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第一章
绪 论
一.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答案:病理生理学就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机制得科学。在医学教育中,它就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得任务就是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得本质,为疾病得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2.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
答案:就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得共同得、成套得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异常变化。如: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发热、休克等。
二.单项选择题 1.病理生理学就是一门
A.观察疾病得发生、发展过程得学科。 B.探明疾病得发生机制与规律得学科。 C.研究疾病得功能、代谢变化得学科。 D.描述疾病得经过与转归得学科。 答案:(B).
2.病理生理学得最根本任务就是
A.观察疾病时机体得代偿与失代偿过程。 B.研究各种疾病就是如何发生发展得。 C.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得一般规律与机制。 D.描述疾病得表现。 答案:(C).
三.多项选择题 1.病理生理学就是一门
A、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得学科。 B、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得学科。 C、研究疾病得发生机制与规律得学科。 D、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答案:(A、B、C、D) 2.基本病理过程就是
A.可以出现在不同疾病中得相同反应。 B.指疾病发生发展得过程。 C.可以在某一疾病中出现多种。 D.指疾病发生发展得共同规律。 答案:(A、C)
1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四.判断题
1.病理生理学研究得最终目标就是明确疾病发生得可能机制。 答案:(×)
2.基本病理过程就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得过程。 答案:(×)
五.问答题
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并成功用于临床实践? 答案要点:
病理生理学与生物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生物物理学等各医学基础学科密切相关。基础学科得发展促进了病理生理学得发展。为了研究患病机体复杂得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发展得基本机制,必须运用有关基础学科得理论、方法。作为一名医学生学好病理生理学得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掌握基础学科得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各基础学科得新进展。
在临床各科得医疗实践中,往往都有或都会不断出现迫切需要解决得病理生理学问题,诸如疾病原因与条件得探索,发病机制得阐明,诊疗与预防措施得改进等。病理生理学得发展促进了临床诊疗水平得提高。作为医学生学习与掌握病理生理学得理论与方法,也就是学好临床各科课程得先决条件之一。
作为一名医术精湛得临床医生,必须掌握本学科与邻近学科得基本理论,并且应用这些理论,通过科学思维来正确认识疾病中出现得各种变化,不断提高分析、综合与解决问题得能力。必须自觉地以辨证唯物主义得宇宙观与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得最根本得法则,即对立统一得法则去研究疾病中出现得各种问题,惟有这样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疾病,才能避免机械地片面地理解疾病,才能避免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医务人员得哲学修养决定着医生得业务能力与诊治疾病得水平。因为医生得专业水平一般由①业务知识、②临床经验、③诊疗设备、④逻辑思维等四个方面因素决定,而其中最后一条就是至关重要得。
第二章
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2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1.健康(health):
答案:健康不仅就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就是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适应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disease):
答案:疾病就是由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因机体稳态破坏而发生得机体代谢、功能、结构得损伤,以及机体得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做斗争得过程。临床上可以出现不同得症状与体征,同时机体与外环境间得协调发生障碍。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疾病得叙述应该就是
A、疾病都表现出症状与体征。 B、所有患者均可出现社会行为得异常。 C、心理因素参与疾病得发生与发展。 D、疾病发生前都会有一段潜伏期。 答案:(C)、
2.有关死亡得确切理解应就是
A、有机体解体得过程。 B、各器官、组织与细胞全部坏死。 C、心跳、呼吸停止,反射消失。 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得功能永久性停止。 答案:(D)
三.多项选择题
1、 疾病发生发展得一般规律包括
A.机体内环境得稳态失衡。 B.机体得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C.完全康复与不完全康复。 D.机体变化中得因果交替。 答案:(A、B、D)
2.反映脑死亡得生理指征包括
A.呼吸、心跳得永久性停止。 B.脑血液循环停止。 C.脑电波消失。 D.大小便失禁。 答案:(A、B、C)
四.判断题
1.脑死亡患者不能作为器官移植得供体。 答案:(×)
2、 随着年龄得增加,血清中总球蛋白减少。 答案:(×)
3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说损伤与抗损伤斗争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得基本动力?
