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物安全手册
1.目
防止各种感染因素对微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和环境污染。
2.合用范畴
整个微生物实验室。
3.岗位承担人员职责
微生物实验室负责人督促执行,有关工作人员负责执行。
4.详细工作程序
4.1.微生物危害评估
4.1.1.感染性微生物危险度级别分类
4.1.1.1.危险度1级:无或极低个体和群体危险。不太也许引起人或动物致病微生物。
4.1.1.2.危险度2级:个体危险中档,群体危险低。病原体可以对人或动物致病,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牲口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实验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但对感染有有效防止和治疗办法,并且疾病传播危险有限。
4.1.1.3.危险度3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病原体普通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但普通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她个体传播,并且对感染有有效防止和治疗办法。
4.1.1.4.危险度4级:个体和群体危险均高。病原体普通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并且很容易发生个体之间直接或间接传播,对感染普通没有有效防止和治疗办法。
4.1.2.实验室分级:
4.1.2.1.依照解决微生物及其毒素危害限度将实验室各分为四级。各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规定依次为:一级最低,四级最高。
4.1.2.2.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构造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合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微生物。
4.1.2.3.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构造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合用于对人或环境具备中档潜在危害微生物。
4.1.2.4.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构造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合用于重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甚至是致死疾病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普通已有防止传染疫苗。
4.1.2.5.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构造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合用于对人体具备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当前尚无有效疫苗或治疗办法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与上述状况类似不明微生物,也必要在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待有充分数据后再决定此种微生物或毒素应在四级还是再较低档别实验室中解决。
4.2.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程序
4.2.1.总则
4.2.1.1.微生物实验室应对实验微生物也许给人或环境带来危害进行评估。
4.2.1.2.工作人员所解决实验对象具有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使用个体防护设立、严格遵从原则化工作及操作程序规程等方面采用综合办法,保证明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危害,保证周边环境免受其污染。
4.2.1.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内容涉及安全设备、个体防护装置和办法,实验室特殊设计和建设规定,严格管理制度和原则化操作程序及规程。
4.2.1.4.实验室依照不同微生物和防护规定进行相相应生物安全级别防护。
4.2.2.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4.2.2.1.工作空间设立:标本接种室、细菌鉴定室、培养基室(涉及培养基配制室和无菌室)及仪器室。其中:
4.2.2.1.1.孢子真菌或疑有生物危害3~4级微生物生长等应严格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4.2.2.2.各实验室分区依照生物安全防护级别进行生物防护。
4.2.3.微生物实验室总体规定
4.2.3.1.有需要时,应配备保护性装置或呼吸保护性设备供员工防止使用。
