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岩土重点工程勘察报告.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346886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重点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岩土重点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录 1、绪言 4 1.1、工程概况 4 1.2、拟建建筑物 4 2、勘察工作 5 2.1、勘察级别 5 2.2、勘察目及规定 6 2.3、拟定勘察工作量根据 7 2.4、勘探工作量布置原则 8 2.5、勘探设备及办法 8 2.6、完毕工作量 10 2.7、室内实验 10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1 3.1、地形地貌 11 3.2、地层时代及成因类型 11 3.3、地基土构成及岩性特性 11 3.4、地下水 17 3.5、地下水和地基土腐蚀性 17 4、地震效应 18 4.1、抗震设防烈度 18 4.2、建筑场地类别 18 4.3、地基土液化鉴别 18 4.4、地基土震陷 18 4.5、建筑抗震地段划分 19 5、场地土综合分析与评价 19 5.1、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记录原则及指标选用 19 5.2、室内土工实验及原位测试成果 20 5.3、天然地基土承载力评价 20 5.4、地基湿陷性评价 21 5.5、抗剪强度记录及评价 22 5.6、场地均匀性评价 22 5.7、场地稳定性、适当性评价 22 6、地基基本方案探讨 23 6.1建筑物天然地基及复合地基之探讨 23 6.2桩基方案 24 7、基坑支护及基坑降水 26 8、结论与建议 26 8.1、结论 26 8.2、建议 28 附件 附图 拟建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01 工程地质剖面图 02~18 附表 勘探点一览表 附表1 地层登记表 附表2 物理力学性质登记表 附表3 各土层综合e-p曲线和地基变形计算表 附表4 液化指数计算表 附表5 其她 原位测试报告 土工实验检测报告 1、绪言 1.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太原市上马街棚户区改造Ⅰ期工程 建设单位:山西华嘉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协作单位:太原市兴华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山西嘉盛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建太原市上马街棚户区改造Ⅰ期工程,其拟建场地位于太原市五一路东侧,上马街北侧,杏花南巷南侧。 我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对其拟建场地进行了详勘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一次性勘察),剪切波速和静力触探测试由太原市兴华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完毕。依照建设单位提供规划设计图,对拟建建筑物外轮廓线进行拟定并将勘探点统一放到位。拟建建筑物及勘探点位置详见拟建建筑物及勘探点平面位置图(附图01)。 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于10月28日开始,于11月12日结束;室内土工实验于11月15日结束;室内资料整顿及报告编制工作于11月23日完毕。 1.2、拟建建筑物 本工程拟建3栋高层住宅楼均为地面以上32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约158337㎡。上部构造采用剪力墙构造,基本形式拟采用筏板基本,1#楼轮廓尺寸为90.3m×21.8m,2#楼轮廓尺寸59.2m×25.0m,3#楼轮廓尺寸58.2m×25.0m,按筏基考虑,其基底压力原则值为550kPa,基本埋深自室外地面算起,基本埋深约8.3m。 拟建1#、2#楼北侧和1#、3#楼南侧设有裙房,均为2层地下室,框架构造,独立基本,柱网尺寸按8000mm×8000mm,自室外地面算起,基本埋深约8.3m,1#楼北侧为地上3层商业建筑,最大单柱荷载为5760kN,1#楼南侧为地上2层商业建筑,最大单柱荷载为4600kN,建筑物外形及尺寸、位置详见拟建建筑物及勘探点平面位置图(附图01)。 