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章 食用和饲用昆虫
昆虫是人类最原始的食物。我国人民食虫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我国各地食用昆虫种类多达100多种。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民间采集蚂蚁、加工蚁卵酱,供皇帝祭祀和宴用,被列为帝王的御膳食品。唐朝人们也把蝗虫、蜂、蚂蚁列为食品。贵州仡佬族将农历六月二日定为吃虫节,相传古时仡佬族地区连年遭虫灾,庄稼所收无几,有位叫甲娘的妇女,望着庄稼遭虫害心急如焚,带着孩子到田里捉虫,将捉得的害虫加佐料做成好吃的食品请人吃,吃后大家都觉得清香、味美可口,于是纷纷下地捉虫,按甲娘的方法做成食品。从此虫害减少,庄稼丰收,甲娘也受到奖赏,她用奖给她的猪宴请乡亲,并定下了吃虫节。在吃虫节这天家家户户设宴,食用的昆虫菜肴有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等。云南西南部佤族喜欢根据季节的变换更替食用昆虫,食用昆虫有竹象、蚂蚱、柴虫(云南少数民族对天牛、小蠹虫、吉丁虫幼虫的总称)、蚂蚁等近10多种。食虫季节主要集中在7~9月份,这段时间人们经常身背小竹筒,到山上或树林中去寻觅各种蛆虫,用树叶包住装入竹筒带回烹食。在澜沧江、西双版纳等地少数民族将蜻蜓作为美味佳肴;广东、福建一带的居民将龙虱视为珍品,江浙人喜吃蚕蛹;湖南湘西一带喜食炒、烤胡蜂巢,通道、城步等地喜喝虫茶;京津人喜吃油炸蝗虫。在东北地区柞蚕蛹是副食品市场的畅销货,仅吉林每年销售达350t。哈尔滨鹤鹤酒家以野味昆虫作为其特色菜肴之一,有油炸蝗虫、知了、水龟虫、天蛾幼虫、柞蚕蛹及蜻蜓。台北啤酒饮食店的油炸蟋蟀常常供不应求。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开发出了许多系列昆虫产品,如山蚁壮骨液、蚂蚁酒、蚕蛾酒、三叶昆虫茶等产品,三叶虫茶的生产方法已申请了专利;用蚕蛹生产出营养酱油、营养豆腐等;在山东建成了油炸金婵罐头厂。
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昆虫食品营养价值的宣传普及,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昆虫食品的优越性,食虫习俗已逐渐渗透到千家万户。
国外食虫历史也很悠久。英国的Vincent M. Holt在1885年所著的《为什么不吃昆虫》一书中,介绍了许多可食昆虫类群及其食用方法。墨西哥做为食虫古国闻名于世,从史前开始,墨西哥的土著人就有吃虫的习俗,甚至许多宗教活动和节日庆典都与吃昆虫联系在一起,有的地方现在还可以找到为重要食用昆虫建立的庙宇或石雕的痕迹。据说在塔斯科州的一个山峰上,用毛石建有一个庙宇专用于纪念蝽象。庙宇的前面有一块大坪,能容纳许多人,每当墨西哥的鬼节(11月1~2日)过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当地居民就聚集在这里举行庆典,每人手拿一张纸片,象征着蝽象,在牧师念过咒语后,把这张纸片吞掉,象征着蝽象虫养活着他们。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摆设着蝽象宴,市场上随处可见卖蝽象的小商小贩,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献给皇帝的贡品中就有蚂蚁幼虫;用蝇卵烹制成鱼子酱,味美香浓;炒龙舌蚜虫口味胜过炸火腿。美国加州南部和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将草席沉入池塘浅水中,让泳蝽在上面产卵,然后将草席捞起,收集上面的卵,晒干后磨成粉装袋出售。美国还专门成立了昆虫蛋白研究所及昆虫体研究机构。德国是开发生产昆虫蛋白食品最早的国家,将玉米螟、大螟、家蚕等昆虫进行化学处理、整形调味后,制成罐头,建立了汉堡康福林昆虫食品联合加工企业,年产成品约8万吨;法国用蝗虫、蚂蚁等昆虫脱几丁质后,生产高蛋白食品,组建了“波的松”罐制昆虫加工公司;巴黎一些饭店专售用甲虫蛹做的馅饼及蚂蚁狮子头,还有油炸苍蝇、烤蟑螂、清炖蛐蛐汤、蒸蛆以及蝴蝶、蝉、蚕等昆虫幼虫或蛹100多种。日本在1919年前记载的食用昆虫就达55种,有专卖蝗虫等昆虫食品的市场,1987年同河北保定签订了进口28吨蝗虫的合同。美、日、前南斯拉夫等国用雄蜂蛹制成各种高级营养保健饮料和食品,很受群众欢迎。在巴西,当地居民喜食蚂蚁等食物延年益寿。因泰国人喜食油炸蝗虫,泰国政府1983年明文规定,对危害作物的蝗虫,只能人工捕捉,严禁喷药治蝗。尼泊尔人喜欢吃炒蜜蜂幼虫汁;约旦、土耳其等国爱吃清炖甲虫;阿拉伯人把蜣螂当美食;巴基斯坦人喜食飞蛾。非洲等地方的土著居民更是将蝗虫、蟋蟀、蚂蚁、白蚁视为美味佳肴,特别是白蚁和蝗虫既是非洲大陆农作物的重要害虫,又是当地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有人宣称,每年在非洲自然繁殖的飞蝗相当于生产了1万吨动物蛋白质,如果全部用来作为食品,可以大大减轻非洲的饥荒。在刚果许多城市的露天市场及乡间路旁,有很多卖食用昆虫的地摊,很像我国卖瓜果的小摊,昆虫种类很多,有鞘翅目的蛴螬、甘薯象甲幼虫;鳞翅目的玉米螟、高梁条螟、烟草夜蛾、地老虎、大豆食心虫等幼虫,直翅目的蝗虫、纺织娘等。
