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wnhu)(wnhu)的基本精神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亦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亦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价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情趣(qngq)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映,映,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第一页,共八十三页。一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关
2、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张贷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张贷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文中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1)刚健)刚健(njin)有为;(有为;(2)和与中;()和与中;(3)崇德利用;)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天人协调。第二页,共八十三页。许思园在论许思园在论中国文化二题一文中中国文化二题一文中“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刘纲纪在略论中国民族精神一文中刘纲纪在
3、略论中国民族精神一文中认为,中国民族精神包括理性精神、自认为,中国民族精神包括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和应变精神四个方面由精神、求实精神和应变精神四个方面(fngmin)。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一文中认为,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可概括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尊祖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第三页,共八十三页。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神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神财富财富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趋善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zhngzh)型文化。中国型文化。中国文
4、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第四页,共八十三页。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贵和持中,崇尚礼仪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正道直行,持节重义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忠孝传家,勤俭持家5、民为邦本,平均平等、民为邦本,平均平等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心忧天下,敢为人先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8、求是务实,豁达乐观、求是务实,豁达乐观(lgun)9、天人合一,物我相亲、天人合一,物我相亲第五页,共八十三页。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文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达到自我实现,从而使儒家文化通过
5、承担社会责任而达到自我实现,从而使人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自我价值和意义实现人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自我价值和意义实现的感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的感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成为鞭策成为鞭策(binc)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恒的精神力量。第六页,共八十三页。曾子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xnxing)(xn
6、xing)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把推行仁政当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吗?)。弘毅,朱子注云:弘毅,朱子注云:“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第七页,共八十三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dsh)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意谓:天道运行刚劲雄健,相应于此,君子意谓:天道运行刚劲雄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力求进步
7、,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应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树立远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培养高尚情操,勤于学习,努力工作,志向,培养高尚情操,勤于学习,努力工作,为报效祖国与造福人民而不懈奋斗。为报效祖国与造福人民而不懈奋斗。第八页,共八十三页。孔子: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鄙,他鄙视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的人生态度。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孟子孟子讲孟子讲“无恒
8、产无恒产(hngchn)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孟子梁惠王)梁惠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江海。荀子荀子劝学劝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韩愈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李白第九页,共八十三页。史记史记.太史公自序言:太史公自序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fngzh),乃赋离骚;,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左丘失明,厥(乃,于是乃,于是)有国语;孙子膑)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9、世传吕览;韩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反映了中华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是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忍不拔的意志。“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三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典范。息的典范。第十页,共八十三页。大禹治水大禹治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乃赋离骚赋离骚;左丘失明左丘
