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也论《陌上桑》.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332779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也论《陌上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也论《陌上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也论《陌上桑》 张爱萍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 05级专升本1班 200302974) 指导教师:可永雪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一篇喜剧性的叙事诗”[1],它以华美的辞藻、和谐的韵律谱写了一曲美丽动人的赞歌,也成为了中国民歌中的一颗璀璨碧玉。它描写了一个采桑女子,在城南采桑时,被五马踟蹰的使君要求“共载”,而罗敷却机智、巧妙、意正严词的拒绝使君要求的故事。《陌上桑》“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塑造了一个极为成功的女性形象”[2],在她的身上,有着我国古代女性所追求的仪态之美和深层的心灵之美。“《陌上桑》是从艺术性不纯的叙事诗进展到艺术性很强的叙事诗的关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大诗人曹植、杜甫、白居易等莫不为之醉心倾倒。”[3]唐代著名诗人权德舆《敷水辞》:“空见水名敷,秦楼希事无,临风驻征骑,聊复捋髭须”。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读到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足见其迷人的魅力。 一 《陌上桑》属《相和歌辞》,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属于大曲类。原注:“三解,前有艳词曲,后有趋。”据《乐府诗集》解说,艳是乐曲的序曲,趋附于曲后,相当于今之尾声,解为乐歌段落。《玉台新咏》收录此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而早在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以后便沿用至今。“陌上桑”,意为大路边上的桑树林,在中国古代的北方盛产桑树,养蚕业也相当发达,采桑成为一项重要的活动,《诗经•魏风》的《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间兮,桑者池池兮,行与子逝兮。”《庸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周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归”等,都对采桑情景有生动的表现,由于采桑之处是重女子的聚集地,所以桑林也往往成为男女之间偶遇、交往的场所。《陌上桑》也继承了前人,将人物、情节安排在这些容易产生故事的地方。 对《陌上桑》的故事母题说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在汉代以前的一些典籍中散留的神话传说 如《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篇》: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实始作南音。”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见涂山氏的女儿因为忙于带领人民治水而无暇与涂山氏之女相会,从而引的涂山氏之女朝 思暮想,苦苦私守,无奈之下只能唱歌以遣忧思。那么,后来怎么样了呢?《楚辞•天问》对此大加感慨道: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兮),而通之于台桑?......胡维嗜欲同味,快朝饱? 意思是说禹的全部精力献于治水之事,他要下来察看天下四方;为何一得到那个涂山氏女子,就和她结合于台桑?......为什么禹的爱好、欲望与众人相同,却仅仅满足于一时的欢乐? 又有《太平御览》卷一、三、五所引《帝王世纪》中的一段相合: 禹始纳涂山氏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 大禹和涂山氏之女在台桑结合,而“台桑”,即桑间野地。桑林在野外,活动自由,桑叶茂盛,又易隐藏。所以,桑间野地成为男女交往的极佳之地。由此可知,大禹与涂山氏之女在桑林遇合的传说成为《陌上桑》的一个母题。 (二)刘向《列女传》的故事 1.《列女传•陈国辨女传》 辨女者,陈国采桑之女也.