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宋代书法的几点思考陈 刚(江西南昌,330000)内容提要:由于笔法传承上的式微,宋代书法仅延续着晋唐笔法的余韵。而以宋四家为首的书法大家,却凭着自身的才情,把尚意书风推到了极致。宋代书法对后世的贡献还在于留下了众多法帖,为后世学习古典笔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关键词:宋代书法;尚意书风;宋代法帖;宋四家作者简介:陈刚,又名正宽,字勉成,号望橘山人,江西警察学院教授。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中华文明的一个巅峰时期,是整个封建社会中国文人最开放的时期,它繁荣发展了丰富多彩的人文艺术,如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等。然而,宋代之后,中华封建文化由昌盛走向衰弱,因此,宋代书法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
2、水岭,一、晋唐笔法与宋代书法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的书法家,是蔡邕的学生,藏有蔡邕的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故,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的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的重要性。论笔法,我们又不得不提到晋唐。晋唐笔法之精妙在于绞转、裹束、衄挫的往复掺揉,线条无论起收行进,处处挣扎而又通透,那是笔法的最高境界
3、。关于笔法,最精妙者还是魏晋,唐代只是对魏晋笔法的继承。从后世留存的晋唐法帖来看,尽管唐楷法度严谨,但笔法上仍大量使用侧锋,而使用侧锋则为魏晋书法的非常重要的特征,陆续出土的魏晋南北朝书法墨迹可以说明这一点。可见,唐代笔法与魏晋南北朝书法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了王羲之这样的优秀的笔法集大成者,而更重要的是传承有绪。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附传授笔法人名说:“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
4、,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也许有人会说这又是文人墨客杜撰出来的,我们暂且不论此说之真伪,书法之式微,其实是可以想见的。从唐安史之乱后直至宋太祖登基,二百余年的战乱,时局难有安宁之日,多少文人志士性命尚且难以自保,又有多少闲情舞文弄墨,又有多少时间课徒授课,专习书法。另外,笔法作为一 “技”,确实讲究传承,这和学习诸如古琴、武术、舞蹈并无二致。由于缺少了书法自然繁衍的好环境,以至于笔法几近失传,所以古人才感叹:“文传终于此矣。” 那么,宋代书法与晋唐书法又有何区别,它是不是能延续晋唐书法传统呢
5、。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曾云:“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这里所说用笔,其实即指笔法。这句话,除了透露出他对书法的自信外,或许还能从中读出两点信息:一是黄庭坚认为“古人”的笔法比他所在的北宋好,二是当时的北宋像晋唐人那样真正懂笔法的不多。从黄庭坚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来看,能入晋唐笔法堂奥的,也就他晚年所书行楷范滂传和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同样以大量古代的法帖作为比较,我们也会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那就是,书法进入到宋代,一方面,笔法单一而少变化从而使书法缺少张力和含蓄,另一方面,书风的写意而多变化从而使书法更接近平民百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宋代书家晋唐笔法认知上的缺失,其次是毛笔工具的
6、变化,宋朝始,笔毫材料出现了以羊毫为主的软毫。清代书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所言:“学书要识古人用笔,不可徒求形似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缺少笔法的口传身授,又缺少古代那样的书写工具,以及审美趣味的改变,宋代书法已与晋唐书法逐渐拉开距离。再说得具体些,书法进入到宋代,侧锋的使用已经不如宋代以前的人那么普遍。侧锋运笔是使用硬毫而出现的特殊的运笔方法。它是在自然书写状态下,书写者本人的运笔方式和笔的弹性相配合,运笔方向与笔毫方向相交时产生绞转的一种运笔方式。由于侧锋运笔与纸面形成更大的摩擦力,笔毫行进过程中圆锥状的笔毫循序接触纸面,导致侧锋
7、运笔所书写的笔画线条的质感既不同于中锋运笔,也不同于偏锋运笔。若不擅驾驭侧锋者,笔画的质感或接近于中锋效果,或接近于偏锋效果。侧锋的运用与锋的绞转密不可分,好的侧锋是不仅能“侧”,而且能“绞”。我们知道,线条可以呈现出一种内部的动人力量,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可以表现出比我们感观更广阔的东西。实现高质量线条的最佳方式,即侧锋自然运用中的绞转。所谓锋的绞转,是锋在自然书写过程中圆锥状的笔锋呈螺旋状运动的状态。它与锋的平动和拖笔不一样,因为平动或拖笔写出的线条最多只能产生二维的视觉感受,而侧锋的运动状态有如搓麻绳一般,锋毫依次与纸面摩擦,其产生的线条有三维立体的质感。当侧锋运用的较好时,笔锋