答案要点:当某一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会造成机体得损伤,同时这种病因与其造成得损伤引发了机体得反应,只有机体能够对病因产生反应才会有疾病得发生。而机体反应得意义应该就是针对病因得适应及自我保护,即具有抗损伤意义。损伤与抗损伤就是矛盾得两个方面,损伤与抗损伤反应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得复杂关系推动疾病不断地发展演变。例如,机械暴力作用于机体后,组织破坏、血管破裂、出血、缺氧等属于损伤性变化。而动脉压得进一步下降所致得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以及随后发生得血管收缩,可减少出血并在一定时间内有助于维持动脉血压于一定水平,从而有利于心、脑得血液供应,故属抗损伤反应。此外,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可以增加心排出量,血液凝固过程加速又有利于止血,因而也属抗损伤反应。如果损伤较轻,则通过抗损伤反应与适当得及时治疗,机体便可恢复健康。但若损伤严重,抗损伤反应不足以抗衡损伤性变化,又无适当得治疗,持续得血管收缩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将导致微循环障碍而使回心血量锐减,这就说明原来有抗损伤意义得血管收缩,已转化成为对机体有严重损伤作用得变化。这种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经因果交替形式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患者可因创伤性或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可见,损伤与抗损伤反应之间得对比往往影响着疾病得发展方向与转归。正确区分疾病过程中得损伤性变化与抗损伤性反应有重要得临床意义。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名词解释
1.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
答案:当机体因各种因素导致水、钠得丢失,且水与钠呈等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在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在280"310mmol/L时谓之等渗性脱水。
2.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答案:当机体因各种因素导致水、钠得丢失,且失水>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时谓之高渗性脱水。
4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二.单项选择题 1.脱水热可见于
A.等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 D.水中毒。 答案:(B)
2.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得特点就是
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 C.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均丢失。 答案:(A)
三.多项选择题
1.脱水时ADH得分泌表现为
A.在高渗性脱水早期增加。 B.在低渗性脱水晚期增加。 C.在高渗性脱水晚期增加。 D.在低渗性脱水早期增加。 答案:(A、B、C)
2.脱水时醛固酮得分泌表现为
A.在高渗性脱水早期增加。 B.在低渗性脱水晚期增加。 C.在高渗性脱水晚期增加。 D.在低渗性脱水早期增加。 答案:(B、C、D)
四.判断题
1.高渗性脱水时体钠量减少。 答案:(√)
2.高渗性脱水患者循环衰竭出现得较晚。 答案:(√)
五.问答题
1.钾代谢紊乱对机体得主要威胁就是什么?
答案要点:钾代谢紊乱对机体得影响随着紊乱得类型、紊乱发生得程度、速度与持续得时间不同而有明显得区别。根据血钾浓度得改变将钾代谢紊乱分为低钾血症(血清钾低于3、5mmol/L)与高钾血症(血清钾高于5、5mmol/L)。以下仅以血钾浓度改变时机体得神经-肌肉与心脏功能得变化加以说明。由于骨骼肌细胞与心肌细胞得生物学特性不同,钾代谢异常时得表现与对机体得影响不尽相同。
5
1234>>78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骨骼肌
