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仲列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积累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 诵读课文,了解管仲的功绩及其原因。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知识储备】“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1、管仲其人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齐国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就千秋霸业,司马迁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2、施政策略内政方面:通货积财,主张“顺民心”,主张发展经济,改革图强,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观点。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为后世创造典范。外交方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天下诸侯。
2、伐楚责茅,维护周朝尊严;北征山戎,平定北方边患。3、管子著作一部管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状况的珍贵资料。管子名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4、后人评价(1)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2)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课前预习】(一)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颍(yng)上人也 立为桓(hun)公 一匡
3、(kung)天下 尝与鲍叔贾(g) 语(y)曰 分财利多自与(y)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xio) 召(sho)忽死之 与俗同好恶(w) 仓廪( ln)实而知礼节 曹沫(m)之约 匡救其恶()(二)解释重点实词1鲍叔终善遇( 对待 )之 2一匡( 纠正 )天下3分财利多自与( 给 ) 4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才,没有才华)5知我不羞(意动用法,“以为羞”)小节而耻(以为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6以区区(形容小)之齐在海滨 7四维(纲纪,纲领)不张,国乃灭亡8上服(遵循,遵守)度则六亲固 9修(施行)召公之政10因而信(使动用法,“使守信”)之 11而不勉(劝勉)之 12 至王孔子小(意动用法,“认为(
4、器量)小”)之(三)解释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1齐桓公以霸 / 鲍叔不以我为贪 介词,凭借 / 动词,以为2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故论卑而易行 连词,表转折,却 / 连词,表因果,可不译3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乃称霸哉 副词,就 / 副词,只,仅4下令如流水之原 /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动词,往,到 / 代词。助词,的5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介词,在 / 介词,到(四)重点句式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被动句,无标志 2任政于齐。 介宾短语后置3齐桓公以霸。 介词宾语省略 4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被动句,“见于”式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 被动句第一课时一、
5、导入新课二、 课前预习检查与反馈三、 诵读全文四、 请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明确:管仲其人(管仲全接触)管鲍之交(五知管仲)、内修美政(内政顺民)、外交策略(匡助桓公)、评价管仲(褒贬管仲)五、合作探究、理解文意(一)齐读第一段,用的一句话概括管仲的成就?明确: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二)阅读第二段,明确这一段中关键句是哪一句,文段从哪几个方面围绕这一句展开的?明确:关键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五个方面: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正是鲍叔对管仲如此的知遇,两人的交往成为千古佳话。所以有了形容朋友之间情深意重的成语:管鲍分金、管鲍之交。而
6、唐代的诗人杜甫面对冷暖人情、炎凉世态,发出了这样的感喟:“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三)再读第二段,分析体会司马迁的感情。明确:司马迁为管仲立传,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桓公与管仲的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君臣遇合的知己之情。司马迁对于友朋相知、君臣遇合是极为企盼的。 在司马迁的人生际遇中,李陵事件是一重大转折。本于拳拳之忠、款款之愚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但却换来诬上、下狱的悲惨下场。司马迁能为素无深交的李陵出面辩诬,然而当他身陷囹圄并且“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时,得之于朋友的,却是“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最后腐刑受辱。司马迁对于友谊的看重与他人对于友道的轻弃,