第一节 昆虫的营养成分及利用
一、昆虫的营养成分及其评价
(一)蛋白质
干虫体蛋白质含量一般在30%~75%之间,含水量高的昆虫其蛋白质含量也在鲜重的 5%以上。 氨基酸含量达25%~71%,而且氨基酸组分的分布也非常合理,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接近或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的氨基酸比例模式(表5-1)。
表5-1 昆虫类蛋白质模式与1973年FAO模式及鸡蛋蛋白质模式比较
氨基酸
1973年FAO模式
必需氨基酸含量
鸡蛋
中华稻蝗
蚱蝉
柞蚕蛹
黄粉虫
黄蚂蚁
异亮氨酸
40
52.4
86.3
75.5
43.0
69.2
57.2
亮氨酸
70
84.1
82.9
61.7
70.6
82.0
91.5
赖氨酸
55
64.9
48.7
51.2
76.4
51.3
49.4
蛋氨酸+胱氨酸
35
62.7
42.
33.8
39.8
19.9
19.1
丙氨酸+酪氨酸
60
95.5
95.0
134.8
119.6
117.5
85.8
苏氨酸
40
53.9
33.0
33.8
45.5
37.2
42.4
色氨酸
10
16.2
28.0
16.9
9.1
9.7
7.2
缬氨酸
50
57.6
59.8
59.0
56.9
60.7
61.8
合计
360
487.7
477.3
466.3
460.9
447.5
414.3
占总量
48.77
47.73
46.63
46.09
44.75
41.13
(二)脂类
干虫脂肪含量一般在10%以上,许多昆虫的脂肪含量为30%,甚至40%以上。在脂肪酸组成上,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较高,大部分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低于40%,可与花生油和豆油媲美,优于猪油、牛油和鸡油,接近鱼油。但缺乏硬脂酸(其营养作用是不会使血浆中胆固醇上升)。
(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昆虫含有许多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钙、镁、锌、铁、锰、铜等,其中后4种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四)维生素
目前,对昆虫所含维生素的研究还不多。有学者(Kodondi,1987)研究过3种食用昆虫,发现其维生素B2 (核黄素)和维生素PP(尼克酸)含量高于美国科学院全国研究会规定的营养要求。对小白鼠进行饲喂实验证实,昆虫提供的维生素能够满足白鼠正常生长的需要。
应该注意的问题:
(1)昆虫体内含少数色素、激素、尿素、尿囊素、几丁质和蜡质等物质,人体不能消化,在加工时需要除去。
(2)不能直接食用剧毒昆虫。如斑蟊、豆芫菁、隐翅虫、红娘子等。这些昆虫是药用昆虫,需加工成药品遵医嘱限量食用。
(3)微毒昆虫要经适当处理后食用。如地鳖虫、蟑螂、蜣螂(屎克螂)、刺蛾、蝶类的幼虫、某些蚂蚁等。
二、昆虫的食用方法
昆虫的食用方法很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昆虫食用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更加科学化和营养化。
(一)原形昆虫食品烹饪
虫体→预检→清洗→配料→加工。
烹饪工艺中的煎、炒、炸、煮、溜、酱、卤、爆、烩等方法均可应用于昆虫菜的制作。
可进一步制成罐头、半干制品和冷冻食品等。一般为油炸或烧烤。以蝗虫制法为例:
例:将采集的蝗虫放置在布袋中一夜,让其排尽粪便,洗净入沸水中煮3~4min,除去翅和足,加一定比例的砂糖、酱油放入平锅中烧煮。
(二)隐形昆虫食品的加工
由于人们对昆虫还存有某种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有些人谈虫色变,因此把昆虫加工成隐形食品更符合市场需求,而且经加工后,昆虫的营养更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
(1)将昆虫捣碎作馄饨、包子、饺子馅等。
(2)把昆虫磨成粉,或提取蛋白质,制成食品添加剂,掺进玉米粉、面粉、米粉、巧克力、糖果内、加工成饼干等;我国传统名点八珍糕中就有蝇蛆成分。著名的墨西哥鱼子酱就是用当地特斯科湖的水蝇科 Ephydridae 昆虫的卵做成的。
