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章节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4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
1、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是( )
A.身体都分节 B.都有外骨骼
C.都有分节附肢 D.都是陆生生物
2、伦敦奥运会上,刘翔因为跟腱断裂而摔倒在第一个栏架前。跟腱是脚后面连接脚后跟和小腿肌肉的一个结构,跟腱是指( )
A.骨骼肌 B.肌腱 C.肌腹 D.神经
3、泡菜酸辣脆嫩,我们在制作泡菜时,将坛口加水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阻止尘埃进入,防止污染 B.隔绝空气,防止香气散出
C.造成缺氧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 D.防止杂菌进入,利于曲霉发酵
4、动物广泛分布于生物圈中,以下有关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B.动物可以作为发明创造的原型给人以启迪,例如:蝙蝠——雷达
C.动物对植物生活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D.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5、下列关于胎生、哺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以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
B.胎生为胚胎的发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C.哺乳为幼仔成长提供优越的营养条件
D.胎生、哺乳提高了哺乳动物的产崽率
6、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①飞蛾扑火;②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跑过来;③失去雏鸟的红雀给金鱼喂食;④蝴蝶破蛹后翩翩起舞;⑤黑猩猩用树枝从洞穴中钓取白蚁作为食物;⑥刚出生的袋鼠爬到母袋鼠的育儿袋中吃奶
A.①③④⑥ B.①②③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7、蛙的幼体和成体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
A.鳃、肺和皮肤 B.鳃、肺 C.肺、皮肤 D.皮肤、肺
8、从形态结构特点来看,图所示生物属于( )
A.植物 B.动物 C.水生生物 D.细菌
9、将下列4幅图按软体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顺序排列
A.④②③① B.①②③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④①
10、缉毒犬经过专门训练,可在各种场所对不同的行李物品进行搜索,查缉隐藏的毒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是选择犬协助查毒的原因之一
B.缉毒犬拥有查缉毒品的能力,是通过长期学习和训练获得的
C.缉毒犬学习查毒的行为,是建立在其先天性行为基础之上的
D.缉毒犬一旦学会了缉毒的技能,就会形成终生不忘的记忆
第Ⅱ卷(非选择题 6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动物使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对生物圈的持续存在和_________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据图回答问题:
请将如图中序号所表示的结构名称写出:运动前,如果不进行热身,运动时容易用力过猛,导致[ ]___会从[ ]___里滑脱出来,造成脱臼。在立定跳远的过程中,关节中能够减少摩擦,缓冲压力的结构是[ ]___。能把相邻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的结构是[ ]___ ,能分泌___,进入到关节腔中,起到润滑作用。一个完整的关节,在结构层次上属于____。
3、蚯蚓的“尝试与错误”是_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是在____的基础上,通过_____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4、病毒的结构很简单,没有______结构,由_________外壳和内部的____________组成。
5、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青蛙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在水中用皮肤呼吸。(_____)
2、名称中有“鱼”字的动物有很多如鲸鱼,鲫鱼,鱿鱼,娃娃鱼,鳄鱼等,观察上述五种动物的分类图解,判断正误对的“√”,错的“×”。
(1)a代表鱿鱼,属于无脊推动物。(_____)
(2)b和d分别代表鲸鱼和鳄鱼。(______)
(3)c具有“体内有脊柱”“体温恒定”“卵外有壳”等特征。(______)
(4)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是d。(______)
(5)e的皮肤能辅助呼吸。(______)
3、蚯蚓的身体分节可以使躯体的运动更加灵活。(______)
4、病毒的结构分为蛋白质内壳和外壳核酸。(______)
5、鳄鱼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______)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银杏是我国特有的树种,是世界上现存最占老的树种之一,被称为“活化石”。在生长过程中银杏很少受到有生物的侵袭,这与它体内含有的某些抑菌物质有关。某研究小组对银杏中抑菌物质及其抑菌作用设计实验,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①通过一定的化学方法获得银杏叶提取液:
②然后将灭菌的圆形滤纸片在提取液中浸湿,再分别置于培养有金黄色前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皿中;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如图1所示)。观察并记录各组抑菌圈的直径,绘制成如图2(抑菌圈内细菌无法生长,抑菌圈外细菌正常长)。
(1)从图1可以看到三种细菌培养皿中都出现了抑菌圈,说明银杏叶片提取物对三种细菌都有作用。从图2中可以观察出,银杏叶片提取液对三种细菌中__________菌的作用最强。
(2)研究小组为探究银杏叶提取物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实验过程和结果如表所示。
不同浓度的银杏叶提取物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组别
1
2
3
4
5
固体培养基(mL)
15
15
15
15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mL)
0.4
0.4
①
0.4
0.4
浸润滤纸片的银杏时提取物浓度(mg/mL)
16
8
4
2
1
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表有;“-”代表无)
-
-
+
+
+
上表中的①所加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应为__________mL。这遵循了设计对照时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
(3)实验的结论是:银杏叶提取物浓度起到抑菌作用的最低浓度是__________mg/mL。
2、为了探究某种细菌的分解作用,生物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将甲乙两组落叶分别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该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请你帮助他们一起分析此探究实验:
