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4405965 上传时间:2024-09-18 格式:PDF 页数:319 大小:7.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1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1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1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1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 第一章绪论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它是教 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科学的一 门应用性学科。它在师范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师资培训和学校干部培训中的一门必修科目。教师(包括未来的教师)和校长学 习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将会减少教育活动中的盲目性,增强自 觉性。教育工作者要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去检查自己的教学全过程,去研究学生 的学习心理和品德心理的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教育艺术。教师们无疑 将从这

2、门科学中得到许多教益。本章将要阐述的内容是:教育心理学 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它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 容以及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对此,当今国内 外流行的各式各样的教育心理学中所持的观点是不同的。在我国,人 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说:“教育 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邵瑞珍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中说:“教育心理学是 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

3、版社1989年出 版的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说: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 与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李伯黍、燕国材主编 的教育心理学中说:“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 理学问题。”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第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建造的。他在1903年写 成的教育心理学中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研究人的本性及其改变 的规律。”美国安德森(R.C.Anderson)和福斯特(GW.Faust)1973 年合著的教育心理学的副标题就是教与学的科学。苏联彼得 罗夫斯

4、基(FleApoBCK)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 理学中说:“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这些观点和看法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那么,教育心理学究 竟是研究什么的?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学校教育和教学条 件下教与学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受教育者在教 育影响下形成道德品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 律,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活动的规律,教师的教育和教学 设计与模式,研究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并阐明教育 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工作中的其他方面的心理学问题。这 一定义的好处在于:第一,它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5、是学校教 育,而不包涵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是社会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 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O这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比拟的。第二,它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对象的特殊性。因为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既有 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有教的法则,学有学的规律。教师的教 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依据,学生的学又是在教师的影响下进行的。教育 心理学既要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同时又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有 效地学习。第三,它反映了教育心理学在品德教育上的重要性。学校 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样,教 育心理学还要研究形成学生优良品德

6、和良好人格过程中的心理学规 律。要研究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道德、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 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心理规律。所以,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 分支,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的 探讨,可以丰富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理论,它既为学校教育实践服 务,又从学校教育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二、教育活动与心理学一个好的人民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不仅应该具有共产主义觉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的知识,而且,还必须懂得学生的心理活动及 其发展规律,还必须具有心理学的知识,这样,才能按照青少年学习 的特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民教师担负着培养教育年轻一代的光荣 任务。人们把教师比喻成

7、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说一个机械工程师 必须了解机器的构造、性能以及运转规律的话,那么作为灵魂的工程 师,当然更需要了解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规律。不了解这些就想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定向“加工”,岂不等于不懂得机 器的构造、性能及其运转规律,却企图正确地进行产品制造吗?显然,这是不行的。要防止这种盲目性,就必须求助于心理学。心理学在这 方面能够提供理论依据,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掌握青少年学习的心理 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从教学工作来看,教师懂得了心理学关于认识过程的规律,就能使学生比较迅速地、牢 固地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智力。例如,利用注意的规律,可以

8、有效地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 用记忆的规律,可以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同遗忘作斗争;掌握了 思维活动的规律,就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 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如能注意学生的心 理卫生和用脑卫生,培养学生活泼乐观的性格,注意劳逸结合、减轻 学生负担,就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掌握了心 理学知识,就会了解学生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使自己的教学方 法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从思想品 德教育来看,学习心理学,对于教育工作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儿童 和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逐步形成共产主义

9、道德品质和世界 观的时期。要很好地教育他们,必须从各方面了解他们。例如:他们 的认识能力如何?兴趣是广泛而又稳定,还是狭窄而又动摇?有哪些 才能?情感是否丰富?意志是否坚强?在待人接物上是热情还是冷 淡,是谦虚谨慎还是骄傲自大?只有对他们的心理特征有了较全面的 了解,才能依据心理发展的各种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有的学 生第一次犯错误时,是容易教育的。他羞愧、后悔,需要安慰和帮助。可有的教师不掌握这个心理特点,斥责学生:“你是小偷,以后你好 不了啦!”而洞察孩子心灵的教师,却会既严肃又关怀地说:“你是第 一次犯这样的错误,相信你一定能改好的。”当后进生开始变好时,往往会遇到讽刺、打击,这时就

