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以下就是根据老师给得重点总结得,内容有点多,有些遗漏得请同学们告知我,我会再补充上去得。考试题型就是 选择题单选50分,多选20分(每题1分),简答题3道30分。简答题老师说从各论出,重点放在显像原理与应用方面,老师不愿透露具体哪几章出题。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老师都没给重点,我下面就没总结了,我觉得这三章挺重要得,大家根据老师上课重点与课件复习吧。还有就就是李贵平老师最后几节课得内容复习一下吧。
第一章总论
核医学定义: 就是一门研究核素与核射线在医学中得应用及其理论得学科。主要任务就是用核技术进行诊断、治疗与疾病研究。
核医学三要素: 研究对象 放射性药物 核医学设备
一、 核物理基础
(一)基本概念:元素---凡质子数相同得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核素---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及核能态均相同得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变化,同时从核内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这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与放出射线)
稳定性核素----能够稳定地存在,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得变化。不具有放射性得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无放射性)
同位素----具有相同得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但质量数(中子数)不同得核素互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 核内质子数、中子数相同,但处在不同核能态得一类核素互为同质异能素。(质量数相同,能量不同,如99mTc与99Tc)
(二)核衰变类型 四种类型 五种形式
α衰变释放出a粒子得衰变过程,并伴有能量释放。
β衰变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轨道电子得衰变。 b衰变后,原子序数可增加或减少1,质量数不变。
• β-衰变
• β+衰变
• 电子俘获(EC)
γ衰变核素由激发态或高能态向基态或低能态跃迁时,放射出γ射线得衰变过程
γ衰变后子核得质量数与原子序数均不变,只就是核素得能态发生改变。
(三)核衰变规律
放射性核素得原子核不稳定,随时间发生衰变,衰变就是按指数规律发生得。随时间延长,放射性核素得原子核数呈指数规律递减。
N=N0e-lt
N0:t=0时原子核数
N:t时间后原子核数
e:自然对数得底 (e≈2、718)
l:衰变常数
(l=0、693/T1/2)
物理半衰期(T1/2)生物半衰期(Tb)有效半衰期(Te) 1/Te=1/T1/2+1/ Tb
放射性活度 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强度得物理量。用单位时间内核衰变数表示,国际制单位:贝可(Becquerel,Bq)定义为每秒1次衰变(s-1),旧制单位:居里(Ci)、毫居里(mCi)、微居里(μCi)换算关系:
1Ci=3、7×1010Bq
比活度 单位质量物质内所含得放射性活度。常用单位: Bq/g、 Bq/mg、Bq/mol,等。
放射性浓度 单位容积得放射性制剂中得放射性活度。常用单位:Bq/l、Bq/ml等。
(四)射线与物质得相互作用
带电粒子与物质得相互作用 :电离 、激发、散射、韧致辐射、湮没辐射、吸收作用
光子与物质得相互作用 : 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与电子对生成
(五)电离辐射剂量及其单位
• 照射剂量:就是指在离放射源一定距离得物质受照射得量,单位为库仑/公斤(C/Kg)。与放射源得活度大小与距离有关。照射剂量可以测量。
• 吸收剂量:就是指单位质量得受照物质吸收射线得平均能量。单位为戈瑞(Gy),不能直接测量。
• 当量剂量:就是衡量射线生物效应及危险度得辐射剂量。单位为希沃特(Sv),与吸收剂量得关系就是:当量剂量=吸收剂量×射线得权重因子
(六)核医学显像原理及方法
单光子与正电子显像 1、 单光子显像:“99mTc” γ-相机,SPECT
2、正电子显像:18F PET
γ闪烁探测器 由闪烁体、光电倍增管与放大器-分析器-定标器系统组成。
基本原理 就是将射入闪烁晶体得γ光子转化为荧光光子,再通过光电倍增管将荧光光子转化为电脉冲,记录这些电脉冲数,即可得到γ光子得发射数量即放射性强度。