拟建建筑物工程性质一览表 表1.2.1 拟建建筑物名称 室外地面标高 基本埋深(m) 基本类型 轮廓尺寸 荷载 1#楼 791.6 8.3 片筏基本 90.3m×21.8m 550 kPa 2#楼 792.8 8.3 片筏基本 59.2m×25.0m 550 kPa 3#楼 791.8 8.3 片筏基本 58.2m×25.0m 550 kPa 1#、2#楼北侧裙房 792.8 8.3 独立基本 5760kN 1#、3#楼南侧裙房 791.8 8.3 独立基本 4600kN 2、勘察工作 2.1、勘察级别 依照《建筑地基基本设计规范》(GB50007-),地基基本设计级别为甲级;据根《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鉴定本次勘察勘察级别为甲级;依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拟建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级别为一级,场地级别为二级,地基级别为二级,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鉴定拟建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综合拟定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级别为甲级。 2.2、勘察目及规定 本次勘察为一次性详细勘察,本次勘察目旨在详细查明拟建建筑地段岩土工程条件,对影响场地和地基稳定不良地质作用作出评价,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分析和评价,对地基基本设计、地基解决、不良地质作用和环境地质作用防治、施工等提出结论和建议,详细如下: ① 查明建筑场地内对工程稳定性有影响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成因、分 布范畴、发展趋势和危害限度,并提出评价与防治所需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②查明建筑场地影响范畴内各岩土层成因、时代、类别、埋藏条件及分布特性,查明地层构造、均匀性及特殊岩土性质,特别应查明基本下软弱和坚硬地层厚度及分布。 ③采用岩土样品,通过室内测试和原位测试获得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强度指标,为工程设计、施工办法拟定提供岩土层参数。 ④查明拟建场区地下水含水层分布、类型、埋藏条件、稳定水位、径流补给、排泄、渗入系数等水文地质条件,并提供地下水位变化幅度。 ⑤判断地下水或地基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 ⑥查明地基与否存在液化土层,查明各液化土层深度和厚度,计算液化指数并划分地基液化级别。依照抗震条件划分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分析预测地震效应,划分对建筑有利、不利或危险地段,提供场地岩土地震震陷评价。 ⑦查明地基土湿陷类型并拟定地基湿陷级别,依照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级别进行湿陷性场地分区。 ⑧对建筑物地基均匀性进行评价。对地基岩土层工程特性和地基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 ⑨提出各岩土层承载力特性值,提供计算变形所需计算参数,对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案提出意见,并提供有关技术参数。 ⑩论证采用天然地基可行性,对持力层选取、基本埋深等提出建议。对复合地基或桩基类型、适当性、持力层选取提出建议;提供桩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和变形计算关于参数。 2.3、拟定勘察工作量根据 基于上述勘察目及规定,本次勘察工作量按详细勘察阶段工作规定布置,重要根据为: 2.3.1委托单位提供建筑物平面布置图 2.3.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3.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 2.3.4《建筑地基基本设计规范》(GB50007-) 2.3.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3.6《建筑地基解决技术规范》(JGJ79-) 2.3.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2.3.8《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 2.3.9《土工实验办法原则》(GBT/50123-1999) 2.3.10《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原则》(JGJ87-92) 2.3.1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2.3.12《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2.4、勘探工作量布置原则 按照现行国家关于规范、规程,本次勘察布置工作量重要原则为: 2.4.1、本次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量按甲级岩土工程详勘进行布置。 