10、需要教师的支持,帮助他闯过这一关。心理学在这些方面可以提供许多依据,帮助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有的 教师可能会说,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虽然没有学过心理学,但教育、教学工作不是做得很好吗?不是也能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教育、教学方 法,提高了教育质量吗?其实那只是不自觉地在长期实践中,找到了 一些符合儿童认识及其发展的心理特点。如果我们掌握了心理学知 识,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自觉地按照科学规律进行工 作,那必然会减少摸索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科学 的世界观,肃清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影响,同时对于自我教育、自 我了解、发展

11、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有直接的帮助。如果你是学校的领 导干部,学习了心理学可以在领导教育、教学工作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所有这些都说明,学校教育是需要心理学的。(一)什么是心理 提起心理,有些人总感到神秘莫测,常有人认为学了心理学就能猜度 人心,甚至有人把心理学研究与算命、看相等活动等同起来。过去,还有人把心理理解为脱离人的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宣扬灵魂不死 的观念,什么灵魂上天便成神,灵魂入地便成鬼。这些都是对心理的 误解,是无稽之谈。要了解心理究竟是什么?必须先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心身问题,即心理与生理的关系问题。有人主张心生相等论,把 心理看成就是生理,这实质上就是取消了人的心理。有人

12、主张心生平 行论,这是一种二元论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科学的心理 学关于心生关系的理论是:心理是在生理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生理 活动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根据现代生理学的研究,心生的关系还应当 具体理解为:心理是人体,特别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这就要与中外历史上一个长时期把心理和心脏联系在一起的不科学 的说法区别开。人脑产生心理可以从双头人的心理有所不同和大脑受 到损伤者其心理活动要发生变化的现象得到证明。二是心物问题,即 心理与外界实物(客观现实)的关系问题。这里也有两种不正确的见 解。一种是心物等同论,如庸俗唯物主义观点便是。另一种是心物平 行论,如我国古代宋尹学派的观点便是

13、。当然对这两种观点我们都是 不同意的。科学的心理学则认为,心物关系是: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 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对象。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心物 的这种关系还可具体理解为:第一,客观性。外界事物是什么样子,头脑中反映的也是什么样子,二者是近似的。第二,主观性。由于每个人 的知识、经验、兴趣、世界观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完全相同,它总是带有个人的色彩,这是主观性的表现。第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一员,对人的心理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因素。在不同的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不同,心理也不相同,一个 人如果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就不会具备人的心理。综上所述,我 们可以给心理下一个定义:心理是人脑

14、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二)心理的分类人的心理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心理包括的方面很多,有低级的,有高 级的,有简单的,有复杂的。人在一切实践活动中,在劳动、学习和 游戏的过程中,都有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清醒着的人无时无刻不在 产生的,因而也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都很熟悉的。比如:我 们听到声音,看到光亮,尝到滋味,闻到气味,摸到物体的软硬,感 到内脏的活动和疼痛等等,这些都是感觉和知觉。我们时常在记住很 多的事情,并能回忆起以往的经历,对于听过的歌声话语、看过的音 容笑貌,在多少年以后,还能记起,这是记忆。人不只能反映事物的 形象,而且还能凭借着人所特有的语言,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事物 的本

15、质,探索和揭示宇宙的奥秘,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思 维。我们还可以想象出古代身着树叶、手持石斧的原始人,想象未来,这是想象。这些是心理的认识过程。人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就实现 着对客观世界的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然而,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并不是冷漠地、无动于衷地、消极地认识世界的,而总是伴随着 喜、怒、哀、乐、惧、欲等各种各样的情绪、情感,并根据自己的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或疏远的态 度。这是心理的情感过程。人们还总是根据自己的 需要,带着一定的情感,为着一定的目的,在克服 困难中对客观世界发生反作用。这表现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在行动之前制订行