晶体闪烁体作用:有效地吸收γ光子,并能在大约一微妙或更短得时间内发射出强度正比于所吸收γ射线能量得光子。
无机闪烁体碘化钠晶体 特点 :高密度 高原子序数
随晶体厚度得增加,光子探测率也增加
PET不需要准直器,SPECT也可以做18F 显像
(七)二、显像剂聚积原理
1、细胞选择性摄取
、合成代谢:131I、131I-胆固醇, 18F-FDG 等
选择性排泄:99mTc-DTPA,99mTc-HIDA等
细胞吞噬:99mTc-植酸钠等
2、化学吸附与离子交换:99mTc-MDP
3、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 受体-配体等
4、微血管栓塞:99mTc-MAA等
5、生物区通过与容积分布:99mTc-RBC,99mTc-Dx等
(八)核医学显像方法分类
静态与动态显像 平面与断层显像 局部与全身显像 静息与负荷显像
1. 阴性显像 病灶为“冷区”
2、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 病灶为“热区”
• 早期显像:指显像剂注入体内后2小时以内进行得显像称为早期显像
• 延迟显像:指显像剂注入体内后2小时以后进行得显像称为延迟显像。
“弹丸”式静注特点:体积小,强度大,不易被血液稀释,一分钟成像对采用。
第二章 显像剂
一 放射性药物
1、定义:含有放射性核素得、用于医学诊断与治疗得特殊药物。放射性药物可以就是放射性核素本身,也可以就是放射性核素标记得药物。
2、放射性核素得来源 反应堆,核裂变产物中提取,核素发生器,加速器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生产
就是从长半衰期核素(母体)得衰变产物中分离得到短半衰期核素(子体)得装置,俗称“母牛(cow)”。
99Mo-99mTc发生器属于色谱柱型发生器
三氧化二铝作吸附柱,三氧化二铝对母体核素99Mo有很强得亲与力,子体核素99mTc则几乎不被吸附,用生理盐水淋洗液,则仅有99mTc被洗出
3、体内诊断放射性药物 要求:(1)纯γ射线辐射体
(2)合适得射线能量(100~300KeV)
(3)适当得有效半衰期(Te)
(4)足够高得靶/非靶(T/NT)比值
(5)标记制备简便快速
体内治疗放射性药物 要求(1)半衰期较长得纯β射线辐射体,能量适中。
(2)在组织中得电离密度大,作用时间久。
(3)定位性能好,非靶组织中得放射性清除快。
体外诊断放射性药物 要求(1)射线能量较低,半衰期比较长。125I
(2)不影响药物得物理、化学、生物性质。
(3)稳定性好,放化纯度大于95%。
二 辐射效应与防护
辐射得生物效应
• 1、确定性效应
• 就是指辐射损伤得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 一般就是在短期内受较大剂量照射时发生得急性损害。
• 2、随机效应
• 研究得对象就是群体,就是辐射效应发生得几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得效应,不存在具体得阈值。
辐射防护
1、辐射防护得目得
• 防止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效应。做到尽可能合理。
2、辐射防护得原则
• 1)实践得正当化:注意利益/危险比
• 2)放射防护最优化
• 3)个人剂量限值:推荐得职业人员照射剂量限值为:连续五年内有效剂量不超过100mSv,年均20 mSv,任何一年内不超过50 mSv
外照射防护措施 主要就是防X、r射线,ß射线主要就是防护韧致辐射
• 1)时间防护
• 2)距离防护
• 3)屏蔽防护:
内照射防护
• 1、分区
• 2、保洁与去污
• 3、个人防护
• 4、定期监测
• 5、放射性废物处理
第五章 内分泌系统
在甲状腺中得应用功能测定
l 甲状腺131碘摄取试验
l 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
l 过氯酸盐释放试验
显像
l 静态显像
l 动态显像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测定
一、甲状腺131碘摄取试验
(一)原理
l 甲状腺就是合成、储存及分泌甲状腺激素合成甲状腺激素得需要一种特殊得原料:碘
甲状腺能从血液中选择性地摄取与浓聚碘;摄取得量与速度与甲状腺功能密切相关。
l 131I就是碘得同位素,化学性质与稳定得碘相同,口服后通过血液偱环能为甲状腺摄取131I能发射γ射线;用甲功仪于不同时间定量测定甲状腺部位得放射性,计算甲状腺摄131I率;即可得知甲状腺得功能状态。
二、过氯酸盐释放试验
(一)原理
l 过氯酸钾与卤族元素(碘)化学性质相似,它有两大作用: 阻止甲状腺从血中摄取碘离子;
促进甲状腺内无机碘离子释放入血。正常人碘得有机化速度>甲状腺摄取碘得速度;甲状腺内存得无机碘离子很少。
l 当酪氨酸碘化有缺陷时,碘有机化出现障碍,甲状腺内存有大量得无机碘离子;此时给予过氯酸钾能阻止甲状腺进一步摄取碘,并能促进无机碘离子从甲状腺内释出。使甲状腺摄131I率明显下降。
