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一、 感冒
基本病机:外邪袭表,肺卫失和。
病位:主要在肺卫。
实证:1-4
1. 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 荆防败毒散
若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
2. 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
4、 秋燥证---润燥疏表---温燥--桑杏汤加减, 凉燥--杏苏散加减。
正虚邪实证:
5、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 阳虚--再造散
6、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基本病机: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A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
B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5. 肺气亏虚---补肺益气,止咳化痰---补肺汤
三、哮病
基本病机:诱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失养】引触伏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
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甚则累及于心。
A. 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化痰清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
B. 缓解期 1. 肺脾气虚---补肺固卫,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味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基本病机:肺气升降出纳失常。 实证:邪气壅塞、肺气不利 虚证:肺不主气,肾失摄纳。
病位: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A.实喘 1、风寒壅肺---祛风散寒,宣肺平喘---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泻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B.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敛肺平喘---补肺汤
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补中益气汤
2、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纳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
基本病机:外邪犯肺,致热壅血瘀、润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成痈。
病位:肺部。
1. 初期---疏风散热,宣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清热解毒,化瘀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排脓---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第二单元 心脑系病证
一、心悸
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 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与 脾肾肺肝四脏器密切相关。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若见心动悸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
若心功能不全而导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真武汤
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二、胸痹
基本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本虚:气虚、阳虚、气阴两虚 标实:血瘀、寒凝、痰浊、气滞。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和血舒脉---柴胡疏肝散
3、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痹通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若阴寒极盛,胸痹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苏合香丸
4、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5、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6、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肢全浮肿--真武汤
7、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四、不寐
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阳不入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胃有关
1肝郁化火---清肝化或,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味
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烦躁大便秘结—当归龙荟丸
2 痰热内扰---清热化痰,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味 若痰食阻滞,胃中不和者+半夏秫米汤
3、心火炽盛---清心泻火,安神宁心---朱砂安神丸
4、阴虚火旺---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味
5、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6、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五、头痛
基本病机:外感:风寒湿热外邪、上扰清窍、清窍不利。
内伤:肝脾肾功能失调,风火痰瘀上扰清窍,气血阴精亏损,清窍失养。
病位:脑,肝脾肾三脏有关
A 外感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若寒客少阴经脉--麻黄附子细辛汤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吴茱萸汤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黄连上清丸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B 内伤 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
2、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3、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4、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髓生津---大补元煎 若肾阴虚用知柏地黄丸
5、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
六、眩晕
基本病机:虚者:髓海不足、气血亏虚、清窍失养。
实者: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位:脑(清窍),肝脾肾三脏有关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加味
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若痰阻气机,郁而化火(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黄连温胆汤
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通窍活络---通窍活血汤
七、中风
基本病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及风火痰瘀横窜经络。
病位:脑(清窍),心肝脾肾三脏有关
诊断要点: 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晦涩、不能言语。
(一) 中经络 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化痰通络汤
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4、痰热腑实---化痰通腑泄热---星篓承气汤
(二) 中脏腑
1、闭证-阳闭证候—辛凉开窍化痰,清肝息风---羚角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
2、闭证-阴闭—辛温开窍,化痰醒神---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3、脱证-阳闭证候—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急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三) 后遗症
1、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2、气虚络瘀---益气行血,化瘀通络---天麻钩藤饮
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第四单元 脾胃病证
一、 胃痛
基本病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所伤、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不通则痛。
脾胃虚弱:所致胃失濡养,温煦,不荣亦痛。
病位:胃,肝脾有关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味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4、肝胃郁热---疏肝泄热,和胃止痛---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
5、湿热中阻---疏肝泄热和胃---清中汤
6、瘀血停滞---化瘀通络,和胃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8、胃阴亏虚---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二、呃逆
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病位: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肾诸脏腑有关。
A 实证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丁香散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降逆止呃---保和丸
3、胃火上逆:清降泄热,降逆止呃 竹叶石膏汤
4、 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五磨饮子
5、痰饮内阻---降逆化痰,和胃止呕---旋覆代赭汤
B 虚证 1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丸
2 胃阴不足---生津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加味
三、泄泻