(3)制作成调味品、酒、饮料等,如蚂蚁系列口服液、山蚁壮骨液、安泰营养液、太极神养液、宫廷蚁酒、蚁王口服液、蚂蚁补骨酒等保健饮料和食品;用蚕蛾、蚕蛹制成的仙蛾酒、仙宫营养酒;用蜂王胎制成的高级营养补品蜂胎精;以雄蚕蛾为主料制成的延生护宝液等。
(三)昆虫蛋白质的开发和利用
昆虫蛋白质提取后可用于食品工业、发酵工业、皮革工业和橡胶工业等。不同的昆虫加工预处理工艺差别较大,提取方法亦有差异。
如从鳞翅目幼虫中提取蛋白质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灭→烘干→脱色(用H2SO3漂白)→脱臭(用1% HCl浸渍)→洗涤→破碎→提取分离→烘干。从直翅目昆虫中提取蛋白质需除去昆虫的头和足,鞘翅目昆虫需用蒸汽或亚硫酸或几丁质酶软化鞘翅,提取蝇蛆蛋白,烘干后提取率比新鲜的提取率低。
1.昆虫蛋白质的提取
主要方法有加盐法和加碱法。
加盐法 不同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和浓度影响蛋白质的溶解度。中性盐的离子在0.5 ~ 1 mol的量级内能提高蛋白质的溶解度,此效应称为“盐溶”。离子与蛋白电荷能相互作用,同时降低相邻分子间相反电荷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因而提取蛋白质时加入部分NaCl,有助于蛋白质的溶出。但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的盐溶效应,当中性盐的浓度大于1 mol,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则可导致蛋白质沉淀,这种效应称为“盐析”。因此,使用时应注意盐的浓度不可太高。
加碱法 蛋白质的溶解性取决于pH值,大部分蛋白质,如鱼浓缩蛋白、乳清浓缩蛋白等,在碱性下溶解度大大提高。故在提取蛋白质时,常需适度碱化。
2.蛋白质的分离
主要方法有等电点法、盐析法、有机溶剂法和透析法。
等电点法 蛋白质为两性化合物,在一定的pH下它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此时的pH值为蛋白质的等电点。由于在等电点时蛋白质之间电荷相互排斥作用的丧失,溶解度很小而发生凝聚沉淀。
盐析法 利用不同浓度的中性盐,使蛋白质的不同组分分别析出。盐析主要是蛋白质的二级立体结构发生改变,但并不意味着肽链的切断和破坏,当除去引起变化的盐后蛋白质的性状和功能可恢复。
有机溶剂法 蛋白质可溶于水,主要是自由的水分子可以减弱蛋白质分子间的引力,起到溶剂化的作用。当溶液中加入乙醇或丙醇等有机溶剂后,蛋白质和水分子间的胶体状态被破坏而发生沉淀。同时,溶液的介电常数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也相应降低。
透析法 利用半透膜的作用,使蛋白质和水分得以分离。提纯的食用蛋白,用以拌制麦粉等加工成各类昆虫蛋白食品。
3.制取昆虫水解蛋白和氨基酸
氨基酸组成在许多昆虫种类中都比较合理,因此,可将提取的蛋白质水解,用以制取水解蛋白和氨基酸。两者的差别在于其水解程度的不同,但均有良好的水溶性。可用作药品治疗一些由于氨基酸缺乏引起的疾病,也可以加工成保健食品,或作食品强化剂,还可用于制造化妆品。目前,桑蚕蛹的氨基酸提取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
水解的方法有酸水解法、碱水解法和酶水解法。
酸水解法 采用强酸,如6 mol/L的盐酸或4 mol/L的硫酸在105 ℃~110℃下水解12~24h。酸水解速度快而彻底,几乎能完全水解,会引起消旋作用,所得氨基酸均为L型氨基酸。但酸水解会使色氨酸全部破坏,含羟基的丝氨酸、酪氨酸及苏氨酸也会部分破坏,从而在生产中产生大量废酸。
碱水解 一般采用20%的NaOH或 Na2CO3水解彻底,水解时对氨基酸的破坏作用较大,因为在水解过程中有一定的氧化或分子重排作用发生。由于水解产物破坏,会产生大量氨气,如精氨酸在碱性下水解后形成鸟氨酸及尿素,尿素可进一步分解为氨。胱氨酸、半胱氨酸及甲硫氨酸在碱性下部分水解,而色氨酸、酪氨酸及一些碱性氨基酸则破坏较少。
第二节 常见食用昆虫
几乎各目都有可供人类食用的昆虫。仅举几例消费量最大的昆虫:
最广泛用作食品的是直翅目。昆虫有蝗虫、螽斯、蟋蟀、蝼蛄。
消费量第二的是等翅目的白蚁。
消费量第三位的是膜翅目的蚂蚁、蜜蜂、胡蜂和土蜂。
鳞翅目的幼虫,鞘翅目的蛴螬、龙虱,同翅目的蚱蝉、蜚蠊目的蜚蠊、螳螂目的螳螂、蝽类、黑蜣幼虫、象甲幼虫、蜻蜓幼虫、天牛幼虫都可作为食品。
一、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图5-1)
属蝗总科斑腿蝗科Catantopidae ,别名油蚂蚱、稻蝗。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8.3~39.5mm。黄绿或黄褐色,有光泽。头顶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一条黑褐色纵纹,直达前胸后缘。触角丝状,超过前胸背板后缘。前胸腹板有锥形瘤状突起。雌虫腹部第3、4节背板后下角有1齿,第3节的明显;下生殖板后缘有4个齿,各齿距离相等。
