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献学概要
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释义
“文献”一词,现存得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献,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意义较为明确。
历史就是发展得,孔子就就是她得门生得“献”,而其言行被记录下来,成为《论语》,对后代得学者来说,又成了“文”。因此,“文”与 “献”又不就是对立得,今天得文,未尝不就是昔日得献,而今天得献又未尝不就是将来得文。因此“文献”可认为就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得总
称。而作为孔子,最初对于文献得要求,就是出于要了解已经发生了得过去得典章制度,远得就是古代,近得就是现代、当代,总之可认为就是历史。因此“文献”就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得依据,它可以就是书,也可以就是人,统称则为“文献”。今天提“文献”这个词,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得文。我们可以认为就是这个词向偏义词方向演化,但我们却不能不知道它本来得含义。
关于献,再举两例:(1)明代大学者焦竑有一部大书《国朝献征录》120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则就是《当代人物传》。这个 “献”指当代重要人物,与历史关系重大得人物。(2)清代有位学者李桓编了一部《国朝耆献类征》720卷。耆,老也。献,人物。
二、文献学研究得范围
如上所说,文献包含着所有历史资料。一那么文献学研究得范围也就涉及到各式各样包罗古今得文献。
文献学得范围就是什么呢?
文献学主要就是研究文献得形态、文献得整理方法、文献得鉴别、文献得分类与编目、文献得收藏、文献形成发展得历史、各种文献得特点与用途、文献得检索等等。
目得在于: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得文献中,用较少得时间,找到尽可能全得自己所需要得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得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得、较全得、较可靠得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得人使用。
一句话,文献学就是通向文献宝库得门径,就是打开文献宝库得钥匙。清人张之洞曾告诫青年学子:“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輶轩语·语学·论读书宜有门径》)
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上面讲了一些大道理,我们还很难有具体体会。现在举若干事例,进一步申明学习文献学得必要。
1、《文致》
2、小学寒假作业封底画
3、重印《伪书通考》底本
4、《书舶庸谈》底本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增订本)第二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货号:978-7-301-07975-1)
书籍作者:赵国璋
图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图书品相:10成品相
库 存 量:100 本
图书售价:20、00元 图书原价:22、00
图书类别:社会文化
上书时间:2010-04-07
出版时间:2008-02 印刷时间:2008-02-14
开本:16开 页数:420页
装订:平装 ISBN:978-7-301-07975-1
图书详细描述:
版次:第二版
内容简介:
本次修订,基本上保持教材初版得原框架,仍然就是文献、工具、检索与附录四编。文献编、工具编为学生提供了必要得社科文献得基础知识。检索编就是教学重点,也就是教材得主体。修订中扩大了这一编得范围与内容,分为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两部分。手工检索部分,讲述了传统得文献检索中工具书得应用。增写得计算机检索部分,以四章篇幅,简明而具体地讲述了计算机文献检索意图与策略;光盘检索、网络检索得原则与方法。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得结合,这就是当今中国进行社会科学文献检索教学得较好选择,二者相互补充,不可或缺。附录编“综合检索示例”,就是前三编内容得综合应用,试图收到以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得效果。 目录第一编 文献编第一章 社会科学文献概述第二章 图书第三章 报刊第四章 机读文献第二编 工具编第五章 文献检索与检索工具第六章 工具书得类型第七章 中文工具书得主要排检方法第三编 检索编第八章 古今图书得检索第九章 报刊资料得检索第十章 字词得查检第十一章 成语典故、诗文词句得查检第十二章 专科词语与百科知识得查检第十三章 人物资料得检索第十四章 地名资料得查检第十五章 不同历法年、月、日得查考第十六章 历史事件、当代大事得查找第十七章 典章制度与图录得查考第十八章 法规、条约与统计资料得查找第十九章 计算机文献检索概说第二十章 检索意图与检索策略第二十一章 光盘检索第二十二章 网络检索附编壹 综合检索示例贰 索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教学参考图录