4.2.3.2.应设立洗眼装置。
4.2.3.3.实验室应配备移液辅助器避免用口吸方式移液。
4.2.3.4.实验室可配备一次性接种环在生物安全柜中接种,以减少气溶胶生成。
4.2.3.5.应设立实行各种消毒办法设施,如高压灭菌锅、化学消毒装置等对废弃物进行解决。
4.2.4.标本接种室设计
4.2.4.1.标本接种室是工作人员直接接触病人标本处,也许含高度空气传播性危险标本和微生物或引起气溶胶,因而应有如下设立:
4.2.4.2.实验室负压:
4.2.4.2.1.实验室应处在负压防止污染气体外逸。
4.2.4.2.2.并有一定通风换气系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2.4.3.缓冲间:
4.2.4.3.1.进入标本接种室前有一种在实验室和邻近空间保持压差缓冲区。
4.2.4.3.2.门自带锁,可自动关闭。
4.2.4.3.3.缓冲区禁止同步启动两扇门,门配备自动报警铃,当启动其中一扇门时,警报铃将自动响起以提示不要启动另一扇门。
4.2.4.3.4.工作人员进入接种室后应保持门紧闭,不得随意启动。
4.2.4.4.标本传递:
4.2.4.4.1.微生物标本应从缓冲区左侧传递窗内传送至接种室内,不得直接启动接种室门传递。
4.2.4.5.生物安全柜:
4.2.4.5.1.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牛型分枝杆菌为分枝杆菌中生物危害最高型三级,必要在Ⅱ级或Ⅱ级以上生物安全柜中操作,本实验室配备ⅡB级生物安全柜。
4.2.4.5.2.生物安全柜具有高效空气过滤网对排气进行净化,工作空间为高效过滤网净化无涡流单向流空气。
4.2.4.5.3.工作时正面玻璃推拉窗打开一半,上部为观测窗,下部为操作窗口。外部空气由操作窗口吸进,而不也许由操作窗口逸出。
4.2.4.5.4.工作状态下遵守操作规程时保证工作人员不受侵害,也保证明验对象不受污染。
4.2.4.5.5.所有也许使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外溅或产气愤溶胶标本,如如痰、脑脊液、分枝杆菌培养及抗酸涂片检查、怀疑有生物危害3~4级微生物生长或怀疑有产气愤生性孢子真菌标本等操作,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4.2.4.5.6.生物安全柜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检查,以保证安全柜滤网工作正常,空气滤过率达标。
4.2.4.6.封闭离心机:
4.2.4.6.1.实验室对分枝杆菌培养及抗酸涂片检查标本应放入带有螺旋封口帽安全离心杯中。
4.2.4.6.2.并放入带气密性内盖离心机内进行离心,以防生物危害。
4.2.4.6.3.离心完毕后应将整个转子拔下,直接放入生物安全柜中进行解决。
4.3.生物安全防护细则
4.3.1.分析前生物防护
4.3.1.1.工作人员采集标本应穿着工作服及配戴手套。
4.3.1.2.标本容器
4.3.1.2.1.应是防水、防漏无菌密闭容器。
4.3.1.2.2.保证标本采集后用盖子或塞子盖好后无泄漏。
4.3.1.2.3.在容器外部不能留有残留物。
4.3.1.2.4.容器上应对的粘贴标签以便于辨认。
4.3.1.2.5.检测申请单不能卷在容器外面,而要分开放置。
4.3.1.3.标本运送
4.3.1.3.1.为避免意外泄漏或溢出,应使用二级容器。
4.3.1.3.2.二级容器应是防水、防漏密闭容器,可以是金属或塑料制品,可耐高压灭菌或耐受化学消毒剂作用。
4.3.1.3.3.将含标本容器固定在架子上使其直立。
4.3.1.3.4.运送途中,应保持平稳,避免不必要晃动。
4.3.1.3.5.标本运送工作人员应穿着工作服及配戴手套,禁止打开容器,避免生物危害。
4.3.1.4.标本接受
4.3.1.4.1.微生物实验室标本接受由样本接受室负责。接受中,工作人员应穿着工作服及配戴手套。
4.3.2.分析中生物防护
4.3.2.1.只有工作人员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非工作人员未经容许不得入内。参观实验室等特殊状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
4.3.2.2.实验室门应保持关闭,以防外部污浊气体、节肢动物、啮齿动物等进入污染环境。
4.3.2.3.室内禁止用电电扇,以避免加速气体流动,导致细菌播散。
4.3.2.4.进入实验室工作时,必要穿工作服,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鞋子。
4.3.2.5.实验室内不可放置任何私人对象或用品,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解决隐形眼镜及储存食物等。
4.3.2.6.养成在室内手不触及口、脸、头发及躯体习惯。
4.3.2.7.在进行也许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及其她具备潜在感染性材料操作时,应戴上手套。如也许发生感染性材料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
4.3.2.8.对也许溅出标本或培养物时,工作人员应戴面罩。
4.3.2.9.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结束后应除去手套,洗手液流水洗手。
4.3.2.10.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4.3.2.11.禁止穿着工作服离开实验室(如去会议室、办公室、餐厅),更不能携带回家,用过工作服应由勤杂人员统一消毒洗涤。
