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技术1 耳穴压丸法
护理常规
【定义】
耳穴压丸是采用王不留行籽、磁珠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反应点,以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
【常用部位】
半身不遂: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肝(耳甲艇外下方)、肘(在平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与屏上切迹同水平之耳舟部之间)、膝(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对耳轮上脚起始部)
吞咽困难:口(耳轮脚下方前1/3处)、咽喉(耳屏内侧面上1/2处)、舌(在耳垂正面中上部)
失语:心(耳甲腔中央)、脾(耳甲腔的后上方)
眩晕:神门(对耳轮上角与下角,三角窝内)、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枕(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肾(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便秘: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小肠(耳轮脚上方中1/3处)、胃(耳轮脚消失处)、脾(耳甲腔的后上方)、交感(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不寐: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交感(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心(耳甲腔中央)、神门(对耳轮上角与下角,三角窝内)
腹胀: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耳轮脚消失处)、交感(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便溏: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小肠(耳轮脚上方中1/3处)、胃(耳轮脚消失处)、脾(耳甲腔的后上方)、神门(对耳轮上角与下角,三角窝内)
便秘: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小肠(耳轮脚上方中1/3处)、胃(耳轮脚消失处)、脾(耳甲腔的后上方)、交感(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胃脘痛: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耳轮脚消失处)、肝(耳甲艇外下方)、交感(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恶心、呕吐(化疗期间):胃(耳轮脚消失处)、交感(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神门(对耳轮上角与下角,三角窝内)
【功效】
耳穴压丸是通过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而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
【主治】
(1)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失眠。
(2)胃痛,腹胀、便秘,腹腔积液。
(3)腹泻。
(4)化疗引起恶心呕吐。
(5)中风、眩晕。
【操作要点】
(1)遵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2)耳穴压丸期间,教会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刺激,以加强疗效。
(3)局部皮肤出现红色粟粒样丘疹、对胶布过敏伴有瘙痒感者,可将胶布取下,休息3~5日后再贴。必要时加贴肾上腺穴,或遵医嘱予氯雷他定(扑尔敏)等抗过敏药物。
【注意事项】
凡严重心脏病者,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和(或)伴严重贫血者,以及外耳炎症、湿疹、溃疡、冻疮者,妊娠妇女、有习惯性流产史者禁用。
耳穴压丸法操作流程图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
评估
治疗盘、磁珠、75%酒精棉球、血管镊、探棒、弯盘
物品准备
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取合理体位
患者准备
遵医嘱核对穴位。手持探棒自耳轮后上方由上而下在选区内寻找耳穴的敏感点
定穴
消毒局部皮肤
皮肤消毒
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持磁珠对准穴位
进行压丸
患者是否疼痛等不适情况
观察
安排舒适体位,告知患者压丸后应注意的事项。整理床单位,清洗用物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实施耳穴压丸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整理
记录
耳穴压丸法操作评分标准
科室 姓名
项目
要 求
应得分
扣分
得分
说 明
素质要求
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5
10
服装、鞋帽整齐。
5
操
作
前
准
备
护士
遵医嘱要求,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
5
25
洗手、戴口罩。
2
物品
治疗盘,磁珠,75%酒精棉球,探棒,血管钳,弯盘。
6
患者
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与配合。
6
体位舒适合理。
6
操
作
流
程
定穴
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
5
35
另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
5
皮肤
消毒
再次核对穴位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皮肤。
5
压丸
压丸方法正确。
15
观察
患者有否疼痛等不适情况。
5
操
作
后
整理
整理床单位,合理安排体位。
3
15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用物处理符合要求。
5
评价
选穴准确、操作熟练、局部严格消毒、体位合理、患者感觉、目标达到的程度。
5
记录
按要求记录及签名。
2
技能熟练
操作熟练,轻巧;选穴正确,运用压丸手法正确。
5
15
理论提问
回答全面、正确。
10
合计
100
主考签名: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内容总结
(1)技术1 耳穴压丸法
护理常规
【定义】
耳穴压丸是采用王不留行籽、磁珠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反应点,以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
(2)(2)胃痛,腹胀、便秘,腹腔积液
(3)(2)耳穴压丸期间,教会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刺激,以加强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