16、动方案,在行 动中下决心、勇敢果断地实行计划。这是心理的意 志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和意志,所有这些都是心理现象,或叫做心理过程。它们 彼此之间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又是互不相同 的。各种心理过程,作为人脑反映现象的形式,是 人类共有的。人的心理现象不仅有人类共同的、一致的一面,而 且还有因人而异、互不相同的一面。比如,在认识 事物时,有的人认识深刻,有人肤浅;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记得牢,有人忘得快;有人考 虑问题喜欢钻牛角尖,有人善于随机应变,灵活机 敏。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有人热忱,有人冷淡;有人容易激动,可是事过则淡漠,有人表面上平淡,而感情深沉。在行动上

17、有人勇敢顽强,有人则怯 懦、软弱;有人有毅力、有恒心,有人则半途而废;有人目光远大、乐观,有人目光短浅、悲观;有 人踏实、勤恳,有人轻浮、怠惰;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高傲自大。真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 的心理不同,就如同人的面貌不相同一样),人的 心理是千差万别的。这种表现在心理过程之中的个 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就叫做个人的心理特征(简称个性特征),它包括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人的这些复杂多样的心理现象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发 生和发展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的。常言道:“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这是 说知、情、意三者的关系。而心理过程和个人的心 理特征也是彼此互相影响的:一

18、方面,人的心理过 程都发生在具体的人身上,都有个人的特点;另一 方面,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又都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 出来的。这些心理现象相互联系、交错进行,就构 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面貌。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它们加以分类。关于心理有 两种分类法,即三分法和二分法。以上列举的心理 现象是属于三分法。三分法和二分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把心理过程 划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后者把心理过程划分 为认识和意向两个方面。二分法者认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对待 客观世界的任务有二:一是认识世界,这反映到心 理上就是认识过程;二是改造客观世界,这反映到 心理上就是意向过程。这种分法也是符合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的。

19、(三)什么是心理学 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学,就要抓住一个定义、两条规律、三大特点。一个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O前面我们讲了人的心理包括认识过程和个性特征 两大方面。换句话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 和个性特征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里我们强调 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是因为动物也有心理,只不过 动物的心理没有人的心理复杂、高级罢了。近年来,不少心理学家在研究动物心理时,发现大猩猩和 黑猩猩能掌握不少的手势语言,其心理是相当高级 的。人的心理活动尽管是复杂多样的,但它的发生、发 展仍然同物质现象一样是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的,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些规律是客观的。尽管研究人 的心理的规律远比

20、研究物质、地质、人体要困难得 多,然而,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从简单的感知到 复杂的思维,从心理过程到个性特征,它们是如何 发生、发展的诸问题,毕竟是可以研究、可以认识 的。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内容,心理学也就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 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两条规律:一条是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 实是心理的对象。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人的任何一种心理现象无 一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只是为产生心理现象 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才会 产生人的心理。客观现实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21、包括大自然、人改造 过的自然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等。自然界虽然 对人的生活是不可缺少的,直接影响着人的机体成 长,但对人的心理更多地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活 O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 着,离开了社会便失去了人的本质,当然也会失去 人的心理。因此社会生活才是人的心理产生、发展 的根本源泉。人的心理从简单的感知觉到复杂的思 维活动以至个性品质的形成,凡人脑所反映的一切,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取材”,而以映象的形式存 在于人脑中的,离开了客观现实,人的心理就不能 产生。学校教育中,对于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家庭、不同社会环境中,受到不同教育影响的学生,由于 他们所反映的客观现实不同,

22、其心理的内容以及发 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都会有很大差别,其心理面 貌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比如,建国后17年,社 会上移旧俗、立新风,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逐步形 成;学校中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继承革 命传统,树立革命理想,生活艰苦朴素,学习上刻 苦钻研,遵守社会公德;全国上下开展向雷锋同志 学习活动。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中,学生的心理面貌 自然就好。而在十年动乱中,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整个社会风尚被败坏了,孩子们所见所闻的是批 判“智育第一”、“师道尊严”,是提倡“零蛋光 荣”、“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等现象。少年儿童 从懂事起就接触这些社会现实,心理自然要受到严 重的扭曲。粉碎江青反革命