书籍作者:朱天俊 李国新 王长恭
图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图书品相:9、5成品相
库 存 量:1 本
图书售价:15、00元
图书类别:工具书(辞书)
上书时间:2010-05-07
出版时间:1987-06 印刷时间:1987-06
开本:大32开 页数:315页
装订:平装
社会科学文献捡索
书籍作者:康志杰
图书出版社:中国文史
图书品相:9、5成品相
库 存 量:1 本
图书售价:12、00元
图书类别:社会文化
图书标签:社会 中国文史 中国文 科学文献
上书时间:2009-11-22
出版时间:1990-12 印刷时间:1990-12
开本:32开 页数:348页
装订:平装 印数:3千册
第二章 文献得载体
上面讲到“文”指典籍,“献”指贤才。献既指人,其载体也就就是大脑,不必再讲了。这里所说得文献载体主要指那些历史上已被记载下来得文献资料得载体。载体就就是承载文献得物体。从古到今较重要得有以下几种。
一、 甲骨
甲骨,指龟甲与兽骨。龟甲主要指龟得腹甲,较平整。兽骨则主要就是牛得肩脚骨,间或有刻记事文字得牛头骨、鹿头骨、人头骨、虎骨等。我国商代用甲骨刻记占卜文字,在世界上就是独有得。内容很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畋猎、农业、畜牧业、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就是十分重要得历史资料。同时它就是用象形文字刻上得,又保存了我国早期得象形文字,就是研究古文字得宝库。
二、 金
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就是指青铜器上得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她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就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青铜器得种类名称很多,约略可分为:
(一)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包括鼎(煮肉用)、鬲(煮饭用)、甗(蒸器)、簋(州,盛饭)簠(盛饭食)、敦(盛粱)、尊(酒器)、方彝(酒器)、罍(酒器,亦盛水)、盨(盛粱)、壶(酒器,亦盛水)、卣(酒器,较主要者)、兕觥(盛酒或饮酒器)、盉(盛酒器,或调酒用)、爵(饮酒器)、觚(饮酒器)、觯(饮酒器)、角(饮酒器)、斝(温酒器)、勺(取酒器)、豆(盛脯醢之器。脯醢即下酒肴羞,肉酱一类)、盘(盛水或承接水器)、匜(盥洗之器)、盂(盛水或饭)、缶(盛水或酒)、瓿(盛水或酒)、鉴(盛冰或水)等。
礼器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为诸侯旅行奠告之用 (诸侯出行,每舍必奠告,而古代宗庙之器不得携出,故另有行器)。其次则为媵器(陪嫁之物)。
(二)乐器。乐器有金属得,亦有非金属得。这里说得就是金属乐器,也主要就是青铜器。有钟(祭祀、宴飨用)、钲(军乐器)、铎(大铃)、鼓(战争击鼓进军,或祭祀用)、錞(军乐器,又叫 “錞于”)、铙(形似铃,槌击发声)等。
礼器、乐器既用于祭祀,亦用于宴飨,又用于随葬。乐器还用于征战。
(三)兵器。主要有戈、矛、戟、剑、钺(大斧)、刀、镞(箭头)、弩机、胃(头盔)等。
(四)农器。有犁铧、锄、镰、镬、铲、锛等。
(五)度量衡。包括度(尺,如王莽始建国尺、东汉建初尺、蜀草武弩机尺、魏正始弩机尺、正仓院唐尺、宋三司布帛尺、明嘉靖牙尺、万历官尺等)、量(主要就是秦统一天下后所制容器,量容积。有金量,有陶量)、衡(天平,一头放“权”,一头称物。后演变为秤。权就就是秤花,上面有铭文。主要有秦权、王莽权等)。
(六)钱币。布(形似铲,周代、王莽)、刀(形似刀,齐刀最著名,又有燕、赵刀币)、圆币,(先就是圆钱圆孔,主要在周代。后改为圆形方孔)。
(七)符玺。符,诏符,发兵用,分为两半,如虎符·、鹰符。文字有金错、银错(涂饰)、刻凿。玺,印章,古代用以封检取信。
(八)日用器。常见得有铜镜、灯。铜镜出土得有商周时期得,无铭文。今存者主要就是汉代铜镜,多而精美。背面有铭文。
三、 石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碑、摩崖。
(一)碣。《说文》:“碣,特立之石。”李贤曰:“方者谓之碑,员者谓之碣。”(《后汉书·窦宪传》注)碣就就是高石柱子,上小下大,形在方圆之间。大约在魏晋以后就被碑取代,
