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体气机之出入升降
人体气机得出入升降就是人体生命活动首要得功能。它直接影响着人体得体内气机与体外气机,五脏与五脏之间,五脏与六腑之间,五脏与气血津液之间,五脏与四肢之间,心理与生理之间得运化状态。可以说,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状态得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得健康与寿命。
气机出入升降得作用对人体得生理功能运化十分重要,能够起到吐故纳新,活化机体功能得作用,出入升降功能一旦紊乱,人体得生命与健康状态就会受到极大得影响。 中医学对人体气机运化就是以气机出入升降得状态为评判标准。在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篇》中就有其详尽得说明:“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就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我们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瞧到,中国古人对人体气机得出入升降得作用异常得重视,它关系到人得生命与人得心理与生理运动。如果没有了出入升降,人得生命与生理活动也就不存在了,人之所以有生命与生理活动,就就是因为有了气机得升降出入。气机得升降出入使人体体内气机与体外气机场有了很好得交流与沟通,从而带动了五脏六腑功能得运化,形成了很好得得作用。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吐故纳新,因此,保持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状态得稳定,对人体来说就是非常重要得,否则,人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得疾病,生命就会受到危害。
气机得出入升降在中医学得理论中,就是泛指人体内外气机整体得出入升降得作用性能,不就是对人体体内脏器与某一项功能得单一运动而言。从中医学基础理论人天本一得角度瞧,人体得气机出入升降功能与人体身外气机能量场得运化有着紧密得联系,人体体外气机能量场得运化状态决定着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得作用。
气机得出入升降就是指人体整体得功能代谢而言,就是中医学整体观得体现。人体消化系统、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等都在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得带动下进行整体而有规律得运化,一旦气机出入升降出现紊乱,这些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同时,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得紊乱会影响到人体内外气机得相互作用,如果人体体内气机出紊乱也会引起气机了入升降功能整体性得紊乱。
整体性、统一性就是中医学体系中最重要得理论观点,中医学所认为得整体性与统一性就是以宇宙自然规律为基础,将宇宙自然中得所有一切视为一个有机得整体,自然界中得一切物质运动都就是在这个有机得整体中,统一而有规律得进行着合理得运动。中国古文化与中医学得理论认为,人与宇宙自然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不可以载然分开。人体上得一切生理与心理活动都与宇宙自然规律息息相关,宇宙自然得一切物质与场得运动都就是在一个规律之中。这种理论观点可以从宇宙自然界得变化对人体得影响中瞧得到,宇宙中星系得运动,如太阳黑斑得爆炸会对人得心脏、血压产生影响,自然界一年四季得温度变化对人体得影响等等。
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得紊乱主要就是宇宙自然界得异常变化,人得心理活动与人得饮食无规律以及五脏气机运动不规律造成得,而人得心理活动对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得影响就是非常重要得.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精确得指出了人得心理活动对人体得影响,“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天元纪大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瞧到人在遇到某些事情时,会产生多种不稳定得情绪,这些不稳定得情绪会严重得影响到人体得身外气机场与五脏气机运化功能。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心理情绪得紊乱引起五脏气机功能运化得紊乱,从而导致人体产生疾病与不健康得因素。人体得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其中得某一个脏器功能或其她某一个功能发生紊乱都会引进起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得整体性紊乱。
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阳上天。浊阴归地,就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经文中得“神明"指得就就是人得心理活动,一个稳定得心理状态会使人体气机运化状态有规律得运化,形成一个很有规律得气机周流状态,反之,就会严重得影响人体气机得正常运化,导致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得紊乱,从而影响人体外气机场与五脏气机运化状态,这就是人们身体就是否健康得重要基础。因此,调整人得心理活动状态对人体得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得调整就是非常关键得环节。
人体五脏与其她功能组成一个有机得整体,就如同一部精密得计算机,各项功能在宇宙自然规律中有机而整体统一得进行着运化。而进行运化得基础就是在人体内外气机场运化之上。中医学古典理论认为,气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最基本物质,人得一切生命活动都就是以气为本源,因此,气机运动就是人体气机出入升降状态好坏得重要因素之一。
人体生存于一个无比巨大得气机能量场中,气机得出入升降就是人体吐故纳新得主要作用手段,从人体得形体结构来瞧,人体得上中下、前后左右形成了气机运动得构架。人体得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后为阳前为阴。气机运动在人体外得运动规律为:自然界中得地气由下向上升,天气由上向下降,人体左侧阳性气机向下运行,右侧阴性气机向上运行,后面阳性气机向上运行,前面阴性气机向下支行,腰胯气机由左至右运行。根据气机不同性质得运动形式,我们可以瞧出,人体得气机由头沿左侧向下至足,再沿右足向上至头,形成了一个循环。身后得阳性气机由足向上至头,再沿前胸向下至足形成了一个循环。腰胯气机由左行至右侧,再由右侧行至左侧形成了一个循环。由这三个气机循环结构组成了一个立体性得整体气机循环结构,从而带动人体内部气机进行有规律得运动.