23、集团后,特别是自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风尚 不断好转,社会开展学雷锋、提倡“五讲四美”等 活动,青少年心理上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必然 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面貌。我们掌握了心理是客观 现实的反映这一基本观点,对于学生心理的各种差 异及心理的复杂性就不会感到奇怪。教育是育人的 工作,育人要育心。那就必须以学生心理的源泉一 一从小到大的社会环境、所受教育等客观现实为立 足点,辩证地、发展地来看待学生的心理,并且积 极创造条件,采取措施,发挥教育职能,促进学生 心理朝着时代、教育方针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另一条规律是: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 器官。如何证明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4、人脑是心理的 器官呢?这可以通过近些年在治疗脑病的过程中对 大脑不同部位进行刺激和切除的方法来证明。比如,摘除皮层的枕叶可以引起对光刺激反应的失调;摘除皮层的颍叶可以引起对声音刺激的失调。这说 明视觉与皮层枕叶有关,听觉与皮层的颍叶有关。额叶某些部分受了损伤,人就不能说出复杂的语言,不能说出他所想说的话。如果摘除动物整个的大 脑皮层,它们就会失去一切心理活动。现代生理心理学证明,人的大脑两半球有不同的分 工,一般人的左半球是优势半球,在这里实现着语 言、抽象思维、形成概念、数学计算等第二信号系 统(即在词或语言的刺激之下形成条件反射)的机 能;而右半球却实现着较好的思维形象、非语言的 图形知觉

25、、空间知觉、音乐表象等第一信号系统(在具体刺激之下形成条件反射)的机能。两个半球 之间又有神经纤维束紧密联结。如果在我们的教育 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大脑两半球的两种信号系统活 动很好地协调起来,就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 识,发展思维能力。我们掌握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这一规律,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工作上,遵循学生 大脑生长发育的规律,才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脑都有生长、成熟、衰老的过 程。学生的大脑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处在 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人脑的发展是有一 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一般来说,人的大脑皮层 约从九岁开始,按照枕叶一颗叶一顶叶一额叶的

26、顺 序逐渐趋于成熟。孩子出生后,大约在四五岁左右,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有一个加速期,之后处于 较平稳的发展过程中;到了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又有若干加速;在十四岁左 右,儿童的大脑才基本发育成熟。这些科学事实,为发现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关键期)提供了 依据。有人研究表明:二至三岁是发展儿童口头言 语的关键期;四至六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 期;小学四年级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 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十三至十四岁是抽象逻辑思维 起步的关键期;十五六岁是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定型 的关键期。十七八岁是青春期发育基本完成,由半 成熟半幼稚的少年时代转入成熟的青年时期的转折 点。

27、如果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能遵循学生大脑发展的 规律,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就一定能够加 速人才培养的进程。除了以上两条基本规律之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都 还有各自的特殊规律,如感知的规律,记忆的规律,思维中的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等等,以后各章将 要详细阐明。三大特点:第一,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也是 一门古老的科学。说它年轻,是因为心理学从1879 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起,到 现在不过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心理学作为一门 独立的科学在中国出现则历史更短。清代末年,随 着师范教育的兴办,中国开始介绍西方和日本的教 育心理学著作,1906年我国才编写第一本心理学著 作,1907年才

28、翻译了第一本国外的心理学著作。说 它古老,是因为在两千多年以前,在古希腊,心理 学就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一直从属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我国古代的著作中,也包含 着丰富的关于心理学问题的理论与资料,不过还没 有经过系统的整理,有待我们去开拓发掘。第二,心理学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也有社会科学 的性质。这是因为人的本质及其心理活动,既有自 然性,又有社会性。因而心理学就不可能单纯地属 于一种科学。心理学的分支很多,有的偏于自然科 学,如生理心理学;有的偏于社会科学,如社会心 理学;有的则大致居于二者之间,如工程心理学。第三,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 学。普通心理学就是研究理论

