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 人类基因与基因组
第一节、人类基因组构成
1、基因是遗传信息构造和功能单位。
2、基因组是是细胞内一套完整遗传信息总和,人类基因组包括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
单拷贝序列 串联重复序列
按DNA序列拷贝数不同,人类基因组 高度重复序列
反向重复序列
重复序列 短分散核元件
中度重复序列
长分散核元件
3、 多基因家族是指由某一祖先通过重复和所变异产生一组基因。
4、 假基因是基因组中存在一段与正常基因相似但不能表达DNA序列。
第二节 、人类基因构造与功能
1、 基因构造涉及:(1)蛋白质或功能RNA基因编码序列。(2)是表达这些构造基因所需要启动子、增强子等调控区序列。
2、 割裂基因:大多数真核细胞蛋白质编码基因是不持续编码序列,由非编码序列将编码序列隔开,形成割裂基因。
3、 基因重要由外显子、内含子、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终结子、隔离子构成。
4、 外显子大多为构造内编码序列,内含子则是非编码序列。
5、 每个内含子5端两个核苷酸都是GT,3端两个核苷酸都是AG,这种连接方式称为GT--AG法则。
6、 外显子数目等于内含子数目加1。
7、 启动子分为1类启动子(富含GC碱基对,调控rRNA基因编码)、2类启动子(具备TATA盒特性构造)、3类启动子(涉及A、B、C盒)。
第三节 、人类基因组多态性
1、 人类基因组DNA多态性有各种类型,涉及单核苷酸多态性、插入\缺失多态性、拷贝数多态性。
第二章 、基因突变
突变是指生物体在一定内外环境因素作用和影响下,遗传物质发生某些变化。基因突变即可发生在生殖细胞,也可发生在体细胞。
第一节 、基因突变类型
一、碱基置换:是指DNA分子多核苷酸链中某一碱基或碱基对被另碱基或碱基对置换、代替突变方式,普通又称点突变。涉及:
1、同义突变:替代发生后,虽然碱基构成发生变化,但新旧密码子具备完全相似编码意义。同义突变并不产生相应遗传学表观效应。
2、错义突变:替代发生后,编码某一氨基酸密码子变成了编码另一种氨基酸密码子,变化了多肽链中氨基酸种类构造序列构成。
3、无义突变:替代后,编码某一氨基酸密码子变成了不编码任何氨基酸终结密码子,引起多肽链提前终结。
4、终结密码子突变:DNA分子中某一终结密码子发生单个碱基替代后,变成了具备氨基酸编码功能遗传密码子,导致多肽链合成非正常继续进行。
二、移码突变:是指DNA多核苷酸链中插入或缺失一种或各种碱基对,导致DNA读码序列发生移动,变化密码子编码意义。
三、整码突变:基因组DNA多核苷酸链密码子之间插入或缺失三或三倍数个碱基,导致多肽链中增长或减少一种或各种氨基酸。
四、片段突变:涉及缺失、重复、重组、重排。
五、动态突变:是指在DNA分子中,短串联重复序列,特别是三核甘酸重复序列重复次数可随着世代传递而逐代增长,这种增长达到一定限度后会产生突变效应,从而引起某些疾病。如脆性X染色体,Huntington病。
第二节 、基因突变诱发因素及作用机制
基因突变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自发突变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突变。诱发突变则是指在人为干涉状况下导致基因突变。
一、物理因素:1、紫外线:作用于细胞内DNA,导致其构造发生变化,重要体现为DNA序列中相邻嘧啶类碱基结合形成嘧啶二聚体。2:核辐射:引起染色体或DNA断裂性损伤,断裂后染色体或DNA序列片段发生重排。
二、化学因素
三、生物因素
第三节 、基因突变特性及生物学效应
基因普通特性:多向性、重复性、可逆性、随机性、稀有性、有害性和有利性、重演性。
基因生物学效应:导致蛋白质编码区功能异常和基因调控区功能异常。
第四节 、DNA损伤修复
一、紫外线引起DNA损伤修复
1、光复活修复
2、切除修复
3、重组修复
二、电离辐射引起DNA修复
1、超快修复
2、迅速修复
3、慢速修复
DNA复制特点:半保存、半不持续、双向多复制起点和终结点。
第三章 、人类染色体
第一节 、染色质
1、染色质是间期细胞核内,其重要成分是DNA和组蛋白,尚有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线性复合构造,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2、常染色质:普通位于间期细胞核中心,螺旋化限度低,呈松散状,染色较浅而均匀,具备转录活性。
3、异染色质:普通分布在核膜内层周缘和核仁周边,螺旋化限度高,不活跃。可分为兼性异染色质和构造异染色质。
4、X染色质失活假说(Lyon假说):(1)正常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但只有一条有活性。
(2)在胚胎初期,一条失活。(3)失活染色体是随机。(4)生殖细胞形成时,失活染色体可得到恢复。
5、X染色质数目比X染色体数目少1,正常男性无X染色质。例如:一种女性核型是48,XXXX,在她间期细胞核中可见到3个X染色质,47,XXX,可见到2个。
6、Y染色质数目与Y染色体数目相等。例如:核型为47,XYY个体,细胞核中有2个Y染色质。
第二节 、染色体