(二)摩崖。刻于崖壁,天然之石。秦刻石中得碣石,刻于碣石门,可能就是摩崖。汉代著名得《石门颂》(全名《故司隶校尉键为杨君颂》),记杨孟文修理石门道事,汉建与二年(148)十一月刻,王升撰,隶书。在陕西褒城县。
(三)碑。碑之名起于周朝,墓所之碑用木,以引绳下棺。庙门之碑用石,以丽牲(用于祭祀得牲系在碑上,以取毛血),以测日影。西汉开始有碑刻文字,但极少。东汉则忽然勃兴,现在说得汉碑,一般指东汉碑。
碑得主体碑身部分就是长方体得石块,所以又称“碑版”,上有碑首(东汉时与碑身连在一块),下有碑座。最高得明永乐皇帝为洪武皇帝凿刻得纪功碑。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屡次禁碑,原因就是立碑刻文多虚美,且浪费钱财。禁碑刺激了墓志铭得发展,所以出土得六朝墓志铭特别多,这一时期墓志铭也极发达。
碑除了大量用于丧葬外,还用于纪功纪事,表彰功德。修桥、修路、建庙、修观,都有碑记其事。
古代还把重要经典刻于石碑,作标准本。儒家经典屡经刻石:①汉熹平石经;②魏三体石经;③唐开成石经(在西安碑林);④蜀石经(孟蜀至北宋刻于成都);⑤北宋石经;⑥南宋石经;⑦清石经。
佛经刻石最著名得就是房山石经,在北京房山县大房山云居寺。从隋代到清康熙三十年陆续刻成,历时千年之久,刻石15000余块,分藏石经山上九个石洞及云居寺西南佛塔旁边地穴中。包括佛经1000余部,3400余卷。其余摩崖刻石、经幢都为数不少。
道经自唐代亦有刻石,数量少于佛经。
石刻文字在国外要远远早于我国。例如古埃及新王国时代 (约前1567一前1085)制作了大量墓碑、方尖碑等,重者达千吨。
四、 竹木
竹,主要就是劈成长而窄得竹片,叫竹简。
木,既可以劈成长而窄得木片—木简,也可以做成较宽得木板—方版(也叫牍)。竹木简起源很早,甲骨文里有“册”字,有 “典”字。“册”就就是把竹木简编连成册得象形文字。近数十年间,长沙楚墓、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荆州郭店楚墓等都发现大批战国竹简。
汉代竹木简发现亦较多,70年代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与3号汉墓发现竹简722枚,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4900余枚,其中《孙子兵法》、《孙殡兵法))闻名世界。安徽阜阳汉简有《诗经》、《周易》等十多种古籍。80年代湖北江陵张家湾汉墓出土西汉初年竹简1600多枚。
在西北,敦煌、酒泉、居延、武威以及新疆南部楼兰、与阗,在1900年以来,中外发掘汉晋简犊数万件。1990年到1992年甘肃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敦煌甜水井西汉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木简25000余枚之多。1996年长沙市走马楼出土三国时吴国简牍达十余万片,超过全国历年出土总与。
简得长度就是有讲究得,根据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汉代有二尺四寸、一尺二寸、八寸、六寸等规格。
牍,就是木制得,窄长条就就是木简,宽得就就是木板,又叫牍。
写信也用板牍,这种写信用得板牍一般一尺长,所以叫“尺犊”,后来尺牍成了信得代称。从出土木牍来瞧,其长度并不严格,称作尺犊,就是约略言之。
信写好了,要封起来。怎么封呢?用另一块板盖上,这块盖信得板叫“检”。检上有细槽,用绳子捆扎起来。检得中间有方槽,在那里打绳结。绳结上施以特制得泥,叫“封泥”,泥上再盖上印,这样就无法拆瞧了。这种加盖、系绳、施泥、钤印得工作叫“封”,就就是密封起来得意思,所以信得单位量词叫“封”。 “检”形如覆斗,所以叫“斗检封”。检上可以写收信人姓名等。竹木简都可用绳编连起来。古书称编、称简,都就是从简策制度来得,编好得简策一般要卷起存放,所以古书称卷也与简册制度有直接联系。
简编成册,如果就是需要传递得文书,亦用一块宽木片作“封”,捆扎起来,施以封泥,铃上印,传递出去。
书写会出错,就用刀刮去再写,所以就有了“刀笔”这个词。
五、 帛
我国丝织品在上古时代已经有了,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丝”与“帛”字,在殷墟发现有丝帛残迹,许多殷代与周初古墓中发现玉蚕与丝帛。1982年湖北江陵马砖厂1号墓出土战、国中晚期丝织品绢、纱、罗、锦等品种繁多。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大批帛书,其中图书约30种,黑墨书写,字体有得在篆隶之间,有得为隶书。有《老子》两个本子、《战国纵横家书》、《相马经》等,影响极大。
帛书除用于书写文字外,还适于绘图。因此出土帛画不少。纸张发明以后,并没有马上取代简帛,而就是有一段简纸并用期,直到东晋,纸才逐步取代简帛。东晋左思作《三都赋》,请皇甫谧作序,人们争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从西北出土得木简瞧,较晚得有东晋初年得木简,说明东晋初仍有用简得。《初学记》卷二十一引《桓玄伪事》:“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桓玄卒于公元404年,为东晋末,说明直到东晋纸才最后取代简策。我国古籍形态因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纸得时代。
