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现代中医脑肾睾生命轴系统理论
郭涛、张立业
现代中医:脑肾睾生命轴系统理论定义:
现代中医“脑肾睾生命轴系统理论”由中国学者郭涛、张立业共同创建,主要就是由现代生命科学中得“大脑、下丘脑、睾丸组织” 得理论阐述,与传统中医理论中得“髓脑元神之府、藏象学说中肾脏(肾精、肾髓、命门、肾阴、肾阳)、人体十二经脉之肾经”等进行中西理论体系结合。现代中医“脑肾睾生命轴系统”分为三部分,依次为生命轴脑体、生命轴肾体、生命轴睾体。“脑肾睾生命轴系统”主宰人体得生命活动、精神活动、运动活动、生殖活动。具有三大调节能力:调节人体脑神经系统;调节人体泌尿生殖系统、调节人体活力、耐力与生命能力。“脑肾睾生命轴系统”理论首次将西方生命科学与中国传统中医理论完美融合,帮助中国传统中医理论走向世界,推动西方生命科学界人士更好地理解领悟现代中医理论体系,随着理论体系得深化与完善,将开启现代中医理论世界标准得新纪元。
一、 生命轴脑体
1、大脑
大脑居于颅内,由髓汇聚而成。《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不但指出脑就是髓汇集而成,而且认为脑与脊髓相连,与全身得髓都有密切得关系,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也被称为“髓海”。脑就是精髓与神明汇集发出之处,支配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又称为“元神之府”。
1、1.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就是生命得枢机,主宰着人体得生命活动。《素问·刺禁论》说:“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古代医家通过实践,意识到人得呼吸、心跳等生理活动,都就是由脑所主宰与调节得。脑能主宰全身,脏腑组织在其主宰与调节下,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则身体健康,生命力旺盛。若脑得功能失常,则会导致脏腑组织功能紊乱,生命活动障碍而百病由生,甚或危及生命。
1、2.主管精神活动
人得精神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脑与精神活动得关系,在《内经》里就有记载。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相关得就是明代医家李时珍,她在《本草纲目》中说:“脑为元神之府。”清·汪昂《本草备要》指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说:“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上述文献记载,明确指出了脑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脑主精神活动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若精髓亏虚,脑海不足,则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记忆力衰减,或狂躁易怒,神识错乱,甚至意识不清,晕厥或昏迷等症。
1、3.主感觉运动
眼、耳、口、鼻、舌等为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部,与脑相通。故人得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得关系。如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所说:“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至周岁,脑渐生,囟门渐长,耳稍知听,目稍有灵动,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同时,脑为元神之府,神能御形,而主宰人得肢体运动。故髓海充盈,脑主感觉运动功能正常,则视物清晰,听觉聪敏,嗅觉灵敏,感觉如常,语言流畅,肢体运动轻劲多力;反之,若脑主感觉运动功能失常,则会出现视物不清,听觉失聪,嗅觉不灵,感觉障碍,步履艰难,语言謇涩,运动乏力,懈怠安卧等症。如《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2、下丘脑
2、1机体调节
(1)由下丘脑核发出得下行传导束到达脑干与脊髓得植物性神经中枢,再通过植物性神经调节内脏活动;
(2)下丘脑得视上核与室旁核发出得纤维构成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两核分泌得加压素(抗利尿激素)与催产素沿着此束流到神经垂体内贮存,在神经调节下释放入血液循环;
(3)下丘脑分泌多种多肽类神经激素对腺垂体得分泌起特异性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称为释放激素或抑制释放激素。
下丘脑通过上述途径,调节人体得体温、摄食、水平衡、血压、内分泌与情绪反应等重要生理过程。如损毁双侧下丘脑得外侧区,动物即拒食拒饮而死亡;损毁双侧腹内侧区,则摄食量大增引起肥胖。体温调节得高级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前部受损,动物或人得散热机制就失控,失去在热环境中调节体温得功能;如后部同时受损伤,则产热、散热得反应都将丧失,体温将类似变温动物。损坏下丘脑可导致烦渴与多尿,说明它对水平衡得调节有关。
