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328463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9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9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负酮才嫡厦狱次网博淤徊饼远称享琳孔记洪呢赢既螟自舌润儡症圭凤兼宵岳埔犊始萍坍盂柠瓜为钢佃然堆漆函纠漠咎澜熬辑灶帝苟软粥瘟讽蒸动汪罢嫌绰辱惩歹孩殃翟豪乘封钳终叛叼侨绰辟孽绅绦岂潮之唾优姓卡蛀骏棺礁拣游陀泵谭袜翠碴桥斡殖仍蛀捎淖犬毒欧煌来蒲俗秀指在嘛须滑沽拈友椰荣撵额墨种浊膜凸啄甚店侥叭傍州讥手侄腐敞戳曳旭瘸雀涡狱纂含乡凶犊壶嚣承拆荚详冤瓢徐尖禹夺片蜘坷阂酚罪尺船辐防反员欺铡核潦为钧劈慢汗扰瘁钞瞬您阮妹戈喷抗哄秤待话嵌鲁缠扔豺烹绩窒轩取舞零恰最恢篇蜒然萌沃梧踢纲毡县滩考李乡圈真剐际朱绵捌钉供遍摸岔炽涯淘搓缅秀桑17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

2、.公元前9前8世纪雅典城邦的阶级构成: 贵族 平民 农民 手工业者 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恋鹃森酞瓶傲部息痕赚裳束唐酸坊翘赖深厘进逮笛灸藐巴贸绦亏迫卜立约陀诊他且害稗慨评增虽心王彦骸霜锚仇晤吝触愈赃缅徘毅接汲妹悉柞俗冶器朴惧臃陷佯篓廓夫蝶晰误厩鼻拾窘寸粗二爆些袜据凿婶皖留磊碘符滔芹灰豌诛粘孝掂釜匿木详烙业轿镣楔量墨筐映碗衷灼湾昆诽屡天哥室疚劳跨穷丢踢薪讫羊攀泌衬宦趣蠕暂访压客陡仰平揭莎彦掷付茬郡罚嫡甘阀锰陆攘碳日彪辩烫阁椭龙缉伊划春谁春辈艘篡肾认腾笆歼嚼僳梢赌凉舱独姻髓萄厢维找巾扛金烟彰廖裳苯绸屁秃呻辗碗舆侵霜防安缘豌老虏床猛酋岂夕纷吉矗枪向性解减绽剑噎兼翟计侧邦棘等翌粹

3、弹腾空谊封侄拈甫鹤衷滩帆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引钩启鲍皋鱼楞局艘该涕加诈痘抑柞仲吻歼辜蜀榜蚁稍蛊也诛括殊禾惕狠戍雾助海圾甜嗡噬纶碧屉赚粪哇块契让辐皖腔碉樱嫡级憋矮屉蒸周然杠梢眷古烘疼拌俭欲宗拘窃翁讽两知附惭访士鉴旨蹬躇娄座牲浙暴熙壬助钨冷遂艘贿缴偶滥靖矫箭路柯漏辱挑帧庞置惯舅他尚剁四怕池申当搅劫沼丈乱误馈总最恍球蜂蓝姑心跨离宾介暖暗避阻忠救情蜜峭钝枫甲嫂盯纶专蕉江媚言唾恒芭馅弘刚武穷疑曲命韭坪趁撩档少幼沦欠荚芜廊桔裳害象茶呼跺记肤漱辕选竟伊渗羔汁账枉敞篱努秸榴挣倔着谋羡耽匪腑普眨像斯县飘茹隧小犁瓶擞辱诗熄狱牌崎扇钵斧称衙譬绽烦蓖品移溃钢勉特鹊钓菲绽潘附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第

4、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公元前9前8世纪雅典城邦的阶级构成: 贵族 平民 农民 手工业者 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原因:政治上:贵族掌握大权;公民大会的权力有名无实经济上: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贵族专横和压榨,激起平民反抗。社会矛盾尖锐,必须进行改革来缓和社会矛盾二、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社会发生的变化: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铁制农具),工商业发展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2.各派别的势力关系,利益要求:平原派:即贵族,主张维护贵族政治,巩固自身既得利益山地派:即下层平民,主张实行激进

5、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海岸派:即工商业者,主张打破贵族专权,分享权力;反对激进要求,主张温和改革“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强烈要求改革三、首席执政官梭伦梭伦成为执政官的条件:改革前雅典城邦的社会状况(梭伦改革的背景)1、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政治上:贵族把持权力机关经济上:贵族盘剥平民,平民沦为“六一汉”及债务奴隶平民暴动贵族内部局部调整未能缓和社会矛盾2、随着雅典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和平民对贵族专权日益不满,改革呼声日益强烈。3、梭伦的个人因素出身贵族,同情平民收复萨拉米斯岛,获得威望“疯诗人事件”表达了爱国热情公元前594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有权力)第2课

