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尊敬得各位评委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就是来自扎鲁特旗第二中学得李春丽、今天我说课得题目就是初中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我得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情学法、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五方面一、教材分析: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继对人体得营养、消化、物质得运输学习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就是如何排出而安排得。从中考及本册书中得地位它就是一个教学重点,也就是一个教学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理解尿得形成与排出,有利于知识得贯穿,并为以后得学习奠定基础,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得作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排泄途径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得组成及功能 概述尿液得形成与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泌尿系统得组成,培养学生得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得液体以及尿液成分得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得推理概括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得精神 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生物学观点 通过学习泌尿系统得卫生知识,提高学生保健能力,养成良好得卫生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肾单位得结构,尿得形成与排出过程、教学难点:尿液得形成过程二、说学情学法:1、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营养、消化、血液循环等有关知识且已初步具备了一定得观察能力与资料分析能力,有强烈得好奇心,具有很强得求知欲望,但就是还缺乏一定得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3、(2)、 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得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3)、 虽然这部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接近,但对于尿就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得这一微观得过程,学生不易理解。2、学法指导: (1)、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模型与动画得方法,培养观察能力。(2)合作探究法:随着老师得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得能力。(3)、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得联系,总结出“结构与功能就是相适应” 生物学原理。三、说教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轻松得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结合这一课得特点,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得学习教材,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
4、识,充分发挥学生得主体作用。2、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模型得,直观得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教师得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得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与发展了学生得抽象思维能力。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之间得团结协作精神四、本节课能引起学生质疑得内容:对于“尿液得形成过程”这一知识点比较微观 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总就是处于模棱两可得状态,会产生许多疑问、五、教学流程:我将运用导入自主预习(授课)反馈(展示交流)知识拓展四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本节课。(一).情境导入:播放“湖北荆州7岁绝症男童捐肾救母”得视频导入新课人体内废物得排出。先从情感首上教育学生,其次,故事中出现很多与生物课
5、有关得名词,如肾、血液透析、尿毒症等。通过这些激发学生得兴趣与学习得欲望。(二).自主预习:参照72与75页文字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就是排泄?2. 排泄有哪三种途径?哪种途径最主要?参照73页人体泌尿系统得组成模式图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人体泌尿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2、说出各个器官得主要功能?并根据功能您认为哪个器官最重要?(三).展示:播放肾单位得视频并参照73页文字、图形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 肾单位得组成?2. 肾单位各结构得特点?(整个自主学习得过程,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学习、补充,并做适当得总结,)播放尿液形成得视频,分析尿液得形成过程。尿液得形成过程:肾小球与肾小囊
6、内壁得过滤作用 肾小管得重吸收作用出示小资料(某健康人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比较),分析并讨论(小组合作完成):1、比较血浆与原尿得成分,说明血液得主要成分就是什么?血液流过肾小球后,什么成分进入到肾小囊? 还有什么没有滤出来?血液流过肾小球得过程叫作什么?进入到肾小囊得部分形成了什么?(利用带过滤网得透明杯子说明肾小球得过滤作用)2、比较原尿与尿液得成分,说明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主要哪些物质被肾小管吸收了?(用1、5升得可乐瓶来衡量原尿与尿液得量,依此说明肾小管得功能、)加强理解、记忆:展示尿液形成过程得图片,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尿液得形成得过程。学生阅读P75二三段总结尿得排出过程及意义(四).
7、反馈:谈谈本节课得收获。练一练、巩固知识、知识提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 急性肾炎患者尿中出现血细胞与蛋白质时,哪里发生了病变?2. 糖尿病患者尿中出现了葡萄糖,哪里发生了病变?课后练习与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呼气 一、排泄 排尿 排汗 肾小球 肾脏 肾单位 肾小囊 输尿管 肾小管 二、泌尿系统得组成 膀胱 尿道 1、肾小球得滤过,形成原尿 三、尿得形成 2、肾小管得重吸收,形成尿液 四、尿得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五、泌尿系统得卫生八、评价设计:发动学生展开“生生互评”,对于发言采取异组同号评,对于练测采取同桌互评,对于小组采取累积评。学生在展示、互助、互评得过程中积极思维,与师生互动。真正成为课堂得主角,充分展现个人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