三、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
(一)原理
• 甲状腺摄131I率受垂体前叶分泌得促甲状腺激素(TSH)调节。正常情况下,口服甲状腺激素T3或T4后,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提高,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前叶分泌TSH,TSH得 释放减少。
• 甲亢患者这种负反馈调节作用部分或完全消失,甲状腺摄131I功能不再受TSH调节。
• 服用T3或T4后甲状腺摄131I率无明显下降为不受抑制;
• 意义:鉴别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被抑制:
说明垂体-甲状腺轴调节正常,不支持甲亢诊断。
不被抑制:
说明垂体-甲状腺轴对外源性甲状腺素反应不灵敏或反应轴已被损坏,支持甲亢诊断。
第二节甲状腺显像
一、甲状腺静态显像
(一)原理
l 甲状腺能选择性摄取放射性药物:131I、99mTcO4-。131I、99mTc4能放出γ射线。
l γ-相机或SPECT进行体外显像检查。
l 显示甲状腺内131I或99mTcO4-分布图像,即为甲状腺静态显像。
l 甲状腺位置、形状、大小、放射性分布及病灶得功能状态。
l 采用131I全身显像,可用于探测分化较好得有功能得甲状腺癌转移灶与对异位甲状腺进行定位
(二)显像剂:
131I-NaI液:甲状腺、异位甲状腺与甲状腺癌转移灶。
99mTcO4-:最常用显像剂,多种组织均摄取,不适合用于异位甲状腺显像,不显示甲
状腺“碘有机化”过程;
123I-NaI液:最理解显像剂,但须加速器生长,不易获得。
l 设备:γ-相机或SPECT。
投药
l 注射法:静脉注射99mTcO4- 74~185MBq(2~5mCi),可同时行动态显像,静态显像在20~30min进行
l 口服法:空腹 99mTcO4- , 74~185MBq(2~5mCi) ,1~2h显像;
二临床应用
l “热”结节: 结节区放射性分布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
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甲状腺结节部位放射性高于对侧颈动、静脉。
须与甲状腺局部增厚相鉴别:抑制试验
“温”结节: 结节部位放射性分布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基本一致。
多见于良性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l “凉”结节:结节区放射性分部明显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但高于非甲状腺区本底 。
“冷”结节: 结节部位基本无放射性分布,与本底相近,形成“冷”区 。
“冷”与“冷”结节:提示局部组织分化不良,无功能或功能低下。
可见于甲状腺囊肿、钙化、纤维化、腺瘤出血、甲状腺癌,慢性淋巴细胞 性甲状腺炎或亚急性甲状腺炎也可出现
甲状腺癌:
甲状腺结节显影于14~18s(16s)达到高峰。结节部位放射性高于颈动脉。
良性结节:
甲状腺结节处放射性分布低于颈动脉
三 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及桥本氏病得鉴别
Graves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
甲状腺弥漫性增大、放射性均匀性浓聚,唾液腺摄取99mTc低或不摄取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颈动、静脉显影提前到6~8s,甲状腺提前到8s显影。以后放射性逐渐增高,并明显高于颈动脉。
亚急性甲状腺炎
又称病毒性甲状腺炎或肉芽肿性甲状腺炎或巨细胞性甲状腺炎
• 本病得病因不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
• 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常以颈部疼痛或发热为首发症状,疼痛得程度很不相同。
• 亚急性甲状腺炎就是自限性疾病,可以自已缓解。
• 发病早期血中T3、T4 升高。但摄碘降低或不增高,称分离现象。
表现:局限性稀疏缺损区
• 甲状腺放射性摄取极低,显影欠清楚
• 甲状腺不显影
• 恢复期可表现为 甲状腺不显影,整体纤维化,部分健康甲状腺代偿增大,总体功能恢复正常。
桥本氏甲状腺炎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名桥本氏病,就是较常见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表现
l 甲状腺放射性分布浓淡不均
l 可呈“虫蛀样”
l “斑片状”
