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399356 上传时间:2024-09-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本文档共9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4.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精选练习 一、夯实基础 1.(2019•成都)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此现象可以说明( )。 A.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 ; 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 【答案】A。 【解析】A、一个音叉被敲击发声时,另一个没有被敲击的音叉也会跟着振动发声,即两音叉产生了共鸣现象,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该实验中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因此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故C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此实验不能证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故D错误。 故选A。 2.(2018•烟台)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完成探究目的是(  )。 A.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 B.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 C.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 D.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 【答案】B。 【解答】A、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感觉到声带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 B、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空气柱的长度改变,振动频率发生变化,音调发生变化,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符合题意; C、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感觉到鼓面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 D、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会感到音叉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2018·淄博)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智能机器人Troika可以用简单语言与人交流。关于机器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机器人的声音与运动员的声音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答案】C。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的人或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机器人的声音与运动员的声音音色不同,故C正确;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D错误。 故选C。 4. (2018·菏泽)下列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答案】C。 【解析】A.将细管剪短,改变的是管子的结构,其音调会变,不能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B.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感到发麻说明音叉振动,无法证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C.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内,往外抽气,声音会逐渐减弱,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D.火焰的摆动,说明橡皮膜振动时促使周围空气振动,但无法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故选C。 5.(2018·孝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固体中大; D. 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高音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B。 【解析】A、振动的物体都能够发声,但是不一定能听到,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C、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表可知:声音在固体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故C错误; D、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高音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6. (2018·山西)如图所示,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山西威风锣鼓队正在表演。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 A.手不能传播声音 B.手吸收了声波 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 【答案】C。 【解析】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促使鼓面停止振动,所以鼓声就消失了,故答案应是C。 7. (2018·山西)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哇!太空真美啊!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错误之处: ;判断依据: (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太空中是真空,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所以,这篇科幻小说中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哇!太空真美啊!”明显错误之处是:“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 故答案是: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真空不能传声。 8.(2018·福建A)宋词《解语花·上元》中写道“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其中“箫鼓喧”是由于发声体__________产生的, 【答案】振动。 【解析】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箫鼓喧”的描述同样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是:振动。 9.(2018·盐城)2018年5月20 日,中华龙舟大赛在盐城洋湾生态旅游景区开幕,一时间鼓声雷动、挠桨飞舞,鼓声是由于鼓面 ▲ 发声,通过 ▲ 传播到观众耳朵13.振动 空气 【答案】振动;空气。 【解析】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人耳的。 故答案是:振动;空气。 10. (2018·吉林)小明正在家里学习。窗外传来吉他声。他关上窗户,这是在 控制噪声;吉他声是由琴弦的 产生的。 【答案】传播过程中;振动。 【解析】关闭窗户是防止声音传播进来,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吉他声是吉他的琴弦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是:传播过程中;振动。 二、提升训练 1.(2019·德州)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二胡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答案】A。 【解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二胡声是二胡琴弦振动产生的。 手按琴弦不同位置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拉二胡力量越大其音量越高;二胡发出的不一定是乐音。故正确选择是A。 2.(2019•聊城)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小“人”随着音乐起舞;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 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 D.用不同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答案】C。 【解析】A、将小“人”放在音乐盒(或音箱)上,会发现小“人”随着音乐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改变图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振铃的声音越来越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符合题意; D、用不同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同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即音叉的振幅不同,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19•南京)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 【答案】A。 【解析】A、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A符合题意;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C不符合题意;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19·北京)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答案】A。 【解析】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这个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故A正确。 5.(2019·无锡)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D.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 【答案】A。 【解析】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是为了让孩子感知喉结的振动,这是利用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选A。 6.(2018·恩施)如图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探究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存在;②探究的是声音的产生;③探究的是声音的传播;④探究的是声音的产生。 从给出的四副图可以看出,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是B。 7.(2018•烟台)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完成探究目的是(  )。 A.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 B.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 C.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 D.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 【答案】B。 【解析】A、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感觉到声带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 B、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空气柱的长度改变,振动频率发生变化,音调发生变化,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符合题意; C、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感觉到鼓面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 D、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会感到音叉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019·安徽)如图, 水面上两船相距15 km , 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 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 s , 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 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 _______ m/s 。 【答案】1500。 【解析】根据公式,可求得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 故答案是:1500m/s。 9.(2019·广安)2018年5月2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的中继星﹣﹣“鹊桥号”、它将成为“嫦娥四号”与地球间的通信桥梁。“鹊桥号”在随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会发出巨大的声音,这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答案】振动。 【解析】任何声音的产生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发出巨大的声音也不例外。 故答案是:振动。 10.(2019·铜仁)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钟 产生的,钟声是通过 传播到人耳中的。 【答案】振动;空气。 【解析】任何声音的产生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钟声是钟的振动产生的。钟声由空气传播到人耳。 故答案是:振动;空气。 9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物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