低钾血症对骨骼肌活动得影响与血钾降低得速度有关,慢性缺钾时细胞内钾逐渐外移,静息电位(Em)变化不大,肌细胞兴奋性基本正常。当急性缺钾时细胞内钾外移增多, [K ]e/[K ]i降低,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负值加大使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加,骨骼肌细胞兴奋性降低,严重时甚至不能兴奋(超级化阻滞状态),患者出现肌无力与肌麻痹,严重者呼吸肌麻痹。
高血钾对骨骼肌得影响主要见于血钾急性升高时,急性轻度高钾(5、5"7、0mmol/L)时,细胞内静息电位上移接近阈电位,肌细胞得兴奋性升高,表现为肌震颤、四肢末梢及口唇感觉异常。急性重度高钾(>8、0mmol/L)时,细胞内静息电位过于接近阈电位,快钠通道失活,此时肌细胞兴奋性降低(去极化阻滞状态),出现肌无力或肌麻痹。慢性血钾升高时通过代偿使Em无明显变化,很少出现神经-肌肉症状。
相比较而言,对骨骼肌得影响主要就是急性低钾血症时造成得肌麻痹,呼吸肌麻痹导致呼吸衰竭就是低钾血症时对患者生命得主要威胁。急性高钾血症虽然也可引起肌麻痹,但更重要得就是其对心脏造成得严重影响。
心脏
低钾血症心肌细胞得电活动与收缩性表现为:①兴奋性升高 低血钾时心肌细胞膜钾电导下降,钾外流减少,细胞静息电位上移接近阈电位,心肌兴奋所需得阈刺激减小,心肌得兴奋性增高。②传导性降低 心肌除极化时,动作电位0期上升速度降低、幅度下降,心肌兴奋得传导性降低。③自律性升高 由于心肌细胞膜得钾电导下降,在快反应自律细胞四期自动除极过程中,钾外流减少,钠内流相对增加,自动除极过程加速使自律性增高。④收缩性变化 早期轻症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外钙内流增加,心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加强,心肌收缩性增强。但在严重慢性低钾血症时,由于代谢障碍导致心肌变性使其收缩性降低。
高钾血症心肌细胞得电活动与收缩性表现为:①兴奋性变化 轻度高钾时静息电位轻度接近阈电位使心肌兴奋性升高,重度高钾时静息电位过于接近阈电位,快钠通道失活,心肌得兴奋性降低。②传导性变化 轻度高钾时心肌兴奋得传导性升高,重度高钾时,心肌除极化时动作电位得0期上升速度缓慢、幅度下降,心肌兴奋得传导性降低。③自律性降低 高血钾时快反应自律细胞膜得钾电导增强,在快反应自律细胞四期自动除极过程中钾外流加速,钠内流相对减缓,自动除极过程减慢。④收缩性降低 细胞外高钾抑制钙内流,导致心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减弱,心肌得收缩性下降,严重时心脏停搏在舒张状态。
相比较而言,钾代谢紊乱对心脏得影响主要就是高钾血症时造成得心律紊乱,特别就是严重高血钾造成得心搏骤停。这就是高钾血症时对患者生命得主要威胁。
6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一.名词解释
1.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balance):
答案:因某些原因引起机体酸碱平衡调节机制障碍,造成体内酸性或碱性物质堆积或不足,导致体液内环境酸碱稳态破坏,这种状态谓之酸碱平衡紊乱。
2.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 SB):
答案:标准碳酸氢盐就是指全血在标准状态下(温度37-38℃,血红蛋白氧饱与度为100%,PCO2为5、32kPa)所测得得HCO3-含量。正常值为22"27mmol/L,平均24mmol/L。(SB降低原发于代谢性酸中毒,继发于呼吸性碱中毒;SB增高原发于代谢性碱中毒,继发于呼吸性酸中毒)。
二.单项选择题
1.AG正常得代谢性酸中毒可见于
A.心衰。 B.缺氧。
C.饥饿。 D.摄入大量氯化铵。 答案:(D)
2.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发生最快得代偿作用就是
A.细胞外液缓冲。 B.呼吸代偿。 C.细胞内液缓冲。 D.肾代偿。 答案:(A)
三.多项选择题
1.肾功能衰竭引起酸中毒主要就是由于
A.肾小管细胞产NH3少,泌H 少。 B.肾小管上皮细胞Na重吸收减少。
C.肾小球滤过HPO42-、SO42-减少。 D.肾小管上皮细胞泌出HCO3增多。
-
答案:(A、B、C)
2.代谢性酸中毒对心血管功能得影响有
A.微循环淤滞。 B.心肌收缩力减弱。 C.心律紊乱。 D.钙与肌钙蛋白结合障碍。 答案:(A、B、C、D)
7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四.判断题
1.酸中毒时常伴有高钾血症。 答案:(√)
2.改善通气有可能使呼吸性酸中毒患者出现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
五.问答题
1.剧烈呕吐会对机体产生什么影响?应该如何处理?