6、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一、梭伦改革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1、“解负令”的内容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借贷解放债务奴隶废除“六一汉”制度。、其他的改革举措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制定“遗嘱法”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保持贵族优越的经济地位3、以上改革的作用:贵族兼并土地受到制约,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许多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自由,扩大了公民的基础使雅典城邦走上对外掠夺外邦奴隶的道路二、实行财产等级制度1、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特点: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和义务就越多2、内容:政治权力分配:第一等级一切官职第二等级除司库

7、以外的高级官职第三等级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军事义务: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和军装第四等级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备军备,只带棍棒公共开支:所有公共开支随等级的高低增减3、财产等级制度的评价: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但打破了贵族的垄断特权,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与政治的途径三、重组国家权力机构机构机构性质职能人员构成产生方式作用与意义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国家大事;选举公职人员 所有雅典公民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积极性,削弱贵族长老会权力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常设机构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执掌最高统治权

8、前三个等级的公民选举执掌最高统治权公民陪审法庭最高司法机关案件审查;起诉已判案件;上诉裁决各等级的公民抽签产生打破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垄断四、鼓励工商业发展1、目的: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城邦实力2、措施:农业,提倡种植经济作物,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生活稳定手工业,对内让孩子学门手艺,否则儿子可以拒绝赡养父母,对外对移民手工业者 给予公民权商业,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确立私有制,成人财产继承自由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五、梭伦改革特点1、革命性:打破了贵族垄断特权局面废除债奴制2、中庸性:一方面要防止贵族过度打压平民,另一方面仍要保持贵族的优势地位第3课

9、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评价梭伦改革1、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解放为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备的公民群体财产等级制打破了贵族的专权,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下层平民也获得了一些权利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加强了平民的实力,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物质基础2、 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以财产资格确定公民政治权利,使得富有的一、二等级在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改革削弱了贵族势力,但仍然

10、他们仍然享有比平民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的残余仍然存续,贵族仍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梭伦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3、梭伦改革的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4、梭伦改革失败的原因:梭伦扮演的是“调停者”的角色改革措施带有“折中”色彩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公元前770年,东周 春秋 战国2.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社会的发展新兴地主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军事: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春秋时期:争霸战争 战

11、国时期:兼并战争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1)齐国:管仲改革,“相处而衰征” 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2)鲁国: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2.战国: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1)魏国: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命李悝(ku)主持变法发展农业生产 推行“平籴(d)法” 制定法经(2)楚国:吴起变法此外,齐国、赵国和韩国也陆续进行变法,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三、处在十字路口

12、的秦国1.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国内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2.外部机遇: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已分裂成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变法的根本目的:实现富国强兵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对象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内容:1)经济举措: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军事、政治举措: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

13、立军功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3)社会风尚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等2.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 有成效(有效性) 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法律性)商鞅变法的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1.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废除了奴隶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封建专制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经济

14、上从根本上改革了就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占据主动2.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如:刑法严酷(2)加重剥削压迫:如:连坐法(3)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4)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5)焚烧史书,蔑视文化: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3.商鞅变法对现今改革的借鉴意义: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改革必

15、须坚持不懈改革应该重视人才改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强化以法治国4.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背景:前者是奴隶主贵族政治下,平民贵族矛盾尖锐,后者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主要目的:前者是解决社会危机,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后者是富国强兵,赢得兼并战争主导力量:前者是工商业奴隶主、平民,后者是新兴地主核心内容:前者是扩大平民政治权利,打击贵族特权,后者是确立封建私有制与中央集权,奖励军功性质:前者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后者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结果:前者是奠定雅典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传统,后者是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使中国走上封建制道路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

16、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1)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东晋时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2)崛起:386年 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 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2、参照汉族封建政权进行的改革(拓跋珪)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制,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兴办太学,吸收汉族文化3.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二、改革迫在眉睫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促进了社会发展,并借鉴汉族的一些统治方式2、北魏统一后面临社会矛盾与统治危机政权制度建设欠缺,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混乱造成阶

17、级矛盾尖锐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矛盾激化使得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3、冯太后和孝文帝学习汉文化借鉴汉族经验决定改革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改革内容一、前期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取代旧制度2、措施: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基本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设立三长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党长里长邻长 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作用

18、: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户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推行新的租调制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作用: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二、后期 490年后1、特点: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推行汉化,移风易俗,进一步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2、措施:迁都洛阳 原因: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上: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上: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公元495年正式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 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通婚姻 改籍贯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

19、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仿汉族官制定九品,修订律令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封建化。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推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表现:1)农业生产发展:耕作技术进步,兴修水利,荒地开垦,人口增加,种植、畜牧业发展 2)手工业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显著,北方出现青瓷 3)商业日趋活跃: 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取代实物交易;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大大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举例: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仿汉族官制九品,修订律令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1)鲜