10、失明,厥有国语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兵法修列;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第十一页,共八十三页。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鞠躬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鞠躬尽瘁,不息奋争。诸如尽瘁,不息奋争。诸如“剑外忽传收蓟剑外忽传收蓟j北,初闻涕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式的激动式的激动(jdng);“出师未捷身先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杜甫:蜀相)、“遗民忍死望恢复,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
11、宵垂泪痕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陆游:关山月)式的感慨;式的感慨;“王师北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陆游:示儿)、“会挽雕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出猎)式的式的雄心。都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而表现出的自强精神。雄心。都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而表现出的自强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精神。及中华一
12、体、国家一统的精神。第十二页,共八十三页。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论语论语学而: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把和把和作为处事作为处事(chsh)、行礼的最高境界。、行礼的最高境界。第十三页,共八十三页。中庸第一章开篇曰中庸第一章开篇曰“喜怒哀乐之未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致中和,天地位天地位(dwi)焉焉,万物育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人们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乐,这些没有意思是说,人们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乐,这些没有
13、表露出来的时候(表露出来的时候(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的境界)称为)称为“中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法度(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为)称为“和和”。“中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和”是天下人们共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中和中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第十四页,共八十三页。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和实生
14、物,同则不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小人同而不和。”“和和”,指不同事物,指不同事物(shw)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度的一种状态。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又如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又如身体,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德行,处事不刚不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柔曰和。第十五页,共八十三页。贵和持中,贵和持中,实践中庸之道实
15、践中庸之道(zhngyngzhdo)。中庸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中庸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论语雍也)雍也)何谓何谓“中庸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人形成
16、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风和人格境界。第十六页,共八十三页。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中庸”就是要正确就是要正确(zhngqu)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执中守正执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寻求适度,不偏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倚,无过无不及。折中致和折中致和。就是执两用中就是执两用
17、中,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因时制宜。因时制宜。就是与时俱进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通权达变,随机应变。随机应变。所以综合起来,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和、稳定、和谐。并且因时制宜,与时俱进。第十七页,共八十三页。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正道直行,持节重义中华民族是坚持正义、勇于追求真理、崇中华民族是坚持正义、勇于追求真理、崇尚气节的民族。尚气节的民族。已成为人们心理素质
18、内容之一的已成为人们心理素质内容之一的“见义勇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当仁不让”、“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等人生价等人生价值准则,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值准则,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孟子的的。孟子的“舍生取义舍生取义”的精神的精神(jngshn)与孔子与孔子“杀杀身成仁身成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松有风骨雪难摧,松有风骨雪难摧,人有气节最可贵人有气节最可贵。第十八页,共八十三页。孔子推崇孔子推崇“士可杀不可辱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
1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说他说:“志志士仁人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论语.卫灵公卫灵公)意思是说,有志的仁义之士意思是说,有志的仁义之士,没有为求生而伤害仁德的没有为求生而伤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身只有牺牲自身(zshn)(zshn)来成就仁义的。来成就仁义的。第十九页,共八十三页。孟子主张: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上)孟子所说的气,类似我们通常说的孟子所说的气,类似我们通常说的“勇气勇气”、“正气正气”、或、或“理理直气壮直气壮”之气,是指表现于肉体之气,是指表现于肉体