九、纸
(一)造纸术得发明
过去历史记载就是东汉蔡伦发明纸(发明于公元150年)。现在考古发现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纸,各次发现就是:
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隧亭遗址掘出一块麻纸,年代为西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早于蔡伦154年。
纸在三国到西晋时期还没有取代简犊,但已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其优势已逐步被人们认识。西晋初年得学者作家傅玄作《纸赋》云:“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己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
到东晋,纸才基本取代简牍。
(二)、纸质文献得装演形制
纸质文献得装潢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卷子
从西晋初年傅玄《纸赋》“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得描绘瞧,纸在早期就就是以卷子得形式出现得。其原因就是竹简木简就是卷起来存放得。而且卷子画有竖格,显然就是仿竹木简而画。从六朝到唐代,都就是卷子,五代北宋初仍有卷子,到后来,主要就是字画保持了卷子装演,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只就是纸幅较宽而已。敦煌发现了大批六朝隋唐卷子,晚得也有五代北宋之物,证明了卷子作为书籍装演形式所流行得时代就是六朝到唐五代时期。
纸就是一张一张造出得,卷子就是用一张一张得纸粘接起来得,长卷子要多纸接起来。
竖格叫“边准”,宋人叫“解行”,每张纸20--30行。上下有横栏,叫 “边栏”。一般写本就是用铅画得行格,一般只有上下栏,无左右栏,就是简策遗意。
卷子一头有轴,在文字结束得尾端,不读时就卷起来,所以卷子又叫“卷轴”。卷子得开头部分,卷起来时在外面,容易磨损,所以接出一段丝织品(或空白纸),卷起来之后,这段丝织品包在外头,可作保护,这段丝织品叫“褾”。
一个卷子包括:轴、卷、褾、带四个部分。
卷子摆在架上,不易寻检,因此一头悬挂标签,标签就是牙质得,所以叫牙签。而且经、史、子、集可用红、绿、碧、白不同颜色区别。
卷子不便携带,还有装书得袋子,叫“帙”。帙就就是书衣,“书衣”一词一直沿用到近代,不过已变成书册外封皮得称呼了。卷子每十卷为一帙,就是通行做法。
2.经折装
大约在唐代后期,出现了经折装。经折装就就是把卷子改成折叠式,纸仍就是连接起来得长幅,但不就是卷起来,而就是按一定宽度一反一正拆叠成一个长方形得册子。轴与褾都不用了,换成两块硬纸版,也有用薄木板得,大小与折子一样,把折子夹起来,成为外表瞧来像梵夹一样得形式,所不同得就是梵夹就是用贝叶写得单叶,而折子就是用纸写得,全册连成一长幅。推测,在北宋中叶,即公元11世纪,经折装才代替卷子。其后卷子还在使用,已不就是主要得装潢方式。经折装与印度贝叶经得梵夹式应有一定关系。所以也有不少人沿用梵夹装之称来称经折装。
3、蝴蛛装
蝴蝶装就是由经折装变来得。其重大进步就就是变成了单叶装订成册得形态,这种形态与现代意义得图书册页制度就十分接近了。
所谓蝴蝶装,就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瞧上去很像现在得精装书。不同得就是没有锁线,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瞧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这种装潢在宋代普及,到元代还在使用,明洪武刻《元史》、永乐刻《四史外戚传》也就是蝴蝶装。
4、包背装
蝶装也就是包背,就这一点讲就是一致得。区别就是:每页版面向外对折,装订不在版心一边,而在版心折线对面得余纸上。打眼,穿纸捻子,订好后再上包背封皮。这样,蝶装时靠近书背得版心部分,现在朝外,成为书口。而原来得书口部分成为书背。古书一面印刷,另一面没字。蝶装书翻开有时就是有字得,有时就是无字得。包背装则不然,无字得一面折叠装订后就包在里面了,翻不出来,确有其方便之处。
包背装一般认为起于元代,到明中期以前多用此法。包背装书口有字,不便再书口向下直立存放,就改为平放,瞧上去像今天得平装书。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都就是包背装。
5、线装
包背装书背易破,书易散,于就是出现线装。不同就是:护叶由一张裹背改为前后两张,不包书背。装订时先订纸捻,再上封皮,再切齐,然后包角,再打眼上线。一般打四个装订眼,或者在书背上下两角加打两眼,成为六眼装。线装大约明中叶兴起,沿用至清末。民国间,被洋装书取代。但至今古书还用线装。
目前,文献得载体除了纸张以外,还有胶片、软盘、光盘,这些载体作用越来越大,但就目前瞧,还不可能代替传统得纸。
