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372182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基本知识 ,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学会用平均半径 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描述地球的大小. 2 通过阅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示意图和地球大小示意图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 3 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4 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

2、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成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学会表达和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掌握纬度与经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解决式教学 启发式教

3、学 【学法指导】 1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找资料等途径来学习地理。 2.运用地理资料数据描述地理事物,学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 3.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地理事物,学会合作学习,增强互动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导入新课】 白天的太阳,十五夜晚的月亮让我们能清楚看到太阳、月亮的形状圆形。但是,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人又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呢?今天的我们,是否能在自然界中找到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讲授新课 1.地球的形状 首先请学生描述

4、地球的形状,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寻找生活中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活动1、探究实验:参照图1.3做一个小实验,体验在球面上看船的情景,把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请到过海边的同学交流一下亲身体验。再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情况又是怎样?请学生记录观察体验。 活动2,观察图1.4,根据月食照中推测一下地球的形状。 活动3,小组讨论:如果只根据上面两个实证,能不能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例子吗?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一些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例,发展创新能力,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总结:仅凭上面这两个证据是不能得出地球是球

5、形的结论的。试想一下,如果地球是圆的或是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生活中的事例很多,如夜晚看北极星,人们越往北走,就会看到北极星越来越高,人们越往南走,就会看到北极星越来越低等等。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大地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即球形的一部分。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阅读教材图1.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漫长过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历经“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到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教师评价总结,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充分的了解,并从中得到科学观的教育。 承转:人们不仅认识了

6、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了地球的大小。 二 地球的大小 读图 1.2 用哪些资料数据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总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谈收获。 第二课时“地球仪和经纬网” 导入新课人类之所以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就是因为地球太大了。人们为了能清楚、方便的观察,研究地球,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讲授新课】 1.地球仪 请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讨论: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什么办法表示地球表面复杂的地理事物的?地球仪上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学生观察讨论后,请学生小组代表演示地球仪说明并指出重要的点和线。(北极,南极,地轴,经线,纬线,

7、赤道) 2.纬线和经线 请学生结合书图1.7分组观察经纬仪,分别总结纬线,经线;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纬度的划分、经度的划分。各小组选代表利用经纬仪讲解说明,成员可以适时补充,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板图示意纬度、经度的划分,并结合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区分南、北纬;东、西经。并在图中指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及低中高纬的划分。 3.半球的划分 请学生看书图1.12、1.13,观察后说明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0及180组成的经线圈,而是以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呢? 4.经纬网 首先教师利用学生所在的排

8、和列,确定任意一名学生的位置。进而启发学生在地球表面如何确定任意一点的地理位置?然后把班级学生所在排、列确定为不同的纬度和经度,进而开展游戏活动: 1)教师说出纬度、经度,请在相应位置上的同学站起来。 2)请位于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的同学站起来 3)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同学站起来;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同学站起来 游戏后,请学生帮助小明找到杰克约他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地点,看看是否有什么差错。 最后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到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入的位置;台风“桑莫”的中心位置。 总结 请学生利用地球仪,经纬仪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补充归纳。 讷河五中 范玉丽第二

9、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感受地球自转,公转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意义,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 2.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通过演示观察,画图,探究能够正确说出自转、公转的方向;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绘制示意图进行表达和交流。增强空间智能并学以致用。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于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地球的自转

10、,公转的地理意义,形成地球运动的空间观念。学会表达和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实验、观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时差的认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 2.问题解决式教学 3.启发式教学 【学法指导】 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实验、地理观测和学习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然后请学生说明地球的运动包括哪两种形式?学生

11、回答后,进入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小黑板出示探究问题,学生分组活动 1.什么是地球的自转?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2.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转动特点? 3.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 4.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学生很快便完成任务。教师把学生分成自转组和公转组,请他们选代表到讲台上,演示讲解,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归纳并出示表格。 自 转公 转方 向周 期旋转中心转动特点承转: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太阳的东升西落。随着太阳从东方升起,我们的白天开始了,伴着太阳从西方的落下,夜幕也就降临了。是的,地球昼夜不停的交替着,而引起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

12、呢? 学生探究活动 1.请学生利用光源、地球仪演示:当前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形成和分布,要求学生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请学生观察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教师让学生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思考并总结昼夜更替的原因。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是12个小时左右,究竟多长时间依季节而有差异)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5.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

13、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间。让学生计算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城市之间的时间各相差多少小时,并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了解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东加西减) 学生小组讨论争议后,请代表演示地球仪和光源,讲解说明昼夜交替和时差的产生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之后教师重点讲解时差问题(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最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内容的学习收获,并总结整理板书内容。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地球上昼夜交替,时差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那么一年中四季的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14、?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1首先请学生思考: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中午比早晨或傍晚更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呢?(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说明。(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 2.小组观察讨论 在学生思考回答完上面的两个问题后,教师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总结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填表。 节气和季节(月

15、份)太阳直射的纬度南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的情况南北半球昼夜的状况冬至(12.1.2)春分(3.4.5)夏至(6.7.8)秋分(9.10.11) 当学生相互讨论、协作共同完成上表后,教师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范围?为什么太阳直射点会在地球表面发生移动呢?(教师演示地球公转时的姿态,并对比演示如果地轴是直立的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范围)学生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原来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是由于地球在公转时是倾斜着身子并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的原因。 3.学以致用. 教师让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归纳总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 4.拓展延伸。 如果地球在公转时,地球的倾斜角度变大,变小,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范围会怎样变化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演示,观察活动,认真观察,绘图,反复论证,最后做出正确结论) 5.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说明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的差别,进而引出地球上的五带的学习,请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地球上的五带图” 说出五带名称,各带间的分界线,并总结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特点。 6.小组探究。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各小组学生分别归纳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