生活习性:长江流域年发生1代, 图5-1 中华稻蝗
南方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次年5月开始孵化,6-8月各龄若虫重叠发生。7月中旬以后成虫羽化,9月中、下旬是产卵盛期,卵多产在湿度适中、土质松软的沟渠、田埂及荒地土中。产卵深度一般为3cm左右,每雌虫可产卵1~4块,每块卵数约20~70粒,若虫期约2个月,成虫寿命65~70d。
分布:内蒙古、甘肃、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台湾。
营养价值:中华稻蝗营养成分的最大特点是其干物质基本上都是蛋白质,蛋白质占总干物质的73.4%,蛋白质品质好,与鸡蛋蛋白质相似。评价蛋白质优劣,不仅要看蛋白质数量,还要看蛋白质组成的氨基酸是否合理。中华稻蝗含有18种氨基酸、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总氨基酸的47.73%,所含必需氨基酸总量高于FAO提出的模式,其氨基酸组成比肉类淡水鱼类中的氨基酸组成更合理,属理想的优质蛋白质。
中华稻蝗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VB1 0.42mg/kg、VB2 16.2mg/kg、VE 33.18mg/kg、VA 3.75Iu、胡萝卜素5.1mg/kg、Na 368ppm、Ca 0.11%、Mg 490ppm、Fe 61.5ppm、Cu 9.9ppm、Zn 37.1ppm、Mn 21.0ppm、P 0.25%、Se 6.6ppm。其脂肪酸的组成为:软脂酸25%、硬脂酸26.1%、油酸27.15%、亚油酸2.3%、不饱和脂酸占总脂肪酸的36.5%。
二、螽斯Tettigoniidae(图5-2)
螽斯是直翅目螽斯科Tettigoniidae昆虫的通称。个体较大,体型亦有差异,有瘦长的纺织娘,也有短胖的蝈蝈;体躯纵扁或近圆柱状。前足胫节基部两侧具有开口式或闭口式的听器。后足腿节十分发达。跗节4节。产卵器十分发达,呈剑状或镰刀状。外形似蝗虫,但外骨骼较柔软,触角细长,30节以上,
超过体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叫声具有金属撞击声,清脆响亮,尖锐刺耳,有的可以传100~200m距离。全世界已 图5-2 螽斯
知约1万多种,中国约200多种,估计有500种以上。
螽斯主要栖息于丛林、草间,亦有少数种类栖息于穴内、树洞及石下等环境中。多数种类产卵于植物茎干内、裂缝中或茎叶的表面上,亦有少数种类产卵于土中。食性复杂:有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等多种类型。植食性种类多对农林牧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肉食性种类除在柞蚕区内可对养蚕业造成一定的危害外,而在其他地区则可作为害虫的天敌加以利用。
1.形态特征:体长约40mm,侧扁。触角丝状,通常超过体长。覆翅膜质,较脆弱,前缘向下方倾斜,一般以左翅覆于右翅之上。后翅多稍长于前翅,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前足胫节基部具一对听器。足跗节4节。尾须短小,产卵器刀状或剑状。栖息于树上的种类常为绿色,无翅的地栖种类通常色暗。
2.生物学习性:螽斯为渐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卵多产于植物组织中,或成列产于叶边缘或茎干上,一般不产在土中,若虫需蜕皮5~6次才能变为成虫。一年一代,成虫通常在7~9月为活跃期。成虫植食性或肉食性,也有杂食种类,多栖息于草丛、矮树、灌木丛中,善于跳跃不易捕捉。有时捉住了它的一条腿,它会毫不犹豫地“丢足保身”,断腿逃窜。雄虫脱皮后3~10d开始鸣叫,夏日炎炎,常引吭高歌,铿锵有力。天气越热,叫得越欢。谚语说:“蝈蝈叫,夏天到。”在我国的南北方均有它们的“声”“影”。
3.饲养方法:螽斯为杂食性。在野外,主食植物有茎、叶、瓜果,也会捕食小昆虫,甚至捕捉蝗虫。人工饲养通常用竹丝笼、玉米秆、篾片编织笼,悬挂于通风处,避免日光暴晒。螽斯有相互残杀的习性,故每笼一只,不能混养。在饲养中只要荤素搭配得当,就能养得体壮善鸣。食物主要喂以柿子椒、南瓜花、葱、毛豆、丝瓜、甘蓝、茭白、青菜等。可用蛋黄、肉糜、肝粉等混合喂养。入冬以后装入葫芦,贴身保暖,通常可以养到来年春节前后。将饲养笼挂在阳台或庭院向阳处,便可以听到它响亮的鸣叫声,犹如身处大自然。
三、蟋蟀Gryllidae
蟋蟀也称蛐蛐,是蟋蟀科Gryllidae昆虫的通称。
