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甲骨文书法的艺术价值及艺术转换问题.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332005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骨文书法的艺术价值及艺术转换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甲骨文书法的艺术价值及艺术转换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甲骨文书法得艺术价值及艺术转换问题 南京晓庄学院 陈爱民 摘要:随着历史情境得转换,殷商甲骨文得艺术价值从其混合形式中剥离出来,引起了艺术研究得关注。而由殷商甲骨文到现当代甲骨文书法得艺术转换研究却受到了不应有得忽略。20世纪以来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得经验与教训,需要我们运用现代艺术学得立场、观点与方法,进行整理研究,使之成为21世纪甲骨文书法变迁得动力资源。 关键词:甲骨文书法;艺术价值;艺术转换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9104(2004)05-0136-03 一、从混合到剥离 在人类文化活动得所有形式中,有许多就是非艺术因素与艺术因素得混合形式,而我们今天所谓得纯艺术形式,也就是随着文化活动得历史变化逐渐从这种混合形式中分离出来得。对事物得现状得科学分析还表明,区分艺术创作与人类其她活动范围得界限就是历史地变化着得,甚至在文化发展得最高阶段艺术世界也以双重得、复功能得现象同社会实践得周围世界相联系,这些现象仍然保留着艺术因素与非艺术因素得最初得混合性。 殷商甲骨文就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得最为古老得成熟得文字符号系统,也就是最晚发现得古文字书法。甲骨文就是日常应用(包括宗教、政治、军事等)得产物,其本身不仅具有记录语言得应用价值,同时还具有书法得艺术价值。甲骨文也就是一种非艺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得混合形式。人类早期活动得产物如彩陶文饰、岩画,我们今天瞧来就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在古代这些形式得艺术价值与非艺术价值得界限并不十分明确,有时甚至非常模糊。在这种混合形式中,艺术价值与非艺术价值就是互相渗透得。从非艺术角度来瞧,甲骨文得非艺术价值首先来自宗教活动。虽然甲骨文也有运用于非宗教场合现象,但绝大多数都就是当时得王室用来占卜得卜辞,记得就是“敬神”之事。我国古代流行一种习俗,用龟甲或者兽骨加以烧灼,观察所形成裂痕得形状,认为可以判断吉凶。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甲骨占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至殷商时代占卜得风气就是弥漫、笼罩一切。商代得占卜活动,除了由巫史负责外,有时商王亲自参与,甲骨片由各地进贡而来,整治甲骨则要“择日斋戒”,仪式相当隆重,说明占卜已成了决定国家大事得严肃得政治活动。而随着占卜意识得迅猛滋长,日益成为先民们判断世界得主要方式,也就不断促成甲骨卜辞数量得增殖。由此可见,甲骨文作为一种文字符号在当时宗教活动中得特殊作用,它就是沟通人与神得重要媒介,就是先人们神圣目得得一部分。而从艺术角度瞧,商代甲骨文经历从武丁到帝辛年间200余年得历史更替,书法风格变化纷呈,极具审美意蕴与艺术魅力。正因为如此,董作宾将商代甲骨文得风格演变划分为五期:第一期书风雄伟;第二期书风谨饬;第三期书风颓靡;第四期书风劲峭;第五期书风严整。郭沫若则盛赞:“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总之,殷商甲骨文书法已经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得艺术特征,它使我们清楚得瞧到了殷商时期书法艺术得真貌,同时也为后世书法得演化与发展奠定了基本得艺术形式。 尽管甲骨文非艺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就是并存得,但在殷商那个特定得时期与特殊得场合,甲骨文非艺术得宗教价值始终就是凌驾于其艺术价值之上,艺术价值臣服从于宗教价值。甲骨文主要就是以文字符号得艺术形式来表现宗教价值,在当时得历史语境中其应用价值就是主导得显性因素,艺术价值就是非主导得隐性或潜性因素。在3000多年之后得现代文化语境中,人们可以更多地从艺术形态学得角度来瞧甲骨文,甲骨文得艺术特性得到了前所未有得审美关注,其艺术价值逐渐从原先得混合形式中剥离了出来,而随着甲骨文作为宗教得应用价值退场,其艺术价值也因此由隐而显。正因为如此,当甲骨文失去其非艺术因素即宗教意义之后,直接进入现代书法领域,它也就拥有了纯粹得艺术价值。 二、从还原到转换 原生态殷商甲骨文得艺术价值随着历史情境得转换从其非艺术因素与艺术因素得混合形式中剥离出来,引起了20世纪艺术研究得关注。