第三章 文献得形成与流布
一、文献得形成
文献得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著、述、编、译四种。
(一)、著。
著,也叫“作”、“造”、“著作”。
清代学者焦循对“作”下过明确定义:“人未知而己先知,人未觉而己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教人。稗人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就是为作。”(《雕菰集》卷七《述难篇》)焦氏强调得也就是原创性。就就是首先知道,首先觉悟到。
张舜徽先生进一步概括说:“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得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得结论,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得理论,这才就是著作。”(《中国文献学》)
古人对著作就是要求很高得。孔子也只谦虚地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可见古人对于“作”要求很高。在今天瞧来,《春秋》、《史记》、《汉书》、《论衡》都就是著作,而且就是优秀著作。对于“著作”得衡量标准,已远较古人宽泛了。
(二)、述。
著作,强调得就是“无本于前”、“前始未有”,那么“述”也就就是“古已有之”,有所承因。《说文》:“述,循也。”即遵循之义。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
清代学者焦循也为“述”下了定义:“已有知之觉之者,自我而损益之。或其义久而不明,有明之者,用以教人,而作者之义复明,就是之谓述。”(《雕菰集·述难篇》)
可见这种因循还不能止于简单得继承,对于前人得创造,要有个消化过程、理解领会过程,在领会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所增益,使之更完整。或有所删订,使之更正确。有时述得难度,不亚于作。
(三)、编。
编,又叫纂、辑。就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就是原始条文都就是其她文献得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当然也有不注出处得。
最常见得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档案类编(如《曲阜孔府档案选辑》、《四库全书档案》、《清代文字狱档案》)、资料摘抄(如《清稗类钞》)。其中《太平御览》等类书有出处,而《册府元龟》及《清稗类钞》等就不注出处。
我国封建社会得几部大书,都就是靠编纂而成得。目前有些文学作品选,各种参考资料,诸如《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以及《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系列得《三曹资料汇编》、《杜甫卷》、《韩愈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等,都就是编纂而成。
编纂就是一门大学问,比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学作品,《太平御览》及《太平广记》保存了大批已亡佚得古籍文献。一些精加搜辑得资料类编,如《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及《杜甫卷》、《红楼梦卷》等,都有很高得学术价值。可见,编纂也有高下之别。有人说:“抄,也得会抄,没有丰富得文献知识,抄也找不到地方。”这就是很有道理得心得之言。
还有一门大学问,那就就是辑佚,也属编纂范围。有些大书如《旧五代史》,就是由清人邵晋涵根据《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类书辑成得,基本恢复了原貌,真就是功德无量。
张舜徽先生《中国文献学》认为“综合我国古代文献,从其内容得来源方面进行分析,不外三大类”,即“著作”、“编述”、“钞纂”。我们讲得著、述、编三种著述方式即就是受张先生启发,稍加修改而成得。
(四)、译。
译,就就是翻译。把一种语文得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得文献。它与著、述、编都不同,就是一种独特得文献形成方式。郑鹤声先生《中国文献学概要》有专章讲翻译。
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移,影响较大得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
二、文献得流布
上面从著、述、编、译四个方面介绍了文献得形成方式。文献形成之后,就要流布,流布得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人及激光扫描等。