7、适成鲜明的对比。小结:第二节文字,司马迁较多地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第一节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待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的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这节文字,内涵丰富,语言优美。六、当堂检测翻译文中重要句子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翻译指点:霸:称霸。合:会盟。匡:匡正,纠正。参考译文: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参考译文: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
8、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3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三:泛指多次。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没有遇到好的时机(机遇)。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1、 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A.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B.而心目耳力俱穷C.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穷凶极恶2、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C )A.管仲囚焉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子孙世禄于齐 D.吾幽囚受辱3、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
9、“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C )A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 吾从而师之 C .鲍叔终善遇之 D. 吾妻之美我者 4、对“召忽死之”翻译正确一项是:( B ) A .召忽死在这件事上 B .召忽为公子纠而死 C.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 D.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二、 阅读课文3-5段,合作探究(一)第三段引用了管子中的言论来突显管仲的治政理念。这个基本理念是什么?明确:令顺民心(二)第四段列举了三个实例来说明管仲执政的能力。那么最能体现管仲政治手腕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三)阅读课文第五节赏析;这节有几层意思?明确:两层。一写自己对孔子小视管仲之意的揣摩
10、,一写自己对管仲成功原因的推断。表现出司马迁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对管仲未能平天下的遗憾。而管仲任政相齐的治国方略是司马迁十分赞赏和推崇的,作者引述社会上的成语,对管仲施政的特点进行概括,十分精到而又耐人寻味。三、【研读文本】分析难点(一)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两方面)明确: 1、主观因素:卓越的才能(1)执政思想:以民为本,“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2)经济、军事:发展经济,富国强兵;(3)外交:“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4)执政原则: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2、客观因素: (1)鲍叔的相知、推荐:朋友知己之情。(2)齐桓公的贤明
11、:君臣知遇之恩。(二)从全文来看,司马迁对管仲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说出你的依据。明确:司马迁对管仲的才干充满敬佩之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他的愿望,他也同样渴望能够像管仲那样为国家效力。四、课后阅读,拓展提升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两盘有肉的菜),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越石父贤,在缧绁(监狱)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懼然(吃惊的样子),摄衣冠谢(道歉)曰:“婴虽不仁,免子于戹(困境),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
12、“不然。吾闻君子诎(枉屈,委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请)入为上客。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驾车的人)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不久)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