8、运动呈绞转之势尤甚,能感觉到笔锋在抓纸的力道,写出来的线条极具张力。晋唐名家写字过程中大量使用侧锋,由于笔与书写材料之间的相互抗衡,不仅锋能振动,还能绞转。尤其是王羲之,无论是楷、行、草书,点画全用侧锋法,唐颜真卿亦是如此(关于侧锋笔法问题,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作者将另撰文探讨)。而宋代的书家,由于书法传承及书写工具软毫出现等诸多原因,侧锋使用已不那么自然和普遍。做得较好的,仅宋初李建中、林遒和“宋四家”等为数不多的书家。“宋四家”中做得最好的,是苏轼。黄庭坚在山谷题跋跋东坡墨迹中评价东坡的书法:“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
9、、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苏轼放怀山水,超然物外,作书法既得晋韵,又深谙唐法。但即使是苏轼这样的宋代大家,就笔法论,其好的书作也只能和李北海相比肩。至于其他宋代书家,普遍用笔不足在于,虽然也用侧锋,但笔锋的振动、绞转不够,其外在的表现为线条的张力不够。而且,侧锋由于笔法失传的原因,使用率降低,一般书家十中有六七已然不错矣。由于笔法的缺失,宋代书法与唐代书法,似乎是隔了一座山,这山已看不到那山的风景。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说,宋代是晋唐书法与明清以后书法的一个分水岭,晋唐书法以侧锋取胜,而明清以后的书家则多只知书法之中锋而不
10、知侧锋几何。同时,由于笔法的缺失,也使得宋代书家追求书法的另一个层面即更注重性情,宋代书法尚意除了文人的世俗化原因,笔法技巧的相对单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宋代名家与“尚意”书风我们前面提过,自唐安史之乱至宋,数百年的战乱纷争,书法的传承形成了断层。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一介武夫,对书法也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的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这样 ,宋代书法在延续晋唐余韵的基础上,就形成了自身的时代特点:一是由于笔法的缺失,少了唐人严谨的法度,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
11、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宋初书家,杰出者有徐铉、李建中。李建中传世作品土母帖、同年帖,直追晋唐。然而真正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还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后世亦有说是蔡京)。北宋书法家历来以“宋四家”为代表。从他们的生活年代来看,自真宗到徽宗时期,经历了北宋的大部份,从书体看,行、草、楷诸体具备,四家既是同
12、代人,又有先后,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论评,各自都体现了“尚意”的特色,发挥了各自的个性,体现了书法的意境、意趣。苏轼,是宋代最有影响力的文人艺术家,其书法,远学“二王”,近接颜真卿、柳公权、李邕、杨凝式诸家,结体笃实,笔墨润朗,擅长行、楷,而以行书最多。代表作有楷书柳州罗地庙碑、丰乐亭记,行书赤壁赋、黄州寒食帖、李白仙诗卷、新岁展庆帖等。黄庭坚视苏轼为师友,书法受影响但功力稍逊,参阅其他而自成面目,结体中宫紧凑而外围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开合有度。黄庭坚草书优于行书。四家独黄庭坚以草书雄视当时,沈周称他“草圣”。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白忆旧游诗帖是大草,侧锋为主,运用自如,变化万千,既体现了传统笔法,
13、又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代表作还有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花气诗帖等。但同先贤张旭怀素相比,气度上稍欠自然,笔力也有所不逮。米芾学书勤奋,师承广泛,“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时人称“集古字”。米芾书法,得“二王”精髓,结体欹侧多姿。虽然其人自视甚高,用笔有“八面出锋”之说,事实上其才情外现,与古人相合,但缺少含蓄与内敛。其代表作如论草书帖、苕溪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等。但个人认为,能真正体现米芾书法水平的,还是英光堂帖所录。蔡襄一生仕途顺利,对书法尤其是楷书下功力很深。可以说他是宋代继承古法笔法第一人。苏轼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
14、第一。”从留下来的蔡襄墨迹看,其笔势最优,如他的行楷字澄心堂纸帖、虚堂帖、山堂帖、行草脚气帖、中间帖、扈从帖,草书入春帖、陶生帖等,湿润婉转,韵味蕴藉。“宋四家”外北宋影响较大的书法家还有薛绍彭、蔡京、赵佶、文彦博、王安石、司马光等。宋徽宗崇尚艺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书画家,其所创书体“瘦金书”,峻爽有致,清新秀雅,别具一格,代表作有瘦金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团扇等。宋代文人书家甚多,如文仝、文彦博、林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洵、司马光、王安石、张舜民、蔡京、蔡卞、薛绍彭、米友仁、叶孟得、赵构、陆游、范成大、朱熹、吴说、张孝祥、文天祥、姜夔、吴琚、魏了翁、张即之、赵孟坚等,各自成面目。
15、南宋书法,延续了北宋书法“尚意”的特点,但由于笔法的进一步削弱,再也没有出现北宋那样的书法大家,仅行书成就尚可称道。当时有影响的书法家有赵构、张昂之、陆游、张孝祥、范成大、赵孟坚等。从一定程度上讲,宋代书法之“尚意”,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一个创作理念上的更新。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宋代书法之“尚意”,是对晋唐笔法缺失后的一种无奈选择。既然笔法方面不能更好的继承,强化书法的个人意趣就成为当时书法乃至宋以后书家的内心追求,这样书法在晋唐笔法削弱的时候,仍保持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唐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书法,之所以对宋人影响最大,并不在于二者书法严谨的笔法,而是在法度之外,更多得几分意趣。另外,大批文人