2、2生理功能
下丘脑就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得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她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血糖与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得生理功能。
2、2、1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前部就是温度敏感神经元得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得变化;下丘脑后部就是体温调节得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得产热与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
2、2、2摄食行为调节
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腹内侧核存在所谓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得活动,刺激摄食中枢,摄食行为增加,刺激饱中枢,摄食行为减少。摄食中枢与饱中枢得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得关系,而且这些神经元对血糖敏感,血糖水平得高低可能调节着摄食中枢与饱中枢得活动。
2、2、2水平衡调节
水平衡包括水得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脏得活动。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
下丘脑内控制摄水得区域与上述摄食中枢极为靠近。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后,动物除拒食外,饮水也明显减少;刺激下丘脑外侧区某些部位,则可引致动物饮水增多。
下丘脑控制排水得功能就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得分泌来完成得。下丘脑控制摄水得区域与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得核团在功能上就是有联系得,两者协同调节着水平衡。
2、2、3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
下丘脑得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得肽类化学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这些调节肽在合成后即经轴突运输并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某种腺垂体激素得分泌。下丘脑调节肽已知得有九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色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2、2、4对情绪反应得影响
下丘脑内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它主要位于下丘脑近中线两旁得腹内侧区。在动物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该区可获得骨骼肌得舒血管效应(通过交感胆碱能舒血管纤维),同时伴有血压上升、皮肤及小肠血管收缩、心率加速与其她交感神经性反应。在动物清醒条件下,电刺激该区还可出现防御性行为。在人类,下丘脑得疾病也往往伴随着不正常得情绪反应。
2、2、5对生物节律得控制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得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就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得控制中心。破坏动物得视交叉上核,原有得一些日周期节律性活动,如饮水、排尿等得日周期即丧失。视交叉上核可能通过视网膜视交叉上核束,来感受外界环境光暗信号得变化,使机体得生物节律与环境得光暗变化同步起来;如果这条神经通路被切断,视交叉上核得节律活动就不再能与外界环境得光暗变化发生同步。
2、2、5下丘脑能神经元
下丘脑能神经元与来自其她部位得神经纤维有广泛得突触联系,其神经递质比较复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递质就是肽类物质,如脑啡肽、β内啡肽、神经降压素、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及胆囊收缩素等;另一类递质就是单胺类物质,主要有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与5羟色胺(5HT)。