1、依照着丝粒位置可将人类染色体分为:(1)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或接近染色体中央。(2)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置位于染色体纵轴1\2--5\8,分为长短相近两个臂。(3)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接近一端,位于染色体纵轴7\8至末端之间,此类染色体短臂较短。
2、3种DNA核心序列(填空题):(1)自主复制DNA序列(2)着丝粒DNA序列(3)端粒DNA序列
3、Y染色体存在对睾丸支持细胞分化是必要。由于该染色体上携带有男性性别决定因核心基因---睾丸决定因子(TDF),它决定着胚胎发育过程中性腺原基细胞分化方向。
第三节、人类染色体核型
1、核型:将一种体细胞中所有染色体按其大小和形态特性,依次排列而成图像称为核型。
2、核型分析:是将待测细胞染色体进行技术、配对、分组、并分析形态特性过程。
3、人类染色体按照大小和着丝粒,位置分为A、B、C、D、E、F、G7个组,,从大到小依次排列,A组最大,G组最小。X染色体位于C组,Y染色体位于G组。(详情见P35表格)
4、G显带核型分析已成为当前临床常规应用染色体病诊断手段之一。
5、ISCN: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国际体制
6、描述特定带时须写明4个内容:(1)染色体序号:(2)臂符号:(3)区符号:
(4)带符号。例如:1q21:第1号染色体,长臂,2区,1带。
7、 核型分析惯用符号和术语:der:衍生染色体;i:等臂染色体;inv:倒位;p:短臂
q:长臂;ter:末端;del:缺失;dic:双着丝粒;ins:插入;rob:罗伯逊易位
8、人类染色体多态性:在正常健康人群中,存在着各种染色体微小变异,涉及构造、带纹宽度和着色强度等。这种恒定而微小变异是按照孟德尔方式遗传,普通没有明显表型效应或病理学意义,称为染色体多态性。可分为(1)随体区变异(2)次缢痕变异(3)Y染色体变异。
第四章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重点)
常染色体病 双雌受精
双雄受精
染色体病 整倍性变化 核内复制
核内有丝分裂
第四章 性染色体病
染色体数目畸变
超二倍体
染色体畸变
非整倍性变化 亚二倍体
染色体构造畸变
嵌合体
一、染色体畸变
(一)、染色体数目畸变
1、整倍性变化:细胞染色体在二倍体(2n)基本上,以单倍数(n)为基数,成倍地增
加或减少。
(1)、双雌受精:一种正常精子与一种异常二倍体(2n)卵细胞受精,形成两种3倍体
卵(3n);69,XXX;69,XXY。
(2)、双雄受精:两个正常精子同步与一种正常卵细胞受精,形成3倍体受精卵。69,XXY
69,XYY。
(3)、核内复制:细胞有丝分裂时,DNA复制两次,细胞只分裂一次,形成子细胞染色
体数目加倍,形成四倍体。
(4)、核内有丝分裂: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进行一次复制,但核膜没破裂,形成四倍体。
2、非整倍性变化:细胞染色体在二倍体(2n)基本上增长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所形成
细胞或个体称为非整倍体或异倍体。
(1)、超二倍体(2n+1):在二倍体(2n)基本上增长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则构成超二倍体。
超二倍体重要是三体型。
(2)、亚二倍体(2n-1):在二倍体(2n)基本上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则构成亚二倍体。
亚二倍体重要是单体型。
(3)、嵌合体:在人类中,有个体内同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核型不同细胞系。
PS、假二倍体(2n+1-1):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涉及2条及以上染色体,有染色体
增长,有染色体减少,增长和减少数目相等,细胞染色体数目仍与二倍体同样,
但其染色体构成已不是正常二倍体,称为假二倍体。
3、非整倍性变化机制:涉及染色体不分离和染色体丢失
(1)、染色体不分离:是指在细胞分裂中后期,两条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不能正常
分开二同步进入某一子细胞,导致该子细胞增多一条染色体或减少一条现象,染色
体不分离可发生在配子形成中减数分裂,或受精卵卵裂有丝分裂过程中。受精卵卵
裂初期发生染色体不分离,可导致嵌合体浮现。
(2)、染色体丢失: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移动过程中,某一染色体未能与其她染色体一起
移动而进入子细胞,滞留在细胞质中而丢失。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将导致子细胞缺失一
条染色体,形成单体型,发生在受精卵卵裂中,将形成嵌合体。
(二)、染色体构造畸变
1、缺失:染色体某些片段丢失称为末端缺失和中间缺失。
(1)、末端缺失:染色体一条臂断裂。无着丝粒片段丢失。例如:1q21断裂后,断点至