20、(rut)活动或实际行动中的精神力活动或实际行动中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一方面是靠义与道的配合而形成,另一方面,量。这种精神力量,一方面是靠义与道的配合而形成,另一方面,还要靠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还要靠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在战国时,孟子就提出了大丈夫要在战国时,孟子就提出了大丈夫要“养浩然之气养浩然之气”。后来,。后来,儒家学说将儒家学说将“气气”与表示身份地位的与表示身份地位的“节节”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气节观。气是一个人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气节观。气是一个人的奋发之态和豪放精神;节是一个人的本分,不该超越的奋发之态和豪放精神;节是一个人的本分,不该超越的不能超越
21、,不该丧失的不能丧失。这两者结合形成了的不能超越,不该丧失的不能丧失。这两者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几千年中基本的操守与品格。这是中国文化中除中国人几千年中基本的操守与品格。这是中国文化中除了了“仁义仁义”最有价值的内涵。最有价值的内涵。第二十页,共八十三页。孟子提倡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贱不能移贱不能移”的人格的人格(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
22、概,我们今天就叫做(jiozu)有骨气有骨气)。)。孟子曰: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孟子告子上告子上意思为:意思为:生命,是我所喜欢的,生命,是我所喜欢的,正义,也是我所喜欢的,正义,也是我所喜欢的,这两样(如果)不能同时得到。这两样(如果)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去生命而去求得正我宁愿舍去生命而去求得正义。义。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三页。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
23、社会的漫长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人,我们(wmen)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我们(wmen)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义也不同。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育意义,是值得我们
24、学习的。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三页。苏武牧羊,不辱使命苏武牧羊,不辱使命苏武牧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生动故事之一。西汉前期,苏武牧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生动故事之一。西汉前期,与汉交恶多年的匈奴族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与汉交恶多年的匈奴族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以示和好。汉武帝遂派中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当苏武完成以示和好。汉武帝遂派中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当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时,匈奴祸起萧墙:缑使命即将返回时,匈奴祸起萧墙:缑gugu王乘单于出猎之机,王乘单于出猎之机,密谋杀害重臣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附汉,结果事败。苏武因其密谋杀害重臣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附汉,结
25、果事败。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单于命卫律刑讯苏武一行。苏武担心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单于命卫律刑讯苏武一行。苏武担心属下贪生怕死,愧对家国,便慷慨陈词,激励众人:属下贪生怕死,愧对家国,便慷慨陈词,激励众人:“屈节辱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命,虽生,何面目归汉!”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卫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禄诱降。苏武对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禄诱降。苏武对卫律的行径痛加斥责:律的行径痛加斥责:“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6、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报。单于下令押送苏武去北海牧羊,佯称待公羊报。单于下令押送苏武去北海牧羊,佯称待公羊(n yn)(n yn)产下产下羔羊就放他南归,妄图迫其俯首就范。苏武身在异乡,但心向羔羊就放他南归,妄图迫其俯首就范。苏武身在异乡,但心向汉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不辱使命的苏武,汉。不辱使命的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汉书汉书苏武传苏武传 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三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
27、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装力量坚决(jinju)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在北
28、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三页。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
29、它积极的意义。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李大钊)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中国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yngq)”。(毛泽东)(毛泽东)嚼嚼jio得菜根,百事可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得菜根,百事可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三页。中国人对
30、中国人对 气节气节 品质中坚忍不拔、不屈不挠、遗世清高的特性最普遍的联想品质中坚忍不拔、不屈不挠、遗世清高的特性最普遍的联想(linxing)(linxing)就是青松。就是青松。孔子说: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司马迁在评论伯夷时就说:司马迁在评论伯夷时就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举世混浊,清士乃见。举世混浊,清士乃见。”他他显然是在用青松抗霜雪的特点类比显然是在用青松抗霜雪的特点类比“气节气节”中清高的品质。中清高的品质。曹魏时刘桢亦以松柏岁寒后凋来赞扬其从弟的品曹魏时刘桢亦以松柏岁寒后凋来赞扬其从弟的品性,其诗曰:性,
31、其诗曰: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里仍然是将松比喻为刚毅正直的人品气节。这里仍然是将松比喻为刚毅正直的人品气节。中国(zhn u)士人“气节”之所寄松、石 石头因其固有的坚硬和色彩特性也多被用以类比石头因其固有的坚硬和色彩特性也多被用以类比“气节气节”的某些方面。的某些方面。吕氏春秋上有此联想:吕氏春秋上有此联想:石石可可破破也也,而而不不可可夺夺坚坚;丹丹可可磨磨也也,而而不不可可夺夺赤赤。坚坚与与赤赤,性性之之有有也也。性性