晋大夫解居甫使于守,道过于陈,遇采桑之女,止而戏之曰:“女为我歌,我将舍女”采桑女乃为之歌曰:“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天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大夫又曰:“为我歌其二。”女曰:“墓门有木某某,有号鸟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止,讯予不顾,颠倒思予。”大夫曰:“某木某则有,其号鸟安在?”女曰:“陈,小国也,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谨, 加之以师旅,其人且亡,而况号鸟乎!”大夫乃服而释之。 陈辨女用《诗经•陈风•墓门》来讽刺拒绝大夫的恶行,而使自己脱身。 2.另有《齐宿瘤女传》 宿瘤女者,齐东郭采桑之女,闵王之后也。项有大瘤,故号曰宿瘤。初,闵王出游,至东郭,百姓尽观,宿瘤女采桑如故,王怪之,召问曰:“寡人出游,车骑甚众,百姓无少长皆弃事来观,汝采桑道旁,曾不一视,何也?”对曰:“妾受父母教采桑,不受教观大王。”王曰:“此奇女也,惜哉宿瘤!”女曰:“婢妾之职,属之不二,予之不忘,中心谓何,宿瘤何伤?”王大悦之曰:“此贤女也。”命后车载之,女曰:“赖大王之力,父母在内,使妾不受父母之教,而随大王,是奔女也,大王又安用之?”王大惭,曰:“寡人失之。”又曰:“贞女一礼不备,虽死不从。”于是王遣归,使使者加金百镒,往聘迎之,父母惊惶,欲洗沐,加衣裳,女曰:“如是见王,则变容更服,不见识也,请死不往。”于是如故,随使者,闵王归见诸夫人,告曰:“今日出游,得一圣女,今至斥汝属矣。”诸夫人皆怪之,盛服而卫,迟其至也,宿瘤,骇,宫中诸夫人皆掩口而笑,左右失貌,不能自止,王大惭曰:“且无笑不饰耳。夫饰与不饰,固相去十百也。”女曰:“夫饰与不饰,相去千万,尚不足言,何独十百也!”王曰:“何以言之?”对曰:“性相近,习相远也。昔者尧舜桀纣,俱天子也。尧舜自饰以仁义,虽为天子,安于节俭,茅茨不翦,采椽不斲,后宫衣不重采,食不重味。至今数千岁,天下归善焉。桀纣不自饰以仁义,习为苛文,造为高台深池,后宫蹈绮縠,弄珠玉,意非有餍时也。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至今千余岁,天下归恶焉。由是观之,饰与不饰,相去千万,尚不足言,何独十百也。”于是诸夫人皆大惭,闵王大感,立瘤女以为后。出令卑宫室,填池泽,损膳减乐,后宫不得重采。期月之间,化行邻国,诸侯朝之,侵三晋,惧秦楚,立帝号。闵王至于此也,宿瘤女有力焉。 3.《秋胡行》 鲁秋洁妇者,鲁秋胡子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宦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见路旁妇人采桑,秋胡子悦之,下车谓曰:“若曝采桑,吾行道远,愿托桑荫下Q,下赍休焉。”妇人采桑不辍,秋胡子谓曰:“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吾有金,愿以与夫人。”妇人曰:“嘻!夫采桑力作,纺绩织纴,以供衣食,奉二亲,养夫子。吾不愿金,所愿卿无有外意,妾亦无淫泆之志,收子之赍与笥金。”秋胡子遂去,至家,奉金遗母,使人唤妇至,乃向采桑者也,秋胡子惭。妇曰:“子束发修身,辞亲往仕,五年乃还,当所悦驰骤,扬尘疾至。今也乃悦路傍妇人,下子之装,以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淫泆,是污行也,污行不义。夫事亲不孝,则事君不忠。处家不义,则治官不理。孝义并亡,必不遂矣。妾不忍见,子改娶矣,妾亦不嫁。”遂去而东走,投河而死。 这几则故事与《陌上桑》都有想通之处,其中“陈辨女”和“秋胡妻”都在采桑时被调戏而最终拒绝利诱,,而只有齐宿瘤女心甘情愿的做了闵王之后,只不过她一直保持不奢华、不修饰的俭朴风格。刘向列出的都是古代守“礼”,品德高尚,符合当时社会社会标准的女子,其目的是要给皇帝提供整肃后宫秩序、约束官员的借鉴,从而带有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 (三)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中引崔豹的《古今注》: 《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试着把崔豹的《古今注》中的故事与《陌上桑》相比较,我们发现许多共同点: 1.都为秦氏好女,虽然崔豹的《古今注》中没有具体的说明,但整体来看,《古今注》中的秦罗敷也包含内在的品质美,她勇敢机智的“巧弹筝”“使赵王止”,另外,秦罗敷也有着外在的美丽,她为邑人千乘王仁妻,并被赵王“见而悦之”“欲夺之”我们自然推断她有迷人的外貌。 2.《古今注》中的罗敷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同样采桑,都有着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共有的勤劳的品质,其中一个是“出采桑与陌上”,另外一个是“城南隅”,在城的东南面。但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她也是采桑陌上,也就是说两个故事发生的地点相同。 