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库(2).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324497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0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库(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库(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库(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库(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库(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1)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2)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答:(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3)它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答:(1)马克

2、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再

3、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额。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6、简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

4、及意义。答:(1)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答: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

5、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2)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8、简要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答:(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它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

6、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3)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A1、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

7、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2、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

8、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它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 (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作出理论

9、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第一章】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答:(1)唯物

10、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答:(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

11、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5、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答:(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

12、的产生。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6、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答:(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13、、无限性。7、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8、简述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答:(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9、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答:(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14、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互相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10、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答:(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

15、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11、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答:(1)新事物复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12、简述威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表现。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

16、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13、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14、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答:(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7、。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5、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答:(1)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

18、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16、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答:(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主义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17、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答: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

19、进。人们经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或静止等,都是处在量变过程中的状态,它们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就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属于质变。18、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

20、)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19、简述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意义。答:(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20、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答:(1)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可

21、以为人们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依据。21、简述规律的含义及特点。答:(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客观性。普遍性。22、简述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答: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

22、供了物质器官。劳动使人们获取的食物品种增加、质量提高,促进了脑髓的发展,使人脑日趋完善,从而使意识的产生具备了物质基础。 (2)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劳动者之间经常需要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总之,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离开劳动,离开人类共同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可能产生。23、简述意识的本质。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类

23、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总之,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24、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A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

24、意义。答:(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外因的作用无论大小,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3)我国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A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

25、义。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有包含了个别事物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

26、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A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

27、条件。我们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A4、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

28、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衡论”。 (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A5、 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

29、义。答:(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再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纪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A6、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答:(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辩

30、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2)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3)对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对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A7、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和否定

31、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事物的发展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 (4)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

32、,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A8、试述原因和结果统一关系的原理及其辩证关系的意义。答:(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统一的,表现在: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正确把握因果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33、A9、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答:(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34、化。 (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A10、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答:(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同时,内容与形式又是

35、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和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是一样。 (2)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响应的变化。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循环的矛盾运动。 (3)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租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

36、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统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势的面貌出现。 (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用旧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煞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A11、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答:(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可能性是目前上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二者不可等同

37、。(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3)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A12、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意义。答: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1)因为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通

38、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 (2)因为本职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A13、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任何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

39、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二章】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简述时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3、简述认

40、识主体的特点。答:(1)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2)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3)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4、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答:(1)认识客体的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客体的构成:认识客体由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构成。 (3)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5、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

41、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和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然而这种能动性受到客体的制约。6、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答:(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

42、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都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7、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答:(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2)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也是可知论者,他认为客观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精神认识世界就是精神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产物。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

43、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体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边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10、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

44、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答:(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2)从客体方面来看: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11、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答:(1)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2)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

45、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得以实现。 (3)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12、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运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二者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二者的相互排斥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真理有谬误的区分具有绝对意义: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真理与

46、谬误不能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否定是指,否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谬误才可能达到真理。 (3)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与谬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3、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意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1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在深度上认识有待于深化。 (3)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包含,不想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15、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答: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伪证)另一种认识。在人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证明真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即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自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