32、也也者者,所所受受于于天天也也,非非择择取取而而为为之之也也。豪豪士士之之自自好好者者,其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这这明明显显是是用用石石、丹丹喻喻指指人人物物性性情情(xng(xng qng)qng)中中真真诚诚和和廉廉洁洁的品质。的品质。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三页。在众多的被用于类比在众多的被用于类比 气节气节 品质特性的自然物中,晨品质特性的自然物中,晨常见的是竹子。常见的是竹子。古代的使臣出入关门古代的使臣出入关门(gun(gunmn)mn)皆有象征意义皆有象征意义的凭证或信物,即符节;它们多用竹或木制成。汉时中国的凭证或信物,即符节;它们多用竹或木制成。汉时中
33、国派往匈奴去的使臣所持的节杖皆以竹为杆,上缀牦牛尾毛。派往匈奴去的使臣所持的节杖皆以竹为杆,上缀牦牛尾毛。汉书汉书苏武传中说苏武虽被羁留在匈苏武传中说苏武虽被羁留在匈奴,但他奴,但他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好在竹子作的节杖还在,苏武忠诚于汉朝的气好在竹子作的节杖还在,苏武忠诚于汉朝的气节得以保全。节得以保全。中国士人(shrn)“气节”之所寄竹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与竹子相关的信物,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与竹子相关的信物,即汗青。汗青是中国古代的史册。古时记事于即汗青。汗青是中国古代的史册。古时记事于竹简,制竹简时需用火烤青竹以去竹汗(脱水竹简,制竹简时需用
34、火烤青竹以去竹汗(脱水后不易腐蚀,可长久保存),故称汗青;后不易腐蚀,可长久保存),故称汗青;因此,因此,记载记载(jzi)(jzi)于史册上的事迹又称青史于史册上的事迹又称青史。因为竹子所具有的品性,像明清之际的气节之因为竹子所具有的品性,像明清之际的气节之士傅山(傅青主)亦以之为名,表述人生价值士傅山(傅青主)亦以之为名,表述人生价值追求。读傅山的传追求。读傅山的传记,有记,有 阳曲傅山先生阳曲傅山先生初字青竹初字青竹艰苦艰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婀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婀3131之句,可以使人将青竹与之句,可以使人将青竹与 气节气节 联系起来,领会联系起来,领会 气节气节 所蕴涵的遗世独立的品性
35、。所蕴涵的遗世独立的品性。在中国的文人中,苏轼在定风波中在中国的文人中,苏轼在定风波中有这样的句子:有这样的句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蓑烟雨任平生。“诗无达诂,以竹杖喻诗无达诂,以竹杖喻气节,人怀而有之,足可藐视人生气节,人怀而有之,足可藐视人生中任何风浪冲击。中任何风浪冲击。苏轼还进苏轼还进一步赞扬竹子的禀一步赞扬竹子的禀性说:性说:”可使食无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肥,士俗不可医。然然而,对于苏东坡来说,种竹、赏竹、食物时对而,对于苏东坡来说,种竹、
36、赏竹、食物时对竹大嚼,胜过一切人间荣华富贵。何以如此?竹大嚼,胜过一切人间荣华富贵。何以如此?因为竹子代表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气节。因为竹子代表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气节。对竹子的品性同样有深刻理解并以对竹子的品性同样有深刻理解并以之作画而得大名的是清代的名士郑燮,之作画而得大名的是清代的名士郑燮,即郑板桥。在题竹石画中他这样写即郑板桥。在题竹石画中他这样写道:道: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任尔东西南北风。他颂扬竹子有不为世俗名利所动、他颂扬竹子有不为世俗名利所动、卓然不群的孤高个性,意以之为个人的卓然不群的孤
37、高个性,意以之为个人的志趣。志趣。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三页。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任尔东西南北(dngxnnbi)风。风。郑板桥题画郑板桥题画竹石竹石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三页。中国(zhn u)士人“气节”之所寄梅 冯友兰则对于中国文人表达思想感情的这种传统方法评介说:冯友兰则对于中国文人表达思想感情的这种传统方法评介说:“中国文人画画梅竹,则非以其为植物而画之。中国文人画画梅,中国文人画画梅竹,则非以其为植物而画之。中国文人画画梅,以表示一种事物之孤傲以表示一种事物之孤傲(g o)(g o)之性,画竹以表示一种
38、事物之之性,画竹以表示一种事物之幽独之幽独之性。旧说以为梅可以况高士,竹可以况幽人。其所以性。旧说以为梅可以况高士,竹可以况幽人。其所以可况者,因在此方面,梅与高士,竹与幽可况者,因在此方面,梅与高士,竹与幽人,是属于一类者。人,是属于一类者。林和靖妻梅子鹤,其所林和靖妻梅子鹤,其所以妻梅,乃取其是孤傲,以妻梅,乃取其是孤傲,非取其是一种树,其所以非取其是一种树,其所以子鹤,乃取其是超逸,非子鹤,乃取其是超逸,非取其是一种鸟。取其是一种鸟。“3535中国文人寄情中国文人寄情于物的故事很多,像宋代隐逸诗人林和靖这样于物的故事很多,像宋代隐逸诗人林和靖这样(zhyng)(zhyng)终身不娶,反以
39、种梅养鹤视同娶妻生子,终身不娶,反以种梅养鹤视同娶妻生子,是特别典型的;借妻梅子鹤,林和靖自得一种精神上是特别典型的;借妻梅子鹤,林和靖自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其享受的对象则是梅、鹤所喻指的孤傲和的享受,而其享受的对象则是梅、鹤所喻指的孤傲和超逸。超逸。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三页。陆游陆游(lyu)曾经称赞梅花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雪虐风饕to愈凛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落梅)。卜算子卜算子.咏梅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毛泽东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冰,犹有花枝俏。俏
40、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梅花傲霜斗雪,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傲霜斗雪,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达了诗人革命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达了诗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第三十页,共八十三页。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忠孝传家,勤俭持家所谓的忠孝之人就是所谓的忠孝之人就是(jish)对自己的国家忠对自己的国家忠心耿耿,对自己的长辈是恭敬从命。心耿耿,对自己的长辈是恭敬从命。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一等人忠臣孝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虽在草野,不忘诗
41、子,两件事耕田读书。虽在草野,不忘诗书。贫不废读,富则兴学。书。贫不废读,富则兴学。忠贞的官员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忠贞的官员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尽忠报国”四字,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三页。传统中国非常讲究传统中国非常讲究“孝道孝道”,号称,号称“百百善孝为先善孝为先”,皇帝标榜,皇帝标榜“以孝治天下以孝治天下”,选官则,选官则“举孝廉举孝廉”,所谓,所谓“求忠臣于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孝子之门”,儒家经典,儒家经典(jngdin)有孝经,有孝经,通俗读物有二十四孝图,通俗读物有二十
42、四孝图,“老吾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老”被设想为被设想为“孝道孝道”的最高的最高境界。境界。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三页。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离职,称“丁忧丁忧”。源于汉代。西汉时规定在。源于汉代。西汉时规定在朝廷供职人员丁忧朝廷供职人员丁忧(离职离职)三年,至东汉三年,至东汉(DngHn)时,时,丁忧制度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忧制度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忧,若匿丁忧,若匿n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