本次勘察工作依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第4.1.15条,地基级别为二级(中档复杂),结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GJG72-)及区域地质状况,勘察点应沿建筑物周边或柱列线布设,其间距宜为20-35m布置,勘探点布设兼顾裙楼。 2.4.2、勘探点控制建筑物轮廓为主,沿建筑物外边线及角点布设。 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GJG72-)第4.2.4条,勘察点深度应满足预测土层压缩层计算深度,压缩层深度按1-1.5倍基本宽度考虑,依照建筑物特性及其所处地貌单元结合勘察经验,基本应采用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勘探点深度按建筑物预测基底压力、基本型式、基本埋深及计算变形综合拟定,并满足场地抗震评价需要,综合拟定控制性钻孔深度80m,普通性孔深50m,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拟定基坑侧壁安全级别为一级,为了提供支护基坑所需参数,将裙楼控制性勘探点孔深定为30m,普通性孔深为20m。 2.4.3、为提供精确勘察资料,本次勘察采用钻探取样、原则贯入实验、剪切波速测试、静力触探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勘察与评价,某些勘探孔为综合勘探孔,即一种孔同步采用取样、静力触探、剪切波速等手段进行综合勘察与评价,取土试样和原位测试孔不少于所有勘探点总数2/3。 2.5、勘探设备及办法 本次勘探采用了取土试样钻孔、原则贯入实验、静力触探、剪切波速测试等各种测试办法相结合勘察方案。 2.5.1、外业钻探采用XY-150型工程钻机,水位以上采用干法钻进,水位如下采用泥浆护壁,回转钻进成孔,采用双管单动取土器取样。 2.5.2、原则贯入实验采用自动落锤法,标贯前采用薄壁取样器进行清孔,然后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第10.5.2-3条规定进行实验。 2.5.3、原则贯入实验采用自动脱钩自动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小导向杆与锤间摩擦力,避免锤击时偏心和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垂直度,锤击速率应不大于30击/min。贯入器打入土中15c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锤击数,合计打入30cm锤击数为原则贯入实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50击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称于30cm原则贯入实验锤击数N,并终结实验。 N=30 × 式中-50击时贯入度(cm)。 在碎石土层中采用重型动力触探N(63.5)实验,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第10.4.1-2条关于规定进行实验。 2.5.4、静力触探测试采用JTY-3型静探数据采集仪和剑球牌NKC5081TCT型静力触探车,静力触探探头采用宁波市镇海传感器厂生产ZSZ-15型双桥探头,锥尖截面积15cm2,侧壁摩擦筒面积300cm2,全液压自动持续贯入,微机全自动记录和储存数据并成图。 2.5.5、场地剪切波速采用单孔检层法,剪切波速测试放大器采用RS-1616K(S)型多功能工程检测仪,记录仪采用联想笔记本电脑,传感器为三分量波速探头。 2.6、完毕工作量 本次勘察共完毕综合勘探点24个,即在同一点处既有钻孔,也有静探,还也许有波速;从各孔性质来说:取土试样钻孔12个(涉及2个孔内取水孔)、原则贯入实验钻孔12个,孔旁静力触探实验孔6个、孔内剪切波速测试孔3个,合计钻探总进尺1612.50m(其中涉及剪切波速合计测深240m和静力触探89.8m),共取原状土样350件,共取扰动土样141件,水、土腐蚀性分析样各2组,进行原则贯入实验372次,重型动力触探深度为2.00m,各勘探点详细位置详见拟建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01),详细完毕作量详见勘探点一览表(附表1)。 2.7、室内实验 室内土工实验是评价地基岩土性状重要实验办法,本工程室内土工实验涉及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测试、高压固结实验、剪切实验,提供了计算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变形验算提供所需各项岩土参数指标。 2.6.1、室内土工实验均按《土工实验办法原则》(GB/T50123-1999)进行。 2.6.2、所取原状土样均进行了常规项目实验。涉及土天然含水量、比重、天然重度、干重度、粉土和粘性土液限、缩限等实验。 2.6.3、为评价地基土压密状态和实际受力工作状态(地基土自重压力到自重压力+附加压力)下压缩变形指标,地基各土层原状土样均进行了固结实验,压缩(固结)实验最后压力:20m以内最后压力为0.8Mpa,20m以上最后压力为1.00Mpa,50m以上最后压力为1.20Mpa。 2.6.4、砂类土样均进行了筛分法颗粒分析实验,20m以上某些饱和粉土增做粘粒含量实验(移液管法)。 