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海水“晒盐”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重点);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重点、难点);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重点、难点);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重点)。
3、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图);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二、全面突破
知识点(一):海水“晒盐”的过程
1、海水“晒盐”的原理
(1)原理:海水→蒸发池→结晶池→
(2)母液:晶体析出后剩余的溶液。母液是饱和溶液。
(3)粗盐中因为有MgCl2和CaCl2,因此易潮解。
海水“晒盐”的过程图示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改变溶剂量或温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2)相互转化(适用于大部分溶解度随温度升高的物质):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3)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在一定温度下,某溶液中有没有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该溶液就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是不饱和溶液。
3、结晶
(1)晶体:具有天然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
(3)结晶法的应用
结晶法
【典型例题】
例1、t℃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是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
A. 加一定量的水 B. 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 降低温度 D. t℃时蒸发少量水
例2、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钠固体,边加边搅拌。下列图形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知识点(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解限量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因素: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
(3)举例:食盐易溶于水却不易溶于汽油,油脂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蔗糖和食盐都易溶于水,但在同温同溶剂情况下,所能溶解的最大量不同。
(4)表示方法:溶解限量是用溶解度来定量表示的。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明确: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需抓住四个要素:①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②100g溶剂。此处100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以为溶液质量。③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④单位:g。这四个要素是并用,同时存在的,只要缺少一个,就是不正确的。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温度、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
3、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以20℃时溶解度来划分等级)
4、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建立:
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实验测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用坐标点来表示,并将这些坐标点连接成一条平滑的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对应的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对应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在溶解度曲线以下的点,表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⑤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⑥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4)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②比较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温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③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④确定溶液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
【典型例题】
例3、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20℃时,31.6g硝酸钾完全溶解在水中
B. 20℃时,100g溶液中含31.6g硝酸钾
C. 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D. 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例4、M、N分别表示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点表示M、N两种物质在t℃时均达到饱和
B. M、N两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1℃降到t2℃时,一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
C. 同处A点的相同质量的M、N两种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后,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D. 0℃时,M、N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例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后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B. 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 从50 g10%的硫酸钠溶液中取出5 g,这5 g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
D. 在一定温度下,物质X和Y具有相同溶解度,则在该温度下X、Y的饱和溶液中含X、Y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
例6、如下图A所示,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的固体减少,乙试管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
A. 浓硫酸 B. 氢氧化钠 C. 氧化钙 D. 氯化钠
例7、如图为氯化钠、碳酸钠(俗称纯碱)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当温度为1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当温度________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请你解释原因:_________。
知识点(三):粗盐的提纯
1、混合物的分离
把混合物里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的分离,其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熔沸点等)的差异,把混合物里各组分转变为不同的状态而分离开。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是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之一。过滤和结晶是两种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2、过滤和结晶的比较
过滤
结晶
原 理
溶剂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能透过滤纸,而不溶的固体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
适用范围
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物质
从溶液中得到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方 法
用过滤器进行过滤
蒸发溶剂,降温结晶
举 例
粗盐提纯
分离NaCl和KNO3的混合物
3、粗盐的提纯
粗盐
▲除去不溶性杂质——过滤法
步骤:
(1)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溶解速率。
(2)过滤: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操作的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要紧贴在漏斗内壁上,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三靠:玻璃棒要紧靠漏斗中三层滤纸处;盛混合液的烧杯口要紧靠在玻璃棒上;漏斗的末端要紧靠在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上。
(3)蒸发:玻璃棒的作用是使液体受热均匀;搅拌时玻璃棒向一个方向搅动。当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食盐烘干(不能全部将水蒸干,目的是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