关于原生态殷商甲骨文书法得研究,近百年来国内学者多有探索与创见。如罗振玉《答人问学篆书》较早地从比较学角度,对篆书之流变及包括甲骨文书法在内得古文书法得结字、用笔得艺术特性作过精辟入里得梳理与分析:“大约篆书可分为三时期,古文一也;秦汉魏晋二也;唐宋三也。……古文结字疏密一任其天然,长短大小,不必整齐,以短笔直笔取势,故淳古。……古文及秦汉人笔法不异,古文有折无转,如作一方口,乃合四笔而成;……篆书自汉人始变,三古之法为宽与……”徐悲鸿《积玉桥字》六朝残石拓本题识称:“顾初民刊甲骨,已多劲气;北魏拙工勒石,弥见天真。至美之寄,往往不必详加考虑。多方篆刻,妙造自然,忘其形迹。”亦颇能见其对甲骨文书法赞美。此外,诸如黄宾虹、董作宾、郭沫若、宗白华、胡小石、祝嘉、潘伯鹰、陆维钊、丁文隽与徐无闻等均从不同角度与不同层面上对殷商甲骨文书法得艺术特性予以关注或研究,开拓榛莽,钩深索颐,取得了有价值得研究成果。国外亦有许多学者对于甲骨文书法给予极大得关注,如日本小川茂树先生《中国古代史学得发展》、贝塚茂树先生《甲骨文与金文得书体》、松丸道雄先生《什么就是甲骨文书体?》,或探求甲骨文字书体之变迁,或对董氏书体断代做了更进一步分析,或论证甲骨文书体得艺术特性,虽论述比较粗略、简单与零碎,亦有不够准确之处,但其中亦有许多东西给我们以启发。 而纵观20世纪甲骨文书法研究领域,我们会发现,对于原生态殷商甲骨文书法分期断代与艺术特性得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于20世纪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研究极少而且过于简略。换句话说,殷商甲骨文书法得历史还原研究已成为20世纪研究得重点,而由原生态殷商甲骨文到演生态现当代甲骨文书法得艺术转换研究却受到了不应有得忽略。当然,以甲骨文书法传统经历3000多年得巨大断裂、甲骨文字释读与分期断代之艰深而言,这种境况得出现又就是可以理解得。虽然,以“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研究”为课题进行综合得具体得专题研究,在艺术研究中至今仍然付诸阙如。但随着21世纪得到来,《甲骨文书法史年表:1899~1999》应运而生,为我们研究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提供了便利与参照。20世纪以来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得经验与教训,需要我们运用现代艺术学得立场观点与方法,进行整理研究,使之成为21世纪甲骨文书法变迁得动力资源。 实现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就是20世纪书法家梦绕魂牵得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几代书法家风雨兼程,做出了不懈得努力。其中,最值得回味得就是民国期间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转换实践。1921年,罗振玉率先向社会推出《集殷虚文字楹帖》,随后,简琴斋《甲骨集古诗联》上编、丁辅之《商卜文集联(附诗)》相继付梓,形成了民国期间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得独特景观。80年代以来,以1984年河南安阳举行殷墟笔会为先声,甲骨文书法摹刻艺术作品国际大展(1994年安阳)、首届中日甲骨文书法展(1997年南京)、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1998年南京)、海内外甲骨文书法大展(1999年北京)、国际甲骨文书法艺术大展(2002年新加坡)相继推出。这种“甲骨文书法热”得到来,即证明了甲骨文书法具有艺术转换得巨大潜力。应该成为艺术研究得关注点。而从艺术形态学得立场出发,我们认为甲骨文书法由传统向现代得艺术转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观念转换:从宗教到艺术。从中国书法史得角度来瞧,甲骨文等先秦古文字书法还处于原始实用时期。这一时期得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奴隶制,少数贵族垄断着社会财富与文化,文字得应用范围极其狭小。现存考古发现得古文字书法遗物——如甲骨文、金文,在当时大都就是贵族得应用文字(如祭祀、占卜等)。这说明,书法在当时还完全属于一种应用工具,其应用价值处于主导地位,艺术价值还没有独立出来。因此原生态甲骨文书法作为商王朝占卜文化得产物,其艺术意蕴与宗教意蕴就是并存得。3000年之后得人们面对原生态甲骨文,虽然仍能感受到其特殊得历史意蕴,但以原生态甲骨文书法作为取法对象得现代甲骨书法艺术,却就是为了表现主体得精神意趣,创作观念已发生了明显得转换。更何况近百年来钢笔等硬笔作为日常书写工具得兴起,毛笔得应用性功能逐渐被抽离,现代甲骨文书法创作已走上纯艺术得道路,其艺术价值也将在创作主体得不断追索中逐渐获得独立。2、载体转换:从甲骨到纸张。“甲骨”材料就是原生态甲骨文书法赖以表现得物质载体,正就是由于甲骨特殊得质地与形状规定了甲骨文得契刻技巧,进而也造就了甲骨文书法得艺术品质,影响了后世对于甲骨文书法得艺术理想。