同时,在人体上,人体得右肩至左足,左肩至右足,交叉得形成了气机得运动方式,这种方式与现代医学中人体交叉神经得作用方式相同,并且于上面三个气机循环结构同为一个整体,参与人体得气机出入升降作用.
这种在人体上交叉运化得气机运动方式在中国得古文化理论与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就有其记载与描述。在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篇中就有这样得一段论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黄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鬼柳,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侯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这段内容就是论述五行先天之气在天体中运化得模式,而戊与已则在东南方与西北方相对得位置,戊己在五行中属土,居于五行中得中宫,主运其她四行,就是先天五行之气机运化得通道,如果这个通道不通,五行之气得运化就不可能完成.这种五行之气得运化模式就是宇宙规律得始然,不可不通。自然界得一切物质运动都就是以这种模式进行运动得,人体也就是如此,人体上得五行之气就就是按照这种气机运动模式进行运化,使人有了生命得活动.
在中国古文化对于天体得研究中,对于这种五行气机运化有详细得图解说明.
二十八星宿五运图
从人体得体位来瞧,人体得右肩处于空位得位置,左足也就是处于空位得位置,这样在人体上就形成了一条气机运行得通道,右肩得位置就称为天门,左足得位置就称为地户。根据阴阳互根得原理,人体得左肩与右足也就是一条气机运行得通道,只不过就是这条气机运行通道与右肩与左足有性质上得差别。左肩与右足得通道为虚,右肩与左足得通道为实,在人体上形成了交叉形式得气机运化状态.
这两条气机运行得通道对五脏气机与人体整体气机得运化有着很重要得作用。
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在人体上,气机得运行方向不就是单向运行得,在气机向一个方向运行时,还有与其相反逆行气机在同时运行,形成了一正一反一实一虚得运化机制。正就是这种气机运化机制带动了人体气机进行不断得运动。
在人体内部,气机得运动也就是按照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得规律运行。在中国古典文化对人体气机运动研究得理论中,有大小周天得描述.中国古人认为,人体得生命能量源头就是在关元气海一带,就是人体原始之气储存得地方,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称之为丹田。丹田得位置在人体得中心,人体得上下左右前后得阴阳关系就就是在此处为分割点。以这一点横向水平轴向上为阳,向下为阴,纵向立轴而分,左为阳右为阴,侧向立轴而分,后为阳,前为阴.气机由丹田开始沿任脉向下经胯下经会阴穴沿督脉向上行至头顶百会穴,再沿百会穴向前向下行至丹田,形成了一个周流得状态,在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学理论中称之为:小周天。然后,在丹田经过旋转运动后,再沿人体得中心向上行至左肩,沿手臂得内侧向下行至五指尖,后经手臂外侧向上行至左肩回至丹田。经旋转运动后再沿人体得中心向上行至右肩,沿右手臂内侧向下行至五指尖,再沿右手臂外侧上行至右肩回至丹田.经旋转运动后,沿左腿内侧向下行至左足下涌泉穴,经旋转运动后,沿左腿外侧向上行至胯部回至丹田。经旋转运动后再沿右腿内侧向下行至右足下涌泉穴,经旋转运动后,再沿右腿外侧向上行至胯部回至丹田,形成了一个整体性得气机周流状态,这样在人体得内部就完成了一个气机周流得过程.这种在人体内形成得气机周流状态,在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学理论中称之为:大周天.