(1)实验前,必须先将___________(填“同一种”或“不同种”)树的落叶分成___________的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___________,使树叶保持湿润。
(2)该实验的实验组是___________;对照组是___________。
实验结果预测:经过一段时间后,乙组的树叶有腐烂现象。说明该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3)某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将甲乙两组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自然条件下培养,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自然条件下培养”,你认为她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吗?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分析】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详解】
A.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身体都分节,A正确。
B.环节动物体表没有坚韧的外骨骼,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B错误。
C.节肢动物的附肢都分节,环节动物的附肢不分节,C错误。
D.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有的种类是陆生生物,有的种类是水生,比如环节动物沙蚕生活在海洋中,节肢动物的虾、蟹生活在水中,D错误。
故选A。
2、B
【分析】
1.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肌腹是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受刺激而收缩;肌腱是骨骼肌两端较细的部分,跨关节附在不同的骨上,有固定作用。
2.一般来说,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树突以及包裹在轴突外的髓鞘构成有髓鞘纤维。神经纤维集结成束,构成神经。
【详解】
跟腱是小腿三头肌,即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肌腹下端移行的腱性结构,止于跟骨结节,是人体最粗最大的肌腱之一,对机体行走、站立和维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故选B。
3、C
【分析】
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蒸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
【详解】
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具有特殊的风味,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制造缺氧环境,利用乳酸菌发酵,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活动,影响泡菜的质量。 所以,制作泡菜和酸奶的容器必须要密封,主要原因是防止有氧条件下乳酸发酵被抑制。
故选C。
4、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在生物圈中的有利和有害作用,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
A.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
B.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例如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研制的雷达,B正确。
C.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比如蝗灾、蚜虫害等,C错误。
D.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5、D
【分析】
在繁殖期间哺乳动物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进入雌性的体内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雌性动物的子宫内发育形成胚胎,胚胎生活在母体的子宫内,通过胎盘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刚出生的幼体身上无毛,眼睛没有睁开,不能行走,只能靠母体的乳汁生活,叫哺乳,所以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方式。
【详解】
A.哺乳动物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以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A正确。
B.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与其他动物不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从母体中产出,这种生殖方式叫作胎生。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因此,胎生为胚胎的发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B正确。
C.乳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哺乳为幼仔成长提供优越的营养条件,C正确。
D.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与产仔率无关,D错误。
故选D。
6、A
【分析】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例如:①飞蛾扑火,③失去雏鸟的红雀给金鱼喂食, ④蝴蝶破蛹后翩翩起舞,⑥刚出生的袋鼠爬到母袋鼠的育儿袋中吃奶等。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②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跑过来,⑤黑猩猩用树枝从洞穴中钓取白蚁作为食物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属于后天性行为。
故选A。
7、A
【分析】
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发育为变态发育,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详解】
青蛙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肺不发达,皮肤辅助呼吸。
故选A。
8、B
【分析】
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
【详解】
从图示可以看出,该生物具有贝壳,身体柔软,属于软体动物。
故选B。
9、C
【分析】
图中①是大象,②是青蛙,③是蜗牛,④是蛇。
【详解】
③是蜗牛,身体柔软,体外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②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属于两栖动物;④蛇体表覆盖角质鳞片,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属于爬行动物;①大象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属于哺乳动物。
故选C。
10、D
【分析】
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
A.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因此,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是选择犬协助查毒的原因之一,A正确。
B.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所以缉毒犬拥有查缉毒品的能力,是通过长期学习和训练获得的,B正确。