29、的。心理学应用的范 围很广,人有多少活动领域或部门,就有多少应用 心理学。如工业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航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 理学、学校心理学、缺陷心理学等等。各门应用心 理学都有各自的课题需要研究。总之,心理学是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O人所从事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需要心理学指 导的,我们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当然也离不开心理 学理论的指导。我们要成为教育的行家,就必须遵 循心理学的规律,因此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就势在必 行。三、本书的结构本书从总论、学习心理、品德心理、课堂教学心理 和差异心理等五个方面论述与学校教育实践紧密相 联的心理学问题。下面就将本书的

30、构思简述如下:(一)总论总论分两大部分,一部分论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 象、任务和方法,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以及国内外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简史。另一部分主要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学习 的理论。介绍了两种学习的类型和两种基本的学习 观。着重介绍了西方的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和认知派 的学习理论,同时也介绍了苏联的三种学习理论和 我国的学习理论。(二)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主要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变式与迁移、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学习中的非智力因 素等五个方面加以论述。学习心理一直是教育心理学最关心的问题,有关学 习心理的研究一直是众所瞩目的课题和争论的对象 O本书从学校教育实践出发,对教育心理学和学

31、习 心理理论中的新问题、新倾向作了尝试性的论述。(三)品德心理品德心理理论论述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 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对影响学生道德 发展的各种因素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同时也分析了 品德优良学生、行为以及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产生各种不同品德的原因作了论述,最后介绍 了国内外品德心理研究的简况。品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中心内容。它要求把全体 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行为文明的遵纪守法 的好公民,并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道德信 念,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成为优秀 的跨世纪的人才。品德心理研究者已积累了大量的 资料,可为中小学教师进行品德教育提供心理学依 据。(

32、四)课堂教学心理课堂教学心理理论论述课堂教学的模式、原则、功 能,影响课堂教育的因素,教学设计与模式,教学 环境,教学的考核与评估,教师心理诸问题。学校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 得知识与技能、掌握社会行为准则。在课堂教学过 程中,教与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 中,教师的教有教的法则,自然有其特定的心理学 问题;学生的学有学的规律,当然也有自身的心理 学问题。数十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为教学心理 研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心理学资料,为学校的教学 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心理学依据。(五)差异心理差异心理理论主要论述智力差异、能力差异和人格 差异。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兴趣爱好不同,才智

33、、能力的 高低不同,而且表现在气质、性格,以至整个人格 面貌不同上。教育心理学一直把人的心理的个别差 异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论述和研究。在学校工作 中,不论是教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必须做到因材 施教。从心理科学研究和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史看,对学生的差异研究是教育心理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o从现实需要看,认识超常儿童的心理与弱智儿童 的心理与教育对策,都迫切需要教育心理学为之提 供指导。从而,也必然拓展和深化教育心理学本身 的建设。智力差异、能力差异和人格差异的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成果最为丰富的几个方面,它 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靠的心理学依据。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教

34、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 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我国教育实现“三个 面向”服务。具体地说,教育心理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需要 分析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阐明各种教育措 施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揭示心理发展与教育的依存 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观点、知识结构及方法、技术,为教育工作者科学地、卓有成效地解决教 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依据和参考,更有效地达 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 教育心理学也要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在解决 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过程中,为心理科学的 发展、完善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确切的根据。教育

35、心理学的双重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为实践服 务和进行理论研究。在我国教育实践领域中有许多 问题亟待教育心理学去解决。比如,中小学的创造 教育和快乐教学的问题,需要教育心理学家的指导 和提高。又如,如何正确对待升学率的问题。片面 追求升学率的表现、危害是什么,也需要教育心理 学去研究。可喜的是在理论建设方面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冯忠 良教授的“结构一定向”说丰富了学习心理的理论;章志光教授的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外条件及动力 系统一书,丰富了品德心理的理论。这些都是两 位教授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他们 对教育心理学作出的贡献。此外,创造力问题、教与学的课堂教学与策略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教师心