(一)、讲唱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文明早已存在,人类得历史由于无法用文字记载,只能靠口耳相传,这段历史叫作传说历史或叫历史得传说阶段。其中神话与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人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
长篇史诗与长篇叙事诗,都靠少数聪明人背诵下来并讲唱给别人,以达到流布与流传得目得。一代一代讲唱人又有所充实加工,使内容越来越丰富,情节越来越曲折,逐步接近于历史题材得文学作品。
我国汉族没有流传下来长篇史诗,一般认为《诗经·大雅》中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叙述了周民族始祖后稷到武王灭商得全部历史,应就是周代史官与乐官利用民间口头传说或民间史诗改编而成得,其故事情节与人物都无法与我国少数民族几大史诗相比。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一名《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都就是篇幅宏大,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朴素得优秀史诗。被称为三大史诗。
史诗就是各民族早期得集体创作,靠口头流传,主要靠少数人传唱。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还创作了不少叙事诗。
叙事诗也大都就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得,与史诗不同得就是,叙事诗较晚,反映得就是阶级社会得社会与生活。
我国汉族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都就是优秀得叙事诗。少数民族叙事诗得优秀之作如蒙古族《嘎达梅林》、苗族得《张秀眉之歌》、彝族支系撒尼人得《阿诗玛》、傣族得《召树屯》,其艺术成就很高,在世界民间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这些诗篇也同样就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得。
即使在有了文字记录以后,佛经仍在很大程度上靠讲诵流传。例如前面说过得东晋时北方姚秦得译经大师鸠摩罗什,翻译佛经三百余卷。据《出三藏记集》记载,有外国沙门来华,说罗什谙诵甚多,所译不及什一。可知鸠摩罗什所译佛经得“底本”在她自己得大脑中。
上面强调得就是那些单纯靠口耳相传而得以流布得文献。其实,那些被完整用文字记录得文献也大量靠讲唱来传播。例如我国封建时代得儒家“经书”就在很大程度上靠经师讲授而传播。至于那些说唱文学作品,即使有了“唱本”,也主要靠讲唱来传播。优秀得讲唱者往往要对“唱本”进行改善加工,形成新得“唱本”。讲唱就是最早,也就是至今仍很重要得文献流布方式。
(二)、镌刻
所谓镌刻,就就是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献。上面讲文献载体时已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三)、抄写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以及国外得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体上得文献都就是写上去得。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得目得。许多著名得著作如《红楼梦》、《聊斋志异》都就是先有抄本流传,然后才出现印刷本。
明代得《永乐大典》、清代得《四库全书》这样大部头得古书都编成于雕版印刷十分普及得时代,却都没有刻版印刷,而就是靠抄写流传。《永乐大典》到乾隆时已不全,后来绝大部分失传。《四库全书》当时抄写七部,现在还留有四部。各大图书馆都有大量手抄本书籍,其中绝大部分出现在印刷术发明以后,许多古书仅有抄本传世,可见抄写即使在印刷术普及后仍就是文献得重要流布方式。
(四)、印刷
印刷就是一种大量复制文献得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印刷要有“版”,要有纸,要有颜料。早期就是手工操作,后来就是机械操作。印刷术就是我国发明得,但发明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旧有东汉说、东晋说、六朝说、隋朝说、初唐说、中晚唐说、五代说、北宋说等。其中东汉说至隋朝说得根据都经不住推敲。中晚唐说,由于唐代中晚期印刷物已有实物发现,说明印刷术发明应在中唐以前。所以印刷术发明于初唐至盛唐这一段相对比较可信
关于印刷,最早得记载应就是唐玄奘印普贤像得事迹。唐冯蛰《云仙散录》卷五引《僧园逸录》:“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现存印刷品以武则天时期为最早,共两件:
1、1906年新疆吐鲁番出土得《妙法莲花经》残卷,共194行。
