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朝此前: 没有形成完整人才选拔制度。 在两汉时期: 察举制度是这一时期人才选举制度。这是一种“乡举里选”产生,经地方长官确认并定期向朝庭荐举人才制度。所荐举人才分为三科(三类):贤良方正、孝廉秀才、博士弟子。这些人才被荐举到朝庭后,前两科或经皇帝策问后择优录取、或竟不问而即任用;后一科则要进入太学继续深造。汉代察举制度在开始时比较注重被荐举者在本地公众中形象和口碑,还比较合理和公正,但到东汉后来,由于地方上豪强势力发展,各地人物品评臧否渐由这些豪强垄断,乡举里选也被她们所把持,徒具了形式。 在三国前期: 曹操“唯才是举”和“以德用人”开创了历史先河。 在三国后期: 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所选
2、拔人才基本出自士族阶层。 在两晋时期: 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所选拔人才基本出自士族阶层。 在南北朝时期: 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所选拔人才基本出自士族阶层。 在隋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来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为止,共经历了一千三百近年。 在唐朝: 承袭了隋朝传下来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完善。在唐代,科举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办称常科,由皇帝下诏暂时举办考试称制科。在武则天长安二年还产生了武举制度,应武举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
3、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另一方面以类升”。在宋朝: 基本沿袭了唐代科举制度,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依然最受注重,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因此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他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 在元朝: 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先例。 在明朝: 进学校成为了科举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称荫监,举人入监称举监,捐资入监称例监。监生可
4、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多不胜举。明成祖后来,监生直接做官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在清朝: 继续履行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似,但它贯彻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通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后来,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仍以汉人为最多。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处分虽然特别严肃,但由于科举制自身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灭。 在民国时期: 一是通过专业学校教诲和培养专业人才。二是通过官僚机构举荐人才。三
5、是在战争中直接发现和提拔人才。 在共和国前期: 一是通过专业学校教诲和培养专业人才。二是通过基层群众推选和举荐人才。三是在战争或政治运动中直接发现和提拔人才。在共和国中后期: 一是通过专业学校教诲和培养专业人才。二是通过国家公务员招聘考试选拔人才。三是通过官方组织与人事领导机构直接提名和举荐人才。四是在各种抢险救灾活动中直接发现和提拔人才。 点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各种选人用人机制都不同限度地存在着缺陷和漏洞。通过比较分析,咱们可以发现:(1)古今官场人才选拔机制除了明规则外还掺杂着许多暗规则即潜规则。例如说古今官场盛行不衰任人唯亲、卖官鬻爵现象。(2)共和国前期在选人用人上比较看重家庭出身、个人作风和政治思想体现,但忽视了知识和能力。共和国中后期在选人用人上注重学历和理论知识,不再把家庭出身和个人思想品行当做条件了。(3)相对而言,曹操“唯才是举”、“以德用人”人才选拔理念最具科学性和先进性。曹操在人才选拔工作中不但体现出了知人善任、宽怀大度、礼贤下士、求贤如渴、爱才如命、集思广益、深谋远虑等超人智慧,还体现出了不拘小节、不念旧恶、不徇私情大局意识。草民以为,无论时代进步到了何种限度,党中央都应当虚心学习曹操科学人才观,只有这样党才干彻底破除盛行于当代官场各种腐败潜规则,只有这样党才干为国家选到高素质管理人才,只有这样党才干真正为人民服好务、为国家执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