C.缉毒犬学习查毒的行为是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其先天性行为基础之上的,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C正确。
D.缉毒犬一旦学会了缉毒的技能,需要不断地强化刺激,否则形成的缉毒技能会消退,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1、协调
【详解】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故动物使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对生物圈的持续存在和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②关节头 ①关节窝 ④关节软骨 ⑥关节囊 滑液 器官
【分析】
观图可知:②关节头,①关节窝,③关节面,④关节软骨,⑤关节腔,⑥关节囊。
【详解】
脱臼是指①关节头从②关节窝里滑脱出来,是运动过猛时导致的。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④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⑥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在关节囊及囊里面和外面还有很多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一个完整的关节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器官。
3、学习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详解】
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蚯蚓走迷宫获取食物是动物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4、细胞 蛋白质 遗传物质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
病毒的结构很简单,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5、胎生 胎生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详解】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三、判断题
1、错误
【详解】
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在潮湿的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由于肺不发达,皮肤辅助呼吸。故本题错误。
2、
(1)正确
(2)错误
(3)错误
(4)错误
(5)正确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动物的分类以及几种动物的特征。
(1)
a是鱿鱼,鱿鱼体内无脊柱,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鞘亚纲十腕总目管鱿目开眼亚目的动物。故正确。
(2)
b是鲸鱼,鲸鱼是胎生的脊椎动物,鲸是恒温动物; d是鳄鱼,鳄鱼体内有脊柱,是脊椎动物,鳄鱼是爬行动物,它们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属于变温动物,鳄是爬行动物,全部是卵生,卵外有壳。故错误。
(3)
根据图片信息,c具有“体内有脊柱”“体温不恒定”“卵外有壳”等特征,错误。
(4)
根据图片信息,d的特征有脊椎骨,体温不恒定,卵无卵壳,体表被有鳞片的属于鱼类,鱼类是终生水生生活,故错误。
(5)
根据图片信息,e的特征有脊椎骨,体温不恒定,卵无卵壳,体表裸露的属于两栖类,两栖类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故正确。
3、正确
【详解】
蚯蚓的身体成长圆柱形,有许多体节构成的,故称为环节动物。蚯蚓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是依靠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运动。蚯蚓的身体分节,可以增加它运动的灵活性,使转换方向比较灵活。题干说法正确。
4、错误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需要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病毒是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的。
【详解】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DNA或RNA)组成,题干描述错误。
5、错误
【分析】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体表有鳞片,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蜥蜴属于爬行动物。
【详解】
鳄鱼属于爬行动物,幼体和成体都是用肺呼吸,体表有鳞片,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题干说法错误。
四、实验探究
1、
(1)金黄色葡萄球
(2)0.4
(3)8
【分析】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1)
结合图1和图2可以,抑菌圈越大抑菌效果越好,因此银杏叶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最强。
(2)
表中不同浓度的银杏叶提取物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研究中的单一变量是银杏叶提取物的浓度,除了变量银杏叶提取物浓度不同外,其它条件应该完全相同。这遵循了设计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因此上表中①所加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为0.4mL。
(3)
由表中所示的五组数据可知,银杏叶提取物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最低浓度8mg/mL。
2、
(1) 同一种 等量 蒸馏水(或纯净水)
(2) 乙 甲
(3) 不能 在自然条件下,存在其它种类细菌的干扰,导致甲乙两组落叶都会出现腐烂现象
【分析】
1.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落叶)的分解作用,因此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所以,实验前,必须先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等量的甲乙两组。细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因此,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或纯净水),使树叶保持湿润,给细菌创造生殖和繁殖的条件。
(2)
通常把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实验组,把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对照组。所以,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细菌,因此实验组是乙(灭菌处理后,接种细菌);对照组是甲(灭菌处理后,不接种细菌)。
(3)
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几乎无处不在。某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将甲乙两组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自然条件下培养,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自然条件下培养”,不能得到“甲组树叶无腐烂现象,乙组树叶有腐烂现象”的预期结果,原因是:在自然条件下,存在其它种类细菌的干扰,导致甲乙两组落叶都会出现腐烂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