3.两位形象都有同样的遭遇。《古今注》中的赵王见罗敷“采桑于陌上”“见而悦之”心中歹意顿起,他想要得到罗敷占为己有,而《陌上桑》中的罗敷遇到从南来的“五马踟蹰”的使君,他见到罗敷就问这问那,最后要求是否可以“共载”,虽然有些学者,如朱银锦《〈陌上桑〉主题新辨》一文中,从汉代婚俗角度分析“使君”即使有妇,他“追求罗敷在当时也是合理合法的,是无可非议的”,认为使君并非荒淫无耻之徒,但我们至少可以说使君有想把罗敷占为己有的想法,所以说,《古今注》与《陌上桑》中的罗敷遭遇是相同的。 4.他们都巧妙的拒绝,《古今注》中的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而《陌上桑》中的罗敷“前置词”,无所畏惧的说:“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并且后来以夸父明示自己不愿“共载”,《古今注》中的罗敷取得的效果是“赵王乃止”,说明赵王这个人虽然心存歹意,欲夺人妻,但并非完全的不明事理,而使君最终是强取豪夺,还是羞愧退场,我们无从可知,如果使君像赵王一样懂得一些事理,那么罗敷依然可以采桑“城南隅”,无论结果怎样,她们表达拒绝的方式都是大胆、勇敢、智慧和巧妙的 总的来说,《古今注》中的故事与《陌上桑》故事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冲突实际上是比较接近的。而《陌上桑》中的处理更为的恰当,更能增强诗歌的戏剧色彩,其人物形象也更加的鲜明生动。 二 在《陌上桑》中,罗敷不仅美丽、高雅而且勤劳、坚贞、机智、勇敢、不幕权贵,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容貌之美 《陌上桑》在塑造罗敷的外在美时以民歌特有的以形传神,神形结合的肖像描写方法把人物描写发挥到极致,诗的开篇,“日出东南隅,找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金色的阳光,从东方散射出来,阳光普照大地,秦家好女罗敷就住在沐浴灿烂阳光的小楼里,日出句是对环境的描写。写环境之美是为了渲染美的气氛,也为了迎接将要出现的住在秦氏楼的罗敷,许多学者认为这里的罗敷并非是《孔雀东南飞》中的罗敷,她“似是汉代美女的通称”,正如先秦两汉时代到魏晋时代称美男子为“子都”一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说明罗敷对于菜桑技术非常的娴熟,同时也说明她的身上有着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朴实的品格。“城南隅”是罗敷采桑的地点。接下来作者并没有描写罗敷的肖像,而是着眼于罗敷采桑时用的工具和貌饰。“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用青色的丝绳为桑篮上的络绳,把桂树的枝条当做桑篮上的提把,“青丝”“桂枝”都是比较精美而香洁的,作者认为美人就应该配美物,通过描写所用器物之美来衬托主人公罗敷的美貌。再看头上梳的是当时从日本传过来的最流行的发式,耳朵上带的是十分珍贵的明月宝珠,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的绮罗裙,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一切都显得雍容华贵,鲜艳、素雅、给人一不可言状的美的印象。在看下面“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丢开了罗敷美的具体特征。用赋的表现手法,排比铺陈,摄取观看者为罗敷的美所倾倒,所陶醉的不同灵动仪态,从侧面烘托罗敷的美貌,就像苏轼说的“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 这种美的描写避免了作者的主观说教,而且能使笔墨难以描绘的美,通过旁人为之倾倒的不同情态表现出来。读者也可以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而创造自己心中理想的美的罗敷。所以陈祚明评论说:“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今直言服饰之盛,偏无一言及容貌特与看罗敷者尽情描绘,所谓虚处着笔,诚妙手也。” 至此,我们也看到罗敷作为古代一位采桑女子形象,她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式的美。她摆脱了道德、伦理等社会外在因素的束缚,她就是美的,自然而健康,她也以自身的魅力去感染读者。 (二)内在的品格之美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作品中的第二个主要人物登场了。使君骑着马从南面来, 他经过桑林,看到正在采桑的罗敷,不禁的被罗敷的美貌所吸引,于是他“遣吏往”问是谁家的美丽的姑娘,多大了?最终提出是否可以“共载”?