油葫芦 Gryllus testaceus Walker (图5-3)是常见种类。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8~24mm,虫体背面黑褐色,有油光泽,腹面为黄褐色。头顶黑色,复眼内缘、头部及两颊黄褐色。前胸背板有两个月牙纹,中胸腹板后缘内凹。后足胫节特长,有刺6对,少数5对。雌虫产卵管细长,褐色,微曲,长19~22mm。
生活习性: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孵化,若虫夜晚出土寻食。成虫于6月中旬开始羽化,至8月上旬全部化为成虫。成虫白天躲在植物杂草下或穴中。一般在较为湿润而疏松的土壤中栖息较多。有趋光性。雄虫善鸣好斗,如遇虫数多时,有互相残杀现象。8~9月间交尾产卵。卵产在杂草多的向阳土埂上,或草堆旁的土中。每雌虫可产卵34~114粒。卵期很长,历时7个月左右, 图5-3 油葫芦
成虫寿命长达150天左右。若虫共6龄,各龄龄期2~4天,若虫期共20~25天。
分布:北、华北、华东、华中及华南等地。
蟋蟀的采种与饲养
1. 采种 蟋蟀若虫期跳跃能力很强,到达成虫期更为活跃,且各发育阶段都有钻缝、筑穴、隐蔽的能力,用来躲避天敌的追捕,因此,采集较大数量实在不易。可利用成虫期的趋光和趋食的习性诱捕,在蟋蟀栖息环境挂20W黑光灯或100W以上碘化银灯,地面挖直径约25~30cm,深约35~40cm的土坑,将广口瓶放入坑内,在瓶口安放一个铁皮或厚纸片漏斗,瓶内装入一些炒熟的麦麸、豆饼作为诱饵。傍晚开灯,可诱来大量蟋蟀成虫,蟋蟀先绕灯飞舞,不久落地,在地面爬行。嗅到诱饵即奔向漏斗,落入瓶中。收集瓶中的蟋蟀移到饲养笼中喂养。
2. 养殖 蟋蟀都有互相残杀习性,特别是到达成熟阶段,雄虫常因互相争夺雌虫而相互残杀,因此,不宜大群饲养。在饲料充足、生活环境适宜的条件一般每1m2可养50只左右幼虫。人工饲养成活率仅为野外的40%~50%。
若为采收成虫作中药材,则宜采用大笼饲养。大笼用金属或木材作支架,以铁窗纱作围罩,长、宽、高不限,平面面积大,容纳量多,可提高成活率。一般10m×5m×2m的大笼可养3000~5000若虫。笼内种植大豆、花生、玉米等作物作自然饲料。
饲养蟋蟀仅利用笼中的天然饲料是不能满足若虫需要的,应采集蟋蟀喜食的植物投喂,并投入麦麸、豆饼渣等精饲料。天然饲料的缺点是体积大,残余部分不易清除,时间长了会霉变。因此,应以易保存、体积小、营养高的人工饲料为主,辅以少量天然青饲料。人工饲料充分搅拌均匀并研细后撒在木板上饲喂,一次不要投放太多,以吃完为宜,这样可防止变质和招引螨类寄生虫。饲养温度为25℃左右。
人工饲料配方(每100g饲料中含):
干酵母5g,玉米粉20g,肝粉5g,脱脂乳粉15g,大豆粉20g,粗麦粉35g。
在饲养笼下沿1m外,要构筑宽、深各20cm的水槽,注入清水,防止蚂蚁等天敌侵害小龄若虫,尤其是在若虫脱皮期间,要注意预防敌害。
气候干旱时,早、晚适当喷水。使饲养宠内温度保持在75%~80%。一阴雨天不影响蟋蟀正常生活,但在喂食板上方要加遮盖物,青饲料可少放或不放。如笼中地面积水1小时可造成蟋蟀死亡,应设法排水,否则,蟋蟀即爬到纱罩上。雨后暴晒,对蟋蟀不利,特别是影响其脱皮,应及时投入一些植物技叶或青饲料遮荫防晒。
成虫大量羽化后,要赶在交配产卵前(除留足种虫外)及时采收。其采收方法是:可在笼内挂灯,下面放四壁光滑的水盆,待成虫趋光飞转,跌入水盆,即用笊篱捞出,经沸水烫死后,晾干,备作药用。
四、蝼蛄
食用蝼蛄有东方蝼蛄 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和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其中东方蝼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1. 形态特征(图5-4) 成虫体长30~35mm,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间具一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腹部中部。后翅扇形,较长,超过腹部末端。腹末具1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
卵
初产时长2.8mm,孵化前4mm,椭圆形,
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暗紫色。若虫共8~9龄,末龄若虫体长25mm,体形与成虫相近。
2. 生活习性 在北方2年发生1代,在南方1年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清明后上 图5-4 东方蝼蛄
升到地表活动,在洞口可顶起一小虚土堆。5月