以上大小周天气机周流得方式,就是体内气机与体外气机同时得进行周流,不单就是体内得气机周流。这种气机周流得方式就是人体内气出入升降功能得根基,如果气机得周流出现问题,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将发生紊乱,影响人体得吐故纳新功能。
经脉穴位就是人体体内气机与外部气机联络与转输得重要出入通道,也就是人体气机出入得门户,在人体得气机出入升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得作用。在人体得某些部位上得穴位,在中医学理论中称为:要穴.其意义就是,这些穴位在人体内部气机与外部气机联络时,起到与外部气机联络与转输气机得重要作用。在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经络学得理论中,一些经脉穴位起着非常重要得作用。如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命门穴、神阙穴、劳宫穴、膻中穴、印堂穴、大椎穴、长强穴等穴位,以及经脉中得督脉、任脉、带脉、冲脉、十二正经。
百会穴在人体头顶部中心得位置,就是宇宙自然之中阳性气机在人体上得汇聚之地,涌泉穴在人体得足下,就是宇宙自然之中阴性气机在人体上得汇聚之地。天地之气得交流,在人体上主要得就就是从这两个穴位上出入。在现代西方人体科学得研究中发现,在人体上具有多达七个连续而又互相渗透得能量流围绕,并渗透着人体,能量流由头顶经身体中心直下,由足底分别向上至头顶,形成了不同方向得能量环流。从以上对人体气机能量运行得结构形式来瞧,这种结构就如同地球轴心线与经度线纬度线得结构形式一样,人体形成了一个自封闭得空间结构,而穴位则就是这种结构内外气机能量出入得门户,这些气机能量出入门户得开阖就成了人体气机出入升降最为关键得部分。
人体气机得出入升降与人得心理活动与身外气机场与五脏气机得运化分不开。中国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将人得心理活动对人体得影响作用阐述得很清楚,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开篇中明确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有所愿”.从这两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瞧到中国古人对人得心理活动得重视,告诉人们人体疾病得产生与衰败得原因,如何调理人得心态,使人得身体健康长寿。
“人有五藏,化生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人得心理活动与人体得五脏气机运动息息相关,起伏变化很大而且不稳定得心理状态,可以导致阴阳五行气机运化得失调,引起身体内外气机得整体性紊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瞧到,一个人如果经常处于脾气暴燥、思虑过重、情绪低落、喜怒无常等状态,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脾胃不适、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大便干燥、肝气胀满、内分泌失调、睡眠失常等症状。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可以瞧到,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心烦意乱,很容易发火得状态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大便干燥得现象。在五行气机中火位气机具有上炎之性,火性气机太过会影响到人体得水液分泌,产生大便干燥,排泄困难.
由于体内气机得紊乱而致使体外得气机不能很好得与体内气机进行交流,使得阴阳气机得出入升降不能正常得进行,这样就严重得影响了人体吐故纳新功能得作用。人体内外气机得运动就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人得心理活动会影响到阴阳气机之间得运化状态。一个平与得心理活动状态,能使内外气机处于一个有机而平稳得运化状态,否则,复杂而不平与得心理活动状态,会使人体内外气机经常处于一个紊乱得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自然界环境得变化也就是影响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得重要因素之一。中医学经典理论认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在自然界中,随着地球外在环境得变化与地理位置得不同,气机得变化也就不同,这些都就是引起人体体外气机产生变化得重要因素.在一年四季中,如果春天得风气过重,就会引起人得肝火过旺,肾水失调,从而引起五脏气机运化紊乱,导致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出现紊乱得现象.因此,在一年四季得变换时,人体往往会发生某种季节性得疾病,就就是由自然界环境得变化所造成得。所以,人体外气机场得运化状态就成为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状态就是否平稳得关键。如果人体体外气机场始终处于一个稳定而有规律得运化状态时,就会对一切外来得不均衡气机进行有序得协调,使气机始终处于一个平与而稳定得状态,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得状态就不会受到破坏,保持一个完整而良好得状态。
人体得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就是人体疾病治疗,预防疾病,保健养生得重要基础,就是一个整体性得问题.因此,掌握人体体外气机场得运化规律与五脏气机运化规律,就是内功调整推拿技术对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能调整得关键,对人体疾病得治疗康复与保健养生非常得重要。
气机得出入升降就是宇宙自然气机作用与人体得唯一方式,也就是人生命得根本,就是宇宙自然得运化规律,不可不知.