13、其轶事。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直的言论A君语及之,即危言 危言:危险的言论 B晏子出,遭之涂 涂:道路C其后夫自抑损 抑损:谦卑,不自满 D世多有之,是以不论 论:选择2下列句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C )A 婴虽不仁,免子于厄 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 何子求绝之速也 为什么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C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可是,连词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限 这样,代词D 余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 的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14、C )A既而归,其妻请去 称代前文的“御者”B今者妾观其出 称代前文的“晏子”C其后夫自抑损 称代前文的“御者之妻” 其”指代“其妻请去”这件事D详哉其言之也 称代前文的“晏子春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在朝中说危言,行危行,在诸侯中很有名气。B越石父被抓,晏子将他赎出来,越石父回来之后,不但没有表示感谢,还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又感到不理解。 (晏子进内室没有告辞,让越石父久等。是“无礼”)C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有了改变,晏子于
15、是推荐他担任大夫。D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倘若晏子在世,非常乐意当他的驾车人,这既表现了他对晏子的无限敬仰,也包含着深沉的感慨。4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1)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译文: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2)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译文:见到了他的著作,又想知道他的为人,所以有了他的传记思考:司马迁替管仲、晏婴合在一起作传,这其中有没有深层用意?明确:管仲与晏婴都是春秋是齐国的贤相,应该是司马迁将两人合传重要理由。两人都有过人之才,而管仲生活奢侈傲慢,晏子却俭朴谦逊,形成鲜明对照,因此有人说,将两人合传,表明司马迁对管仲略有微词。【补充注释】1
16、关于“召忽死之”:管仲与召忽同为公子纠的辅臣,公子纠与其弟公子小白争王位而死以后,召忽殉主自杀。(说苑载:子路问于孔子曰:“昔者管仲欲立公子纠而不能,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无仁也。”孔子曰:“召忽者,人臣之材。不死则三军之虏也,死之则名,闻于天下矣,何为不死哉?管子者,天子之佐,诸侯之相也。死之则不免于沟渎之中,不死则功复用于天下,夫何为死之哉?”)2论卑而易行:政令平易符合民情,故而易于推行。论,政令。卑,低下,指平易符合下边的民情。3关于“桓公伐蔡”:少姬(即蔡姬,蔡国送给桓公的宫女)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4关于“桓公伐燕”:齐桓公二十三
17、年,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感激,送桓公而进入齐境。桓公说:“吾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给了燕国。管仲提出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 5关于“曹沫之约”:齐桓公五年,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6知与之为
18、取,政之宝也:语出管子牧民。与,给予。7关于“孔子小之”:论语有如下记载:子曰:“管仲之器(器量)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三处藏钱币的府库),官事不摄(兼任。言管事的仆人很多,一人一职,没有兼职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树立)塞门(照壁),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一种奢华的台子),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8关于“语曰”:古语说。后面的话是孝经中的名言。【课外拓展】管仲的“忍辱”与鲍叔牙的“慧眼”战国的时候,在颍上这个地方有一个少年叫管夷吾,这个少年就是后来名镇战国群雄时代的管仲。老人们常说的一句古话叫作“三岁看到老”,这个
19、管夷吾在少年的时候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他就交了一个叫鲍叔牙的朋友,鲍叔牙看着伶牙俐齿的管仲就非常欣赏。小的时候管仲家很贫穷,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自打交上了鲍叔牙这个朋友之后,管仲不仅仅经常受到鲍叔牙的接济,还时不时地耍点小聪明,从鲍叔牙手里骗钱骗物,时间常了,鲍叔牙也不恼他。到了能做事的年龄后,鲍叔牙就去齐国的公子小白手下当了一个幕僚,而管仲也跑到公子纠手下混了一个差事。好景不长啊,公孙小白即位当了齐桓公,公子纠被齐桓公杀了,作为公子纠的人管仲也没能幸免,囚入大牢,等待发落。鲍叔牙对齐桓公历数管仲的能耐,终于打动了齐桓公,不仅仅释放了管仲,还委以重任,要说,人要真本事吃饭就是没问题。