上旬~6月中旬是蝼蛄最活跃的时期,也是第一次为害高峰期,6月下旬~8月下旬,天气炎热,转入地下活动,6~7月为产卵盛期。9月份气温下降,再次上升到地表,形成第二次为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陆续钻入深层土中越冬。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9~11时活动最盛,特别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早春或晚秋因气候凉爽,仅在表土层活动,不到地面上,在炎热的中午常潜至深土层。蝼蛄具趋光性,并对香甜物质,如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麸以及马粪等有机肥,具有强烈趋性。成、若虫均喜松软潮湿的壤土或沙壤土,20cm表土层含水量20%以上最适宜,小于15%时活动减弱。当气温在12.5℃~19. 8℃,20cm土温为15. 2℃~19. 9℃时,对蝼蛄最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则潜入深层土中。
分布:全国各地。
五、白蚁
白蚁属等翅目Isoptera, 为社会性昆虫。主要分布于亚热带,种类多,种群数量大,分布广泛。白蚁主要取食各种植物性纤维,营木栖、土栖和土木栖生活,以巢群居,危害房屋建筑、桥梁、水库、堤坝。白蚁虽然是大害虫,但其成虫、幼虫和巢都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是最常见的食用昆虫。我国古代就有食用白蚁的记载,据著名昆虫史学家邹树文先生考证,在明清时代,人们用白蚁做成蚁酱,成为佳肴以招待贵宾。目前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仍有食用白蚁的习俗。采集白蚁通常用灯光诱集,将收集到的白蚁去翅,洗净后油炸食用,也将诱集到的白蚁作为饲料喂养家禽。在国外,日本、墨西哥、非洲等地也有食用白蚁的习俗。在菲律宾的森林中,有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白蚁,这种白蚁平日以林中朽木、腐叶和菌类为食,体大肉嫩,当地居民用它作包子馅,或炒鸡蛋,味道极为鲜美。在非洲刚果南方金卡拉野味餐厅有道名菜“油炸白蚁”。当地居民利用白蚁喜肉腥味的特点,将牛羊骨头丢到白蚁窝附近加以诱捕,然后用沸水烫死,再用油炸,芳香可口。
我国有白蚁400余种,其中20余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常见的食用白蚁有: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土垅大白蚁Macrotermes annandalei( Sliverstri),黄翅大白蚁M. barneyi Light,隆头大白蚁 M. acrocephalus Ping,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
sanus(Shiraki)和云南土白蚁O.yunnanensis Tsai et Chen。白蚁种群数量大,据调查估计,仅云南省约有76-532万群(巢)白蚁,每群(巢)白蚁平均重100kg,以228万群(巢)计算,约有白蚁228万吨,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有关单位对白蚁及蚁巢进行了较系统的营养成分分析和药理试验,在白蚁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经测定,白蚁的热量是牛肉的4倍,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36%)以外,还含有铁、钙、维生素A和核黄素等许多人体所需物质。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保护所己研究开发出白蚁保健产品推向市场。
1.形态特征(图5-5):体小至中型,群栖,由有翅和无翅的生殖蚁(雌蚁和雄蚁)及多数无翅的非生殖蚁(工蚁和兵蚁)组成。头小或大,极度骨化,具咀嚼式口器;触角呈念珠状,由多节组成。有翅个体,前后翅的形状、大小约近相等,故名“等翅目”。雌、雄蚁分飞后翅脱落。雌蚁腹部膨大,兵蚁头部有利器。
图5-5 白蚁群体的品级分化和生活史
2.生物学特性
白蚁的生物学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性 白蚁属于社会性昆虫。一群白蚁中有蚁后、蚁王、兵蚁和工蚁4个品级。有翅成虫经过分飞,脱去双翅配对成为繁殖蚁,雄性的是蚁王,雌性的就是蚁后。职责是担任群体的繁殖重任。形态特点是腹部膨大(尤其是蚁后,腹部超过工蚁的百倍)。工蚁体型小,数量最多,其职责是担负群体的筑巢、搬运食物、饲喂、清洁、照料幼蚁等全部劳动。兵蚁数量少于工蚁,但多于繁殖蚁,约占群体总数的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形态方面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发达的上颚,职责是保卫巢群。
