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节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晚上,爸爸对小明说“请把电视声音调小一点,不要影响邻居休息,”这里“调小”的是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速度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B.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音调高
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
3、许多诗句中涉及的关于声现象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调未变
B.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高”是指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5、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
B.乙图: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需要介质
D.丁图:工厂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所示,某同学在跳绳时听到“呜…呜…”声,这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______而产生的,绳子转动越快,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______,说明声音具有______。
3、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______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产生的,声音可以传播信息和_________。
5、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轻轻用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幅度。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声音的 ________ 与 ________ 的关系。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9分,共计45分)
1、小明在空心管一端敲击一下,小涛在另一端听到两声,间隔3秒,根据所给信息求出此管的长度为多少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1秒钟传播340m,在管中1秒钟传播1020m)
2、小明和小芳同学相互配合,想要测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小明在甲山顶大喊一声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当在乙山顶的小芳同学听到声音后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等小芳反应过来后大喊一声同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小明听到小芳的声音后也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小明的秒表计时t1=11s,小芳的秒表计时t2=1s,两山顶之间的距离s山=1750m。
(1)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1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米?
(2)实际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3、一辆汽车向着山崖以17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距离山崖一定距离的地方鸣笛,经过0.8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求:(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多远?
4、某人站在两山之间开了一枪,开枪后,他听到两次回声相差5s,此人距较近的山的距离是680米,(设声音传播的速度为v=340m/s),则:
(1)此人听到较近的山的回声需要多少秒?
(2)此人距较远的山的距离多少m?
5、小华乘坐着一艘速度为20m/s的汽艇匀速驶向一座山崖,他向山崖大喊一声,历时5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求:
(1)5s时间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多少?
(2)汽艇匀速行驶0.4km所花的时间是多少?
(3)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有多远?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下面是探究声现象的四个实验情景,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甲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说明_______;图乙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小球弹起,如果此实验放在月球上做,将看到乒乓球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弹开。以上两个实验中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图甲装置还可以探究______(选填序号);
①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②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2)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_______(选填“频率”或“振幅”)和发声的__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若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
(3)如图丁所示,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用相同大小的力向瓶内吹气,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中,音调最高的是______瓶(选填瓶子序号);若是敲击瓶子,发声体为_______(选填“空气柱”、“瓶和瓶内的水”)。
2、小刚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
(1)他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依然能分辨出闹铃的声音,这是在描述声音的_________(填声音的一种特性),同时也说明声音能传递_________;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_不传声;
(2)小刚将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声音能够_________,小刚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这一举措与以下________(选填下列选项的字母)的控制噪声方法相同。
A.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B.射击运动员戴上耳罩
C.公路旁安装“隔音板”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把电视声音调小一点,是指减小声音的响度。
故选C。
2、A
【详解】
A.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人体,利用的是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特点,故A正确;
B.在公路旁设置声音屏障使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B错误;
C.由图知道,相同时间内,上图物体振动的次数比下图物体振动的多,即上面的频率高于下面的频率,上面的音调比下面的音调高,故C错误;
D.自然灾害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因此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产生次声波,利用次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就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故D错误。
故选A。
3、C
【详解】
A.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色未变,故A错误;
B.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高”是指响度大,故B错误;
C.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人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钟的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C。
4、A
【详解】
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使结石运动被振碎,然后排出体外,故C错误;
D.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声,声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零,故D错误。
故选A。
5、A
【详解】
A.发声体的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A说法正确;
B.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B说法错误;
C.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说法错误;
D.工厂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说法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 振动 音调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跳绳时听到“呜…呜…”声,这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2]绳子转动越快,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则声音的音调越高。
2、 晃动 能量
【详解】
[1][2]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晃动;烛焰的跳动是由喇叭声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 振动 大于
【详解】
[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 振动 能量
【详解】
[1][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传递信息的例子有: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B超、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等,传递能量的例子有:利用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利用超声波清洗牙齿、爆竹声震耳发痛等。
5、 响度 振幅
【详解】
[1][2]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这个实验用来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三、计算题
1、1530m
【详解】
解:设空心管的长度是s,由可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是
t1=
声音在空心管中的传播时间是
t2=
因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比声音在空心管中传播的时间多3s,所以
=3s
解得,管的长度
s=1530m
答:此管的长度为1530m。
2、(1)340m;(2)350m/s
【详解】
解:(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是指1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340m。
(2)由题意可知,声音从甲山顶传到乙山顶再从乙山顶传回到甲山顶的时间为
声音在10s内传播的路程为
声音在空气中的实际传播速度为
答:(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1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340m。
(2)实际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50m/s。
3、129.2m
【详解】
由得,0.8s汽车前进的距离
s1=v1t=17m/s×0.8s=13.6m
声音传播的路程
s2=v2t=340m/s×0.8s=272m
设汽车司机鸣笛时距离山崖为s,则有
s=(s1+s2)=×(13.6m+272m)=142.8m
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前方山崖的距离
s'=s-s1=142.8m-13.6m=129.2m
答: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129.2m。
4、 (1)4s;(2)1530m
【详解】
解:(1)人距较近的山的距离是s1=680m,则到另一山的距离为s2;由可得,第一个回声传来用的时间
(2)设第二个回声传来用的时间t2,由题知
t2−t1=5s
则
t2=5s+4s=9s
由可得,第二个回声通过的距离为
2s2=vt2=340m/s×9s=3060m
则人距较远的山的距离s2=1530m。
答:(1)此人听到较近的山的回声需要4s;
(2)此人距较远的山的距离多少m此人距较远的山的距离为1530m。
5、(1)1700m;(2)20s;(3)800m
【详解】
解:(1)由可得,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s1=v1t=340m/s×5s=1700m
(2)由可得,汽艇匀速行驶0.5km所花的时间
(3)由可得汽艇行驶的路程
s3=v2t=20m/s×5s=100m
喊时汽艇离山崖的距离
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的距离为
s0=s-s3=900m-100m=800m
答:(1)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是1700m;
(2)汽艇匀速行驶0.4km所花的时间是20s;
(3)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有800m。
四、实验探究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不能 转换法 ① 频率 音调 发声频率低于人耳的可听频率 a 瓶和瓶内的水
【详解】
(1)[1]紧靠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图乙中,敲击右边音叉,左边音叉将小球弹起,是因为右边音叉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左边,而传递来的声音具有能量,引起左边的音叉也振动了,而在月球中没有空气,无法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左边的音叉无法振动,乒乓球不能弹开。
[3]甲、乙两个实验中乒乓球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让人知道发声体正在振动,这是转换法。
[4]图甲装置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来敲击音叉,则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也会不同,而此时发声的响度会不同,所以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5][6]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则钢尺发出的声音音调会不同,那么应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频率和发声的音调。
[7]在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过程中,拨动的力保持不变,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振动的频率会越低,当伸出的长度超过一定长度,其振动的频率太低了,低于人耳可听的频率范围,便听不到声音了。
(3)[8]由图丁知,向瓶内吹气,能发出声音是由于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而a瓶的空气最少,那么发声时振动频率最快,音调最高。
[9]敲击瓶子时,振动发声的是瓶和瓶内的水。
2、 音色 信息 真空 液体能够传声 B
【详解】
(1)[1][2]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依然能分辨出闹铃的声音,这是在描述声音的音色,同时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3]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声音变小,指声音的响度小;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4]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了水能够传播声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液体能够传声。
[5]小刚同学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属于在人耳处减弱了噪声。
A.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射击运动员戴上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
C.公路旁安装“隔音板”,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