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案例当火车使过农田的时候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6-05 13:51 共6人浏览大 中 小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AC庇古。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佩初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车)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此时已是电气机车)上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
2、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发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结果不同。两代经济学家的感慨也不同。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其实说明了同一件事:市场经济中外部型与市场失灵的关系。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队无关者的影响。这就是说,这种活动的某些成本并不有从事这项活动的当事人(买卖双方)承担,而由于这项活动无关的第三方承担,这种成本被称为外在成本或社会成本。同样,这种活动的某些收益也不由从事这项活动的当事人获得,而由于这项活动无关的第三方获得,这种收益被称为外在收益
3、或社会收益。在前一种情况下,成为负外部性;在后一种情况下,成为正外部性。列车对农田的影响就是存在外部性的情况。在庇古所看到的情况下,铁路公司列车运行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并不由铁路公司和客户承担,而由既不经营列车又不用列车的农民承担,即存在负外部性,由外在成本或社会成本。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化工厂、造纸厂对河流或空气污染,吸烟者对环境和非吸烟者的危害。在施蒂格勒和阿尔钦所看到的情况下,列车运行在客观上起到了“稻草人”的作用,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但铁路公司并不能对此收费,利益由于列车运行无关的农民无偿或的。这就存在正外部性,由外在收益或社会收益。类似的例子如养蜂人到果园放蜂采蜜,同时免费为果园实现了
4、授粉,果园主不用交费。大学培养出人才,这些人才对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有全社会分享。根据经济学原理,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事经济活动,同诺价格的协调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这就是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经济效率的观点。但是,在存在外部形式,这种市场机制完善性的观点遇到了挑战。在不存在外部性时,生产者为了利润最大化进行生产,消费者为了效用最大化进行消费。当价格调节使供求相等时,生产者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消费者也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即整个社会就实现了经济福利最大化。但当存在外部性时,情况就不是这样了。当与某项经济活动相关的双方都实现了最大化时,却给第三方带来了成本和收益。是供求相等的价格决定的资源配置
5、并不等于整个社会经济福利了最大化。因为在有负外部性的情况下,生产者的成本(私人成本)加外在成本(社会成本)大于消费者的收益,在有正外部性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益(私人收益)加外在收益(社会收益)大于生产者的成本。这两种情况都是没有使社会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或资源配置最优化。价格的自发调节并没有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失灵。换句话说,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价格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正如有磁铁影响时,指南针无法指出正确的方向一样。回到铁路公司的例子。在有外部性的情况下,由铁路公司和客户双方供求决定的价格,不能使资源配置最优化。这就是说,这是列车运行的次数并不能使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在庇古
6、所看到的负外部性情况下,通过税收提高运费,并把税收补贴给农民,减少运行会更好地消除不利影响。在斯蒂格勒和阿尔钦看到的正外部性情况下,通过补贴降低运费,增加运行会增加有利影响。当外部性引起市场失灵时,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设计出消除市场失灵的办法。经济学家话灯塔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经济学家对灯塔一直情有独钟。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J?S?穆勒指出,虽然还中的船只可以从灯塔的指引而得益,但若要向他们收取费用,就办不到。除非政府用强迫抽税的方法,否则灯塔就会因无利可图,以致无人建造。稍后一点的另一位经济学家西奇维克发展了穆勒的观点,认为在像灯塔这种情况下,以市场收费来鼓励提供服务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因为这些
7、服务为社会需要而又无法收费。20世纪剑桥学派最后一位代表A?C?庇古则以灯塔说明了市场失灵。萨缪尔森也有类似观点。灯塔之所以为经济学家津津乐道,就在于它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物品的公共物品。我们所用的一半物品属于私人物品,其特征是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是指可以有效的禁止别人消费,竞争性之以个人消费了其他人就不能消费或要少消费。例如,一个苹果如果是你的,法律就保证了你的所有权。不得到你的允许,别人无法享用,这就是排他性。你吃了这个苹果,别人就无法吃,或者要少吃着一个,这就是竞争性。但如灯塔,你无法排除没有为灯塔交钱的人利用它导航,这就是非排他性,同时以个人利用等他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的利用,这就
8、是非竞争性。像立法、国防、基础科学研究这类东西都属于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物品,消费者通过购买而获得,从而有市场价格,生产者提供这类物品有利可图,价格调节可以实现供求双方都有利的市场均衡。市场经济可以提供充分的私人物品。但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用购买也可以消费。这种不用购买也可消费的行为被经济学家称为“搭便车”。因此,公共物品没有市场价格,生产者提供这种物品无利可图。市场经济无法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这就是庇古所说的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在解决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时是无能为力的。像立法、国防、基础科学研究这类公共物品是任何一个经济都不能缺少的,使社会维持正常运行和经济发展所
9、必需的。所以,庇古从市场失灵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需要政府干预。这也是经济学家谈论灯塔问题的第一个结论。政府解决公共物品的方法是向居民强制征税,并用这些税收来购买公共物品。对整个社会来说,公共物品并不是免费午餐,因为使用公民缴纳的税收来购买并提供的。对那些交不起水的低收入者和逃税的违法者而言,他们是享受了免费午餐,但他们的午餐非实际是由别人代交的。这正如别人请你吃饭不用你拿钱,但这顿饭本身并非免费午餐一样。穆勒、西奇维克、庇古这些经济学家谈论灯塔是要说明市场失灵及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即使是在亚当?斯密古典式自由市场经济中,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当然,庇古等人并没有明确提出
10、公共物品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来的。萨缪尔森指出,公共物品有利于整个社会,作为一种公共事业就不应该收费。维持这种公共事业的费用来自税收。还有一些经济学以此为基础说明了,像不同收入的人征收不同的税收,即实行累进税制,是合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富人享受的公共物品多,从中获益大,应该多纳税。例如,对一个卖完富翁来说,国防保护了他的性命与全部家产;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来说,国防仅仅保护了他一条命而已。富人从国防中受益大,应该多纳税,这是税收的受益原则。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富人的财富来自社会,也应该多做贡献,请穷人吃一顿国防的免费午餐,这些是税收的能力原则。但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往
11、往引起低效率,于是有一些经济学家从另一个角度谈论灯塔。产权理论的奠基人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74年发表的经济学上的灯塔中,根据对英国早期灯塔制度的研究反驳了私营灯塔无法收费的观点。他证明了,即使是灯塔这样的公共物品也是可以实现私有化成为私人物品的。这样就可以消除政府提供灯塔这类公共物品的低效率。香港的经济学家张五常也发挥了这一观点。当然,并非所有公共物品都可以私有化,但对于那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如设收费站的高速公路就有排他性),通过产权明确由私人提供也未必不是一种思路。等大这种物品已拟了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物品的一系列争论。到现在为止,公共物品问题也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所以,有关灯塔的话题还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