(2)群体发育 成熟的白蚁群每年春、秋两季(以早春为多)产生数千个(澳垅家白蚁Coptotermes lacteus 可产生6 6000个)有翅成虫,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如温暖地区在大雨时,或闷热天的黄昏成群飞离原群,称为“群飞”或“分飞”。
经过分飞的雌雄成虫脱去双翅,结成配偶,钻入地下,开始交配,产卵,繁殖新的群体。当第一次出现有翅成虫,就表示该群白蚁发育成熟。实验证实家白蚁的群体发育成熟需要8年。
(3)畏光性 白蚁通常怕光,只在木材及泥土筑成的巢中或蚁道中活动,遇光即逃遁,并合力堵塞蚁道上偶然出现的漏洞。但有翅成虫出巢婚飞时,有强烈的向光性,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只要完成婚配,脱去双翅后,便失去向光习性,迅速钻入土中或木材下筑巢育儿。
(4)营巢 白蚁巢是白蚁生活的大本营,其活动的范围可以扩展到很远的距离。蚁巢的形式有木栖性(堆砂白蚁筑巢于房顶干燥的木材中,树白蚁和新白蚁筑巢于生活树木的枝干中,原白蚁筑巢于地面潮湿的朽木中)和土栖性(歪白蚁筑巢于地表下,土垅大白蚁在地表上筑巢)白蚁巢较复杂,结构分化明显,由几个部分所组成。①王室,靠近巢中央,专供蚁王、蚁后居住。王室的壁有小圆孔,工蚁和兵蚁可自由出入。②蚁道,是主巢与副巢相连的通道,很多分支。③候飞室,分飞季节到来时蚁巢上方或近地面由泥土堆积而成的扁平圆锥构造,其上有分飞孔。
(5)取食 白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植物。此外,也能吞食同类的尸体、幼蚁蜕下的皮。在食物短缺时甚至还吞食蚁卵和幼蚁。在正常情况下,在白蚁群营养方面工蚁担负着最重要的作用,它们先将食物吞入体内,然后将已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食蚁王、蚁后、兵蚁和幼蚁,有时还喂给没吃饱的其他工蚁。据康熙年间吴震方著《岭南杂记》记载:“康熙甲子年盐课提举司汪芾斯为余言:库银忽缺数千金,见壁下有蛀末一堆,烂如白银,寻其穴,掘之得白蚁数斛,入炉轈之,仍得精金……”。但有人做过实验,将银元放进白蚁巢中2年,发现银元还是完好无损。究竟白蚁是否真的能蛀食金属,需要进一步考证。
(6)嗜水性 白蚁多在地下筑巢,巢深可达0.5~3m,即使是在地上木质中筑巢,也要通过修筑的隧道与地下沟通,以便衔土粒与排泄物及吐出的唾液混合,修筑蚁道。白蚁生活离不开水,无论筑巢在何方,总要先修筑一条与主巢相连贯的水道(吸水线),与巢穴附近或与地下水源连接。一旦水源断绝,全巢白蚁在10余天内便自行死亡。
(7)群飞性
群飞是白蚁分群的前期形式。成长的白蚁群,同巢虫口密度过大,便产生大批的有翅成虫(繁殖蚁)。每年春末夏初,在雨后闷热天气,气压明显下降的傍晚时节,出巢婚飞,然后再建新巢群。由于白蚁有好飞分群的习性,因此,饲养容器不但要有平面面积空间,还要有高度空间,才能供婚飞活动。
3.白蚁采种与饲养
(1)采种 将蚁群引入饲养池中的过程称为采种。其方法有:①在野外挖掘带有蚁王、蚁后的巢室及菌圃,装入布袋中带回,移入饲养池中。挖掘时间最好在日光最强时进行,因此时大部分蚁群都集中在巢中。遗留在隧道或副巢中的部分白蚁,只要有补充生殖蚁,还会在原处结群筑巢。②在每年春末夏初的婚飞时期,在有蚁巢附近,利用灯光诱集脱翅后的新生殖蚁(尽量多收集些,以防其中部分个体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移入池中。让其自择配偶,选址筑巢。后者的采种比较方便,免去寻找、挖掘主巢之劳,但因初生生殖蚁繁衍能力差,蚁群小,收蚁也少。
(2)饲养
①饲养场所 饲养白蚁必须有容纳较大群体的饲养设备及其生殖活动的空间。饲养容器要有遮光设备以及为白蚁创造群栖的条件,饲养容器中要放置足够的作为白蚁食料或筑巢材料的木材(以树墩、较粗的树干、有一定厚度的木板为好),有一定厚度的土层和供给水源的装置。饲养容器最好设置在室外,用砖砌成长、宽、高数米的饲养池,池上装设较细的纱网,用杉篙竹帘搭上防雨棚;池内装土及木材,一端设有常年储水池,池的外围要设防护水槽,防止天敌偷袭。一池中可分数个小格,饲养几个群体。
②饲料 在饲养白蚁的过程中,除给以适宜的自然饲料外,还应给以人工饲料,作为自然饲料的补充,可提高繁衍能力,扩大种群数量,增加药源。已试验成功的饲养家白以及黄胸散白蚁的人工饲料配方有:
配方1(湿重的百分比): 麦角醇0.06,蛋白质0.05,蒸馏水65.82,纤维素34.06,尼泊金0.01。
配方2:β-谷留醇0.06,干酪素0.05,蒸馏水65.82,纤维素34.06,尼泊金0.01。
将配方的原料按比例放置于玻璃器皿内,经搅拌后呈稠浆,但不成汤。放在饲养池角落处,用木板遮盖,隔5~7d后检查,吃光后再予以补充。时间过长会污染发霉。 目前野外白蚁的分布及巢群数量看,靠野外采已能满足药用需要,何况白蚁是木质材料及堤坝的大敌,野外采集可变害为益。从保存物种及生态平衡的角度着眼,应有计划地采收与饲养相结合。
六、家蝇Musca domestica L.