4.3.2.12.实验中,应避免危险材料飞溅,避免嗅危险平板。
4.3.2.13.在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应避免刺伤皮肤。
4.3.2.14.使用过注射器应不能重复使用,不能从注射器上取下、截断、折弯针头,回套针头护套等,应将其完整地置于盛放含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锐器容器中,由勤杂人员收集交由医院统一解决。
4.3.2.15.有生物危害材料应有特别警示标志,详细参见科瑞安全守则,员工在操作前应仔细阅读。
4.3.2.16.对于也许产生致病性微生物气溶胶或浮现溅出标本操作(如痰、脑脊液、分枝杆菌培养及抗酸涂片检查等),工作人员应戴口罩并且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
4.3.2.17.凡发生溢漏事故或接触传染性物质后,应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或检查医学中心安全负责人报告,并做好书面记录及采用相应办法。
4.3.2.18.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4.3.2.19.禁止用手解决破碎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容器在丢弃前必要消毒。
4.3.2.20.每天实验结束后均应按消毒原则操作程序规定清洁、消毒实验室台面。
4.3.2.21.感染性物质溅出应及时消毒。
4.3.2.22.所有培养物、组织、体液及其她具备潜在危险性废弃物都需放在防漏容器中储存、运送及消毒灭菌。
4.3.2.23.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免疫接种(如卡介苗、乙肝疫苗等)。
4.3.2.24.工作人员应掌握防止结核暴露以及暴露后解决程序。
4.3.2.25.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要进行消毒。
4.3.2.26.实验室应有不同微生物生物安全级别解决办法和程序以减少暴露于微生物实验室解决危险材料风险。
4.3.2.27.对于生长有气生性孢子扔入红色生物危害垃圾袋中,装入密封、防泄漏密闭容器中交由勤杂人员做高压灭菌解决。
4.3.2.28.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不应再重复使用,涉及不能将针头从注射器上取下、截断针头,回套针头护套等,应将其完整地置于盛放锐器一次性容器中。
4.4.生物安全应急程序
4.4.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
4.4.1.1.受伤人员应当脱下防护服,清洗双手和受伤部位,使用恰当皮肤消毒剂,必要时进行医学解决。
4.4.1.2.要记录受伤因素和有关微生物,并应保存完整恰当医疗记录。
4.4.2.潜在感染性物质食入:
4.4.2.1.应脱下受害人防护服并进行医学解决。
4.4.2.2.要报告食入材料鉴定和事故发生细节,并保存完整恰当医疗记录。
4.4.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
4.4.3.1.所有人员必要及时撤离有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征询。
4.4.3.2.应当及时告知微生物实验室负责人和检查医学中心安全负责人。
4.4.3.3.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粒子沉降,在一定期间内(例如1h内)严格禁止人员入内。
4.4.3.4.应张贴“禁止入内”标志,过了相应时间后,来清除污染。
4.4.3.5.应穿戴恰当防护服和呼吸性保护设备。
4.4.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溢出:
4.4.4.1.参见《消毒灭菌管理程序》溢出清除程序。
4.4.5.在可封闭离心桶内盖离心管发生破裂:
4.4.5.1.如果机器正在运营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例如30min)让气溶胶沉积。
4.4.5.2.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应及时将内外盖子盖上,并密闭(例如30min)。
4.4.5.3.发生上述两种状况都应告知安全负责人。
4.4.5.4.之后工作人员应戴乳胶手套,必要时可在外面戴恰当一次性手套将密封离心桶拆卸下来放于生物安全柜中解决。
4.4.5.5.当解决玻璃碎片时应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棉花来进行。
4.4.5.6.所有破碎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转子等都应放在无腐蚀性、已知对有关微生物具备杀灭活性消毒剂内。
4.4.5.7.未破损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种有消毒剂额容器中,然后回收。
4.4.5.8.离心机内应用恰当浓度同种消毒剂擦拭,并再次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并干燥。清理时所使所有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