝视神经交叉视神经交叉毛细毛细血管血管OVLT区区通过终板血管器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依据:依据:切断膈下迷走神经后腹腔注射切断膈下迷走神经后腹腔注射IL-1IL-1或静脉注射或静脉注射LPSLPS不再引起发热;不再引起发热;肝迷走神经节旁神经上有肝迷走神经节旁神经上有IL-1IL-1受体。受体。在在BBBBBB的的capcap床部位分别存在有床部位分别存在有IL-1IL-1、IL-6IL-6、TNFTNF的可饱和转运机制;的可饱和转运机制;EPEP脉络丛脉络丛渗入或易化扩散渗入或易化扩散脑脑脑脊液脑脊液循环循环POAHPOAHPGEPGE注入动物脑室注入动物脑室发热发热EPEP注入脑室注入脑室体温体温,脑脊液中,脑脊液中PGEPGEEP+EP+下丘脑组织下丘脑组织合成、释放合成、释放PGEPGEPGEPGE合成抑制剂合成抑制剂(如水杨酸钠、布洛芬如水杨酸钠、布洛芬)有解热有解热作用,同时脑脊液中作用,同时脑脊液中PGEPGE也也支持依据:支持依据:前列腺素前列腺素E E分布于室旁核和杏仁核,分布于室旁核和杏仁核,CRHCRH不仅介导发热反应,还不仅介导发热反应,还介导非体温性急性期反应。介导非体温性急性期反应。支持依据:支持依据:抑制抑制IL-1IL-1、IL-6IL-6等等EPEP性发热性发热CRHCRH单克隆抗体中和单克隆抗体中和CRHCRH 或或CRH-RCRH-R拮抗剂拮抗剂抑制抑制CRHCRH作用作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CRH)TNFTNF和和IL-1IL-1性发热不依赖于性发热不依赖于CRHCRH,并且在发热的动,并且在发热的动物,脑室内给与物,脑室内给与CRHCRH可使已升高的体温下降。可使已升高的体温下降。提示:提示:CRHCRH可能是一种双向调节介质可能是一种双向调节介质IL-1IL-1、IL-6IL-6离体或在体离体或在体CRHCRH下丘脑下丘脑脑和结肠脑和结肠T T发热时,脑脊液中发热时,脑脊液中cAMPcAMP含量升高。含量升高。咖啡因、茶碱能引起体温增高,可增加脑内咖啡因、茶碱能引起体温增高,可增加脑内cAMPcAMP含量含量给动物注入二丁酰给动物注入二丁酰cAMPcAMP,动物迅速发热,动物迅速发热cAMP是是EP性发热的重要中枢介质!性发热的重要中枢介质!cAMPNa+/CaNa+/Ca2+2+比值比值依据:依据:动物脑室灌注动物脑室灌注 0.9%NaCl 0.9%NaCl 体温体温 蔗糖溶液蔗糖溶液 体温不变体温不变 Ca Ca2+2+体温体温 降钙剂降钙剂EGTAEGTA 体温体温 cAMP cAMPEPEP下丘脑下丘脑NaNa+/Ca/Ca2+2+cAMPcAMP调定点上移调定点上移一氧化氮(一氧化氮(NONO)与发热有关的可能机制:与发热有关的可能机制:作用于作用于POAHPOAH、OVLTOVLT,体温上升,体温上升刺激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使产热增加刺激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使产热增加抑制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合成与释放抑制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合成与释放精氨酸加压素精氨酸加压素 (AVP)(AVP)下丘脑神经元合成的下丘脑神经元合成的神经垂体肽类激素神经垂体肽类激素,以下丘脑,以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视上核和室旁核含量最丰富,在下丘脑外区,尤其含量最丰富,在下丘脑外区,尤其OVLTOVLT、VSAVSA、MANMAN含量丰富含量丰富AVPAVP拮抗剂可阻断拮抗剂可阻断AVPAVP的解热作用的解热作用依据:依据:把微量把微量AVPAVP引入引入VSAVSA,能抑制,能抑制ETET性、性、PGEPGE和和IL-1IL-1性发热性发热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中,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中,AVPAVP的解热作用对体温调节的的解热作用对体温调节的效应器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器产生不同的影响:25 25 加强散热加强散热 4 4 减少产热减少产热脑室内或静脉内注射脑室内或静脉内注射-MSH-MSH都有解热作用,并且在都有解热作用,并且在不影响正常体温的剂量下就表现出明显的解热作用不影响正常体温的剂量下就表现出明显的解热作用在在EPEP引起的发热期间,脑室中隔区引起的发热期间,脑室中隔区-MSH-MSH含量升高含量升高参与参与热限热限形成形成内源性内源性-MSH-MSH能限制发热的高度和持续时间能限制发热的高度和持续时间-MSH-MSH解热作用与增强散热有关解热作用与增强散热有关(2 2)黑素细胞刺激素)黑素细胞刺激素(-MSH)(-MSH)依据:依据:属于腺垂体肽类激素,是属于腺垂体肽类激素,是最强的解热物最强的解热物(3 3)脂皮质蛋白)脂皮质蛋白-1-1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主要分布于脑、肺等器官主要分布于脑、肺等器官(1 1)向大鼠脑内注射,可明显抑制)向大鼠脑内注射,可明显抑制EPEP诱导的发热诱导的发热(2 2)GCGC的解热作用的解热作用-依赖脑内脂皮质蛋白依赖脑内脂皮质蛋白-1-1的释放的释放热限热限(febrile ceiling)人体发热人体发热(非过热非过热)时,体温并非无限制的时,体温并非无限制的升高,只有少数人超过升高,只有少数人超过4141,通常达不到,通常达不到4242(过热除外),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过热除外),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热限。热限是机体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对于防热限是机体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对于防止体温无限上升而危及生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止体温无限上升而危及生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意义。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调定点上移调定点上移正常体温对中枢为冷刺激正常体温对中枢为冷刺激热敏神经元抑制热敏神经元抑制冷敏神经元激活冷敏神经元激活放电频率放电频率放电频率放电频率散热中枢抑制散热中枢抑制产热中枢激活产热中枢激活皮肤血管收缩、皮温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降低散热散热寒战和代谢加强寒战和代谢加强产热产热体温升高到调定点水平体温升高到调定点水平热代谢特点热代谢特点:散热散热产热产热,产热,产热散热散热T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畏寒、皮肤苍白,严重畏寒、皮肤苍白,严重者寒战和鸡皮疙瘩。者寒战和鸡皮疙瘩。高温持续期(高峰期):高温持续期(高峰期):体温体温升高升高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体温体温波动于较高的水平上。波动于较高的水平上。主要临床特点:主要临床特点:病人自觉酷热,皮肤发红、病人自觉酷热,皮肤发红、干燥。干燥。热代谢特点热代谢特点:皮肤血管扩张皮肤血管扩张 血液流量血液流量、皮温、皮温寒战停止,出现散热,产热寒战停止,出现散热,产热散热,较高水平上散热,较高水平上体温下降期(退热期):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当发热激活物、当发热激活物、EPEP得到控制和清除,调定点得到控制和清除,调定点恢复至正常,机体出现明显的散热反应,恢复至正常,机体出现明显的散热反应,临床主要特点:临床主要特点:大量出汗。大量出汗。热代谢特点热代谢特点:散热散热 产热产热产热产热散热散热体温体温4039383736稽留热稽留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天数4039383736驰张热驰张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天数4039383736间隙热间隙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天数4039383736波状热波状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天数4039383736不规则热不规则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天数正、负调节因素共同控制体温正、负调节因素共同控制体温“调定点调定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