▲除去可溶性杂质——化学沉淀法
反应原理:
▲加入除杂试剂的其他顺序:BaCl2、NaOH、Na2CO3 或 NaOH、BaCl2、Na2CO3
4、食盐的用途
作调味品,食品添加剂,是制造烧碱、氯气、盐酸、纯碱的基本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学肥料、塑料、合成橡胶、染料等。
【典型例题】
例8、一同学用某种粗盐进行提纯实验,步骤见下图。
请回答:
(1)步骤①和②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_。
(2)步骤③判断加入盐酸“适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步骤④加热蒸发时要用玻棒不断搅拌,这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当蒸发皿中有较多量的固体出现时,应__________,用余热使水分蒸干。
例9、烟台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有较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以下是我市对海水资源的部分利用。
(1)海水中含量最高的盐是_________,海水经__________结晶可获得粗盐。
(2)粗盐中含有泥沙、硫酸镁、氯化钙等杂质。将粗盐溶于水,然后再进行如下操作,即可得到较纯的氯化钠:①过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的盐酸;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填选项标号)
A. ②⑤④①③ B. ④①②⑤③ C. ⑤②④①③ D. ⑤④②①③
例10、海水经过晒盐后得到粗盐和苦卤,重结晶后的食盐中还含有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它们在溶液中主要以SO42-、Ca2+、Mg2+的形式存在,为将这些杂质离子除净,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将其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再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最后经蒸发即得精盐。以下是某化工厂对海水进行综合利用的示意图:
(1)在苦卤制镁的过程中加入了石灰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石灰乳是用生石灰制得的,请写出制取石灰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制备精盐的过程中,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是否可以颠倒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利用粗盐制备精盐过程的第⑥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
规律方法:
透析溶解度曲线所提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溶解度曲线所提供的信息:
①点:某一物质在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交点:不同物质在某一温度时,溶解度相同。
③趋势: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
④结晶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⑤溶解度差值:分离的最佳温度的确定。
⑥提供方法:根据曲线变化趋势,确定提纯时降温结晶,蒸发结晶方法的选择。
疑难辨析: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特别是对大多数物质来说,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应该升高温度,但对于Ca(OH)2来说,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则应降低温度。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是根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下,是否达到物质溶解限量来划分的;溶液的“浓”、“稀”是根据溶液中溶
质含量多少而粗略划分的,两者是不同的两组概念。但同种溶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要浓于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比较项目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表示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
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温度要求
一定
不一定
溶剂量要求
100g
不一定
溶液是否饱和
一定达到饱和
不一定
单位
g
“1”
关系式
溶质质量分数=×100%
练习
一、选择题
1、海水晒盐是 ( )
A. 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B. 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
C. 利用日晒,使海水分解
D. 利用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2、提纯含有少量泥沙的粗盐,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
A. 过滤、蒸发、结晶、溶解 B. 溶解、蒸发、过滤、结晶
C. 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D.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 )
① 溶质的多少 ② 溶质的性质 ③ 溶剂的多少 ④ 溶剂的性质
⑤ 溶液是否饱和 ⑥ 是否搅拌 ⑦ 温度
A. 全部 B. ②④⑦ C. ②④⑤⑦ D. ②③④⑤⑥
4、如图表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
t
C. 在t℃,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当a中含少量b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5、A、B两种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A、B两种溶质的60℃的溶液,且杯底尚有少量A、B固体,若冷却到20℃,则 ( )
A. 溶液中A减少、B增多
B. 溶液中B减少、A增多
C. 溶液中A减少、杯底B增加
D. 溶液中A增加、杯底B减少
6、图A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室温时,将盛有a、b两物质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均无晶体析出。当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或浓硫酸后,图B试管内所示现象正确的是( )
二、填空题
7、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
(2)℃时30g物质a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g。
(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填写物质序号)。
(4)在℃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时,
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_____,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某校化学活动小组查阅资料发现,粗盐中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Mg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他们要除去杂质得到精盐,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序号①~⑧表示实验操作,用于沉淀的试剂稍过量):
根据上述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第⑤步操作的名称是 。
(3)“蒸发结晶”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铁圈)、坩埚钳、石棉网、火柴、玻璃
棒、 、 。
(4)实验中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 。
(5)利用提供的沉淀试剂,再写出一种添加试剂的操作顺序(填序号): 。
作业:
1、现有一杯20℃的饱和硝酸钾溶液,欲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 加入一定量的水 B. 恒温蒸发部分水
C. 升温到60℃ D. 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
2、在一瓶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该溶质的晶体,则 ( )
A. 晶体质量减少 B. 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 晶体质量不变 D. 溶质的溶解度变化
3、下列混合物可用结晶方法分离的是 ( )
A. 氯酸钾中混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B. 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
C. 水中混有少量的酒精 D. 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钙
4、有关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 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a有晶体析出,b无晶体析出
D. t3℃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5、现有60℃的饱和NaCl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③NaCl的质量分数;④60℃时NaCl的溶解度;⑤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
(1)将该饱和溶液稀释,不变的量有: ;
(2)将该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一定变化的量有: 。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