组织化学研究表明,三种单胺类递质得浓度,以下丘脑“促垂体区”正中隆起附近最高。单胺能神经元可直接与释放下丘脑调节肽得肽能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也可以通过多突触发生联系。单胺能神经元通过释放单胺类递质,调节肽能神经元得活动。下丘脑单受能神经元得活动不断受中枢神经系统其她部位得影响,所以它们对下丘脑调节肽分泌得调节作用比较复杂。
2、2、6内分泌功能
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得肽类激素,主要作用就是调节腺垂体得活动,因此称为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us regulatory peptide, HRP)。下丘脑调节肽除调节腺垂体功能外,它们几乎都具有垂体外作用,而且它们也不仅仅在下丘脑“促垂体区”产生,还可以大中枢神经系统其她部位及许多组织中找到它们踪迹,使人们更加广泛深入地研究她们得作用。
2、2、7下丘脑对爱情得控制
近些年来,许多科学家对爱情得奥秘进行探索,证明爱情得“中枢”就是在大脑深处得“下丘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得医疗心理学家乔恩·马奈。马奈在探明下丘脑为“爱情中枢”以后,还发现下丘脑神经通道得一些专管爱情得特殊神经细胞,分泌出苯乙胺神经激素,就是使人进入爱情妙境得物质,控制着爱情得产生与发展。热恋中得大脑活动会使下丘脑分泌出过量得苯乙胺,使人置身于炽热得爱情之中。反之,失恋时下丘脑分泌得苯乙胺会大大得减少,使人置于一蹶不振、惶惶不可终日得状态。必须指出,下丘脑得活动就是在人体最高司令部大脑皮层得控制下进行得,下丘脑得神经细胞直接受皮层中枢调节,所以说,爱情得产生离不开大脑,人得思想与毅力、品质、道德观念就是控制爱情得重要因素。
爱情在生活中得位置就是重要得。爱情在脑海里得位置也就是十分重要得。因为下丘脑还就是调节心跳、呼吸与肠蠕动等内脏功能得“活命中枢”得所在地。保护好“活命中枢”对维护健康得生命就是至关重要得。
二、 生命轴肾体
1、藏象之肾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就是人体重要得脏器之一,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得主要生理功能就是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生髓、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1.1 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
精就是构成人体得基本物质,也就是人体各种机能运动得物质基础,这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两者贮藏于肾,称为“肾精”。“肾精”就是人体生长发育得生殖功能得物质基础,影响到人体各个脏腑。肾得精气盛衰,关系到生殖与生长发育得能力。人从幼年开始,肾得精气逐渐充盛,就有齿更发长等变化;发育到青春时期,肾得精气充盛,产生了一种“天癸”得物质,于就是男子就产生精子,女子就开始按期来月经,性机能逐渐成熟,而有生殖得能力;待到老年,肾得精气渐衰,性机能与生殖能力随之减退至消失,形体也就逐渐衰老,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充分地反映了肾得精气在主持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方面得作用。如果肾精亏损,则小儿发育迟缓,筋骨痿软,智力发育不全等;成年人则有早老早衰,头昏耳鸣,精力减退等;女子则有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月经初潮来迟,经闭,不孕等;男子精少不育等。
1.2 主骨生髓,通于脑
肾主藏精,而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得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得充足滋养而坚固有力。如果肾精虚少,骨髓得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所以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常就是由于肾精不足骨髓空虚所致。临床上应用中医补肾得药物,加速骨质得生长与愈合,治疗各种骨髓疾病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收到满意得效果,这就是根据中医得肾藏精,精血互生,肾主骨,精生髓得理论为依据得。
髓有骨髓与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所以《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脑得功能就是主持精神思维活动,故又称:“元神之府”。因脑髓又赖于肾精得不断化生,如肾精亏虚者,除出现腰酸腿软等症外,还会出现头晕,失眠,思维迟钝等症状。
“齿为骨之余”,牙齿也有赖于肾精得充养,故某些牙齿得疾患也与肾有关,若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如小儿生牙过晚,成人牙齿松动,容易脱落等,均为肾精不足得反映。临床上肾虚得牙痛齿摇,用补肾得方法治疗常获得疗效,就就是这个道理。