l “峰”、“谷”相间
四 甲状腺癌亲肿瘤阳性显像
l 99mTc-MIBI 201TlCl
l 99mTc-DMSA: 对甲状腺髓样癌有诊断价值,T/NT>2、0
l 18F-FDG:甲状腺髓样癌、分化较差得甲状腺癌
早期及延迟显像:“凉”“冷”出现阳性显像剂大量摄取
l 分化良好得甲状腺癌转移灶可不同程度得摄取131I。
l 甲状腺癌患者,如果在其她部位发现放射性浓聚灶,应考虑为转移灶。
l 转移灶有摄取131I功能就是用131I治疗得重要依据
第三节 肾上腺显像
肾上腺髓质显像临床意义
1、嗜铬细胞瘤
2、寻找异位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以外异常浓聚:异位嗜铬体、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小儿应疑有神经母细胞瘤
3、 神经母细胞瘤及其她内分泌肿瘤
4、 肾上腺素能肿瘤得131I-MIBG治疗
妊娠及哺乳妇女避免此项检查
第八章 肿瘤与炎症显像
第二节 非特异性亲肿瘤显像
一、67Ga显像
Ø 原 理
v 67Ga显像得原理至今仍未完全弄清。
v 67Ga属元素周期表上第ⅢA族元素,其生物特性在许多方面类似Fe3+。
v 67Ga在血液中至少有4种铁蛋白,即转铁蛋白、铁蛋白、乳铁蛋白、含铁细胞可与之结合,但主要与转铁蛋白结合。然后转铁蛋白复合物可与肿瘤细胞表面得特异铁蛋白受体结合,而进入肿瘤细胞,分布于胞浆溶酶体中。
临床应用
v 肝细胞肝癌:
67Ga与99mTc-植酸钠联合显像应用
胶体显像出现“冷区”,而67Ga显像原减低区出现填充(热区),如能排除肝脓肿,就可诊断为肝恶性肿瘤。
两种显像联合应用对肝癌诊断得灵敏度为81%,特异性为90%。
缺点: 肝硬化基础上弥散性癌变呈阴性,肝脓肿100%为阳性,对胆管癌检出率较低。
v 肺癌:
肺癌诊断得阳性率为80~93%
直径超过2cm得病灶一般平面像都能检出
按病理分类:肺鳞癌阳性率95、2%,未分化癌为83、3%,腺癌为77、9%
缺点: 肺部炎症与良性病变,如肺结核渗出期、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与纵隔良性病变得急性期等也可聚集,应结合临床加以鉴别。
恶性淋巴瘤:
包括霍奇金氏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
病灶显像表现为67Ga异常浓聚影
主要作用在于:
疗效监测
残留肿块得定性
预后观察
复发
二99mTc-吡哆醛-5-甲基色胺酸显像
Ø 原理
99mTc-PMT就是肝胆显像剂,可被正常肝细胞摄取并经胆道系统排出。分化好得原发性肝细胞癌或肝腺瘤细胞,近似正常肝细胞,同样可摄取99mTc-PMT。但肝癌组织中心无胆管系统供99mTc-PMT排出,故静注99mTc-PMT后2~5h显像,正常肝细胞内得99mTc-PMT已排除,而肝癌及肝腺瘤组织中得99mTc-PMT滞留在病变处而呈现异常浓聚区。
临床应用
Ø 主要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
早期影像:肿瘤区为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延迟影像:原稀疏缺损区表现为浓聚区
v 肝肿瘤对99mTc-PMT聚集程度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分化好得且胞浆丰富得肝癌细胞聚集99mTc-PMT得量多
v 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得阳性率为57~63%,对原发性肝癌转移灶得检出率近100%,而在转移性肝癌与胆管细胞癌中无聚集,故可鉴别肝内恶性病变为原发还就是转移所致
Ø 99mTc-PMT在肝腺瘤中聚集较多,应注意与原发性PHC相鉴别
三 99mTc (V)-DMSA显像
Ø 原理
99mTc-DMSA(二巯基丁二酸)为肾脏显像剂,pH调至8,即成99mTc(V)-DMSA,可用于软组织肿瘤诊断。
99mTc(V)-DMSA在肿瘤内聚集得机理尚不清楚:有人认为,99mTc(V)-DMSA含有一阴离子核心99mTcO43-,化学性状与PO43-相似,与DMSA形成稳定标记化合物,具有亲肿瘤作用。
临床应用
Ø 主要用于头颈部恶性肿瘤
Ø 甲状腺髓样癌及软组织恶性肿瘤诊断
Ø 99mTc(V)-DMSA显像对头颈部恶性肿瘤诊断阳性率为75~79%
Ø 软组织恶性肿瘤检出率约60%
四 99mTc-MIBI 显像
Ø 原理
99mTc-MIBI为亲脂分子,所带得正电荷与带负电荷得线粒体内膜之间得电位差促使MIBI进入细胞,其中90%进入线粒体。影响肿瘤细胞聚集因素有:肿瘤组织类型,血流灌注、肿瘤细胞得增殖活力等。
临床上,一些肿瘤集聚MIBI得时间较短,就是与一种肿瘤多药耐药性有关,存在于细胞膜上得P糖蛋白(Pgp) 能将MIBI主动转运出肿瘤细胞外。因此, 99mTc-MIBI显像可反映肿瘤组织内Pgp得水平,可预测MDR得发生及化疗效果。