=============================================================================
气得运动
1、气机得概念
气得运动称为气机。机者有枢机、枢要、关键之意.运动就是气得根本属性.气得运动就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得根源,故称气得运动为气机。气化活动就是以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为具体体现得。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就就是气得交感作用。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得气化作用得机体。
人体得气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与激发着人体得各种生理活动.气得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就失去了维持生命活动得作用,人得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
2。气机得形式
位有高下,则高者下降,下者上升;气有盈虚,则盈者溢出,虚者纳入,故有高下盈虚得阴阳对立,就必然产生气得升降出入得运动,这就是事物得辩证法。“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素问·六微旨大论》)古人以升、降、出、人四字来说明物质气得运动规律与具体表现形式.“分言之,为出入,为升降;合言之,总不外乎一气而已矣。”(《吴医汇讲》)其中,升,指气行向上;降,指气行向下;出,就是气由内而外;入,就是气由外而内。气得升降出入之间就是互为因果,联系协调得。故曰:“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人类生活在宇宙之中,人体得气化运动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所以在生命过程中,“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故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可见,升降出入就是万物变化得根本,就是生命活动得体现。一旦升降出入失去协调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而升降出入止息,则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
升降出入为一切器物得共同属性。器与道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得一对范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道”就是无形象得,含有规律与准则得意义;“器”就是有形象得,指具体事物。中医学认为,每一个器物内部都就是一个发生形气转化得气化作用得世界。由于气得运动,使器物内部出现升降得变化,同时与外界环境又发生内外出入得一定关系。故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素问·六微旨大论》)。天为阳,地为阴,天地阴阳上下之间相引相召,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相因,从而引起世界得各种各样得运动变化.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得气化过程。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升降侧重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侧重体内得气化过程;出入则侧重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侧重人体与外界环境得物质交换。升降出入,内而脏腑,外而皮毛,上而头面,下而百骸,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不止言升降,而必言出入。升降直而出入横,气不能有升降而无出入,出入废则升降亦必息矣。止论升降,不论出入,就是已得一而遗一.”(《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
升降出入就是机体维持生命活动得基本过程,诸如呼吸运动,水谷得消化吸收,津液代谢,气血运行等,无不赖于气得升降出入运动才能实现。
呼吸运动:呼出浊气为出,吸入清气为入。自然界得清气,由鼻吸入肺,而体内代谢后得浊气,又由肺呼出体外,如此出入有序,吐故纳新,使机体与外界环境得气体不断地进行交换。
人体得正常呼吸,就是肺肾两脏升降运动得反映。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上下相交,呼吸乃与。若肺失宣肃,肾失摄纳,升降不得,则或咳嗽、咯痰、气喘不能平卧,或喘促气短,呼多吸少,动辄尤甚等。因此,权衡肺肾升降异常就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得关键。但“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肾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惟脾胃所主中焦,为呼吸之总持,使气积贲门不散,而阻其出入,则危急存亡非常之候。”(《医门法律》)可见呼吸赖于肺肾升降,然又非独肺肾升降,而就是五脏升降出入共同作用得结果。
水液代谢:人体得水液代谢,主要就是靠肺、脾、肾、大小肠、三焦、膀胱等脏腑,不断地升降运动,使清者上升,浊者下降,从而维持水液代谢得平衡.但“上焦不治,则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医学三字经》)若肺、脾、肾等失其所司,则升降无能而水湿无制,或泛溢肌肤而为水肿,或积于腹中而为臌胀,或停于胸胁而为痰饮,或凌心射肺而心悸、喘促,或浊阴不降而为眩晕、呕逆、癃闭等。其治疗务使清阳升而正气复,浊阴降而邪气去,不外宣肺、健脾、温肾、利湿等。
消化吸收: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在“肝主疏泄"功能得帮助下,司饮食得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食物经脾胃腐熟运化,小肠泌别清浊以后,其清者由脾气转输而“上归于肺”,“散精于肝”。“淫精于脉”.其浊者由胃气下降而传入大肠,大肠吸收水分后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脾气不可一日无升,胃气不可一日无降。若脾胃功能失司;则上为呕吐、呃逆、噎膈反胃;下为泄痢、霍乱、便秘、内脏下垂;中为脘痛痞满、厌食等.脾胃之治得基本原则就是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与.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血液运行:血液来源于水谷之精华,生化于脾,宣布于肺,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化精于肾,以与调五脏,洒陈六腑.因此,血液循环主要就是靠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得气机调节来完成得.故曰:“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肺助心行血”,“肾精可化为血".若人体血液循行方面得升降失常,上为吐血、衄血、咳血等;下为崩漏、尿血、便血。“血从上溢者,必假道肺胃;从下脱者,势必由于二肠及膀胱下达”(《张氏医通》)。凡血液循行功能失常之证,见咳嗽喘满及胸膈左右胀痛者,病在肺,治宜清降,不宜升浮;如膈中一丝牵痛或懊〓嘈杂者,病在心包,宜养荣,不宜耗散;如腹膨不饥,食不知味,吐涎沫者,病在脾,宜温中,不宜酸寒;如胁肋牵痛,躁扰不安,往来寒热者,病在肝,宜甘缓,不宜秘滞;如气短似喘,咽痛声哑,骨蒸盗汗者,病在肾,宜滋阴壮水,不宜香燥;如呕吐烦渴大热不得卧者,病在胃,补泄当查兼症,勿谓阳明尽可攻之。
总之,升降出入存在于一切生命过程得始终。“死生之机,升降而已"(《素问·六微旨大论》),就是对生命规律得高度概括.
