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东城一中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分)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由于它们有不同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2.(2分)医用的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的响度太大
B.声音的音调太低
C.声音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D.声音的频率太高,人不能觉察到
3.(2分)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
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能减小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4.(2分)利用回声不可以测定( )
A.海底深度
B.两山间的距离
C.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D.敌潜艇的位置
5.(2分)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
B.在家中,音响播放音乐一定不是噪声
C.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D.从环保角度看,不符合环保的声音都是噪声
6.(2分)以下例子中,不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C.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可以判断悬崖的距离
D.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7.(2分)下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频率,同学们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1
384
426.7
480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8.(2分)我国正在进行登月计划的研究,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07年将“嫦娥一号”送上月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若有一块陨石落在他附近,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宇航员能够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
B.陨石撞击月球时不会使月球的地面产生振动
C.宇航员虽然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但他可以感受到这个声音的存在
D.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可以在月球的表面向四周传播
9.(2分)潜水员在不浮出水面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听到岸上的谈话声,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岸上的人的声带在振动
C.水可以传播声音 D.潜水员的声带在振动
10.(2分)下列关于振动和声波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有声波时就一定有振动 B.有振动时就一定有声波
C.有声波时就没有振动 D.有振动时就没有声波
11.(2分)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音色会逐渐改变
B.声音的音调会逐渐改变
C.声音的响度会逐渐改变
D.声音的三要素都不会改变
12.(2分)弦乐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请调音师进行调音,调音师通过调节弦的长度将琴音调准,在此过程中调音师改变了琴弦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13.(2分)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后,左边支架上的乒乓球会弹起来,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声音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B.左右两只音叉的频率相同,发生了共鸣现象
C.声音在钢铁中传播比空气中快
D.木箱可以传播声音
14.(2分)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15.(2分)男低音独唱时有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的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16.(2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17.(2分)夏天人们在购买西瓜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西瓜拿在手中拍一拍,根据声音判断西瓜的成熟情况。这种选瓜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回声大小不同
18.(2分)在操场上体育课时,总感觉老师的声音没有在课堂上听起来的响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耳很少听到与原声相隔小于0.1秒的回声
B.体育教师的声音的响度太小
C.在室外老师的声音向周围传开,几乎没有什么反射
D.在室内谈话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19.(2分)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如图所示,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下面的( )
A.声音的反射
B.声音在墙壁中的传播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D.利用回声增强原声的现象
20.(2分)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1)(2) B.(2)(4) C.(1)(3) D.(3)(4)
21.(2分)冬天呼出的“白气”与夏天冰块附近冒出的“白气”,形成的方式( )
A.都属于液化
B.前者属于液化,后者属于汽化
C.都属于汽化
D.前者属于汽化,后者属于液化
22.(2分)在25℃的房间里,将温度计从25℃的酒精中取出,它的示数将( )
A.下降 B.上升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23.(2分)两支用后没甩过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8℃,用它们分别测量体温37.5℃和38.5℃的两个病人,这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 )
A.37.5℃和38.5℃ B.37.5℃和38℃
C.38℃和38℃ D.38℃和38.5℃
24.(2分)要给体温计消毒,应采用下面的哪种方法( )
A.用自来水冲洗 B.在酒精灯火焰上烧
C.在沸水中煮,高温消毒 D.用蘸了酒精的棉球擦洗
25.(2分)如图,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杯内水沸腾,在继续加热过程中,试管中的水( )
A.不能达到沸点,因此不能沸腾
B.能达到沸点,也能够沸腾
C.能够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以上几种说法都不对
二、填空题(每1分,共34分)
26.(2分)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27.(2分)如图图所示,图中a.b.c.d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噪声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
28.(1分)2004年12月26日,南亚、东南亚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了罕见的大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时产生的 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
29.(4分)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 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 。人耳要听清回声,回声到达人耳必须比原声晚 s以上,人必须距离障碍物 m以上。(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30.(2分)蝙蝠可以靠超声波发现昆虫,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31.(5分)温度是表示物体的 ,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 性质制成的。 如图体温计的量程为: ,分度值为: ,示数是 。
32.(2分)冬天早晨看到房间的玻璃窗出现小水珠,水珠是在玻璃窗的 (内、外)表面;夏天开着空调的汽车,车窗的 (内、外)表面会出现水珠。
33.(5分)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和 ,汽化要 热。在发射火箭时,在发射台下建一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里,这主要是利用水 时 热,从而保护发射台。
34.(3分)家用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贮存在钢瓶里的,另一种液化的方法是 ,液化 热。
35.(4分)在电冰箱里从压缩机送来的气态氟利昂在冷凝器中 ,从而 (吸收、放出)热量,把热排到冰箱外;而在电冰箱的蒸发器内,液态氟利昂迅速 ,从而 (吸收、放出)热量,使冷冻室内的温度降低。
36.(2分)理发店里常用一种电吹风,它吹出的热风能使头发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很快蒸发的原因是(1) ;(2) 。
37.(2分)冬天,早上起来时,发现窗玻璃上室内这一面变得模糊一片,这是发生 现象。牙科医生在用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牙齿之前,要把平面镜放在火焰上稍加热,是防止患者口中的水蒸气遇冷出现 现象而影响观察。
三、实验探究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8.(4分)观察下表,试写出两个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结论。
在空气中
在气、固、液体中(0℃)
在15℃空气中
温度/℃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频率/Hz
声速/m•s﹣1
0
330
氧气
316
2000
340
15
340
水
1450
1000
340
30
349
冰
3160
500
340
100
386
铁
4900﹣5000
256
340
结论: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1) 。
(2) 。
39.(4分)如图所示的广口瓶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
(1)此时,你能听到音乐声吗?答: 。
(2)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音乐声有什么变化?答: 。
(3)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答: 。
(4)这个实验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
40.(4分)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 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
(2)要稍候一会儿,等 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 (可以,不可以)离开液体,视线与温度计 。
41.(4分)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在烧杯上盖上硬纸片,是为了 ,当水沸腾时,看到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某同学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可见水的沸点是 ℃.当水沸腾后,温度 (“升高”、“降低”、“不变”), (“吸热”、“放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10
温度(℃)
80
85
89
94
98
98
98