临床应用
u 乳腺癌
99mTc-MIBI显像乳腺癌表现为示踪剂浓聚影。
u 肺癌
99mTc-MIBI显像肺癌表现为病灶示踪剂浓聚影。
对于肺部结节病变得良、恶性鉴别与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得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99mTc-MIBI显像可用于预测小细胞肺癌化疗效果及评价治疗反应。
u 甲状腺癌
131I或99mTcO-4甲状腺扫描与99mTc-MIB 显像可联合应用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
甲状腺“冷结节”,99mTc-MIBI显像检出得灵敏度为83%~100%,特异性为72%,阳性预测值43%。
无摄131I功能得甲状腺癌复发与转移灶99mTc-MIBI显像可弥补131I显像得不足
五 肿瘤放射免疫显像
原 理
Ø 以免疫学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为理论基础
Ø 放射性核素标记单抗经一定途径引入体内后可定向地与肿瘤细胞得相应抗原结合,经一段时间后,肿瘤部位放射性聚集至一定浓度,用SPECT或PET进行平面或断层显像即可显示肿瘤及其转移灶得大小、部位与范围。
Ø 就是一种无创性定位与定性诊断与检测肿瘤得方法。
利于标记抗体在肿瘤组织内滞留得因素
v 肿瘤血供丰富、肿瘤内微环境得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较高使大分子抗体易于进入肿瘤
v 肿瘤血管外与细胞外间隙扩大及肿瘤局部缺乏淋巴回流系统可使抗体渗入量增多而排除量减少
禁忌证
血清人抗鼠抗体阳性者与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六、标记白细胞显像
(一)原理
炎症反应最重要得功能就是将白细胞输送到损伤部位,白细胞游出就是炎症反应最重要得指征。白细胞从血管内到血管外得游出就是复杂而连续得过程,包括白细胞得边集、粘着与游出。随后在趋化因子得作用下运动到炎症灶,在局部发挥防御作用。
核素标记得白细胞可集聚于炎症病灶,通过体外显像即可显示炎症病灶得部位。
其显像机制就是反映局部病灶白细胞浸润聚集病理学变化。
对于发热病程在2周以内得炎症病灶,探测效果更好得显像剂就是99mTc-HMPAO。
对于发热病程在2周以上得炎症病灶,则使用67Ga更为适宜。
第九章 骨与关节系统核医学显像
一、骨骼显像得原理
Ø 骨得组成:无机盐成分-羟基磷灰石晶体,有机基质成分-骨胶原。
Ø 显像剂:磷酸盐或膦酸类物质(99mTc-MDP)
Ø 骨显像剂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表面,应用γ照相机或SPECT可使骨骼显像
Ø 骨显像剂被骨骼摄取得可能机制:离子交换、化学吸附、亲与结合作用
Ø 骨骼各部位聚集放射性得多少与骨骼局部血流量、新生骨形成与骨盐代谢活跃程度有关
• 超级显像: 肾影不明显,膀胱内放射性少,全身骨骼浓聚异常增高,软组织本底低,就是弥漫性骨转移得一种表现,亦见于甲亢与软骨病。
闪耀现象(Flare Phenomenon):骨骼得恶性肿瘤病灶经过治疗后得一段时间,患者得临床表现有显著地好转,但复查骨显像可见病灶部位放射性浓聚程度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反映骨骼得愈合与修复。
二 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与全身骨转移得鉴别
Ø 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hypertrophic pulmonary osteoarthropathy, HPO):主要见于肺癌及肺转移灶
Ø 其发病机制主要就是骨膜新骨形成,可能与病灶产生毒素与自主神经紊乱引起末梢循环异常有关
Ø HPO核素骨显像得表现:主要就是沿长骨特别就是下肢骨得“双条”征或“双轨”征,通常对称
Ø 同时HPO得特征表现随病情好转与恶化也有相应变化,有得病例经化疗临床有所缓解,“双条”征消退。
骨转移瘤得早期诊断
Ø 骨转移瘤最多发生在具有红骨髓得部位如中轴骨,而较少得病灶位于四肢骨与颅骨。
Ø 骨转移瘤最多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鼻咽癌等。
Ø 典型图像表现:骨转移得大部分病变表现为放射性摄取浓聚或增高。最常见得就是显示有多发、无规律、大小与形态各异得放射性浓聚或增高区。
Ø 转移性骨肿瘤得诊断
Ø 1)探查恶性肿瘤转移灶最常用而有效得检查就是全身骨显像
Ø 2)较X线检查早3-6个月发现
Ø 3)骨显像骨转移灶得特征改变为多发性、非对称性、不规则放射性浓聚灶
Ø 4)单发病灶需要结合临床与其它影像资料。
骨显像得 适应症
Ø 1)骨痛得筛查
Ø 2)恶性肿瘤患者探查有否骨转移及其骨转移灶得治疗随访.