20、这管仲真不含糊,没多久就在齐桓公手下一路飙升,最后坐到了齐国的丞相一职,协助齐桓公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让齐桓公成为权倾一时的霸主,九次会合天下诸侯,显示出管仲的不凡智谋。有一天管仲和属下聊天说:“我从前贫困潦倒的时候,曾经是鲍叔牙接济了我,还和我一道联手做生意。在每一次分红利的时候,我总是把大头留给自己。这件事情鲍叔牙是知道的,他并不认为我是贪财,而是觉得我太贫穷了。我曾经给鲍叔牙支招,结果让他赔的一塌糊涂,但是,他也没怨恨我愚笨。我曾经三次出任国家部门的领导啊,三次被上司罢免。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而是觉得我的时运不济。我曾经三次带兵打仗,三次都铩羽而归,自己算是捡了一条命,鲍叔牙并不
21、认为我是贪生怕死,而是觉得我所以活下来是因为家中有八十岁的高堂老母。公子纠和公孙小白争王位,公子纠失败了怒而自杀,我被打入了大牢,鲍叔牙也没有觉得我有什么无耻的地方,因为他知道我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我可以这样说,生我的人是爹娘,而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先生啊。”这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之后,自己心甘情愿的在管仲的领导之下。他的家族也是齐国的世袭,拿着齐国的国家俸禄,他的子女也大都是齐国各阶层的国家干部。天下人在谈论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说管仲有能耐的并不多,但是夸赞鲍叔牙的慧眼识人才的声音此起彼伏。管仲齐国为相之后,看到齐国很小,又位处东海边上,所以就提出发展工商业,赚取钱财,是国家富足,军
22、力强大起来。而且,这个管仲非常会迎合人民的喜好,也深受人民的欢迎和爱戴。管仲写了一本叫管子的书,在书中管仲说:一个国家只有在国家粮仓里有的是粮食,人民才会安定,才会懂得礼节道理,吃穿用都不缺乏,人民才能有国家的荣辱感。当官的人要知道尊重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老小才能亲密。连基本的礼仪廉耻都不能施行,国家也可就离灭亡不远了。国家政令的颁布应当如同有源头的活水,那么政令就会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所以管仲为相期间,老百姓需要的事情他就办,老百姓不喜欢的事情他坚决不做。 几千年前的管仲的所做所为,足可以让今天的我们这些“国家干部”汗颜和反思。 呜呼,当今有管仲乎? 呜呼,当今鲍叔牙何在?为友之道论语季氏上
23、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道,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里的“谅”是指诚实;“便辟”指逢迎谄媚;“善柔”指当面奉承;“便佞”指善于花言巧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和正直的、诚实的、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有益。同阿谀奉承、当面逢迎背后诋毁、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 大家都渴望找到真心的朋友,但是要找到一生不相负的益友,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你常常慨叹朋友辜负了你吗?想要交到真心的朋友,本身也须具备一些条件。例如:不能太过倚赖朋友,这会使对方感到不胜负荷,久之必然离去。尤其不能因为熟悉而失去了分寸,失了分寸与尊重,久之必然反目。如果对方失意时
24、,要适时给予鼓舞与安慰。再者,双方都能互相勉励、共同充实彼此的内涵,这样友谊的层次也能提升。从你自己做起,做朋友的益友而不是损有。 第一、为彼不惜劳苦:齐国的国君(诸侯国的最高首领)齐桓公是第一个霸主。齐桓公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有两个得力的助手管仲和鲍叔牙。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而他的成功又是和鲍叔牙谦虚让人的品德分不开的。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真诚相待。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少出资而多分利,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为了奉养老母,而不是贪心;鲍叔牙听取管仲谋策,遭到失败,鲍叔牙认为是时机不对,而不是管仲无能;管仲临阵逃脱,鲍叔牙认为管仲是挂念老母,而不是怕死;管仲三次被罢官
25、,鲍叔牙认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无才。长大以后,他们一同去齐国谋生。当时齐国的国君齐襄王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公子纠,一个是公子小白。说来真巧,管仲和鲍叔牙分别当了他们两人的老师。齐国发生内乱,齐襄王被杀死,谁来当新国君呢?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便争起来。结果公子小白当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为了治理好国家,齐桓公问鲍叔牙有什么高见。鲍叔牙说:“您需要一个才智过人的贤人来帮助。”齐桓公说:“难道还有比您更能干的人吗?”鲍叔牙肯定地说:“有,就是管仲。”“管仲?!”提起管仲,齐桓公便咬牙切齿,原来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王位的时候,为保公子纠做国君,有一次,管仲躲在树林中向公子小白暗射了一箭,幸好射在衣带的铜