长臂末端某些丢失,简式描述为:46,XX,del(1)(q21)
(2)、中间缺失:是指一条染色体一条臂上发生两次断裂形成三个片段,两断点之间
片段丢失。例如:3q21和3q25发生断裂,中间片段3q21---3q25丢失,简式描述为:
46,XX,del(3)(q21q25)
2、倒位:一条染色体发生两次断裂,两断点之间片段旋转180`后重接,称为倒位。倒位
分为臂内倒位和臂间倒位。
(1)、臂内倒位:两次断裂发生在一条染色体同一条臂上,中间片段旋转重接所行成
倒位。例如:1p22和1p34同步发生断裂,断点片段1p22--1p34发生倒位连接,简
式描述为:46,XX,inv(1)(p22p34)
(2)、臂间倒位:两次断裂分别发生在一条染色体长臂和短臂上,中间具有着丝粒片断
旋转形成倒位。
3、易位:染色体位置发生变化称为易位。涉及单向易位,互相易位,罗伯逊易位。最重要
是罗伯逊易位。
罗伯逊易位:是指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间(D\D,D\G,G\G)发生一种涉及整条长
臂或短臂互相易位形式。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着丝粒处或附近断裂
后重新形成两条衍生染色体i,一条由两者长臂构成,另一条由两者短
臂构成。这种易位又称为着丝粒融合。
4、环状染色体
5、等臂染色体
二、染色体病
(一)、常染色体病
1、特点:先天性多发畸形: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皮纹异常。
2、概念:是由于常染色体数目或构造畸变而引起疾病。
3、重要疾病:
21三体综合症:Down综合症;G1综合症。新生儿发病率为1\800,男性多于女性,
比较常用。婴儿发病风险随妈妈年龄增长而升高。
临床特性:眼:眼裂细,向上外倾斜,眼间距宽,常有斜视;耳:耳小,低耳位;
口:嘴小唇厚,舌大,常外伸,呈伸舌样痴呆;鼻:鼻梁扁平;通贯掌,
小指只有一条横褶纹;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甲状功能低下,免疫力低;
智力障碍。
遗传分型:
游离型:约占97%,核型为47,XX(XY),+21。发生因素:父母生殖
细胞形成减数分裂过程中21号染色体发生了不分离,形成含2条21
号染色体配子(n+21),与正常配子受精形成21三体受精卵。
易位型: 该种类型21三体综合症患者具备一条第21号染色体与D组或G组染
色体发生罗伯逊易位形成衍生染色体。易位型若是同源21染色体罗氏
易位,则不能有后裔。
嵌合型:核型为46,XX(XY)/47,XX(XY),+21;产生因素:受精卵在第一次有
丝分裂后某一次分裂过程中,21号染色体发生了不分离或21号染色体
丢失,形成45/47/46三种细胞系嵌合体,但由于45这种细胞不能存活,
最后形成47/46嵌合体。
21综合症发病基因重要是21q22.1
(二) 、性染色体病(临床体现,核型,产生因素)
特点:1、性腺发育不全或两性畸形;2、智力稍差或智力低下;
重要疾病:
1、Klinefelter综合症:即克氏征,在男性中为1/800,男性不育个体约有1/10为该
病患者
临床体现:睾丸发育异常,如睾丸小而质硬或隐睾;不能产生精子;第二性征发
育不良;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原发小睾症;
核型及产生因素:患者中有80%--90%(游离型)核型为47,XXY。产生因素:
双亲之一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性染色体不分离,形成XX
或XY配子与正常配子受精所致。10%--15%为嵌合型,常用有46,
XY/47,XXY,或46,XY/48,XXXY。
2、Turners综合症:即特纳综合症、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症,女婴发病率1/5000
自然流产胚胎高达7.5%,占原发性闭经1/3.
临床体现:患者表型为女性,身材矮小,,后发迹低,盾状胸,原发性闭经,第二
性征发育不良,外生殖器幼稚。
核型及产生因素:55%(游离型)为45,X;产生因素:双亲生殖细胞形成过程
中性染色体不分离,形成无X配子;嵌合型,46,XX/45,X;产生
因素涉及受精卵初期卵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和X染色体丢失。
3、XYY综合症:患病男性表型正常,身材高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可生育,后裔
大多正常,该病患者易冲动,兴奋,自我克制能力较差。
核型及产生因素:大多为47,XYY;产生因素:爸爸精子形成过程
中第二次减数分裂时,Y染色体不分离,形成YY精子与正常卵细
胞受精所致。
4、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即Martin--Bell综合症;Xq27.3为脆性部位。,重要为男性发病,发病率为1/1500--1/1000,女性为携带者:46,XfraX
临床体现:四大一低:头大,耳大,下颌大,睾丸大,智力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