那么我们看罗敷的态度,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她的表现让我们惊异,一个弱女子沉着、镇定、无所畏惧,什么都不怕的上前“置词”,使君你可真是愚钝啊!你已有妻子,我也有自己的丈夫,意思是说,你可真无耻,提出这种无理的要求。作品接下来让罗敷用“夸夫”的方法,使使君退缩。罗敷在这里用斥责俏皮的语言讽刺使君,表现了罗敷对使君的极度不重视、轻蔑和鄙夷,为了在情势上和精神上彻底的击垮使君。 “夸夫”一节中,首先用“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夸丈夫位居高官,只乘“五马”的使君是无论如何也是比不过“千余骑”的夫婿。再用“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一句,极显丈夫的饰物、配品的华贵与精美,更让乘“五马”的使君自惭形秽。三说自己的丈夫“少年即郡县为吏,青年时期即举荐为朝官,中年时期即为天子近臣轻信,后外放一大郡为太守,得以专制一方”罗敷的夫婿可谓是平步青云,仕官显达,夫婿的身居要职,前程无可限量,这就更加沉重的打击了使君。四用“为人洁白晰,鬓鬓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极夸夫婿的官威、服饰、容貌,突出自己丈夫仪态俊雅、举止大方、气度非凡,可谓是出类拔萃、百里挑一。罗敷犀利泼辣的语词,锋芒毕露,五马使君怎么能和这样德高望重,受人敬仰,貌伟才雄的丈夫相比呢?罗敷在气势上已经压倒了对方,因而,罗敷智慧、不慕权贵、勇敢高尚的品格表露无遗。 在文中第三解,罗敷为了摆脱使君纠缠用了“夸夫”的手段,来让使君放弃,那么罗敷真的有一个所夸之夫吗?首先,如果有这样一个显贵的丈夫,何苦去采桑?即使有这样的一个丈夫,在路旁的桑田里采桑,至少也要跟随一些侍女吧,就能允许使君因为罗敷美丽而随意要求“共载”?罗敷夫婿专城而居,为何使君不知道罗敷? 其次,“十五颇有余”与“四十专城居”之间,年龄差距是不是也太大了?尚且说他们在古代能够结合,那罗敷也只能是这位夫婿的二、三房。那么,从罗敷这样的性格来看,恐怕让人难以信服。 以上几点,充分说明罗敷文中的夫婿,也只是罗敷为了对付使君而虚构出来了子虚乌有,罗敷夸夫一节,并非陈述事实,是罗敷是急中生智,但却收到了以下几点艺术效果: 首先,使罗敷身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她在面对强权的使君时,不可能片面、直接简单的拒绝,只有用夸夫的手段从威势上压倒对方的气势,让使君自愧不如,找到脱身的机会。其次,夸夫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悲剧意味。一个柔弱的采桑女子,不得不将自己放在一个威势很大的丈夫的庇护下,说她具有不慕富贵的高尚品质,但她有不得不用权贵来保护自己。第三,夸夫收到了一定的戏剧效果,罗敷假像中的“千骑”夫婿气度超凡,与“五马”使君的自惭形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整个喜剧达到了高潮,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五马”使君灰溜溜的走掉了似的。 三 “《后汉书·梁统传》云:‘(梁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注引《风俗通》曰:‘愁眉者,细而曲折……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效之。’”[]我们在看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打扮的如此时髦而去采桑,显然不像一个真正的劳动者,而且这一装束也与政府的明文规定不相符合,如“禁妇女观(打扮),省妇使,以劝蚕事”。另外,罗敷如果是采平民女子桑的如何了解诸如“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再如“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等等。但如果是一个贵族女子,面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大胆围观。她竟然不嗔不怒,与下层劳动人民的关系十分的融洽。在古代的社会中,对于一个贵族女子来说,不是又不符合妇德吗?另外,一个平常的采桑女子,从未接触官场环境乃至达官显贵,头脑中就不存在官职晋升以及官员的佩戴、仪表、风度等“意识”?在罗敷身份的鉴定上,产生了许多的分歧,如张连举教授在《〈陌上桑〉中的罗敷形象新说》中认为“罗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贵族女子形象”,他用了许多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皇图要览》载:“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作为养蚕的创始人,轩辕皇帝的元妃西陵氏就是贵族出身。又《诗经·大雅·瞻印》云:“妇无公事,休其蚕织。”《毛传》云:“妇人无与外政,虽王后犹以蚕织为事。”《礼记·内则》亦云:“女子十年不出,母教婉娩听从。