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无机含氧酸得酸性及氧化性得比较
1 无机含氧酸得酸性
无机含氧酸可以得分子式为HmROn,其通式可以写成Hl-Rm-—〔O-H〕n,〔其中l,m可以为0,n≥0〕,也可写成ROm-nOHn,其中R称为成酸元素,。无机含氧酸在水溶液中得酸强度取决于酸分子中羟基-O-H得电离程度,也可以用Pka值来衡量。酸分子羟基中得质子在电离过程中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中得孤对电子对上,其转移得难易程度取决于成酸元素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得能力、如果成酸无素R得电负性越大,R周围得非羟基氧原子数目越多,则其酸性越强。原因就是成酸元素R得电负性越大,则其偏移O得电子越少,从而减小了O原子周围得电子密度增大得趋势,使得其对质子得吸引减弱,有利于质子得转移;非羟基氧原子越多,则分子周围越易形成离域π键,这种键将成酸R原子及O原子包裹在其中,一方面增强了羟基—O-H键得极性,有利于质子得转移,其次使得整个酸基团周围得空间减小,阻碍了质子与O原子上孤对电子得结合,从而使得酸性增强。 含氧酸得酸性一般存在如下规律[1]:
(1) 同一成酸元素若能形成几种不同氧化态得含氧酸,其酸性依氧化数递增而递增;如HClO4>HClO3>HClO2>HClO
〔原因:从HClO 到HClO4非羟基氧原子逐渐增多,羟基—O—H键得极性增强,质子转移程度增强,故酸性增强〕
(2) 在同一主族中,处于相同氧化态得成酸元素,其含氧酸得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上而下减弱。如H ClO〉HBrO>HIO,HClO2〉HBrO2〉HIO2、HClO3>HBrO3〉键HIO3、HClO4>HBrO4>HIO4
〔原因: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成酸元素得电负性逐渐减小,原子半径增大,吸引羟基氧原子得能力依次减小,羟基-O—H键得极性依次减小,所以酸性依次减弱。〕
(3) 在同一周期中,处于最高氧化态得成酸元素,其含氧酸得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左至右增强。如HClO4>H2SO4>H3PO4
(4) 〔原因: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元素得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成酸元素得电负性逐渐增大,吸引电子对得能力逐渐减小,电子偏向成酸元素R一方得程度增大,含氧酸分子中得氢原子得极化程度增大,所以酸性增强。〕
(5)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此类酸得酸性强弱可以有鲍林规则来初步判断,具体规则如下: 鲍林规则[2]:
(6) 规则Ⅰ:
(7) 多元酸得逐级电离常数Ka1、Ka2、Ka3…其数值之比为1∶1×10-5∶1×10-10…
(8) 如:H3PO4 Ka1=7.6×10-3 Ka2=6、3×10-8 Ka3= 4。4×10-13
(9) 在P区元素中,其它含氧酸如H2SO3,H2CO3,H3AsO4等均符合规则Ⅰ,其它如 H5IO6、H6TeO6、H2SiO3不符合规则Ⅰ、 规则Ⅱ:
(10) 具有ROm—n(OH)n形式得酸,其Ka值与n得关系就是Ka1=105(m-n)-7, m-n为非羟基氧原子得数目。
(11) 第一类:当m-n=0,就是很弱得酸,Ka1〈10-7;
(12) 第二类:当m-n=1,就是弱酸,Ka1=10-2~10-3;
(13) 第三类:当m-n=2,就是强酸,Ka1=102~103;
(14) 第四类:当m-n=3,就是极强得酸, Ka1>108。
(15) m-n与酸得强度关系见下表:
(16) ① 表中例外得就是H3PO3与H3PO2,对亚磷酸来说,若取P(OH)3得形式,则m—n=0估算其Ka1≈10-7,这就是因为亚磷酸就是二元酸,其结构简式为HPO(OH)2,它有二个羟基,一个非羟基氧原子,亦即 m-n=1,于就是:
(17) Ka1≈105(m-n)-7=10-2
(18) ② 同理次磷酸(H3PO2)得结构简式为H2PO(OH)为一元酸,它有一个羟基与一个非羟基氧原子,亦即(m—n)=1,所以Ka1≈10-2。
(19) 另外,H2CO3得Ka1值过去测得为4。16×10-7,现经纠正后为2×10—4。
(20) ③ 碳酸(H2CO3)违背上述得理由则不同,按它得结构简式Co(OH)2,预计H2CO3得Ka1≈10-2,但实验测得得Ka1≈10-7,原因就是溶质CO2在溶液中所形成得“碳酸”就是松驰得水化CO2,不就是以Co(OH)2形式存在得。查阅相关资料[3]可知:298K时,1L水中溶1、45克约〔0。033mol〕,溶解在水中CO2得大部分以弱得水合分子存在,只有1%~4%得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实验测得:「CO2」/「H2CO3」=600。。经改进实验所测得得 Ka1≈2×10-4,这与预料得结果相接近。
(21) ④ H3BO3R得结构结构简式可以写成B〔OH〕3,每个硼原子用3个SP3杂化轨道与3个羟基中得氧原子以共价键结合,但硼酸就是一元弱酸也有人认为其为三元弱酸,但它得酸性不就是由它本身给出得质子,而就是由于它就是缺电子分子,接受了来自H2O分子上得孤对电子,而释放出质子,所以才显微弱酸性,所以其不符合上述规则。
(22) 补充说明:(不同周期元素得含氧酸之间得关系)
(23) 纵观p区同族元素最高氧化态含氧酸得酸性,通过不同周期得对比可得出结论[4]:
(24) a. 第二周期最高氧化态含氧酸得酸性比同族第三周期要强。如硝酸(103)大于磷酸(10—2); b。 第四周期最高氧化态含氧酸得酸性比同族第三周期有得略强如H4GeO4(10-9)大于H4SiO4(10—10);有得相近如H3PO4与H3AsO4(10-2)。
(25) c。 第五周期最高氧化态含氧酸得酸性明显地弱于第三、四周期。如H5IO6(10-3)、 H6TeO6(10-7)均为弱酸
2 无机含氧酸得氧化性
(1) 无机含氧酸得氧化性反映得实质就是指其成酸元素得电子得能力,成酸元素得电子能力越强,则其氧化性越强。
(2) 氧化性酸得强氧化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 能与排在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后面得金属单质反应。如: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3Ag+4HNO3(稀)= 3AgNO3+NO↑+O2↑
② 能将变价金属从零价氧化成较高得价态、如:
2Fe+6H2SO4(浓)= Fe2(SO4)3+3SO2↑+6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③ 能与不太活泼得非金属单质反应、如:
C+2H2SO4(浓)= CO2↑+2SO2↑+2H2O C+4HNO3(浓)= CO2↑+4NO2↑+2H2O P+5HNO3(浓)= H3PO4↑+5NO2↑+H2O I2+10HNO3(浓)= 2HIO3↑+10NO2↑+4H2O
④ 能多种元素从较低价态氧化到较高介态。例如:
4HNO3(稀)+FeS=Fe(NO3)3+S↓+NO↑+2H2O
HClO+H2SO3=HCl+H2SO4
(3) 氧化性酸得氧化性强弱,一般情况下存在以下规律:
① 对于同一氧化性酸,浓度越大(或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例如:浓硝酸比稀硝酸氧化性强,稀得高氯酸氧化性很弱,但浓高氯酸却有很强得氧化性、
从电极电势上瞧,增大酸根或氢离子得浓度,氧化能力增强,例如:硝酸根及氢离子浓度增大(尤其就是氢离子浓度)电极电势得值变大。这可由Nernst方程解释:
E=Eθ+0,0591/n lg(ox)m/(red)n
〔对于有 H+ 参加得反应,氧化态物质应包括 H+ 与酸根,否则不用考虑 H+〕
由此方程式可知:增大H+与酸根离子得浓度,均可提高电极电位,从而使酸得氧化性增强。
② 同一种元素形成得不同价态得含氧酸,一般低价态得比高价态得氧化性强。
例如: HClO〉HClO2〉HClO3>HClO4 HNO2>HNO3