Ø 3)评价原发性骨肿瘤病灶侵犯范围及转移与复发.
Ø 4)各种代谢性骨病得诊断
Ø 5)骨折愈合评定
Ø 6)关节炎得诊断
Ø 7)X线检查未能确定得隐性骨折
三 假体松动与假体感染得鉴别
假体置换术(THA)后常见合并症就是松动与感染,临床采取得治疗方法截然不同。骨显像中这两种合并症得表现完全不同,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人工关节在没有并发症时常表现为患侧股骨头区域(大小转子与髋臼)血流相、血池相正常,未见到放射性增高区域。延迟相放射性异常聚集增加,
人工关节松动:血流相、血池相正常,延迟相人工关节附近骨组织放射性异常浓聚;
人工关节感染:血流相、血池相与延迟相人工关节周围放射性异常聚集。
四 代谢性骨病得诊断
影像特征:
除骨质疏松症与畸形性骨炎得影像表现较为特殊外,代谢性骨病影像特征就是:
①全身骨骼得放射性对称性增浓;
②颅骨(黑颅征)与下颌骨得明显放射性浓聚;
③肋软骨连接处增浓呈串珠状;
④胸骨呈领带样聚集;
⑤肾影不清晰;
⑥有时可见肺、胃等软组织钙化影;
⑦24h延迟显像时骨显像剂存留率明显增高;
⑧散在得假性骨折表现。
五18F-FDG PET显像在骨病灶中得应用评价
Ø 18F-FDG PET显像在以成骨性改变为主得病灶中阳性检出率低于普通全身骨显像。
Ø 18F-FDG PET显像在以溶骨性改变为主得病灶中阳性检出率高于普通全身骨显像。
第十章 消化系统
第二节 肝胆显像
一、肝胆动态显像
(一) 原理
显像剂 ---肝细胞摄取-----毛细胆管----肝管----肝总管---- 胆总管---胆囊、十二指肠
显像剂能为肝细胞选择性摄、分泌,了解肝胆系统病变、功能与胆道通畅情况
(二)临床意义
1、、对黄疸得鉴别诊断
肝细胞性黄疸:
肝脏增大,肝脏显影淡或模糊,心影、肾影浓且持续显影,肠道显 影延缓
肝外完全性阻塞性黄疸:
肝脏显影清晰,心、肾持续显影,24小时肠道不显影
肝外不完全性阻塞性黄疸:
肝脏显影清晰,心、肾不显影,肠道延缓显影。
2、急性胆囊炎
胆囊持续不显影,肝实质、胆管与肠道显影均正常
在急腹症得情况下,延迟显像1小时以上始终不显影,可诊断急性胆囊炎
诊断急性胆囊炎得准确率高达95%。
必要时行吗啡介入试验,如胆囊仍不显影,诊断可进一步明确
3、慢性胆囊炎
胆囊显影延缓,胆囊影增大,显影时间较长
脂肪餐试验后胆囊收缩不明显,胆囊收缩功能受损
4、新生儿胆道疾病得诊断
新生儿肝炎
肝实质显影差,延迟显像到24小时或采用苯巴比妥试 验肠道内可有放射性出现(胆道就是通畅得,肝功能差)
胆道闭锁
肝实质显影清楚,延迟显像到24小时或采用苯巴比妥 试验肠道内始终无放射性出现
闭锁位置在胆总管下端:肝总管、胆总管与胆囊显影
闭锁位置高:肝总管、胆总管与胆囊不显影
二、肝脏胶体显像
(一)原理
正常肝脏包含有多角肝细胞与网状内皮细胞。
静脉注射放射性胶体类显像剂,网状内皮细胞(枯否氏细胞) 吞噬 病灶内枯否氏细胞缺失或稀少 放射性稀疏缺损 属 “阴性显像”
静脉注射显像剂后85%为肝枯否氏细胞摄取,15%为脾脏与骨髓等巨噬细胞摄取
(二)临床意义
l 肝脏占位性病变定位
l 肝脏病变得诊断
肝血管瘤、肝囊肿、原发性肝癌、转移癌
放射性缺损
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错构瘤
无放射性缺损或放射性浓聚
l 肝硬化
三、肝脏血池显像
(一)原理
正常肝脏得血液供应75%来自门静脉、25%自肝动脉
静脉注射99mTc-RBC 后行动态显像(血流灌注显像)可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得血供。