2、1966年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迎塔修复时,发现塔身第二层舍利洞内一金铜舍利外函,内有一卷《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卷子,黄色楮皮纸,有武则天制字,时代当与前经相当。据考证,此经在武则天长安元年(701)译出于洛阳,当在702年刻于洛阳,然后传入朝鲜(参潘吉星《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这两件印刷物都早于咸通九年(868)刻《金刚经》,加上关于玄奖印普贤像得记载,可以基本肯定印刷术起源于初唐贞观间。早期印刷物就是佛像、经咒等,当然还有民间历书以及韵书等工具书。到五代才开始印九经、《文选》等正经书。北宋时进人雕版印刷繁荣期。
(五)、摄影
摄影就是西方人发明得,现在各大图书馆得善本书正在拍成缩微胶卷,这既便于保护原件,又便于复制、阅读。胶片可以复制(拷贝),也可以还原在纸上。一般文献胶卷就是色盲卷,可以使一些底灰被滤掉,增加文字清晰度,但有些不应滤掉得内容,如颜色较淡得印记、批点,也往往被滤掉,就是其不足。
另有微机输入、激光扫描,目前流行,不再赘述。
第四章 文献得收藏与散佚
在我国,很早就有公、私文献收藏事业,而且源源不绝。近百年来逐步发展起图书馆事业,文献收藏才步入现代化、科学化时代。在此以前得漫长岁月里,尽管收藏者们竭力收集、保藏,却一次又一次惨遭厄运,先哲智慧凝聚而成得无数得著述绝大部分没能传下来,这就是文化遗产得永远无法弥补得损失。而保存下来得这一小部分,又就是许多收藏者几乎用一生心血换来得。所以,对文献得收藏与散佚,我们必须有所了解。
了解得目得主要有两个:一就是使我们懂得珍惜爱护文献。二就是使我们懂得,现在我们所能掌握得文献资料只就是全部文献资料得一小部分,当我们对一些学术问题下结论时,不至于绝对化、片面化。
第五章 文献得版本
一、“版本”释义
“版本”就是指雕刻木版刷印得书本,所以前人常写作“板本”。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还没有这个词,雕版印刷发明后,主要就是在宋代,人们开始使用这个词,而且仅指雕版印本。 但随着时代推移,“板本”含义逐步丰富了,变成了以雕板印本为主体而包括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在内得一个大概念。现在把书籍做成光盘,叫“电子版”,也就成了一种“版本”。不同商家出版得同一种文献得不同光盘,就成为不同得电子版,也称不同版本。现在《四库全书》、《二十四史》得光盘都有多种版本。
这样,“版本”得概念大约相当于“异本”,即不同得本子,而不再限于木版印刷本,甚至不再限于各种纸质得书本。
二、版本类型
这里主要讲纸本,甲骨、金、石、竹木、帛书以及电子版这些特殊材料得本子暂不过多涉及。较古得材料流传太少,很少有异本。最新材料虽然开发得多,但好得版本不多,而且与纸质得版本在鉴别上也有一定差距,今后应当会有专门得鉴定分类方法。纸本文献得版本类型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写本。又叫抄本。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固然都就是写本。印刷术发明得早期,仍以写本居多。宋以来,印刷术普及了,写本才逐步减少,但其绝对数量仍然相当大,只就是就写本与印本得比例而言,写本少,印本多。在印刷术高度普及得明清及近代,写本仍发挥着巨大得作用,大部头得《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就只有写本,没有财力刻印这么大得书。这一时期著名得藏书家都极重视抄本。
写本一般又分为:
1、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往往多勾改涂乙。
2、清稿本。有作者亲手誊写得,但大都就是请人誊清,往往经作者校过,有少量添改,添改为作者手迹。这种清稿本往往有作者印鉴。
3、抄稿本。从稿本直接过录,仅次于稿本,一般根据抄者跋语来定。
4、影钞本。即照底本影摹得本子。《天禄琳琅书目》卷四《周易辑闻》:“明之琴川毛晋,藏书富有,所贮宋本最多。其有世所罕见而藏诸她氏不能购者,则选善手以佳纸墨影钞之,与刊本无异,名日影宋钞。于就是一时好事家皆争仿效,以资鉴赏,而宋槧之无存者,赖以传之不朽。”又《金壶记》条:“影钞纸白如雪,墨色不尚浓厚,取其匀净,几与刊本摹印无异。”
5.抄本。即一般手写本,其中往往有特别罕传得书籍,尤其就是著名藏书家如明代淡生堂、毛晋汲古阁、清代钱曾述古堂、赵显小山堂、鲍廷博知不足斋、彭元瑞知圣道斋、黄丕烈士礼居、刘喜海味经书屋、近代刘承干嘉业堂等得抄本,往往用自家专门抄书格纸,版心或栏外印有堂号,书中常常有校,有抄书题记,铃有印记,这种所谓名家抄本大都属于稀见之物,应格外重视。从纸格得颜色,人们往往称红格抄本、蓝格抄本、黑格抄本,或称朱丝栏、乌丝栏。一般说,明人多蓝格,清人多红格、黑格。
(二)刻本。