2.6.5、选取代表性水样进行了对建筑材料腐蚀性分析实验。 2.6.6、土抗剪强度参数在边坡稳定性分析、建筑地基承载力计算以及基坑稳定性评价中都是不可缺少指标,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计算参数,故选取某些土样做了直接剪切实验。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地形基本平坦,勘探期间以东夹巷中段厕所旁一井盖为高程准点( BM=791.81m)引测了各勘探点标高,场地标高介于790.55~793.56m之间,最大高差3.01m。 拟建场地位于汾河以东,地貌为汾河东岸Ⅱ级阶地与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交互区,场地地形平缓。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地貌。 3.2、地层时代及成因类型 依照本次勘察揭露地层状况,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分析,依照场地所处地貌及其沉积旋回特性,场地地层重要受东山山前冲、洪积作用影响,勘探深度范畴内场地地基土层重要是第四系全新统及更新统河流冲、洪积地层,粉质粘土、粉土、中细砂等土层厚度变化较大,多数状况为夹层。按沉积时代和成因类型从上向下依次为:第①层为第四系全新统(Q42ml)人工堆积成因填土,向下第②、③、④、⑤层为第四系全新统(Q4)河流冲、洪积相沉积地层,第⑥、⑦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河流冲、洪积相沉积地层,第⑧、⑨、⑩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2)河流冲、洪积相沉积地层,本次勘察未揭穿⑩层。 3.3、地基土构成及岩性特性 依照野外钻探,室内土工实验成果,本次勘探深度范畴内,场地地基土自上而下依岩性可划分为10层,现按地层层序分述如下 : 第①层:杂填土(Q42ml) 该层重要以灰渣、煤屑、白灰、砖块、石块、水泥块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为主,杂色,构造松散,稍湿,具中-高压缩性,土质不均,该层下部为少量素填土,成分以粉土和粉质粘土为主,含云母、煤屑、砖屑、氧化物、植物根等,标贯实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2.0~7.0击之间,平均3.8击。静探锥尖阻力平均值qc=2.92MPa,侧摩阻力平均值fs=64.6kPa。 该层平面分布不均匀,普通层厚介于1.20~4.90m,平均层厚2.64m,仅在10#孔处达10.2m,层底埋深1.20~4.90m,层底标高787.29~791.10m。 第②1层:粉土(Q41al+pl) 褐黄,饱和,稍密状态,含云母、氧化物,土质不纯,含砂粒,局部夹粉质粘土和粉细砂透镜体,厚度不大于50cm,平均压缩系数a1-2 =0.234MPa,具中压缩性,摇震反映中档,无光泽反映,韧性低,干强度低。钻探进尺较快,标贯实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2.0~6.0击之间,平均3.5击。静探锥尖阻力平均值qc=2.08MPa,侧摩阻力平均值fs=62.8kPa。 该层普遍分布于全场,该层层厚1.60~5.10m,平均层厚3.60m,层底埋深4.00~8.20m,层底标高782.79~788.51m。 第②2层:中砂(Q41al+pl) 黄褐色,稍湿,稍密,散粒构造,矿物成分重要为长石、石英、氧化物等,颗粒不均匀,分选性较差,夹粉土和粉质粘土,标贯实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6.0~7.0击之间,平均6.5击。静探锥尖阻力平均值qc=2.6MPa,侧摩阻力平均值fs=68.0kPa。 该层层厚分布不均,该层层厚0.70~3.00m,平均层厚1.66m,层底埋深6.00~8.20m,层底标高784.41~787.20m。 第③层:粉土(Q41al+pl) 该层依照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差别分为2个亚层: 第③1层:粉土(Q41al+pl) 黄褐色,饱和,稍密,含云母、煤屑、氧化物,局部夹粉质粘土和粉细砂,厚度不大于50cm,摇震反映中档,无光泽反映,韧性低,干强度低,平均压缩系数a1-2 =0.257 MPa,具中压缩性,标贯实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4.0~10.0击之间,平均6.5击。静探锥尖阻力平均值qc=2.00MPa,侧摩阻力平均值fs=61.3kPa。 该层层厚1.30~7.20m,平均层厚4.22m,层底埋深8.50~13.20m,层底标高778.12~783.94m。 第③2层:粉土(Q41al+pl) 褐黄,饱和,中密状态 ,含云母、煤屑、氧化物等,局部夹有粉质粘土和中粗砂,厚度不大于50cm,平均压缩系数a1-2 =0.174 MPa,具中压缩性,摇震反映中档,无光泽反映,韧性低,干强度低。标贯实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5.5~17.0击之间,平均9.7击。