36、理以及学科教学心理 的问题,都应在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加以研究,同时形成我们自己的理论,促进教育心理学和整个 心理科学的发展,做到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教育性、整体 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就是指研究 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准确地反 映事物的实质。要杜绝主观臆断,防止想当然地作 出结论。教育性原则就是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手段、方法、措施及内容都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有教育意义。不能是在搞“诚实”的研究,而使学 生学会了“说谎”。整体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课题 设计、资料分析、观点确立中,从全面、发展、联 系的角度出发

37、,防止片面、孤立、静止地分析问题 O最后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心理学的 课题来自教育实践,它的研究结果要付诸教育实践 O所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必须和教育实践密 切结合,以获得其实际效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以下 几种:(一)观察法观察法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观察被试者的客观表 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观察法比较方便易行,适 用于较大的研究范围,对教育过程不会发生干扰,所得的结果比较符合实际。它的不足是只能观察学 生心理活动的某些自然的外部表现,而不能对心理 活动的进行施加影响以更深入地了解它的过程。应用观察法时,研究者必须熟悉所研究的教育过程 以及其中的心理现象。研

38、究者要受过一定的观察训 练。要善于在繁杂的现象中抓住所需要观察的事实 和材料,发现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观察时可利用录音、录像、摄影等方面的仪器。(二)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 方法。调查法可以运用观察、测验、谈话、问卷、作品分析等手段来收集被试有关心理活动的资料。这些手段都可以采用直接调查的方式,通过被试的 语言、行为、作品来进行分析,以了解被试者的有 关心理活动。应用调查法,研究者必须清楚了解所研究的课题,明确调查所需要的材料。对于在调查进行时可能遇 到的情况和可能参与的外来因素,也应有一定的预 见和估计。由于调查中不易排除某些外来的因素参 与,因此,为了保证研究工

39、作的可靠性,调查法所 得的结果还需要多方面的对照和验证,也要和其他 研究方法的结果相互补充。(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条 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法分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通常是在实验室内进行。一般多利用 现代科技手段。借助实验室实验可以研究感知、注 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还可以在实验室里模 拟某种自然环境或教学环境来研究某些心理现象。实验室实验多用于对一些简单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对于研究人的个性方面的复杂现象,则有较大的局 限性。自然实验法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下,根据研 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某种条件,以观察被试者的心 理活动

40、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由于是在实际的教育 情况下进行的,所得结果比较接近实际,能较真实 地反映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所得结果比较具有 主动性和准确性。自然实验法是教育心理研究最常 用的一种方法。使用自然实验法要有明确的研究课题,对实验过程 要有完整的设想,如控制或改变条件的内容、方法 及预期出现的结果。在实验中或结束后要进行详细 的记录,并进行认真的分析,验证预先的设想。在教育、教学实验中,通常都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使实验组的实验条件发生作用而其他条件则与控 制组保持均等条件,以考查两组被试表现的异同。比如,为了研究发现法教学对学习过程的影响,研 究者可选择两个条件相近的平行班,分别运用发现 法

41、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其他条件尽量相等,以考查两个班教学效果的异同。在运用实验法中也可以利用同一个实验样本,将实 验前后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者也可进行 重复的实验和比较长期的追踪观察,来提高研究结 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四)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选定一个有典型的个人或一种情境的 发展过程为内容,加以深入细微的研究,从中寻求 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这种个案法在学校里多适用 于超常儿童、特殊才能儿童、学习落后儿童或弱智 儿童、有缺陷儿童的心理研究。个案法的优点是可 以使研究人员充分考虑每个被研究者的特点,并能 提供有关各个特殊行为学生发展的具体资料。它的 缺点是研究结果所依据的数据太小,

42、代表性差,所 以采用个案法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常常被人怀疑。(五)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就是根据教育实践所得到的事实,分析综合这些有关教育实践的材料,使它们上升 到教育理论的程度,为后人所效法。总结教育经验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总结的题目。确定总结对象。制定总结的 计划。搜集资料。分析资料。讨论结果。将讨论所得结论写成书面报告。对于教育经验总结法的要求是:教育经验总结法选 择的对象要有典型的意义;注意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结合起来;注意多方面联系 和整体的观念;要有创新。由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在研 究中常常不是采用单一的方法,而是几种方法配合 使

