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典文献(wnxin)的载体形式之甲骨文第一页,共九页。卜骨(bo)腹甲背甲卜甲(bo ji)多为牛的肩胛骨第二页,共九页。在殷商时期,占卜之风盛行(shngxng),王室贵族遇事必占。大到国家大事出兵征伐,小到私人生活外出狩猎、生病就医都要占卜一番,一问吉凶。于是,占卜就成为了一种国家的一件大事,王室贵族有专门的机构和占卜官。一条完整的卜辞(bc)由四部分组成:前辞:占卜(zhn b)的时间、地点和占卜(zhn b)者命辞:卜问之事占辞:观察征兆判定吉凶验辞:占卜后应验的结果 占卜时通常先在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小浅窝,甲骨学家称这些浅窝为“钻凿”,占卜时在这些浅窝加热直到使甲骨表面产生裂
2、痕,这就是“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然后占卜官根据“兆”来判断凶吉,之后由专人在裂纹旁刻字,记录占卜的事项和对凶吉的判断等,记录的这些被称为“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最后成为档案材料,收藏在窖穴中。第三页,共九页。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系统文字和古代文献。书写方式是镌刻,早先曾称为“契文”。因其内容多为殷商时代(shdi)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或“甲骨卜辞”。又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书契”、“殷墟卜辞”。中国(zhn u)的甲骨文 古埃及纸草文字 巴比伦泥版文字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世界(shji)
3、四大古文字 甲骨: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而记录占卜的事项和对凶吉的判断等这些“卜辞”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甲骨文”。第四页,共九页。甲骨文的发现(fxin)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金石(jnsh)收藏家王懿荣因治病的一个偶然机会,发现中药中的“龙骨”(即甲骨上)刻有古文字,他便四处搜寻,其得约1500片。“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王懿荣 国际(guj)上把他发现“龙骨”的1899年作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第五页,共九页。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n j)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
4、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在这些庞大的甲骨数量(shling)当中,共有甲骨文4000多个单字,被解读有1500多个,还有3500多个单字未解读。第六页,共九页。总结:甲骨文的出现证实了殷商王朝的存在,并反映了当时(dngsh)统治下的人文背景,同时提供了中国早期汉字的形态,也弥补了上古文献的空白。第七页,共九页。谢谢(xi xie)观看!第八页,共九页。内容(nirng)总结中国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之甲骨文。在殷商时期,占卜之风盛行,王室贵族遇事必占。大到国家大事出兵征伐,小到私人生活外出狩猎、生病就医都要占卜一番,一问吉凶。而记录占卜的事项和对凶吉的判断等这些“卜辞”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甲骨文”。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因治病的一个偶然机会,发现中药中的“龙骨”(即甲骨上)刻有古文字,他便四处搜寻,其得约1500片。谢谢(xi xie)观看第九页,共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