静探锥尖阻力平均值qc=4.30MPa,侧摩阻力平均值fs= 130.7kPa. 该层普遍分布于全场,该层层厚1.50~7.10m,平均层厚4.91m,层底埋深12.00~18.60m,层底标高773.32~778.98m。 第④层:砾砂(Q41al+pl) 褐色,矿物成分重要为长石、石英、方解石、氧化物等,母岩重要为灰岩、砂岩,局部夹粉土及粉质粘土,颗粒不均匀,分选性较差,稍密~中密状态。标贯实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9.0~18.0击之间,平均12.6击,重型动力触探实测锤击数N63.5平均值为11.7击,静探锥尖阻力平均值qc=7.87MPa,侧摩阻力平均值fs= 194.70kPa。 该层普遍分布于全场,该层层厚0.50~4.70m,平均层厚1.92m,层底埋深14.20~18.50m,层底标高774.28~776.63m。 第⑤层:粉土(Q41al+pl) 该层依照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差别分为3个亚层: 第⑤1层:粉土(Q41al+pl) 黄褐,饱和,中密状态 ,含云母、煤屑、氧化物等,局部夹有粉质粘土和中粗砂或与中粗砂互层,平均压缩系数a1-2 =0.179 MPa,具中压缩性,摇震反映中档,无光泽反映,韧性低,干强度低。标贯实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0.00~19.0击之间,平均14.9击。 该层普遍分布于全场,该层层厚4.40~9.20m,平均层厚6.99m,层底埋深22.10~26.80m,层底标高765.41~771.11m。 第⑤2层:粉土(Q41al+pl) 褐黄,饱和,中密状态 ,含云母、煤屑、氧化物等,局部夹有粉质粘土和中粗砂,平均压缩系数a2-4 =0.110 MPa,具中低压缩性,摇震反映中档,无光泽反映,韧性低,干强度低。标贯实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5.0~27.0击之间,平均20.3击。 该层普遍分布于全场,该层层厚2.80~8.90m,平均层厚6.45m,层底埋深27.40~33.50m,层底标高758.47~764.91m。 第⑤3层:粉质粘土(Q41al+pl) 黄褐,褐色,含云母、煤屑、氧化物等,团粒构造,夹粉土和薄层粗砾砂透镜体,可塑状态,平均压缩系数a2-4=0.129 MPa,具中压缩性,无摇震反映,稍有光滑,韧性中档,干强度中档,标贯实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8.0~29.0击之间,平均23.2击。 该层普遍分布于全场,该层层厚2.30~8.30m,平均层厚4.39m,层底埋深33.20~37.70m,层底标高753.63~759.36m。 第⑥层:粉质粘土(Q3al+pl) 该层依照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差别分为2个亚层: 第⑥1层:粉质粘土(Q3al+pl) 褐灰色,含云母、氧化物,分布不均,夹有粉土,可塑状态,平均压缩系数a2-4 =0.143 MPa,具中压缩性,无摇震反映,稍有光滑,韧性中档,干强度中档。标贯实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23.0~32.0击之间,平均27.5击。 该层普遍分布于全场,该层层厚4.00~9.50m,平均层厚6.51m,层厚不均,层底埋深38.60~43.60m,层底标高747.84~753.14m。 第⑥2层:粉质粘土(Q31al+pl) 褐色,含云母、氧化物,分布不均,夹有粉土,可塑状态,平均压缩系数a2-4 =0.119 MPa,具中压缩性,无摇震反映,稍有光滑,韧性中档,干强度中档。标贯实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28.0~37.0击之间,平均32.3击。 该层普遍分布于全场,层厚7.60~11.70m,平均层厚9.80m,层底埋深49.00~54.10m,层底标高737.23~743.85m。 第⑦层:粉质粘土(Q3al+pl) 黄褐色,含云母、氧化物、钙质结核,夹粉细砂、粉土,可塑状态,平均压缩系数a2-4 =0.142 MPa,具中压缩性,无摇震反映,稍有光滑,韧性中档,干强度中档。标贯实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33.0~44.0击之间,平均37.7击。 该层普遍分布于全场,层厚7.10~12.40m,平均层厚10.53m,层底埋深61.20~63.40m,层底标高728.05~731.45m。 第⑧层:粉质粘土(Q2al+pl) 褐红色,含云母、氧化物、钙质结核,夹有粉土,可塑状态,平均压缩系数a2-4=0.125 MPa,具中低压缩性,无摇震反映,稍有光滑,韧性高,干强度高。标贯实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37.0~50.0击之间,平均44.1击。 该层普遍分布于全场,该层层厚5.00~7.20m,平均层厚6.57m,层底埋深68.00~70.00m,层底标高721.05~725.16m。 第⑨层:粉质粘土(Q2al+pl) 红褐色,含云母、氧化物、钙质结核,夹有粉土、中细砂透镜体,可塑状态,平均压缩系数a2-4=0.116 MPa,具中低压缩性,无摇震反映,稍有光滑,韧性高,干强度高。