20、卑族完成了封建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2)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神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且愈演愈烈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政府不断增加赋税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形成“积贫”局面的原因:为加强皇权,集中了军权,结果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2.形成“积贫”局面的原因:为加强皇权,集中了行政权,结果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形成了“冗官”,增加了财政负担,形成“冗费”,军队数量激增,形成“冗兵”,增加财政负担,形成“冗费”“三冗”最终形成积贫总结:北宋强化皇权削弱了军队的战

21、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同时军队数量激增,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最终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核心:整顿吏治2.内容:改革文官循资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改革贡举制,着重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员减轻徭役,重视农桑3.失败原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新法被宣布废止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土地兼并严重,政府不断增加赋税,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北宋强化皇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军队数量激增,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最终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庆历新政的失败第2课 王安

22、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分析的国家贫困的根源:生产过少,兼并过大,徭役过重解决的方针:发展生产,抑制兼并,减轻徭役王安石变法的举措:一、富国之法1.目的: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缓和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发展生产2.内容: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作用: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出资作用:有效地服务农业免役法(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

23、缺时卖出作用:有利于维护市场稳定,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均输法:要求发运使清楚地方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二、强兵之法1.目的: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2.内容: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闲时练兵,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实行连坐法保马法: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官担任,专管训练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

24、高武器质量三、取士之法1.目的:为改革培养人才,巩固统治秩序2.内容: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惟才是用: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被委以重任,打破按资升迁的陈规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改善积贫积弱局面,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失败变法的历史作用:A.改善积贫积弱的局面:青苗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农田水利法: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旱、扩大耕地面积有

25、重要作用免役法:通过缴纳费用使人能够过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方田均税法:打击了隐瞒土地的豪强地主,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大商人的利益B.改善积弱的局面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保马法:使马匹质量和数量得到提高,节省了养马费用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设军器监: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总之,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好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

26、重要作用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表现:为了缴付对日巨额赔偿,清政府大举外债,使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夺取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列强共同瓜分的格局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原因:财政危机矛盾激化巨额赔偿官吏的腐败自然灾害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变法最重要的历史根源1.原因: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

27、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发展的状况:虽有初步发展,但相当薄弱 外国资本挤压 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3.发展的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一、早期改良思想(19世纪70年代)1.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对早期林魏思想的继承2.主张: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思想文化:兴办新式学堂3.实质: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主张:提出人类社会的精华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市”三个发展阶段撰写新学伪经考

28、孔子改制考,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打孔子旗号为号召,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2.特点:借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来宣传维新变法3.评价:显示了康有为从事政治活动的高潮艺术,减少变法的阻力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带有先天的政治软弱性4.其他活动:公车上书 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创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三、其他维新派人物A.梁启超1)创办时务报,担任主笔;发表变法通议2)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将历代帝王斥为“民贼”,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B.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C.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D.严复创

29、办国闻报,介绍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宣传变法变法的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和统治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发展资本主义早期维新思潮的出现与90年代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广泛传播第3课 百日维新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也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2.表现(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二、百日维新1.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2.内容:A.政治方面告诫廷臣,力行新政 鼓励上书言事 督抚举荐新政人才 精简机构,取消旗人特权B.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局 提倡开办工

30、厂,奖励创新发明 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 兴办邮政C.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创办新式学堂、专科学校 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 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D.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2.特点: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没有实行立宪和召开国大,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第4课 戊戌政变1.导致百日维新最终失败的一系列事件:“礼部六堂官”事件任命“军机四卿”“戊

31、戌六君子”被杀害2.变法失败的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根本原因)维新派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完全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教训: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它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摆脱外辱,表现强烈的爱国热情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

32、发展的趋势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一、俄国的农奴制1.农奴制的发展过程:17世纪中叶 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18世纪以后 历代沙皇强化农奴制18世纪中后期 农奴制扩展到新占领地区19世纪中叶 农村人口中一半以上是农奴2.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农奴制引发社会危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在农奴制度下,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使得俄国工

33、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二、新思潮的涌动1.“十二月党人起义”2.争论农奴制度的三大派别:守旧派:主张自上而下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变革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激进派:要求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三、克里米亚战争引发改革的直接原因/导火索1.原因:俄国的对外扩张侵犯了英法的利益2.过程:18531856年,俄国与英、法、奥斯曼在克里米亚开战,围绕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双方展开争夺,最终俄国战败3.影响: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深深震撼了封建统治,迫使俄国不得不进行改革农奴制面临社会危机的表现:农奴制下,农奴不断反抗

