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甘溪初中 丁国平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苏科版物理第一章第四节
一、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开门见山地介绍了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并在些基础上给出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然后根据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特点,常识性地介绍了超声波的特点及应用,简略地介绍了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以期引起学生对现代声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和关注。
本节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对“声音是一种波”“声音具有能量”有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人们通常是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来识别、认知客观世界的。凡在人们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到的事物,容易被人们承认、识别和接受,并产生印象,引起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研究的是人不能直接用听觉器官感知的声波段,如何使初中生对“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产生兴趣,关键的引导他们感知这些听不见的声音的存在。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过程:
(1)了解超声波的特点;
(2)知道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2、能力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现象;
(2)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表述观察到物理现象;
(3)培养学生查找、整理相关资料以及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
(2)通过对次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的分析,加强学生的社会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次声波的来源及其危害。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学生平时都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因而他们对于感觉不到的、未知的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因此本节课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他们感知这些听不见的声音,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引课
用多媒体播放中火山、地震暴发前夕,自然界的动物引颈倾听,然后立即四处逃散后的片断。
猜一猜:
(1)火山、地震暴发之前,自然界中的动物有什么异常反应?
(2)它们是通过途径获得这种信息?人类为什么不能?
学生讨论回答:
通过讨论、交流引入新课。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兴趣。
新
课教
学
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的概念
[小结归纳](板书)
1.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2.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3.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读一读】:阅读人和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
【讨论交流】
1、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2、 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3、 与可听见声相比,超声波、次声波的主要特点和应用。
了解一些常见动物发出声音的频率。拓宽学生知识面。
超
声
波
[演 示] 利用多媒体认识超声波。
[点 拨] 师:超声波的特征:方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获得集中的声能。
[应 用]
(1)B超检查母体胎儿(2)超声波速度测定(3)超声波清洗(4)超声波焊接机
【自学交流】自学课本超声波内容,交流超声波有何特点,有哪些应用?
次
声
波
[点 拨] 师:次声波的特征: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
【自学交流】自学课本次声波内容,交流次声波有何特点,有哪些应用?
对于次声波的特点和害处,进行了解,并知道如何利用它为人类服务,而不是一味地恐惧。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通过什么方法学会了什么知识?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希望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同时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作业
www、1、3、5
七、板书设计
§1.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一、通常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Hz至20 000Hz
超声波(频率高于20 000Hz)
二、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三、次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集中
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的很远
八、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