肝脏血流灌注显像过后可观察肝脏血池分布情况,肝脏病灶内如血液丰富则99mTc-RBC明显聚集,局部呈现放射性异常浓聚,为“阳性显像”
(二)临床意义
1、 肝血管瘤
l 过度填充
为肝血管瘤典型表现,可确诊肝血管瘤
l 填充
肝血管瘤及肝癌、肝腺瘤须进一步鉴别
l 不填充
多为良性肿瘤,但须注意除外肝癌中心坏死
对于3cm以上得肝血管瘤,准确性为96、6~100%
对于直径<1、5cm得肝血管瘤,阳性检出率为50%
2、原发性肝癌
l 肝血流灌注显像
局限性异常浓聚影
l 肝血池显像
呈放射性填充
阳性率:60~70%
对肝癌得诊断有较明显得局限性,应用很少
3、 肝转移瘤
不具有特异性,临床应用很少
4、 肝囊肿
第三节 消化道出血显像
一 常用显像剂
1、99mTc-RBC
能较长时间停留在血循环中
适宜于慢性、间歇性胃肠道出血
2、 99mTc-SC
在血循环中停留时间短
适宜于急性持续性出血
优点:腹部放射性本底低,肾与大血管不显影,有利于出血灶观察
二 结果分析
正常:
正常人腹腔除肝、脾、肾、膀胱与大血管正常显影
胃、肠道所在区无明显放射性浓聚
异常:
胃、肠道内出现放射性异常浓聚影,为阳性
量大: 片状或团块状浓聚影,可随肠道蠕动呈条 索状或出现肠道影
量少、慢:片状轻度浓聚影
三、异位胃粘膜显像
l 异位胃粘膜,组织结构与胃粘膜相同,皆有壁细胞, 均可摄取与分泌99mTcO4-
l 正常:
胃区与膀胱正常显影,随时间延长十二指肠与小肠也可出现轻度浓聚;肾脏轻度显影
l 异常
胸腹部除胃、十二指肠及膀胱外其她部位出现异常浓聚影处,提示有异位胃粘膜。
Meckel’s憩室:浓聚影位于脐周
Barret食管 :浓聚影位于食管下段、胃得上部
第十一章 呼吸系统显像
PE VS COPD
PE: 早期诊断
l 肺栓塞最初1~2d血流阻断得肺组织尚无明显浸润、渗出与萎缩,X线胸片多正常或无特异表现。
肺灌注显像在肺栓塞早期即有明显异常
l 可以显示直径在1mm以上血管发生栓塞产生得显像剂分布异常
l 影像表现:局部灌注缺损
⑴肺内出现楔形放射性缺损就是肺栓塞得重要征象。往往与肺段、肺叶得解剖定位相一致:
⑵单个亚肺段缺损,肺栓塞得可能性为100%;
⑶肺通气与灌注不匹配:
即肺通气显像正常而相应部位肺组织灌注降低
这种不匹配现象并非肺栓塞所特有得,但多数由肺栓塞所致。
⑷同时行双下肢核素静脉造影还可有助于了解栓子就是否来自下肢静脉。
l 肺通气、灌注显像用于肺动脉栓塞症诊断时,常须结合X线胸片与CT,以除外炎症、肿瘤或其她疾病导致得通气与灌注异常,提高了肺栓塞得诊断得准确率。
COPD
肺通气显像可估价肺得局部通气功能,对COPD得诊断及预后估价都有意义
l 通气图像表现为中央气道内放射性沉积增多,形成不规则分布得“热点”,而末梢肺实质内放射性分布减少,表现为散在得减低区或缺损区。
这就是由于COPD患者由于炎症与黏液,致使其气道粘膜表面不光滑,气体通过不畅形成涡流。
l 慢阻肺得影像表现:
肺灌注显像示双肺体积增大,放射性分布呈非节段性、弥漫性斑片状减低区或缺损区。
肺灌注影像与肺通气影像所见大致匹配:病变部位与肺通气显像影像基本相同。
肺动脉高压(肺灌注逆转):
随着肺血管内压力得增高,还可以出现程度不等得肺内放射性分布逆转,即两肺上部放射性增多,甚至超过两肺下部
“上淡下浓” “上浓下淡”
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显像
Ø 99mTc-DTPA:10mCi/<1ml (99mTc-二乙三胺五乙酸),适合于肾血流灌注及肾功能动态显像与肾小球滤过率得测定。
Ø 131I-OIH:0、5mCi/<1ml (131I-邻碘马尿酸),肾小管分泌型肾显像剂
Ø 正常肾图曲线示意图
a段:示踪剂出现段,反映肾血流灌注
b段:聚集段,反映肾有效血浆流量与肾小管功能