标贯实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40.0~50.0击之间,平均45.1击。 该层普遍分布于全场,该层层厚3.00~7.00m,平均层厚5.85m,层底埋深72.50~75.40m,层底标高716.23~718.16m。 第⑩层:粉质粘土(Q2al+pl) 褐红色,含云母、氧化物,硬塑状态,平均压缩系数a2-4=0.112 MPa,具中低压缩性,无摇震反映,有光泽,韧性高,干强度高,标贯实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45.0~53.0击之间,平均49.2击。 本次勘察各孔均未揭穿该层,最大揭露深度80.00m,最大揭露厚度5.05m。 以上各层详细接触组合关系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02~18) 各土层层厚、层底埋深、层底标高等项记录成果详见地层登记表(附表2)。 3.4、地下水 鉴于地下水对本工程影响,本次勘察对赋存于场地内首层地下水位进行量测,锤击钻进,各钻孔遇水位后,停钻测量初见水位,间隔8小时量测静止水位,各孔终孔后,水位恢复24小时后精确测定地下稳定水位。 本次勘探深度范畴内场地首层地下水类型属孔隙潜水(下部承压水埋藏较深,不考虑其对本拟建工程影响),勘探期间处在平水期,依照调查理解,水位季节性变化幅度约±0.5m左右,地下水重要靠大气降水和侧向迳流进行补给,地下水呈自东向西流向趋势。稳定水位介于地表下2.10-4.60m,标高介于787.89-790.21m。 3.5、地下水和地基土腐蚀性 本次勘察取水样每组不不大于1000ml,据本次勘察二组水质分析报告, [CL-]含量为94.12~124.99mg/L,[SO42-]含量为605.88~1252.50mg/L,PH值为7.7~7.9,依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第表12.2.1 及表12.2.4本场地环境类型按Ⅰ类考虑,在冰冻区考虑干湿交替作用下,综合鉴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具中档腐蚀性,对混凝土构造中钢筋具弱腐蚀性,对钢构造具备弱腐蚀性。 若采用复合地基或桩基时,长期浸水条件下水对混凝土具中档腐蚀性,对混凝土构造中钢筋不具腐蚀性。 依照选用拟建建筑基本部位代表性土样所做腐蚀性分析报告,[CL-]含量分别为34.31和49.02mg/kg,[SO42-]含量分别为394.85和269.40mg/kg,PH值分别为7.9和8.0,自然含水量不不大于20%。本场地环境类型按Ⅰ类考虑,依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第表12.2.1及表12.2.4,综合考虑,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构造具弱腐蚀性,对混凝土构造中钢筋无腐蚀性。 4、地震效应 4.1、抗震设防烈度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附录A,太原市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4.2、建筑场地类别 本次勘探在10、11、24#钻孔中进行了波速实测,20m深度范畴内等效剪切波速值介于213.8m/s~228.9m/s之间,场地覆盖层厚度>50m,依照本次勘探所揭露地层状况,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场地50m深度范畴内以中软土为主,由此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表4.1.6划分该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 4.3、地基土液化鉴别 该场地首层地下稳定水位埋深介于地表如下2.10-4.60m,,水位标高介于787.89-790.21m,勘探期间处在平水期,依照调查理解,近期年最高水位按现地下水位提高约0.5m考虑,依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4.3.3条对饱和粉土和砂土进行液化初判,拟建场地20.00m深度范畴内饱和粉土和砂土存在液化也许性,重要液化土层为②1、③1、③2、④、⑤1层,进一步采用标贯击数逐点按孔鉴定计算,其计算液化指数为0.0-14.4,只有6、15#孔液化指数较高,综合分析鉴定拟建场地地基液化级别为轻微,各勘探点液化计算详见液化指数计算表(附表5)。 4.4、地基土震陷 依照本次勘探所揭露地层状况,场地地表第①层杂填土强度低,属相对软弱土,但场地土各层等效剪切波速值均不不大于140m/s,依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条文阐明,综合分析本场地可不考虑软弱土震陷影响。 