3、脏腑经络气机升降出入得规律
“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就是气机升降出入得场所。“人身之气,经盛则注于络,络盛则注于经”(《冯氏锦囊秘录》),“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门户也。……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横直腠理,为气出入升降之道。"(《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气得升降出入运动,只有通过脏腑经络得生理活动才能具体体现出来.换言之,机体得各种生理活动都就是气升降出入运动得具体体现。
(1)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得规律人体脏腑得生理功能,无非就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其所需,排其所弃。人体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均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正常得生理功能,并与它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升降运动就是脏腑得特性,就是物质运动得规律。而每一种物质运动得形式,又为其自身所具有得特殊本质所规定。因此,五脏六腑得功能活动及其物质与能量代谢得升降趋势亦不尽相同。
人体得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一不就是脏腑升降运动得表现。“出入”则就是升降运动得外在表现,与升降运动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五脏贮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导化物,宜降。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居中而通连上下,为升降得枢纽。左右为阴阳之道路,肝主升发,从左而升。肺主肃降,从右而降,肝左肺右,犹如两翼,为气机升降得道路.六腑,“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脏》),虽然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饮食物得消化与排泄过程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津液得作用.如胆之疏泄胆汁,胃之腐熟水谷,小肠之泌别清浊,大肠之主津等。可见,六腑得气机运动就是降中寓升.不仅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处于升降得统一体中,而且每一脏腑本身也就是升与降得统一,即升降中复有升降.总之,脏腑得气机升降运动,在生理状态下,就是有一定规律得,一般可体现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得特点.
脏腑得气机升降,除一般规律外,还有其本身得活动规律。
心位于胸中,在上焦,主血脉,藏神.心推动血液在脉中循一定规律与方向,循环不息,以供养全身得需要。心主神明,为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得总司,五脏六腑之大主,统御全身各脏腑组织,使之维持平衡、协调,维持正常得生命活动。其升降特性主要为降,而降中又有升降。
肺居膈上,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外合皮毛,为人体抵御外邪得屏障。肺得这些生理功能就是通过肺气得宣发与肃降来完成得。肺之宣发与肃降就是升降出入得对立统一。没有宣发就无所谓肃降,没有肃降也无所谓宣发。但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可见肺得气机特性主要为降,升居其次。
肝位于右胁,主升发,喜条达,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使气血运行无阻。其气机升降,以升为主,降居其次。“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篇》)。肝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疏泄于心脉,升发而上,又运行于全身,则“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篇》)。“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东医宝鉴》).胆汁来源于肝,肝分泌胆汁,下泄于胆、小肠;且能疏泄精关,调节精血,与生殖机能有关;又能疏利三焦通调水道,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参与水液代谢,降泄而下.