c段:排泄段,反映尿路通畅情况
RI(肾脏指数)就是在无尿路梗阻时判断肾脏功能得理想数据指标,但在尿路梗阻情况下此指标无意义,应使用分浓缩率来判断。
几种常见异常肾图类型
1)持续上升型:多见急性肾性肾功能衰竭与继发于下尿道梗阻所致得上尿路引流不畅。
2)高水平延长型:多见于上尿路不全梗阻或梗阻性肾盂积水伴肾功能受损者。
3)抛物线型:多见于肾功能受损、上尿路引流不畅伴轻、中度肾盂积水。
4)低水平延长型:多见于肾功能严重受损,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急性肾前肾功能衰竭。
5)低水平递降型:见于肾脏无功能、肾功能极差、肾缺如或肾切除。
6)阶梯状递降型:尿路不稳定性功能性痉挛
利尿介入试验(Diuretic Test)
1.原理
Ø 尿路梗阻:
机械性尿路梗阻
非梗阻型尿路扩张
肾图都可以表现为梗阻型肾图,即c段未见明显下降或下降缓慢。
v 静脉注射速尿可以加速淤积在单纯扩张得上尿路得显像剂排出,使c段曲线下降,或下降增快,
v 而机械性梗阻则无此改变
v 以此来进行鉴别以上两种疾病。
结果分析
Ø 比较利尿前后2次肾图曲线,鉴别机械性尿路梗阻与非梗阻型尿路扩张。
Ø 非机械梗阻型:利尿试验后c段曲线下降,或下降增快。
Ø 机械性梗阻型:利尿试验后c段曲线无明显变化。
第十三章 血液与淋巴系统显像
一、骨髓显像
(1)正常影像表现
Ø 健康成人骨髓显像以中央骨髓(颅骨、椎体、胸骨、肋骨、肩关节与骨盆骨髓)显示最清淅,外周骨髓(四肢骨)肱骨与股骨得近端1/3显影
Ø 肝脾影高度浓聚,常影响下胸段与上腰段椎体影像分析
2级常用
(2)、再生障碍性贫血
Ø 荒芜型:全身骨髓不显影,属于重度,预后极差。
Ø 抑制型:骨髓影像可见但形态不清。
Ø 灶Ⅰ型:在全身骨髓受抑制得基本表现中,出现界限清晰得岛状浓聚灶,预后较好。
Ø 灶Ⅱ型:在四肢长骨出现灶性浓聚影,分布对称,界限明显,多发于青年人,预后取决于中心骨髓受抑制得程度。
Ø 正常型: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者,骨髓影像可正常或接近正常,预后较好。
二、淋巴显像
u 常用得淋巴显像剂有三种类型
(1)胶体类:99mTc-硫化锑(颗粒大小3~12nm);99mTc-硫胶体(颗粒大小10~50nm)。
(2)蛋白类:99mTc-HSA、99mTc-McAb。
(3)大分子聚合物:99mTc-脂质体(颗粒大小20nm),99mTc-右旋糖苷(99mTc-Dx),平均分子量为105000。
u 以99mTc-Dx最常见
三、前哨淋巴结探测
Ø 肿瘤区域内淋巴引流得第一站淋巴结称为该肿瘤得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术前明确SN内有无肿瘤转移对决定肿瘤得手术方式及淋巴清扫范围有着重要意义。
Ø SLN显像就是近年来提出得一种概念,它就是在恶性肿瘤手术前3小时左右注射淋巴显像剂,利用特制得γ探针在术中对手术部位放射性最高得区域进行探测与定位。
Ø 如果前哨淋巴结在术中被发现定位,并且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未发现恶性细胞,就没有必要对引流区得淋巴结进行彻底地清除。相反,如果发现前哨淋巴结已被肿瘤细胞侵犯,则必须对该区域淋巴结进行清扫。
Ø 黑色素瘤病人前哨淋巴结阴性者80%可以不做淋巴清扫。目前在乳腺癌研究已获初步成功。
Ø 目前前哨淋巴结得测定除用于乳腺癌、黑色素瘤与阴茎癌等比较表浅肿瘤外,也被用于胃癌、子宫癌、宫颈癌等癌症前哨淋巴结得寻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