执麻吴,治丝集,织经组训,学女事,以共衣服。”士大夫家庭的女子,自小也得学习女工蚕桑之事,何况罗敷乎?还引曹植的《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赵敏俐先生认为罗敷是“一位当时城市中代表时尚的贵族和富贵家的女子”她出行采桑是一种妇功的表现,此说证据有二:一是先秦两汉时代贵族妇女亲身事桑纺绩。二是汉时思想界最终为儒家一统之局面,道德要求日益深入人心。张英基教授则认为罗敷“是一个从富裕家庭成长起来的有较高文化素养,具有劳动人民本色的女性。”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罗敷是一个采桑女。游国恩认为罗敷是“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 以上观点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吕薇芬与张燕瑾主编的《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认为“关于罗敷的形象,应该放到汉代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汉乐府中的妇女形象多是十分刚强、智慧。罗敷也是她们中一个,本诗对罗敷装束的刻意描写以及对她所谓‘夫君’的渲染是为了求得一种喜剧效果,因此,对罗敷形象不应该做过分拘泥的解释。” 本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如下: (一)《陌上桑》一文在创作时代的考订上,萧涤非先生曾断言“早于《孔雀东南飞》”,并不是很明确。游国恩先生依据了三个方面对《陌上桑》一文的创作时代做了推测,(1)文学史的传承,《秦女休行》、《羽林郎》的创作明显继承了《陌上桑》的手法。(2)历史的佐证,“使君”“罗敷”都出现在前汉。(3)心理学依据,当时民间女子多“罗敷”之名,恰如后世民间多“黛玉”之名。他认为,“《陌上桑》这一首歌曲,就是武帝立乐府时所用的民歌”,这一观点可信。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丁峰山的《〈陌上桑〉复式二重性及采桑母题演变之关系》一文通过采桑题材作品表现主题鉴定“《陌上桑》的民间蓝本产生期至少不迟于西汉末”,本文认为这个观点可取。 (二)《陌上桑》产生的那个时代,必然受到当时社会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罗敷隐约呈现出当时儒家主导思想影响的痕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的学术思想渗透社会的各个层面,使之成为汉人的政治思想与行为规范,从而维护他的封建统治。但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在政治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是在学术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贯彻。此后的文学创作与官方的理论皆以儒家诗教为指导思想。”[]由此,那个时期,普通百姓的精神生活也受到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汉代儒家取得独尊地位,成为官方的主流思想......首先把男女的问题上升到治天下的第一要务的高度,通过‘正夫妇’来达到‘化天下’的目的。”[]自西汉中后期至东汉,越来越多的贞妇受到表彰,妇女的礼仪、行为越来越受到儒家道德规范的约束。“而《陌上桑》一类的作品的结构模式,似乎是文学家刻意安排的一次考验,最终还是要妇女表现自己的坚贞,才算经的起文学家的‘考验’。” 《陌上桑》被汉乐府选中,成为《乐府》诗中的名篇,也是反映了其主题思想符合当时儒家文化思想,关于贞操观念的要求,得到了统治者们的肯定。汉武帝设立乐府而采歌谣,为的是“直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陌上桑》的选中,也是统治机构对女子重贞节,重伦理的道德观念肯定和重视的表现。 (三)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乐府诗都是民间作品,但大多又有文人斧凿的痕迹。《陌上桑》既是经过文人精心加工过的作品,它的原作者在民间,但它的最后成型确是出于文人之手,正因为如此,罗敷身上才会有两种身份相重合的迹象。这首诗歌本是民间创作,它并不为表现什么,也不为传达什么,只是由于人们喜欢而广为流传,又其因为罗敷身上那种表达出的儒家坚贞的观念与统治者们想要求的相契合。由此,被收入乐府,那些收集乐府的文人们或又你增一句,他改一句,就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综上所述,《陌上桑》的研究是众说风云,在文学研究的不断争鸣中,本文希望能在探寻出一个更可靠、更合理的意见是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