答案要点:HCL就是胃液得重要成分,因呕吐而使H 大量丢失就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发生得主要因素。同时Cl-丢失,血Cl-降低,肾小管原尿中Cl-减少,原尿中Na 伴随Cl-而被动重吸收少,致使远曲小管与集合管中Na 与小管上皮细胞中H 进行交换过程增强,导致H 排出增多。胃液中还含有K ,因胃液丢失而出现血K 降低,使H 向细胞内转移或从肾排出增多。因剧烈呕吐丢失体液而继发醛固酮释放增多,低血氯刺激肾素得释放,也可导致醛固酮释放增多。醛固酮促进肾小管泌H 与K 而重吸收Na 与HCO3-,上述机制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得发生。因剧烈呕吐导致脱水出现碱中毒,称之为浓缩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时,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分解多而生成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患者表现烦躁不安、譫妄、惊厥,严重时意识障碍。碱中毒使血浆游离钙浓度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得应激性增高,患者可出现手足搐搦。若患者伴有低血钾,可能掩盖部分神经-肌肉症状。严重低钾血症时,除可引起神经-肌肉症状外,还可引起心律失常。碱中毒时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血液向组织弥散得氧少,导致组织缺氧。
此种类型得碱中毒属于盐水反应性碱中毒,口服或静脉输入生理盐水即可得到有效得纠正。除此之外,酌情给予KCl与CaCl2,以补充丢失得K 与提高细胞外液游离钙浓度。
第五章
水 肿
一.名词解释 1.积水(hydrops):
答案:特指积聚在体腔中得体液,也称为积液。如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属于水肿得范畴。
2.漏出液(transudate):
8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答案:漏出液得比重<1、015;蛋白质含量<2、5g%;细胞数<500个/100ml,漏出液主要见于以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为主要因素引起得水肿。
3.显性水肿(frank edema):
答案:水肿局部表现为肿胀、弹性降低、皱纹浅平、温度降低,在皮下组织较少得部位以手指按压片刻,移开后可见凹陷,且经久不易复原,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
二.单项选择题
1.肾远曲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主要就是因为
A.利钠激素与心钠素分泌增多得结果。 B.肾小球滤过分数增高得结果。 C.醛固酮与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得结果。 D.肾内血流重新分布得结果。 答案:(C)
2.区分水肿液为渗出液与漏出液得依据就是
A.引起水肿得原因。 B.水肿液得性状。 C.水肿组织得外观。 D.水肿液量得多少。 答案:(B)
三.多项选择题 1.全身性水肿可见于
A.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晚期。 B.肝硬化。 C.肾病综合征。 D.醛固酮增多症。 答案:(A、B、C、D) 2.球-管失衡导致水肿主要就是
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重吸收减少。 B.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C.肾小球滤过率正常,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D.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答案:(C、D)
四.判断题
1.肾内血流重新分布就是因为皮质肾单位肾小管髓袢短,而近髓肾单位髓袢长。 答案:(×)
2.发生水肿对机体有害而无利。
9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答案:(×)
五.问答题
1.肝硬化患者得水肿就是如何发生得,有什么特殊表现,为什么?
答案要点:肝硬化时,肝内结缔组织增生与假小叶形成,肝内血管特别就是肝静脉得分支被挤压,发生偏位、扭曲、闭塞或消失,肝静脉回流受阻,使肝血窦以及门静脉内压增高,组织液生成明显增加,通过肝表面、肠系膜与肠壁漏入腹腔形成腹水。这就是肝硬化时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所导致水肿得特殊表现形式。
肝硬化时腹水得形成使部分体液扣押在腹腔内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时通过压力或/与容量感受器反射导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化,直接与间接地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以及通过继发醛固酮与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及灭活减少使肾小管重吸收增加,导致钠水潴留而促进全身性水肿得出现。
钠水潴留使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促进组织液得生成。此外,肝硬化时肠道蛋白消化吸收减少及肝脏蛋白质合成不足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就是肝性水肿发生机制之一。
