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论文关键词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论文摘要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探究性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文探讨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措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的探索是指要求学生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数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要以学生自身兴趣为前提,强调通过实践去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一、营造氛围,提出问题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
2、好的、和谐的提出和探讨问题的氛围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具有亲和力,学会与学生平等对话,在教学中多一些允许,是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呼吸”,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每一次提问,教师都应该耐心倾听,热情的表扬和鼓励,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安全自由的氛围中展开思维,提出问题。二是提供素材,激发兴趣。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都与生活密切相连。给学生提供现实的、贴近日常生活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不仅能在实践中感受教学,而且,能培养兴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并有欲望去解决。当然,面对学生所提出问题并不是不分优劣全部肯定,而是要选
3、择那些有趣味性、挑战性、实践性的问题。二、创设平台,自主探究所谓的自主探究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探索性地研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要真正实现这一教学过程,必须为学生创设平台。首先要创设时间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能急躁,在学生自主探究时,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不要代替,学生能思考的问题老师不暗示,不提醒。其次,创设问题平台,在数学问题中,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学生探究。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平台,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讨论,在探讨结果不确定处讨论,在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处讨论。例如:在“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中,以往
4、都是把勾股定理的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作为千古不变的真理。但学生应用起来并不得心应手,因此,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勾股定理,提供材料之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认真观察,操作实验,由于时间充分,学生终于将“形”与“数”联系起来推导出勾股定理。具体做法是: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通过将它们拼接成为一个正方形,来自己探究勾股定理这个结论的。在探究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此项活动中,思维特别活跃,拼出的图形多种多样,验证方法条理分明,表现出较强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所以教科书中安排的探索性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从事这些活动,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获得结论
5、,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再次,创设合作平台。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而合作恰恰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实现探究,拿不定主意时可与别人共同探讨,从而吸取别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既发展学生智力,又提高了探究能力。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以一个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如果现在让你任意地剪去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剪法,剪后剩下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剩下的图形的内角和是几度?是比原来的长方形内角和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直接进入这节课的主题,让一个看似很容易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也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下把眼光集中在“四边形的内角和
6、”上,自然的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一次突破。三、拓展练习,巩固内化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获取新知,形成技能的过程。如何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巩固内化,最好的办法就是拓展练习,在获取某一知识后,学生要做与之相关的基本练习、专项练习、综合练习后使知识内化。为了锻炼学生思维,在探究中有增设了开放性练习,例如:在“三角形相似的证明”中,我把求证变成已知,让学生找出所需的条件,并鼓励学生寻求多种方法。在学习无理数一节中,按照教材中安排,学生在数轴上找到了和2的点,我又鼓励学生尝试用其他方法到数轴上寻找点,结果同学们发现,用线绳测量,用图形计算等多种方法。总之,在探究中,我们重视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答的开放性练习。四、总结方法,开展探究组织学生对知识的回顾与反思是一件值得做好的事情。让学生自己真正理清知识的头绪,找出自己的满意之处和不足,加之教师的积极配合,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肯能拉动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1王立嘉,张金飞,新课标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实例新教法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