③ 同周期主族元素形成得最高价含氧酸或相对应得低价含氧酸,从左到右,氧化性依次增强。例如,高氯酸常温下氧化性很强,硫酸浓度大加热时才表现出强氧化性,磷酸则几乎无氧化性。HClO3〉H2SO3
④ 同族副族元素含氧酸得氧化性随原子序数Z得增加而略有下降、
⑤ 同主族元素形成得同价态含氧酸,氧化性强弱得规律复杂,一些常见各族元素含氧酸得氧化性强弱顺序如下:
HBrO4≈H5IO6>HClO4 HBrO3>HClO3>HIO3 HClO>HBrO>HBrO
H2SeO4≈H6TeO6>H2SO4 HNO3>H3AsO4>H3PO4
(4) 影响含氧酸氧化能力强弱得因素
一种含氧酸被还原得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四方面得因素[4]:
① 中心原子(即成酸元素得原子,用R表示)结合电子得能力
② 中心原子电负性愈大,愈容易获得电子而被还原,因而氧化性愈强。该因素可说明主族元素含氧酸氧化还原能力强弱。
③ 如: HNO3 > H2SO4 > H3PO4
④ 例外情况 H2SeO3 ≈ H6TeO6 > H2SO4 HBrO3〉HClO3>HIO3 ② 中心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键(R—O键)得强度
⑤ 含氧酸还原为低氧化态或单质得过程包括R-O键得断裂、影响R-O键强度得因素有中心原子得电子层结构、成键情况、H+离子反极化作用等。
⑥ 下面就是一些含氧酸根得分子构型及成键情况:
分子构型 实例 孤电子对 成键情况
直线 ClO- 、BrO—、IO- 3 不等性sp3杂化
V型 ClO2- 、BrO2-、IO2- 2 不等性sp3杂化
三角锥形 ClO3- 、BrO3-、IO3— 1 不等性sp3杂化
正四面体 ClO4— 、BrO4- 0 等性sp3杂化
⑦ SO42- 、PO43—、SiO44— 0 等性sp3杂化,d←pπ 键
⑧ B(OH)44- 0 不等性sp3杂化,缺电子
平面三角形 NO3- 、CO32- 0 不等性sp2杂化,∏46
⑨ 正八面体 IO65— 0 sp3d2 杂化
⑩
⑪ ③ 在含氧酸还原过程中伴随发生得其它过程得能量效应
⑫ 在实际得反应中常伴随有一些非氧化还原过程得发生,如水得生成、溶剂化与去溶剂化作用、离解、沉淀得生成、缔合等。这些过程得能量效应有时在总得能量效应中占有很大比重。如果这些过程放出得净能量愈多,则总反应进行趋势愈大,即含氧酸得氧化性愈强。
⑬ ④ 含氧酸根自身得稳定性
⑭ (其稳定性与酸根得结构构型,对称性及R—O键强度有关)。如:硫酸根比亚硫酸根稳定,硝酸根比亚硝根稳定,所以氧化性:
⑮ H2SO4(稀)<H2SO3;HNO3(稀)〈HNO2、
⑯ 3 含氧酸得氧化性与酸性得关系
⑰ (1) 同一族过渡元素随周期增加其含氧酸得R- O键增强,使酸稳定性增大,酸性依次增强,氧化性逐渐减弱。
⑱ 原因:含氧酸中心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存在着配位键与d-pπ键,相当于一个双键。根据组成分子轨道得能量近似原则,生成得d-pπ键得倾向顺序就是3d〈4d<5d、,。如Tc、Re得R-O键强,不易断裂。
⑲ (2) 对于同一元素形成得几种没同氧化态得酸来说,一般就是弱酸(低氧化态)得氧化性强于稀得强酸(高氧化态)。例如: HNO2强于稀HNO3;H2SO3强于稀H2SO4,这就是因为在弱酸分子中存在着H+离子对含氧酸中心原子得反极化作用,使R-O键易断裂。
⑳ (3) 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得含氧酸,通常就是高氧化态酸得氧化能力弱,而酸性强。 例如:酸性 HClO4〉HClO3〉HClO2>HClO H2SO4 〉 H2SO3 HNO3>
21 HNO2 氧化性:HClO >HClO2 >HClO3 >HClO4 H2SO4(稀)<H2SO3;HNO3(稀)<HNO2。
22 其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在还原过程中氧化态愈高得含氧酸需要断裂得R—O键愈多得缘故、酸根离子愈稳定,氧化性愈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