基本病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传导失司。病机关键:脾虚湿盛。
病位:病位在脾胃和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藿香正气散
2 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3 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二)久泻 1 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2 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3肾阳虚衰---温肾健脾、涩肠止泻---四神丸
四、便秘
基本病机:大肠传导失司。
病位:大肠,但常与脾胃肺肝肾关系密切。
(一)实秘1 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麻子仁丸
2 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
(二)虚秘 1气虚便秘---补气润肠---黄芪汤
2、血虚便秘---养血润燥 润肠丸
3、阴虚便秘---滋阴通便---增液汤
4、阳虚便秘---温阳通便---济川煎
第五单元 肝胆病证
一、胁痛
基本病机:肝络失和,“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病位:肝胆,又与脾胃肾有关。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瘀血阻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3肝胆湿热---清热肝胆利湿---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
4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二、黄疸
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雍阻肝胆,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道失疏,胆汁外溢发黄。
形成关键:湿邪。
病位:肝胆,又与脾胃肾有关。
(一) 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 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疏肝利胆,泄热退黄---大柴胡汤
4 急黄(疫毒炽盛)---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
(二) 阴黄:1寒湿阻遏---温化寒湿、健脾和胄---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第六单元 肾系病症
一、水肿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化气不利。
病位:肺脾肾三脏有关,以肺为标,以脾为制水之脏。
A 阳水 1、风水相搏---疏风解表,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B 阴水 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2、肾阳衰微---温肾助阳,行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瘀水互结---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二、淋证
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病机关键:脾肾两虚,肾与膀胱气化无权。
病位:在膀胱和肾,且与肝脾密切相关。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苇散
3气淋 实证---利气疏导,利尿通淋---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4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5膏淋 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虚证---补虚益肾固涩---膏淋汤
6劳淋:健脾益肾 无比山药丸
三、癃闭
基本病机: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常。
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但与三焦、肺、脾、肝密切相关。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泻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肝理气、通利小便---沉香散
4浊瘀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
5脾气下陷---升清降浊、化气利水---补中益气汤+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
外治法:1取嚏或探吐法 2外敷法 3针炙推拿 4导尿法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
一、郁证
基本病机:气机郁滞。
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 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热泻火---丹栀逍遥散
3 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5 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血益气---归脾汤
6 阴虚火旺---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7、肝阴亏虚---滋养肝肾、清热安神---滋水清肝饮
二、痰饮
基本病机: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津液停聚。
病位:主要在肺脾肾及三焦,可影响到五脏。
A、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 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丸
B、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 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 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 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C、溢饮 发表化饮---小青龙汤
D、支饮 1 寒饮伏肺---温肺化饮---小青龙汤
2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三、消渴
基本病机:阴津亏损,烦躁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病位:主要在肺、胃(脾)、肾,尤以肾为关键。
A 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
B 中消: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
2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加味
C 下消: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
2阴阳两虚---温阳滋阴,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兼证治疗:白内障、雀目、耳聋--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
疮疡、痈疽:初起--五味消毒饮
四、虚劳
基本病机: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
病位:涉及五脏,尤其与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关系密切。
A气虚 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
2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3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
4肾气虚---益气固肾---大补元煎
B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宁心---养心汤
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
C阴虚 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
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
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D阳虚 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
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
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第八单元 肢体经络病证
一、痹证
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
病位:主要在肺、胃(脾)、肾,尤以肾为关键。
1风寒湿痹(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痹阻(顽痹)---活血化瘀,蠲痹通络---益肾蠲痹丸或双合汤
4肝肾两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
二、痿证
基本病机:肢体筋脉肌肉失濡养而弛缓不收。
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肺脾肝肾关系密切。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补脾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5脉络瘀阻---益气养营、活血化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三、颤证
基本病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肝主身之筋膜”,为风木之脏,肝风内动,筋脉不能任持自主,随风而动,牵动肢体及头颈颤抖摇动。其中又有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瘀血生风、痰热动风等不同病机。
病位:在肝筋,与肝脾肾等脏关系密切。
1风阳内动---镇肝息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
2痰热风动—清热化痰,平肝熄风----导痰汤
3气血亏虚—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
4髓海不足---填精补髓,育阴息风---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
5阳气虚衰---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
四、腰痛
基本病机寒湿、湿热、瘀血痹阻筋脉,不通则痛;或肾虚腰府失濡养,不得温煦“不荣则痛”。
病位:在肾与腰部,涉及脾脏,其中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以及督脉、带脉密切相关。
1寒湿腰痛---散寒祛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偏阳虚---温补肾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经脉---左归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