26、钩上才没受伤,所以结下了一箭之仇。鲍叔牙说:“管仲的才能超过我十倍,您要是不记前仇,真心实意请他来,不但能治理好国家,恐怕其它各国也得听您指挥呢!”他说服了齐桓公,设法把管仲请来。管仲见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非常信任他,就决定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了。管仲在齐桓公支持下,对齐国进行了一番改革。几年时间,齐国就富强起来,此时为了让管仲充分发挥才能智慧,鲍叔牙却谢绝挽留,悄悄地离开了齐桓公和管仲。他的为人令大家钦佩,鲍叔牙死后,管仲在鲍叔牙墓前悲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后人即以“管鲍之交”表示不以物移、坚贞真挚的情谊。 历史上的“管鲍之交”闻名千古。主要因为鲍叔牙有“慧眼识英雄”的本领,一眼认
27、出具有冲天之志的管仲,又有“不受离间”的智慧,无论旁人如何评论管仲,鲍都不为所动。反而不断的给予包容、谅解与协助,才有后来擘划千里、成就齐国霸业的管仲。 另有晋国公子重耳,家国流散,在外颠沛十数载,忠臣狐偃始终不离不弃,后来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回国为君,重耳重用患难之交的忠臣狐偃,奋发图强,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第二、为彼不惜财宝:朋友有经济上的困难,本身应量力的帮助他度过难关。如姜子牙未发达以前,义兄不惜财宝的接济,终于造就了历史的姜子牙。六祖惠能大师未上黄梅以前,卖柴维生,靠着安道诚的仗义相济,给予安家费,使其无后顾之忧,顺利参访五祖,终于成就道业,成为中国禅宗史上提倡顿悟的祖师。贫贱不离弃
28、,具有良好品德和学问的朋友,他本身就是我们人生旅途上重要的资源,可以提升我们生命内涵,是一种另类的财富,这种财富比金钱上的财富更加可贵。有形的财富容易消失,友情的财富陈久弥香。但是想要保有这珍贵的友谊之财,尤其在他贫贱之时,更须要加以维护、提携。俗话说,富贵招朋友,困苦识知已。在成功中朋友认识我们,在逆境中我们了解朋友。 战国富商吕不韦经常往来于各地做买卖。一次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碰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因为讨厌异人的母亲夏姬,因此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赵国由于与秦国交战因此十分轻视异人。为此其处境有些困窘。吕不韦却从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
29、认为奇货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资货物,现在获取以便有朝一日赚取名利,也就是一个政治交易。 吕不韦于是告诉异人,表达愿助他回国成为太子。异人自然非常高兴,并表示有朝一日成为国君,必将与吕不韦共享天下。 在与异人接洽后,吕不韦立即带了大量财宝去到秦国求见太子安国君十分宠爱华阳夫人。吕不韦竭尽全能说服没有生过儿子的她认异人为自己亲生儿子,并通过她要求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子楚。 此后,安国君答应华阳夫人要求立子楚为太子。几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做了国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时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偿,继任国君,称为秦庄襄王。子楚没有食言,他让吕不韦享受着10万户的纳税,并当上了丞相。自此后
30、他所买下来的奇货,终于换得了无法估量的名利。这个故事虽然没有告诉我们关于友谊的任何道理,可是还是告诉我们,人处在困苦之中,对于此时的帮助是多么迫切,多么记忆深刻。即使对于投机的吕不韦,秦王仍如此厚待,如果是诚心诚意的朋友呢?朋友在困苦之中是多么需要来自益友的援手啊! 第三、为彼济其离怖:朋友受到挫折、失败或感觉无助之时,要及时的伸出援手,让朋友远离怖畏,得到安心。苦难要相助:国父孙中山先生过去在英国伦敦落难被捕,幸得善友贺维女士和柯尔先生将此讯息转告了他的老师康德黎先生,才得以获救。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孙先生平时必然是恭敬师长、诚信待人,才能在灾难中化险为夷。 困难处境是友谊的试金石。只有身临逆境
31、,才知道朋友的真伪。东晋大将军王敦去世后,他的兄长王含一时感到没了依靠,便想去投奔王舒。王含的儿子王应却劝说他父亲去投奔王彬,王含训斥道:“大将军生前与王彬有什么交往?你小子以为到他那儿有什么好处?”王应不服气地答道:“这正是孩儿劝父亲投奔他的原因,江川王彬在人家强盛时,能不趋炎附势,这就不是一般人的见识所能做到的。现在看到我们有难,一定会产生慈悲怜悯之心;而荆州的王舒一向安分守己,他怎么会破格开恩收回我们呢?”王含不听,于是径直去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将王含父子沉没于江中。而王彬当初听说王应及其父要来,悄悄地准备好了船只在江边等候,但没有等到,后来听说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后惨遭厄运,深深地感到遗憾。
32、 应当选择那些在危险时能够在我们旁边的作为真正的朋友。作为益友,也应该在朋友苦难时,不离不弃。 第四、为彼屏相教诫:要成为对方的挚友,就要相互勉励,彼此为鉴,并且观察他的偏失,矫正他的气质。在朋友虚浮时,能够养之以沉稳;观念偏狭时,导之以宽广;急躁不耐时,修之以从容。朋友有过错,应该要暗地规劝他改过,这是好友应尽的责任。过失要互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要知过能改,自然善莫大焉。能互相劝谏,互相规正,这才是所谓的善友。有菩萨性格之人,虽遇不善之友,也能转化他成为善友,这须要强大的恒心毅力加上善巧方便的智慧。其次则是尽本身之力的寻求善友,并以相对的诚心共往来。如果发现对方有缺失,也应在适当时机
33、给予劝导。反之,本身有过,对方诚心相劝,则要打开心门欢喜的接受并快速的改进。 朋友是互相的,应该要彼此感恩,懂得付出,才能交到真心的朋友,也才能得到相互依存的挚友。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