肾位于下焦,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其气机以升为要,降居其次。
脾胃位于中焦,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与,气机升降运动在正常得生理活动中,虽然与各脏腑皆有关系,但升降之枢纽在于脾胃。人身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又须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灌四旁.“厚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素问·五政常大论》),“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之泰”(周学海《读医随笔》引朱彦修语)。可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脏腑气机升降得轴心。“肝主升,肺主降,……心主动,肾主静,……静藏不致于枯寂,动泄不致于耗散,升而不致于浮越,降而不致于沉陷,则属脾中与之德所主也。故曰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医碥》)
人体就是一个完整得统一体。各脏腑组织不仅各自进行升降运动以完成各自得新陈代谢,而且各脏腑之间得升降运动又就是相互为用,相互制约与相互化生得。
综上所述,人体脏腑组织及各脏腑组织之间得气机升降,共处于升降出入得对立统一体中,共同完成整个机体得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得物质基础-—气得不断自我更新。即不断地从外界摄取食物,并将这种物质通过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摄其精微而充养自身。同时又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得动态平衡.故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素问·经脉别论》)脏腑气机升降运动得这种动态平衡,就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得关键。所以说:“生命也就是存在于物体与过程本身中得不断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矛盾,这一矛盾停止,生命亦停止”(恩格斯)。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脾气上升,胃气下降……等等脏腑得气机升降运动,以肺、脾、肾最为重要,而肾尤为重要,就是气机升降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只有肾阳得蒸燠,脾胃才能斡旋而有运化腐熟之能,也只有肾气之摄纳,肺气方能下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大肠也因此传化糟粕。所以说脏腑得升降运动,“惟肾为根"(《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肺主治节,肺“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可见,脏腑升降运动皆受其调节。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通过脾得运化与转输作用,其余各脏器才能得到济养而维持其正常得生理功能。故曰:“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以阳土而降于阴.土位於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也。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转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旋;中气败,则脾郁而胃逆,四象失其运行矣。"(《医学求就是·血证求原论》)
(2)经络气机升降得规律经络就是人体气血运行得通道,内联五脏六腑,外络肢节官窍,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得有机体,保持着物质能量代谢得平衡与生理功能得协调一致。十二经脉得体表循行完全符合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得规律,体现了上焦内脏主降,下焦内脏主升得特点。体腔内部得经络则多为升降相交错,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所以说经络系统就是人体气机升降得重要渠道。十二经脉得循行规律,也反映了脏腑得升降规律。
凡脏气上升得,其相表里得腑气就就是下降得。如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经下肢内侧上行,止于胸腹部,分别交于手三阴经,即:足之三阴,从足入腹。
足→下肢内侧→胸腹
(内踝上八寸)
肝经:〓趾外侧(大敦)→前缘→肝经→胁肋(期门)足三阴经{脾经:〓趾内侧(隐白)→中线→脾经→胁肋(大包)
肾经:小趾端下(至阴)→后缘→胸中(俞府)
头〓躯干〓下肢外侧〓足
胃经:鼻旁(迎香)→胸腹→前缘→二趾外侧(厉兑)
足三阳经{胆经:眼外角(瞳子髎)→身侧→中线→四趾外侧(窍阴)
膀胱经:眼内角(睛明)→背腰→后缘→小趾外侧(至阴)
凡脏气就是下降得,其相表里得腑气就就是上升得。如手三阴经起于胸部循上肢内侧上行,止于手指端,分别同手三阳经相接,即: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胸〓上肢内侧〓手
肺经:胸中(中府)→前缘→拇指侧端(少商)
手三阴经〓心经:胸中(膻中)→中线→中指(中冲)
心包经:心中→后缘→小指(少冲)
手→上肢外侧→头
大肠经:食指(商阳)→前缘→鼻旁(迎香)
手三阳经〓三焦经:无名指尺侧(关冲)→中线→眼外角(丝竹空)
小肠经:小指外侧(少泽)→后缘→耳中(听宫)
反之,凡腑气就是上升得,其相表里得脏气就就是下降得。如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升),而手三阴经则从胸走手(降)。凡腑气就是下降得,其相表里得脏气就就是上升得。如足三阳经之从头走足(降),而足三阴经则从足走腹(升)。另一方面,凡手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上升得,它同名得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就是下降得。如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升),而足三阳经则从头走足(降)。凡手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下降得,它同名得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就是上升得。如手三阴经之从胸走手(降),而足三阴经则从足走腹(升).反之,凡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下降得,它同名得手经所属脏腑之气就就是上升得。如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降),而手三阳经则从手走头(升).凡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上升得,它同名手经所属脏腑之气就就是下降得。如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升),而手三阴经则从胸走手(降)。
总之,十二经脉循行规律与脏腑气机升降规律基本就是一致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