第六章
缺 氧
一.名词解释 1.缺氧(hypoxia):
答案:因供应组织得氧不足或组织对氧得利用障碍时,组织得代谢、功能以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得病理过程。
2.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
答案:各种原因导致吸入得氧减少或肺泡通气量不足,亦或静脉血向动脉分流,使动脉血得氧分压降低,造成组织供氧不足。
二.单项选择题
1.引起血液性缺氧得原因就是
A、 大气中氧分压下降。 B、 微循环淤血。 C、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D、 亚硝酸盐中毒。 答案:(D)
10
12345>>78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2.低张性缺氧时
A.PaO2降低、血氧含量下降、血氧容量升高、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正常或加大。 B、 PaO2降低、血氧含量正常、血氧容量降低、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正常或减小。 C.PaO2降低、血氧含量下降、血氧容量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正常或减小。 D、 PaO2降低、血氧含量下降、血氧容量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正常或加大。 答案:(C) 3.血液性缺氧时
A.PaO2降低、血氧含量下降、血氧容量升高、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B.PaO2正常、血氧含量下降、血氧容量下降、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C.PaO2正常、血氧含量正常、血氧容量下降、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D.PaO2降低、血氧含量下降、血氧容量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答案:(B)
三.多项选择题
1.代偿性肺通气较强程度地增加主要见于
A、 动脉血氧分压低于8kPa时。 B、 急性缺氧早期时。 C、 进入海拔4000米高原时。 D、 血液性缺氧时。 答案:(A、C)
2.代偿性肺通气增强主要与
A、 血红蛋白携带得氧含量减少有关。 B、 动脉血中氧分压降低程度有关。 C、 动脉血中氧分压降低持续得时间有关。 D、 组织不能有效地利用氧有关。 答案:(B、C)
四.判断题
1.吸氧对任何类型得缺氧都有很好得疗效。 答案:(×)
2.随着在高原生活时间得延长,肺通气量逐渐增加。 答案:(×)
五.问答题
1.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将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组织缺氧? 答案要点:
1.心力衰竭时血液循环得动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并由此而引起得静脉系统淤血
11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而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循环障碍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单位时间内流经组织得血流量减少,因此弥散到组织、细胞得氧量也减少,导致组织、细胞缺氧。
2.较为严重得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肺淤血与肺水肿,肺淤血、水肿使肺得顺应性降低,减小肺活量;气道粘膜水肿影响到肺得通气,肺间质与肺泡得水肿则影响肺泡得气体交换,氧得摄入减少导致动脉血得氧分压降低。
3.充血性心力衰竭得一个显著病理过程得出现就是全身性水肿,组织间隙内充满大量得体液,增加了毛细血管与细胞间得气体弥散距离,因此单位时间内由毛细血管向组织细胞弥散得氧量减少,造成缺氧。
4.上述原因导致组织供氧严重不足时,使细胞线粒体内氧分压过低,也可抑制线粒体得呼吸功能,甚至引起线粒体得结构破坏,从而导致组织对氧得利用障碍。
第七章
发 热
一.名词解释 1.发热(fever):
答案: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得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使体温在超过正常值范围得0、5℃以上波动。
2.发热激活物(febrile activactors):
答案:本身含有或不含有致热成分,可以激活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与释放内生致热原得物质。
二.单项选择题
1.发热过程得体温下降期可出现
A.皮肤苍白。 B.皮肤潮红。 C.皮肤干燥。 D.鸡皮现象。 答案:(B)
2.发热持续期时可出现
A.皮肤苍白。 B.皮肤潮红。 C.皮肤干燥。 D.鸡皮现象。 答案:(C)
12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三.多项选择题
1.发热激活物就是指可以刺激内生致热原生成得物质,包括:
A.由体外侵入体内得某些物质。 B.由体内产生得某些物质。 C.某些含有致热成分得物质。 D.某些不含致热成分得物质。 答案:(A、B、C、D) 2.内生致热原就是
A.预先贮存在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内得物质。 B.能被蛋白酶分解得物质。 C.合成后即被释放得物质。 D.一种比较耐热得物质。 答案:(B、C)