43、用。进行科学研究,掌握科学的方法固然重要,但科学 的态度同样地重要。开展研究工作时,应注意以下 几点:1.设计时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要任意否定前 人,只有认真掌握了前人的经验,才能继往开来。2.执行研究计划时,要严格按程序实施,严格控制 条件,严格执行指导语,不要敷衍了事,不要给被 试任何暗示。3.测量、统计时要尊重事实。当事实与愿望相违时,不应坚持主观臆测而否认事实。当实验无结果时,不故意编造数据、弄虚作假。4.评定时要排除主观色彩,坚持用事实与统计数字 来说明问题。5.总结时要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制定新的奋斗目标,要永不自满。同时要实事求是地指出本研究的不 足或存在的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

44、自己的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一)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萌 发了教育心理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孟轲、荀况、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有 关教育心理的思想。例如: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论述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邛日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也。”(荀子劝学)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有:“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J(论衡实知篇)3

45、.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J(论语为政)“思而得之则深J(郑玄郑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发于随。(韩愈进学解)4.关于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论述有:“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J(礼记学记)“先易后难而渐入J(郑玄郑志)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有:“不愤不启,不俳不发J(论语述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 记)“循循善诱。”(论语子罕)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到了 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不断有所充实和 发展,但仍没有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没有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

46、(二)清朝末年至1949年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 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在1924年出 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中国较早的一本教 育心理学教科书。我国早期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的心理学家还有肖孝蝶(1930年)、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等。这个时期,中国还翻译介绍了不少西方有关教育心 理学的学说和方法。如:陆志韦翻译了美国心理学 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1926年)、宋桂 炬翻译了盖茨的教育心理学(1936年)、艾伟 翻译了教育

47、心理学大观(1945年)等。止匕外,中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追随西方潮流做了不少心理 测验工作,也进行了一些学科心理方面的研究。如 在20年代作了语文教学心理和汉字问题的研究,对 汉字的字形结构、音义、词汇、字量、常用字,以 及横直行排列、横直阅读等都进行了研究。这对语 文教学、汉字简化和文字改革工作提出了不少有益 的建议。(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很快建立了心理学研究机构,在全国各师范院校、教育学院、部分综合大学与体育学院中开设心理学 课程,为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 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改造、繁

48、荣、受破坏、新生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49年1958年)这个时期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改造旧中国心理学并建设中国的心理 学。这个时期较多地翻译了苏联的心理学教材,学 习苏联的心理学理论,先后编写了高等师范学校的 教育心理学教材和参考书。一部分心理学工作者与 教育工作者协作,进行了6岁儿童入学的实验研究和 在小学五年级讲授代数基本知识的实验研究。1958 年在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出现了“心理学批判”运动,过分强调了人类心理活动的阶级性,抹杀共同性,曾给心理学界造成了思想混乱,阻碍了教育心理 学的正常发展。第二个时期(1959年1966年)这个时期首先澄清 了 1958年对心理学批判所造成的思想混

49、乱,总结了 1959年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学对象、性质和方法等问 题的争论,从而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方向。1962年 成立了以潘菽等26人组成的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以后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验与研究。之后的主要成 绩有:1963年出版了由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各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教育心理学课 程;全国范围内对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了实 验研究,其中以识字教学成绩为最突出;开展了程 序教学的研究,在实验中采用了直线式和分枝式程 序,编写了程序教学的教材,制造了一些简易的教 学机器。第三个时期(1966年一1976年)这是中国心理学遭 受破坏的10年。全国各师范院校的心理学、教育心 理学课程停开

50、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被撤销,有关心理学的学报停刊,研究工作陷于停顿。一批 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学非所用。第四个时期(1976年一)这是中国心理学和教育心 理重新得到恢复、并不断发展的新生时期。这个时 期成果累累。主要成绩有:1.在教材建设方面的成果: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 学正式出版(1980年);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 理学(副标题是学与教的原理)(1982年一1990 年),韩进之主编的教育心理纲要(1989年),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1993年),白先同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教程(1992年)都 先后问世。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近十多年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