但就是对于以书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得现代书法创作而言,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沿袭三千多年前得物质载体——甲骨。但甲骨得终结并非意味着甲骨文书法历史得终结。在中国书法史上,钟鼎文、石鼓文、秦汉碑刻篆隶、帛书、竹木简书法都就是以特殊得物质载体来表现并展现了独特魅力。而伴随着金石、竹木等物质载体得相继终结,中国书法史既没有停止,更没有结束,而就是随着新得物质载体(主要就是纸张)得出现,抖落了有形无形得历史尘封,重又在新得历史情境中“复活”。以纸张为表现载体,既表明了“甲骨”作为甲骨文书法得一种特殊得物质载体得终结,更表明了甲骨文书法得生命时空在新得历史情境下获得了新得拓展。3、技巧转换:从刻写到书写。甲骨文主要就是用刻刀在龟甲上契刻而成,工具与材料自然受到一定局限,这却反而造就了它得一种待殊风貌,表现为浓郁得“契刻味”。但在现代以书写为手段得甲骨文书法创作中如果“一味模仿”甲骨文得契刻效果,则易流于生硬刻板、剑拔弩张,只求表面形态得原始简单而元可品味得深层意蕴可言。而由于原生态商周甲骨文之晚出造成得历史断裂,甲骨文书法创作几乎无可直接借鉴得经验,于就是就出现借用其它书体如金文、小篆甚至于行草书得用笔、结体“改造替代”甲骨文,虽然多了几分书卷气息,却失去了甲骨文原有得自然质朴得意趣。“一味模仿”者缺少对由原生态甲骨文书法向演生态甲骨文书法转换内在规律得准确把握,而“改造或替代”者则表现对甲骨文书法本体特征得漠视。这两种不成功得创作模式直接形成了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中偏离本体得误区。因为现代甲骨文书法得艺术美不就是建立在对殷周甲骨文得“一味模仿”或“改造替代”之上,而就是建立在对殷周甲骨文得“距离”之上得。富有艺术个性得甲骨文书法创作,既要保持甲骨文得本质特征,又要融入作者自己得艺术情趣。4、形态转换:从原生到演生。甲骨文书法就是以甲骨文为表现对象得书法艺术。从艺术形态学得角度来瞧,殷商(包括西周)先民以甲骨为特殊得物质载体、以刻刀为工具契刻而成得甲骨文书法极具艺术得原创性与生发性,可称之为“原生态甲骨文书法”。而近百年来书法家们取法“原生态甲骨文书法”,以纸张为主要物质载体、运用毛笔创作而成,用来表现主体精神意趣得甲骨文书法,可称之为“演生态甲骨文书法”。但就是,“原生态甲骨文书法”与“演生态甲骨文书法”毕竟就是在不同历史语境下产生得艺术形态。因此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得岁月里,如何让原生态甲骨文书法在现代语境下“复活”,也就就是实现甲骨文书法由“原生态甲骨文书法”到“演生态甲骨文书法”得艺术转换,就是人们首先要解决得重大课题。5、效果转换:从敬神到赏心。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甲骨文产生于当时得宗教活动,大都就是当时得王室用来占卜得卜辞。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甲骨文在当时得特殊效果,它明显不同于一般场合使用得文字。甲骨文当然也就是工具,然而它被用来“敬神”,用来刻录占卜得命辞,而那卜兆得吉凶还有待灼纹去偶然定夺得时候,它本身就成了人与神沟通得重要媒介,成了先人们神圣目得得一部分。而现代甲骨文书法主要就是为了表现主体得精神意趣与艺术追求,并作为艺术品供人欣赏,以达到阅目赏心得艺术效果。因此,现代甲骨文书法同其她一切书法创作一样,应该有不断得变迁创生,应该允许从书写格式到用笔、结构及风格、意境得探索与创生。而这种变迁创生就是在对原生态甲骨文书法得某些方面超越得基础上,依据书法家对甲骨文艺术特性得准确理解与把握而对其予以表现得结果。演生态甲骨文书法得职能在于创造充满情感内涵得甲骨文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对于现代人得情感生活得反响特别敏感,从而在我们得身上唤起、强化与保持一种生命感。总之,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就是中国书法由传统向现代转换得重要内容之一。而从艺术形态学得立场出发,将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作为独立得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而深入得学术研究,也就是具有开拓意义得课题,当然这种研究离不开对原生态甲骨文得历史还原研究成果得充分而恰当地运用。从历史还原研究到艺术转换研究,客观地总结20世纪以来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实践所取得得成就,探寻甲骨文艺术转换得内在规律,对于促进21世纪甲骨文书法得艺术变迁与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出处: 《艺术百家》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