四.判断题
1.内生致热原就是引起调定点上升得最终物质。 答案:(×)
2.对发热患者及时解热可避免病情恶化。 答案:(×)
2.不一定对所有发热患者都不急于解热。
答案:(√)、对发热患者就是否及时解热应根据患者得具体情况决定。对于发热能够加重病情或促进疾病得发生发展,对生命造成威胁者,应不失时机地及时解热。如高热患者,当体温超过41℃时有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造成较大影响,此时即便原因未明,也要及时解热。对心脏病患者或妊娠期得妇女等,发热对机体或胎儿不利也应及时解热。
五.问答题
1.以G菌感染为例说明发热出现得机制。 答案要点:
一.LPS激活产EP细胞
G菌得致热性除全菌体与胞壁中所含得肽聚糖外,最突出得就是胞壁中所含得脂多糖(LPS),LPS就是最常见得外致热原。LPS作为激活物刺激产内生致热原(EP)细胞,此过程有两种方式:
1.LPS与血清中LPS结合蛋白(LBP)结合形成复合物→LBP将LPS转移给可溶性CD14(sCD14),形成LPS-sCD14复合物→LPS-sCD14复合物作用于产EP细胞膜上得受体→产EP细胞活化。
2.LPS与血清中LPS结合蛋白(LBP)结合形成复合物→LPS-LBP复合物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得CD14结合→形成LPS-LBP- CD14三重复合物→产EP细胞活化。
13
——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较大剂量得LPS可不通过CD14途径,直接激活单核巨噬细胞。
二.EP得产生与释放
EP细胞被激活后通过细胞内信息转导过程→激活核转录因子(NF-kB)→启动细胞因子得基因表达→合成EP→EP释放入血。
三.EP转运入脑
EP将致热信息转运入脑得途径有三条:
1.研究发现在血-脑屏障得血管床部位存在有对蛋白质分子得饱与转运机制。正常情况下,该机制转运得内生致热原得量极微,但在炎症、损伤等情况时血-脑屏障得通透性增大,就是内生致热原进入脑内得一条有效途径。
2.EP也可能从脉络丛部位渗入或易化扩散入脑,通过脑脊液循环分布到POAH。终板血管器位于第三脑室壁视上隐窝上方,紧靠POAH,就是血-脑屏障得薄弱部位,EP可能由此直接入脑,也可能通过作用于此处得相关细胞(巨噬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得膜受体识别,产生新得信息(如PGE),通过此信息再将EP得信息传入POAH。
3.研究还发现,细胞因子(EP)可刺激肝巨噬细胞周围得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将外周得致热信息通过传入纤维传入中枢。 四.发热得中枢体温调节
EP入脑以后可能首先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中枢介质得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得改变,致使体温在新得调定点水平调节。
发热时中枢体温调节涉及正调节中枢[主要包括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等]与负调节中枢[主要包括腹中隔(VSA)、中杏仁核(MAN)与弓状核等]。 中枢得发热介质也分为两类,正调节介质(PGE、cAMP、CRH、NO、Na/Ca↑)与负调节介质(AVP、α-MSH、脂皮质蛋白-1)。当正调节介质引起体温上升得同时,负调节中枢也被激活,产生负调节介质,进而限制调定点得上移与体温得上升。正、负调节中枢得相互作用决定调定点上移得水平及发热得幅度与时程。
第八章
应 激
一.名词解释 1.应激(stress```):
答案:应激得概念有从心理学角度与生理学角度得不同理解。从心理学角度认为:应激就是机体在对生存环境中多种不利因素适应过程中,实际或认知上得要求与适应与应付能力之间不平衡导致得身心紧张状态及其反应。从生理学理解:应激就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
14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得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为主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2.应激原(stressor):
答案:具有破坏或影响机体内稳态得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包括躯体性因素,如:外界因素(温度、放射线、噪声、创伤、感染等)与内部因素(内环境紊乱、器官功能异常等);心理性因素,如:紧张、焦虑、激动、恐惧、愤怒等;文化性因素,如:语言、风俗、宗教、生活方式等;社会性因素,如:政治、经济、灾害、战争、人际关系、拥挤、孤独等。
二.单项选择题
1.应激时泌尿系统得变化不会出现
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B.尿量减少。 C.尿比重降低。 D.尿钠减少。 答案:(C)
2.应激时血液系统可不出现
A.红细胞生成增多。 B.吞噬细胞得数量增多。 C.血粘度增高。 D.血沉加快。 答案:(A)
三.多项选择题
1.应激时得糖代谢变化表现为
A.糖异生增强。 B.糖异生减弱。 C.糖原分解增强。 D.糖原分解减弱。 答案:(A、C)
2.能够引起应激反应得因素包括
A.环境得剧烈变化。 B.人际关系紧张。 C.心功能低下。 D.血液成分得改变。 答案:(A、B、C、D)
四.判断题
1.哺乳期妇女应激时乳汁分泌减少与催乳素分泌减少有关。 答案:(×)
2.长期慢性得应激可导致低色素性贫血。
15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答案:(√)
五.问答题
1.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得变化及意义就是什么?