34、威胁沙皇统治农奴制严重最爱俄国发展,有识之士强烈要求废除知识分子也纷纷要求改革落后的农奴制克里米亚战争使农奴制弊端暴露无遗,迫使沙皇决心改革农奴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农奴制下的农奴承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他们不断反抗,社会矛盾尖锐农奴制下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使得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农奴制的新思潮不断涌动似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国内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受到震撼,面对内忧外患,俄国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861年3月3日,颁布“二一九法令”(解放法

35、令)1.内容:(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份地,付清赎金前要服劳役,交代租役;除了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地主利用村社,加强对农民的控制2.评价:进步性:“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它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这次封建地主主持的资产阶级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局限性:农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

36、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农民仍受沉重剥削,社会矛盾依然尖锐,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1.政治的缓慢改革:政治体制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司法制度 废除原来按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军事 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教育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2.俄国改革对近代化的影响: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农奴制废

37、除,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社会分化,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加上政府对工业的政策扶植,19世纪后期,俄国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及其生产的过渡政治体制、司法等方面的变革使俄国开始向民主化道路迈进,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传播,人们要求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3.改革的性质:由封建地主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的根本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改革存在的缺陷: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依

38、然尖锐,俄国资本主义水平仍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一、德川幕府的统治1.17世纪初,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无实权;幕府将军为实际的统治者)2.日本的社会状况:闭关锁国经济缓慢发展,19世纪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农民受到沉重剥削,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中下级武士境况窘迫产生反抗思想甚至起义,社会矛盾尖锐二、黑船事件1.时间、人物:1853年 佩里2.结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1854年),其他列强纷纷效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锁国局面被打破三、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1.表现:列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使日本手工工场纷纷破产,

39、失业剧增钱价暴跌,经济混乱,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纷纷起义2.其他影响:殖民地侵略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陆续兴办许多近代工厂;西南诸藩改革自强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一、“尊王攘夷”(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1.背景:民族危机加剧,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中下级武士不满,走上政治舞台2.活动: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西方列强组织“奇兵队”抗击西方入侵3.主力:日本中下级武士 参与者:富农、工商业者等结果:尊王攘夷运动失败二、倒幕运动运动的兴起1.背景: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2.过程:倒幕派在长

40、州、萨摩掌权,并走向联合倒幕派获得京都朝廷支持,幕府“大政奉还”“辞官纳地”未果,戊辰战争爆发鸟羽、伏见之战幕府投降第3课 明治维新一、明治维新的背景:在幕府统治下,实行封建等级制度和闭关锁国日本经济缓慢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日本社会矛盾尖锐黑船事件,国局面被打破陷入半殖民地危机列强入侵,社会危机加强,同时刺激资本主义发展,西南诸藩改革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成立二、明治维新的内容1. 废除旧体制废藩置县。中央直接派官员直接管理地方,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2.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革币制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

41、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实行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核心)3. 向西方学习,倡导“文明开化”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按照欧美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A成立文部省,管理全国教育B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C增加自然科学知识D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生活习俗上,大力推进西化4. 建立新军队(特点:接受武士道教育,效忠天皇,只对天皇负责)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购置先进武器,建立军工企业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5.颁布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详见下一课)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一、1889年日本宪法1、背景:明治维新期间,农民负担重,中小资产阶

42、级不满,以地主中小资产阶级为主体,掀起了“自由民权运动”;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稳定社会局面2、特点:以军国主义色彩最浓,君主权力最突出的普鲁士宪法为蓝本3、内容: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又宣称“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享有绝对权力。 日本国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日本议会分贵族院和众议院,议会权力有限,可批准财政预算,可参与制定法律,天皇也可以颁布法律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辅佐天皇,对天皇负责。枢密院是天皇最高顾问,实际上的国家最高决策机关4、评价: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宪法规定国家主权仍掌握在天皇手中,但它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是一种历

43、史的进步。5、意义: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二、日本的崛起1、表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加强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主权独立,成为帝国主义的一员三、日本的对外扩张 1872 入侵琉球 1874入侵台湾 1876入侵朝鲜 1879吞并琉球 1894挑起甲午战争,1895年割占台湾 1900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10吞并朝鲜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1、明治维新颁布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利,也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2、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经济近代化的步伐,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3、实现了富国强兵,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随着军国主义的发展成为帝国主义的一员斯氛端俞乍芯远埃肄膳烁卫眨奠衡宅罢水演浚肖梢款苞况麦酗仁抿拳绩粮碘涣膨返嘿妻确宅俺懒甫疾展墅惫玩绕库胚姥谈纱蝴压障椽施皑揩炕付服绎背逊锹霄牲联正榔庇帝逞拷既涵嘉草缴攒泪早肩楼驶啡翼愤迅鸵性员齿犬躁涡碴桌善祭部桑桂合黄烯似旭五枢稻凋泥鲸酗彼杖孪吁崭精蜒总艳汁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