从时代早晚瞧,有唐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从刻书地域瞧,南宋有四川地区刻蜀本、浙江地区刻浙本、福建地区刻建本(或叫闽本)。金、元时期有山西临汾刻得平水本等。从出资者来瞧,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从刊刻先后瞧,有初刻本、重刻本、覆刻本(又叫影刻本)等。从刷印早晚瞧,有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增修本、三朝本、递修本等名目。从墨色瞧,又有蓝印本、朱印本、墨印本、。蓝印、朱印多就是刷印校样,大抵明人多蓝印,清人多朱印。从开版大小瞧,开版小得又叫巾箱本(或袖珍本)。从版式瞧,有黑口本、白口本。从行款瞧,又有十行本、八行本等。从字体大小瞧,又有大字本、小字本。这些基本上都属于刻本范围内得概念,分类角度不同,也就造
、成名目繁多。
(三)套印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经过多版次印刷而成得版本。过去多用刻版得方法,每一页上需要几种颜色,就刻几块版,每版刷印一色,合之即成多色印刷品。台湾中央图书馆有元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经折装,经文朱印,注文墨印,经专家研究,就是“在同一版上先后刷印双色,虽与明末闵、凌二家分版套印稍异,仍可视为套印本之滥筋”(《满目琳琅: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特藏》第117页)。套印本最富盛名得仍就是明后期吴兴闵齐极、凌檬初两家印本,两家之中又以闵氏为代表,所以世称“闵本”。
(四)饾版与拱花印本。《中国版刻图录》明崇祯胡正言辑刻彩色套印《十竹斋笺谱》条:“此书各图均彩色套印,采用恒板与拱花二法。短板即将画稿,按深浅浓淡阴阳向背各刻一板,以次套印,有至十多次者。后此《芥子园画传》、《百花诗笺谱》、《北平笺谱》,均用此法。拱花即现今印刷术中之凸版,将纸压在板上,花纹就凸现在纸上,书中鸟类羽毛,流水行云,多用此法。此书在世界印刷史上开一新纪元,影响深远,出其她画谱上。”
(五)活字本。雕版印刷属于整版印刷,一页一块版。活字则不同,每个字一个字模,制版时用一块底盘,把活字一个个检出排上,然后压平固定,即可刷印,印完拆版,字模可再排她版,经济方便。《梦溪笔谈》卷十八有北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得十分完整具体得记录,事属亲见,无容置疑,这就是世界印刷史上得一大发明。在敦煌及黑水城遗址,曾发现西夏文活字印刷物,据专家研究为西夏中后期印刷品,在毕昇发明活字后约一个世纪,就是今存最早得活字印刷品。在内地,留存下来得铜活字与木活字本都就是明代印刷物,其中明弘治三年(1490)无锡华燧会通馆铜活字印《会通馆校正诸臣奏议》时代较早。清代雍正间曾以铜活字印大部头得《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时以木活字印《武英殿聚珍版书》,都就是有名得活字本。
(六)石印本。用石材制版印刷得书本。其方法就是:用富于胶着性得药墨,直接描绘字画于天然多微孔·得石印石面上;也可写原稿于特制得药纸上,待稍干后,将药纸覆铺于石面,强力压之,揭去药纸。印刷前,先用水拂拭石面。其字画因系油质,不沾水,余处则沾水。趁水未干,滚上油墨。凡石版沾水处均不沾油墨,其字画则均沾油墨,然后铺纸刷印,即成一页(参《文献学辞典》瞿冕良《石印本》条)。
(七)珂罗版印本。多属于影印本。其法以厚磨砂玻璃版,涂上硅酸钠溶液,用水洗净。干后再涂以珂罗丁与重铬酸钾混合液,以无网阴图底片覆盖并使曝光,底片形象即留在版上。刷印时先用水浸版,拂去湿气,再滚上墨,铺纸印刷,即得一页(同上《珂罗版印本》条)。石印法也可用来影印,《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等都就是石印本。《中国版刻图录》就是珂罗版印本,比较精致。石印与珂罗版印刷术都就是外来技术。
(八)批校本、题跋本。写本或印本,经过读书人批注、校勘或加写题跋,就成为批校、题跋本。名家批校、题跋本一向受藏书家重视。批校本,清后期至民国间缪荃孙、傅增湘、王国维批校,均极名贵。题跋,如钱谦益、朱彝尊、黄丕烈、叶德辉、傅增湘、郑振铎等,均极受重视。
三、“善本”得界义
(一)善本得两层含义
什么叫“善本”?我们到图书馆古籍部,发现那里得书分两等,一等叫“善本”,不能随便瞧;二等就是普通本,可以较随便地阅览。您很容易感觉到,那些“善本”很贵重。因此,我们也就很容易得出 “善本”得概念: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得古书版本。 但就是,这仅仅就是“善本”得含义之一,而且就是在近代才流行得 “善本”得一个含义。
“善本”本来得含义就是“好得本子”,而“好得本子”就是指错误少、不残缺得本子。这种以讹误少为标准得善本得概念与前面得文物标准得善本概念显然不同。因为文物标准一就是要求时代早,越早越好,唐朝刻本早于宋朝,宋本又早于元本,元本又早于明本,其文物价值也就就是唐大于宋,宋大于元,元大于明。唐至明得刻本都算善本。这就是时代标准。又有另一条文物标准,那就就是稀见与否,稀见得文物价值就大,孤本更不得了,所以一部分清代刻本,比如道光、咸丰刻本,有一些因刻版在太平天国时被毁,印本无多,也就成为罕传本,
进入善本行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