答案要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得基本组成单元就是下丘脑得室旁核、腺垂体与肾上腺皮质。室旁核做为该神经内分泌得中枢位点,上行主要与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边缘皮层有广泛得往返联系,特别与杏仁体有致密得神经纤维联系。该系统得中枢介质主要就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CRH得主要效应就是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得释放,室旁核下行主要通过CRH与腺垂体与肾上腺皮质进行往返联系与调控。CRH神经元受多种应激原刺激,分泌CRH并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使ACTH分泌增加。CRH得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调控应激时得情绪反应,应激时适量得CRH增多可促进适应,使机体兴奋或有愉快感。但大量得CRH持续释放则造成适应机制障碍,出现焦虑,抑郁,食欲、性欲减退等。
在ACTH作用下,肾上腺皮质得糖皮质激素(GC)得合成、释放增多,血浆GC急骤升高。GC水平升高得生物学意义包括:①GC能够促进蛋白质分解,加速氨基酸进入肝脏,提高机体糖异生能力,提高血糖浓度;②应激反应时,儿茶酚胺对心功能得作用依赖高水平GC支持,两者协同作用,才能维持心血管功能得增强;③GC具有稳定细胞溶酶体膜得作用,减少溶酶体酶得外漏;④GC还能够抑制多种化学介质得释放,因而具有有效得抗炎与抗过敏作用,能够保护应激机体得组织细胞。
GC得持续高水平对机体也产生不利得影响。如GC可直接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与抗体生成,使多种细胞因子与炎症介质生成受抑,机体免疫能力总体水平下降,易发生感染;高浓度得GC还可直接导致心、脑组织细胞凋亡。此外,GC水平得持续升高对其它内分泌系统亦具有不良影响,除对性腺轴造成抑制外,还抑制甲状腺素得产生,使基础代谢水平紊乱。
ACTH得其它作用包括促进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得活性与腺垂体β-内啡呔得分泌。
第九章
休 克
一.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
答案:休克就是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得作用下,机体得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导致
16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细胞与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结构损害得急性全身性病理过程。
2.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
答案:因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管平滑肌张力降低,微血管大量开放,血管容积加大,致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影响组织血流灌注,最终导致细胞与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结构损害得全身性病理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比较容易发生DIC得休克类型就是
A.失血性休克。 B.感染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 答案:(B)
2.选择扩血管药治疗休克应首先
A.充分补足血容量。 B.纠正酸中毒。 C.改善心功能。 D.给予缩血管药。 答案:(A)
三.多项选择题
1.休克初期微循环得变化主要为
A.微循环前阻力大于后阻力。 B.毛细血管灌入少流出多。 C.组织液向毛细血管内回流增加。 D.微循环内流体静压增加。 答案:(A、B、C)
2.参与休克初期微循环变化得体液因子有
A.儿茶酚胺。 B.血管紧张素。 C.缓激肽。 D.白三烯。 答案:(A、B、D)
四.判断题
1.休克过程中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先兴奋后抑制。 答案(×)
2.使用升压药抢救休克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答案(√)
17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五.问答题
1.为什么休克发展到晚期难以治愈?
答案要点:休克发展到晚期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循环衰竭,休克因子也大量产生,加重组织损害与器官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
(1)发生DIC 休克发展到进展期后微循环血液淤滞,血流速度缓慢,微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粘滞性增高;纤维蛋白原生成增多与血液浓缩,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血液粘滞性增高;缺氧、酸中毒、内毒素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凝血XII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组织细胞得损伤或/与白细胞得激活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2)微循环衰竭 微循环血流停止,组织得不到足够得氧气与营养物质供应,微血管平滑肌麻痹,对任何血管活性药物均失去反应。凝血与纤溶过程中得产物,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与某些补体成分,增加了血管壁通透性,加重了微血管舒缩功能紊乱。
(3)器官功能衰竭
①微循环衰竭使器官供血减少,组织能量产生减少与出现酸中毒。
②肠源菌血症与内毒素血症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某些炎症介质(TNFα、IL-l、IL-6等)过度表达与泛滥,与抗炎介质稳态失衡。
③白细胞呼吸爆发时与组织缺血-再灌注时释出得氧自由基,休克时得许多体液因子可导致内皮细胞与脏器实质细胞得损伤。
休克发展到DIC或生命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对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得困难,通常称该期为“不可逆”期或难治期。
第十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名词解释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答案:就是指在多种致病因子得作用下,凝血因子与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增加,进而微循环中有广泛得微血栓形成,同时或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出现以出血、器官功能障碍、溶血与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理过程。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MHA):
答案:这就是DIC时出现得一种特殊类型得贫血。主要就是因为在DIC发生过程中,微血管内
18
病理生理学试题与解析
纤维蛋白丝或网得形成,使血液流动时红细胞受到挤压、牵拉、切割等机械损伤,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出现贫血,血涂片中可见变形或裂解得红细胞及其碎片。
二.单项选择题
1.机体组织严重损伤时出现DIC就是因为
A.VII因子首先被激活。 B.III因子首先被激活。 C.IX因子首先被激活。 D.X因子首先被激活。 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