43、到惩处。但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但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夺情。明清时期丁忧三年终制,重新出来任职。明清时期丁忧三年终制,重新出来任职为为起复起复。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三页。中华民族总体上是一个农业民族,其主体世代定居在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总体上是一个农业民族,其主体世代定居在中华大地上,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从事农业生产。中华民族在辛勤劳作中,深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从事农业生产。中华民族在辛勤劳作中,深深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形成了勤劳质朴的品格。深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形成了勤劳质朴的品格。成家好比针挑土成家好比针挑土,败家好比水冲沙。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
44、败家好比水冲沙。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败由奢。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勤俭持家的格言,如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勤俭持家的格言,如“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宝盆”、“俭以养德俭以养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l恒念物力维艰恒念物力维艰”、“积谷防饥积谷防饥(jgfngj),储粮备荒,储粮备荒”等。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大多数家庭生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大多数家庭生活已从活已从“温饱型温饱型”向向“小康型小康型”转变,但是我们仍应该珍惜转变,但是我们仍应该珍惜劳动果实,继承和发扬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劳动
45、果实,继承和发扬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金缨格言联璧金缨格言联璧齐家: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齐家: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三页。5、民为邦本、民为邦本(mnwibnbn),平均平等,平均平等民为邦本在整个中华文化中是一个一以贯之民为邦本在整个中华文化中是一个一以贯之的传统,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特色。的传统,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特色。西周统治者提出西周统治者提出“保民保民”思想。思想。“民之所欲,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必从之”。民为邦本的思想在儒家学说中有典型、集
46、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在儒家学说中有典型、集中的反映。孔子主张富民、教民,所重的是民、的反映。孔子主张富民、教民,所重的是民、食、丧、祭。孟子坚持食、丧、祭。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尽心下。荀子提出:荀子提出:“君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覆舟”。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三页。不仅儒家重民,道家也不例外。老子说:不仅儒家重民,道家也不例外。老子说:“无常心,以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百姓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老子第四十九章);“民之饥,以其上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第七十五
47、章老子第七十五章)。法家也有重民思想。他们虽然主张一断于法,用严刑法家也有重民思想。他们虽然主张一断于法,用严刑峻法治理峻法治理(zhl)民众,但仍承认民心的向背是执法的基民众,但仍承认民心的向背是执法的基础、立国的根本。韩非认为:础、立国的根本。韩非认为:“凡治天下,必因人性凡治天下,必因人性”(韩非子韩非子 用人用人),“利之所在民归之利之所在民归之”。管子管子权修说;权修说;“赋敛厚,则下怨上矣;民力竭,赋敛厚,则下怨上矣;民力竭,则令不行矣则令不行矣”。经法。经法君正讲:君正讲:“号令阖号令阖(合合)于民于民心,则民听令心,则民听令”。可见,先秦诸子几乎都把民心向背看做政治兴败的根本。
48、可见,先秦诸子几乎都把民心向背看做政治兴败的根本。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三页。汉唐时期,民为邦本的思想得到汉唐时期,民为邦本的思想得到(ddo)了进一步发展。了进一步发展。贾谊认为:贾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故国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戒戒之哉之哉!戒之哉戒之哉!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新书新书 大政上大政上)。唐太宗李世民说:唐太宗李世民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卷一九二)。宋元明清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北宋司马光认宋元
49、明清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北宋司马光认为民是为民是“国之堂基国之堂基”(惜时惜时);理学家程颢程颐宣称;理学家程颢程颐宣称“民民惟邦本惟邦本”(文集卷五文集卷五),“君道以人心悦服为本君道以人心悦服为本”(粹言卷二粹言卷二);朱熹认为:;朱熹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宋史宋史朱熹传朱熹传);明;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说;末清初的王夫之说;“君以民为基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无民而君不立立”(周易外传卷二周易外传卷二)。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三页。平均平等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上的平均平等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上的彼此一样。彼此一样。晏婴讲晏婴
50、讲“权有无,均贫富权有无,均贫富”(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孔子说:孔子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论语 季氏季氏)。治国理家,不怕财物匮乏,就怕分配不均。治国理家,不怕财物匮乏,就怕分配不均。管子认为管子认为“仓廪虚而民无积,农民以鬻仓廪虚而民无积,农民以鬻y子者,上无述以子者,上无述以均之均之”。(管子(管子.轻重)轻重)。把老百姓贫穷、卖子而活,归咎于。把老百姓贫穷、卖子而活,归咎于统治者无法使财富分配平均。管子还说:统治者无法使财富分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