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上语文第一二单元复习.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396314 上传时间:2024-09-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语文第一二单元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语文第一二单元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语文第一二单元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语文第一二单元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语文第一二单元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年级上语文第一二单元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一、基础字词在山的那边: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 漫湿( )海潮( )走一步,再走一步:训诫( )耸立( )峭壁( )蓬乱( )高不可攀( )颤抖( )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啜泣( )纳罕( )小心翼翼( )灰心丧气( )短文两篇:聒噪( )收敛( )宽恕( )卑微( )一丝不苟( )紫藤萝瀑布:迸溅( )繁密( )挑逗( )蜂围蝶阵( )嚷嚷( )忍俊不禁( ) 绽开( )仙露琼浆( )伫立( )伶仃( )稀零( )盘虬卧龙( )酒酿( )理想:莹莹( )脊梁骨( )可望不可即( )倔强

2、( )鬓发( )洗濯( ) 寂寥( )绝处逢生( )玷污( )碌碌终生( )扒窃( )诅咒( )短文两篇:堕落( )烟囱( )点缀( )繁弦急管( )贪婪( )沉甸甸( ) 低回( )玲珑剔透( )雏形( )具体而微( )人生寓言:皎洁( )心旷神怡( )慷慨( )金窖( )风韵( )险象迭生( ) 慧心未泯( )厄运( )我的信念:坚韧不拔( )问心无愧( )结茧( )鞭策( )简陋( )奢望( ) 蹂躏( )懊恼( )呵责( )获益匪浅( )猝然长逝( )逆来顺受( )崭新( )二、文言文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

3、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一、课内知识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余忆童稚时 (2)明察秋毫 (3)故时有物外之趣 (4)故时有物外之趣 (5)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6)项为之强 (7)

4、徐喷以烟 (8)果如鹤唳云端 (9)余年幼,方出神 (10)鞭数十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1)见藐小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昂首观之 (4)使之冲烟而飞鸣 (5)观之,兴正浓 (6)驱之别院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以”。(1)徐喷以烟 (2)以丛草为林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于”。(1)又留蚊于素帐中 (2)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为”。(1)项为之强 (2)以丛草为林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而”。(1)使之冲烟而飞鸣 (2)拔山倒树而来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7、解释下列成语。(1)明察秋

5、毫:_ (2)怡然自得:_ (3)庞然大物:_ (4)夏蚊成雷:_ 二、课外积累1、“之”字用法(1)作动词“到去”或“往”、“到”,句型一般是:人名或人称代词(有时省略)+之+地名或表示地方的名词。例:a、(陈涉)辍耕之垄上。(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司马迁史记项藉列传鸿门宴)c、吾欲之南海,则何如?(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d、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张溥五人墓碑记)(2)作助词A、结构助词“的”,这是最常见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其结构是:名词(或形容词)+之+名词。如:a、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b、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

6、退秦师)d、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难一)e、魏,多变之国也(战国策秦策三)f、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B、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义,可不译。(1)一般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表示时间持续的状态。如:a、怅恨久之(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b、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c、久之,闻左公被炮烙(左忠毅公逸事)(2)用在人名之间。无实义,可不译。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b、烛之武言曰(烛之武退秦师)C、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可不译。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者”有时省略)的格式。这时,它的定语是“

7、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或是“形容词”如: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D、用在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起提宾的作用(即把宾语提前,是宾语前置句),以达到强调的目的,一般可不译。构成“名词+之+动词”的形式,如:a、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难哉(韩愈答李翊书)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这时要注意这里的名词是非人名的名词。(3)作代词A、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可代人、代事、代物、代处所。这时,

8、所指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如: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愚公移山)b、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B、指示代词:这,此。例: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b、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c、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C、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们。例:a、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b、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例传)c、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d、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崤

9、之战)2、“以”字用法:(1)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a、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b、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a、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b、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c、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3)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4)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a、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c、 不以物喜,不以

10、己悲。(岳阳楼记)(5)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6)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a、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7)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8)介词,译为“按照、根据”。例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9)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a、诚宜开张

11、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c、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10)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b、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c、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11)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a、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b、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12)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3、“而”字用法:(1)第二人称代词, 一般作定语 。 某所,而母立于兹。 (2)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12、(3)连词 A、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B、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D、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E、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F、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G、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H、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13、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

14、公)复习题:1、填空:(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 ,字 , 时期 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 、 、 “五经”指 、 、 、 、 。(3)生活中用来教育人们要谦虚,不要狂妄,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4)论语十则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是:(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 来表示。(6)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 ,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8)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

15、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9)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 不愠() 三省() 罔() 殆()3、判断下列各句有没有通假字,如果有,请写该字及其本字、读音、意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吾日三省吾身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 于: )5、请写出

16、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四个。 6、请写出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 )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 )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8、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三、 古诗词默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 ; ,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过故人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17、, 。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四、现代文阅读儿子比我高了。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你病了。”我说。“噢,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就找我爸。”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

18、。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以后该怎么办。“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敏。“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

19、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着你上医院。”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

20、,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

21、己。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作者:毕淑敏 选文有删改)1、联系语境,解释第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按图索骥:2、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3分)3、揣摩第段画线句中“咬着牙”这个短语,分析它在表达上的好处。(2分)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文章开头独句成段,强调“儿子”长大了,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B第段“我”逼问“儿子”和第段“喋喋不休地指教”,表现母亲是一个冷漠的人。C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起到了升华主题、深化中心的作用。D文中的“儿子”愿意接受磨炼,在母亲的指点下,学会了独自去医院看病。5、(1)第段,为什么说“我”在“不断地磨炼他”的同时,也是“磨炼自己”?(3分) (2)你怎样理解第段画线句?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曾从长辈口授的“路线图”中获得过什么益处?(4分)五、 作文训练雪莱有一句著名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啊,在我们追逐梦想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阳光总在风雨后,也许,梦想正在不远的地方等着我们。请以“ 来了, 还会远吗”为题写一篇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