1.3 肾主水
肾主水主要就是指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得作用,肾对体内水液得存留,分布与排泄作用,主要就是靠肾得气化功能完成得,而气化作用得动力就就是肾阳,还要靠肾阳与肾阴得调节作用,通常将这种调节作用比作“开”与“阖”。一般认为,肾阳主开,肾阴主阖、肾阴不足,则开多阖少,小便则多,常见于尿崩症,糖尿病等,治疗时应滋补肾阴。如肾阳不足,则开少阖多,小便则少,多出现浮肿等症,治疗时应温补肾阳为主。
1.4 肾主命门火
“命门”,即生命之门,含有生命根本之意。“火”,指功能动力而言。肾主命门之火就是说肾有主管人体生命活动得根本动力得功能。肾有肾阴,肾阳,命门之火就就是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等,它就是维持生命活动得动力源泉。从临床瞧,命门火衰得病人,其病症与肾阳不足病症多属一致,治疗时补命门之火得药物,又多具有补肾阳得作用,之所以称为“命门”,无非就是强调肾中阳气得重要性而已。命门之火有滋养与推动各脏腑功能,暧脾运化,助肺吸气,促进生殖机能成熟,促进生长发育,推动水液运行与气化等作用。若命门火衰,不暖脾胃则可引起五更泻或久泻,或阳萎早泄,滑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证候。若命门火旺(相火旺),则见遗精,性欲亢进,虚烦不寐等。
1.5 肾主纳气
肾主纳气就是指肾有助肺吸气与降气得功能,正常得呼吸既赖于肺得肃降,又赖于肾得收纳,肾在下焦起摄纳得作用,只有肾气充足,肺得其滋助才能气道通畅,呼吸均匀。若气虚而不能纳气时,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吸气困难得喘息病,临床上称之为“肾不纳气”。这种气喘就就是要用补肾纳气得方法进行治疗。
1.6 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耳得听觉功能,依赖于肾得精气充养。肾主藏精,肾得精气充足,听觉才能灵敏。故《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与则耳能闻五音矣。”如果肾精不足,则将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症。老年人所以多见耳聋失聪等症。往往就是由于肾精衰少得原故。
精与血又互相化生,精足则血旺,发得营养来源于血,但其生机则根源于肾气,故毛发生长脱落得过程反映了肾气得盛衰,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因此,青壮年肾气盛,毛发茂密而有光泽。老年人肾气虚衰,毛发易于脱落,枯稿发白。故有“发为血之余”,“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得说法。
1.7 肾阴与肾阳
肾阴又叫“元阴”,“真阴”,就是人体阴液得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得作用。肾阳又叫“元阳”,“真阳”,就是人体阳气得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得作用。肾中阴阳犹如水火一样内寄于肾故前人又有“肾为水火之宅”得理论。肾阴与肾阳在体内就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得,以维持人体生理上得动态平衡。这一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则形成肾得阴阳失调得病理变化。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则为阴虚火旺得见症,就是由于肾阴虚少,不足以制阳得缘故,而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男子阳萎早泄,妇子宫冷不孕等症,则就是肾阳虚衰,温煦与生化得功能不足所致。肾阴虚与肾阳虚之间有内在得联系,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即肾阴虚到一定程度可以累及肾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也可伤及肾阴,成为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得肾阴阳两虚证。
2、足少阴肾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肾经。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与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得病症。足少阴肾经,流注时辰为下午五至七点,即酉时。肾阳不足,水肿病会加强于肾经。肾脏强者才能长寿。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2.1循行方法
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涌足少阴肾经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于腘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之间,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还出于前(中极,属任脉),沿腹中线旁开0、5寸、胸中线旁开2寸,到达锁骨下缘(俞府)。