4.5、建筑抗震地段划分 依照本次勘察揭露地层及室内土工实验成果,结合地形、地貌综合考虑,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第4.1.1条划分,拟建场地属于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5、场地土综合分析与评价 5.1、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记录原则及指标选用 5.1.1、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记录原则 (1)对沉积时代相似层位具备相似工程特性指标作为同一工程地质记录单元体。 (2)单元体中透镜体指标不参加记录。 (3)一方面对指标进行分析,初步记录后对过于离散(>μ+3σ)及有明显异常指标舍去,给出指标普通范畴值。 (4)标贯指标和重型动力触探指标以实验点击数为子样进行记录,记录指标为实测击数和经杆长修正后击数,标贯击数杆长修正参照《工程地质手册》进行(杆长不不大于21m时,修正系数为0.7m),重型动力触探杆长修正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附录B进行。 (5)静力触探指标各孔均依照各土层按深度统一进行加权平均,各层指标为穿透各土层力学指标,对过于离散指标不参加记录。 (6)对指标普通范畴值内指标进行记录,各项指标记录值普通提供范畴值、算术平均值、原则差、变异系数及记录频数,若子样4~5个,只提供范畴值、算术平均值及记录频数,若子样≤3个,只提供范畴值。 5.1.2、指标选用 由于本次勘察所取钻孔土样质量级别接近Ⅱ级,同步在土样运送过程中不可避免人为扰动,致使个别土样实验指标不同限度失真和产生一定离散,为此记录得出平均值应根据有关规范、规程规定和指标用途及重要性,剪切指标C、Φ按不利组合,分别取其最大(小)值和平均值,按下式对平均值修正后作为各指标原则值。其她指标均可以采用平均值。 公式如下: fk=rs˙fm rs=1±(1.704/√n +4.678/n2 )δ 式中:fk —岩土指标原则值; fm—岩土指标平均值; rs—记录修正系数; n—记录频数 δ—变异系数; ±—按不利组合取“+”号或“-”号。 5.2、室内土工实验及原位测试成果 各土层室内实验详见土工实验成果报告;其分层记录成果详见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登记表(附表3),静力触探指标详见静力触探成果图,标贯实验指标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抗见强度指标记录成果详见附表3,各层地基土不同压力下压缩模量记录成果详见附表3,在记录基本上绘制了各土层综合e-P曲线(见附表4),第④层砾砂变形模量可按70Mpa考虑。 5.3、天然地基土承载力评价 本次勘察各层地基土承载力特性值fak系依照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实验,并结合地区建筑经验综合拟定,其评价成果详见下表5.3.1 地基土承载力特性值一览表 表5.3.1 层号 岩 性 土工(kPa) 标贯(kPa) 静探法(kPa) 建议值(kPa) ① 杂填土 ②1 粉土 189 105 123 110 ②2 中砂 90 135 130 ③1 粉土 190 145 121 120 ③2 粉土 238 185 169 170 ④ 砾砂 126 242 200 ⑤1 粉土 264 255 260 ⑤2 粉土 260 325 280 ⑤3 粉质粘土 305 370 310 ⑥1 粉质粘土 315 472 350 ⑥2 粉质粘土 355 640 370 ⑦ 粉质粘土 322 350 ⑧ 粉质粘土 302 360 ⑨ 粉质粘土 334 380 ⑩ 粉质粘土 341 400 5.4、地基湿陷性评价 本次勘察依照所揭露地层及地下水位等资料,且基本底面位于地下水如下,且稳定地下水位较高,故拟建场地不用考虑湿陷性对建筑物影响。 5.5、抗剪强度记录及评价 依照本次勘察室内抗剪强度实验成果及该地区工程经验,对各层土抗剪强度指标进行了记录,详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登记表(附表3),并对各层土抗剪强度指标原则值进行了计算,综合地区经验,提出各层土抗剪强度指标计算原则值及建议原则值,见下表: 抗剪强度指标一览表 表5.5.1 层次 岩 性 计算原则值 建议原则值 ②1 粉土 Ck=7.9kPa; φk=10.8° Ck=8kPa; φk=10° ② 中砂 Ck=0.0kPa; φk=30° ③1 粉土 Ck=11.0kPa; φk=18.0° Ck=11kPa; φk=15° ③2 粉土 Ck=21.5kPa; φk=19.0° Ck=18kPa; φk=20° ④ 砾砂 Ck=0.0kPa; φk=40° ⑤1 粉土 Ck=17.0kPa; φk=13.5° Ck=20kPa; φk=15° 各层土抗剪强度指标建议原则值可按表5.5.1采用。 5.6、场地均匀性评价 依照本次勘察成果,拟建建筑物均处在同一地貌单元,但勘察深度范畴地基持力层第③1层-粉土,第一下卧层为第③2层-粉土,地基持力层及其下卧层分布不稳定,在10#孔位处杂填土深度达10.20m,依照《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8.2.4条,地基持力层底面坡度>10%,地基持力层及其下卧层在基本宽度方向上厚度差值>0.05b。故综合拟定拟建场地地基为不均匀地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