16、、诗人、词人在书翰交往或诗歌唱和中,更注重趣味,而缺少理性。所谓顾此失彼,对意趣的过分追求,却在无意中削弱了对笔法的继承。宋代,之所以没有篆书、隶书和楷书大家,既时运使然,亦与当时书家群体特征不无关系。可以说,中国书法及宋,乃一大转折:艺术性这一“因子”,由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合体中游离出来。宋人传世的大批墨迹如书札,更多体现的,是书家有意或无意中流露出来的个人性情。综观宋代书法,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历史和笔法的原因,宋代书法既不能否定唐人,也无法回归晋人,宋代书法其实是五代十国书法的延续。当然,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也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
17、情意味。在强调意趣的前提下,宋代书法家重视自身的修养,胸襟高,读书多,见识广,诗词、音乐、绘画诸方面的功力也为前人所不及,这都给宋代书法增添了新元素。但过分的追求个人风格和意趣,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人们对技法的更高层面的追求,这为后世书法的“营养不良”又埋下了伏笔。三、宋代法帖与后世书法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宋太宗喜欢书法,派人购摹历代帝王名贤墨迹,又命侍书王著整理编刻了一部法帖,赐给大臣。这部法帖,因为是在淳化年间所刻,所以称之为淳化秘阁法帖。这是宋代最早的法帖。此帖共
18、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古代名家法帖,第六、七、八、九十卷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占了一半,所以宋初的书法风格受到“二王”的影响。作为临摹而刻制的法帖,虽然不能与名家书法作品原作相比,而且,王著编刻淳化阁帖时,也时有谬误,甚至有些刻帖并非书家原作,但还是比较系统地收入了大量古代书法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书法资料。有了法帖,便打破了学书必真迹的限制,同时也打破了前人法度,更加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和创新,从而开辟了书法的新天地。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因为有了法帖,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前人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学书之人不依
19、附于哪一家,却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更关注书法之表象,而忽视书法的内在精神,书法从此变得更加世俗化。此后,人们争相仿效,刻帖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希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以及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宋代法帖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再次繁荣,又加上宋代与唐时间上并不遥远,世间的晋唐先贤书法作品有很多就这样留存下来。除了晋唐先贤的书法作品外,还有不少宋代名家尤其以宋四家的书法也通过法帖留存下来,如西楼苏帖、英光堂帖、绍兴米帖、郁孤台法帖等,充实了中国书法宝库。然而宋代法帖重刻翻刻者其多,尤其是进入到南宋以后。仅以淳化秘阁法帖来说,就达几十种之多。法帖既多,让学书都目不暇接。法帖
20、既多,从而使过去以晋唐笔法为基调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法帖既多,又难免良莠不齐,真假相掺。由于当时学书者眼光有高低,取法有高下,甚至将差帖奉为至宝也有之,这在客观上又导致后世笔法的混乱,使得晋唐笔法进一步衰弱。虽然北宋时期宋四家时(仁宗庆历到神宗熙宁、元丰年间),他们力主由唐溯晋,屏除帖学,宋代书法曾为之一振。只可惜,这种局面也没有保持多久,由于政局不稳,战事频发,南宋书法并未很好地延续前朝宋四家之风气。后期可谓书法中流砥柱者,仅赵孟頫等数人而已,但笔法已是今非昔比了。米芾在书史中分析说:“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取用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室南渡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其风靡有如此者。”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多了。所有这些,都限制和影响了宋代书法的发展。但不管怎样,由于宋以前墨迹如凤毛麟角,有的还真伪难辨,宋代法帖毕竟保留了许多好的书法范例,无论是在当时或者是对后世的书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传承作用。许多书家从中汲取了养分,一千年来,不乏其人。可以说,宋代法帖是上窥晋唐笔法门径的重要基石,即使是到了考古和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同样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