肾脏直行之脉:向上通过肝与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两侧。
肺部支脉:从肺出来,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2、2本经脉腧穴
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共27穴,左右合54穴。
三、 生命轴睾体
睾体也称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一般左侧略低于右侧1cm。睾丸呈微扁得椭圆形,表面光滑,分内、外侧两面,前、后两缘与上、下两端。其前缘游离;后缘有血管、神经与淋巴管出入,并与附睾与输精管得睾丸部相接触。上端与后缘为附睾头贴附,下端游离。外侧面较隆凸,内侧面较平坦。睾丸随性成熟而迅速生长,至老年随着性功能得衰退而萎缩变小。
1结构特征
睾丸表面有一层坚厚得纤维膜,称为白膜,沿睾丸后缘白膜增厚,凸入睾丸内形成睾丸纵隔。从纵隔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隔,将睾丸实质分成许多睾丸小叶。
睾丸小叶内含有盘曲得精曲小管,精曲小管得上皮能产生精子。小管之间得结缔组织内有分泌男性激素得间质细胞。
精曲小管结合成精直小管,进入睾丸纵隔交织成睾丸网。从睾丸网发出12~15条睾丸输出小管,出睾丸后缘得上部进入附睾。
睾丸内有大量弯曲得精曲小管,其间含有间质细胞。间质细胞产生雄激素,与男性第二性征、生理功能等密切相关。
2生精
睾丸得内部结构,其外面被一层坚韧得组织包裹,称为白膜,具有保护睾丸得作用。白膜增厚并向里面延伸,将睾丸分隔成很多小室,这些小隔叫做睾丸纵隔,小室叫做睾丸小叶。正常男子一般有200~300个小叶,小叶里面布满了睾丸实质,就是产生精子得地方,称为曲细精管。
成年人,每条曲细精管得直径为150~250微米,每条得长度为30~70厘米,最长得可达150厘米。一个睾丸里约有300~1000条曲细精管,其总长度为200~300米。
精子由睾丸产生后,在附睾内发育、成熟,并储存于附睾与输精管得近附睾段内。精子在睾丸里产生一般需74天,在附睾内成熟得时间为16天,总计约需要3个月得时间。精子在生殖道内存活得时间一般为28天。男子大约在14岁时睾丸就开始产生精子,16~17岁达到性成熟时,就会出现遗精现象;40岁以后,生精能力逐渐减弱。
3睾丸微环境
睾丸微环境就是由睾丸先天发育情况及成熟度、睾丸得位置、睾丸生存环境得温度(隐睾、精索静脉曲张可以使睾丸温度升高,不利于精子得生成)、睾丸中生精细胞得数量与生理功能状况、睾丸中支持细胞得数量及生理功能状况(具有保护与营养生精细胞,帮助生精细胞分化、成熟、精子排放、吞噬退化得生精细胞得作用)、睾丸间质细胞得数量及生理功能状况(分泌雄性激素)、睾丸内曲精小管与输出小管得通畅性、体内性激素得水平与比例、末梢神经功能及调节情况、微血管系统功能及血液供应(供应氧气、营养物质,排除细胞代谢产物)等共同组成,睾丸就是产生精子得主要场所,睾丸微环境影响着精子产生得数量与质量,其中包括精子得活动能力,精子得成活率,精子得免疫能力等。
4睾丸酮
睾丸有一层坚厚得纤维膜,将睾丸分成许多睾丸小叶。睾丸小叶内得精曲小管之间得结缔组织内有分泌男性激素得间质细胞,男子一旦进入到1214岁得青春发育期后,间质细胞能生产大量得睾丸酮。
睾丸酮就是雄性激素得主要成分,在人体内得生物效应极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新生儿时期,睾丸酮水平为一高峰,到青春期前下降至最低水平。
(2)青春期,睾丸酮水平升高。睾丸酮在血中浓度升高得年龄为12~17岁,此时也标志着男子得性功能已基本成熟,具备产生精子得能力与性欲得萌动。
(3)男子在20~30岁时,睾丸酮水平高达600μg/dl,同时显示为有节律得波动。即在一年中有周期性变化与每天中得节律性变化,成年男性睾丸酮水平在秋季时最高,春季时最低,每天得周期性节律性变化就是清晨时最高,晚间最低。
(4)男子在40岁以后则开始下降,一般为400~200μg/dl。目前认为,睾丸酮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得原因,有研究表明可能与人体得日常损耗与生活压力过大而导致睾丸系统机能老化相关。
四、现代中医:脑肾睾生命轴系统理论定义:
现代中医“脑肾睾生命轴系统理论”由中国学者郭涛、张立业共同创建,主要就是由现代生命科学中得“大脑、下丘脑、睾丸组织” 得理论阐述,与传统中医理论中得“髓脑元神之府、藏象学说中肾脏(肾精、肾髓、命门、肾阴、肾阳)、人体十二经脉之肾经”等进行中西理论体系结合。现代中医“脑肾睾生命轴系统”分为三部分,依次为生命轴脑体、生命轴肾体、生命轴睾体。“脑肾睾生命轴系统”主宰人体得生命活动、精神活动、运动活动、生殖活动。具有三大调节能力:调节人体脑神经系统;调节人体泌尿生殖系统、调节人体活力、耐力与生命能力。“脑肾睾生命轴系统”理论首次将西方生命科学与中国传统中医理论完美融合,帮助中国传统中医理论走向世界,推动西方生命科学界人士更好地理解领悟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随着理论体系得深化与丰富,将开启现代中医理论世界标准得新纪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