家蝇繁殖力强,周期短,一般从卵到成蝇只需8~10d,其生长速度之快,是目前用其他方法生产动物性蛋白质无法相比的。蝇蛆蛋白质饲料的生产原料主要是畜禽排泄物,来源丰富,价格低廉。
蝇蛆含蛋白质60%以上,还含有铁、锰、锌等微量元素,其必需氨基酸总含量是鱼粉的2.3倍,总体营养价值高于鱼粉。
除此以外,蝇蛆还含有抗菌肽、凝集素、干扰素、几丁质等多种极有价值的成分。
蝇蛆的开发利用,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视。自1969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匈牙利等很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利用禽、畜粪便养殖家蝇繁殖蝇蛆的研究工作。美国、韩国等国家还建立工厂,专门进行家蝇人工养殖,开发蝇蛆蛋白,作为人类和其他动物需要的营养蛋白。
人工养殖蝇蛆,除了生产高蛋白蝇蛆粉以外,还可以生产和提取磷脂、几丁质、蝇蛆油、抗菌肽、凝集素和尿囊素等多种有价值的产品,应用范围涉及食品、农业、化工、医药、环保等多个领域,养殖家蝇已经成为一项新兴的养殖业。
l.形态特征(图5-6)
①成虫 体中型,长6~7mm,灰褐色。眼红褐色,雄蝇的双眼彼此靠近,额宽为一眼的1 / 4 左右,单眼三角形,与复眼内缘间的宽度及单眼三角横径的1/2或较窄;雌蝇的两眼间有一定的距离。触角芒的上、下侧都有较长的纤毛。成虫口器舔吸式,幼虫口器刮吸式。胸背部有 4 条明显的黑色纵纹。翅透明,基部稍带黄色;脉序中,第四纵脉末端向前方弯曲急锐导致梢端与第三纵 图5-6 家蝇
脉的梢端靠近。腋瓣大,不透明,色微
黄。足黑色,末端有爪 1 对、扁爪垫 1 对和刺状爪间突 l 个。
②卵 白色,微小,长椭圆形,长约 1mm,在卵壳背面有 2 条脊。卵粒多互相堆叠,1g卵约有13 000~14 000粒。
③幼虫 灰白色,无足;体后端钝圆,前端逐渐尖削。蝇类的幼虫连头在内共 14 节,但明显的只11节,幼虫以气管呼吸,头退化,胸、腹节相似。初孵幼虫体长约 2 mm,体重约0.08 mg, 3 日龄或 4 日龄幼虫体长8~12 mg。体重20~25 mg。幼虫口钩爪状,左边一个较右边一个小。两端气门式,前气门由6~8个乳头状突起排列构成,扇形;后气门呈D字形。
④蛹 家蝇的蛹被称为围蛹,系第 3 龄幼虫不蜕皮收缩而成。由于蛹仍有末期幼虫的皮,构造基本上与末期幼虫同。因此在前端有前气门,在后端有后气门。在蛹的第3、4节之间两侧另有二突起,即蛹之气门,向内接连于中胸气门。蛹大多数呈桶状,约6. 5 mm,初化蛹时为黄白色,后渐变为棕红、深褐色,有光泽。
2.生物学特征
①年生活史 一年7~8代,南方可繁殖十多代,人工养殖条件下可达24代,每个世代约15d。在南方终年繁殖,在寒冷地区主要以蛹越冬。
卵期1~2天,幼虫期4~6天,蛹期约5天,成蝇羽化后不久即行交配产卵,寿命1~2个月,越冬成蝇寿命可达4~5个月。
②习性 成蝇善飞,主要在栖息地附近觅食,通常以孶生地为中心100~200m范围活动。有趋光习性,白天在有光处活动,也喜欢在人居住的室内活动,夜间则常常停落在天花板、悬挂的绳索或电灯线上休息。
雌蝇产卵时,一般将卵产在基质稍深处,如墙角裂缝,多数卵粘在一起成为一个团块。一只雌成蝇每次产卵40~100粒,每隔5天左右产卵一次,一生可产卵4~6次,多的可达10次,最多的年产卵近万粒。
卵经8~24 h孵化。幼虫(蝇蛆)活跃,有负趋光性,善钻小孔。以孶生地的有机物为食。
3.家蝇饲养
(1)养殖方式 国内目前养殖成蝇的方式有笼养和房养两种。两种养殖方式各有优点:笼养隔离较好,比较卫生,能创造适宜的饲养环境,但房舍利用率不高;房养则可提高房舍利用率,且设备简单,省工省时,较适合于大规模生产,但管理不便,成蝇易逃逸。
①蝇房的设计 新建蝇房应为一排坐北朝南的单列平板房舍。北面设封闭式走道,中间有一操作间,前后开门。两边蝇房北面开门,由工作间后门通向走道进入,南面有1.7m×1.8m玻璃窗,每间大小38.5m3(2.5m×5.5m×2.8m),设纱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