…..98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东城一中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分)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由于它们有不同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判断何种乐器演奏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包括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都是因为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人音色各不相同。
故选:B。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还要将声音的知识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
2.(2分)医用的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的响度太大
B.声音的音调太低
C.声音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D.声音的频率太高,人不能觉察到
【分析】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人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解答】解: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因为它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医用“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所以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
故选:D。
【点评】掌握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和超声波的概念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3.(2分)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
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能减小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分析】音调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的;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声音的响度由物体振幅决定的,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解:A、心脏的振幅是不变,振幅影响声音的响度,听诊器不能改变心脏的振幅,不能改变心脏的响度,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心脏的频率是不变的,频率影响声音的音调,听诊器不能改变心脏的频率,不能改变心脏的音调,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心脏的材料和结构是不变,材料和结构影响声音的音色,听诊器不能改变心脏的结构和材料,不能改变心脏的音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能量损失,使用听诊器可以减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减少了声音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听诊器的原理,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固体传声能减弱声音的分散,固体传声效果好。
4.(2分)利用回声不可以测定( )
A.海底深度
B.两山间的距离
C.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D.敌潜艇的位置
【分析】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其应用:回声定位、探测鱼群和探测海底的深度等。
【解答】解:A、让声音从海面发出,经海底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的深度,利用了回声测距;
B、声音发出后,经对面山崖反射后,返回,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对面山崖的距离,利用了回声测距。
C、由于光速比声速快得多,光传播到听见雷声的人的时间非常的短,可以忽略,所以当他看见闪电时,可以认为雷声才开始从打雷处向下传播,记录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的时间差,那么打雷处与听到雷声人的距离就可以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故C不是回声测距的应用。
D、让声音从海面发出,经敌潜艇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到敌潜艇的距离,从而确定敌潜艇的位置,利用了回声测距;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回声测距的应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意义!
5.(2分)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
B.在家中,音响播放音乐一定不是噪声
C.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D.从环保角度看,不符合环保的声音都是噪声
【分析】噪声是指妨碍人正常休息、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生活中可以从三种渠道防治噪声: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从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因为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如果声音超过90分贝,就会影响听力,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低于90分贝的声音也有可能成为噪声。
所以噪声不一定会致人伤害。故A说法不正确。
B、在家中,播放音乐可能会影响别的正常休息或学习,都属于噪声。故B说法不正确。
C、防治噪声: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从人耳处减弱。故C说法不正确。
D、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正常休息、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是噪声。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噪声定义的了解情况,以及控制噪声的途径是环保的热门话题。
6.(2分)以下例子中,不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C.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可以判断悬崖的距离
D.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人们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得到许多内容。
声音也可以传递能量。
根据各个选项的具体做法,分别进行分析。
【解答】解:A、雷声是下雨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工人从声音的异常中得到是否正常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水手根据号角声传播时间的长度来判断距离的远近,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清洗机械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特点来完成工作的,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特点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
7.(2分)下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频率,同学们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1
384
426.7
480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通过表格可知,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
8.(2分)我国正在进行登月计划的研究,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07年将“嫦娥一号”送上月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若有一块陨石落在他附近,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宇航员能够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
B.陨石撞击月球时不会使月球的地面产生振动
C.宇航员虽然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但他可以感受到这个声音的存在
D.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可以在月球的表面向四周传播
【分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亮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
【解答】解:
A、由于月亮上没有空气,处于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故A错误;
B、陨石撞击月球时,有力的作用,会使月球振动,但这种振动产生的声音不能传播,故B错误;
C、月亮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状态,声音不能传播,因此宇航员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但可以通过人体感受到月球振动,故C正确;
D、由于月亮上没有空气,因此声音可以沿月球表面的固体传播,但不能向空间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2分)潜水员在不浮出水面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听到岸上的谈话声,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岸上的人的声带在振动
C.水可以传播声音 D.潜水员的声带在振动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声。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声,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岸上的人的声带在也振动,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水可以传声,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潜水员听到岸上的谈话声,是通过水传到潜水员的耳朵的,并不是潜水员的声带在振动,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进行分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10.(2分)下列关于振动和声波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有声波时就一定有振动 B.有振动时就一定有声波
C.有声波时就没有振动 D.有振动时就没有声波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所以有声波存在就一定有物体振动;有物体振动时,若没有介质传播就不会产生声波。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产生的条件,要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1.(2分)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音色会逐渐改变
B.声音的音调会逐渐改变
C.声音的响度会逐渐改变
D.声音的三要素都不会改变
【分析】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物体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振动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变,音调不变;振动物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变,音色不变;传播过程中,距离声源越来越远,响度越来越小。
故选:C。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掌握三个特征的影响因素,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2.(2分)弦乐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请调音师进行调音,调音师通过调节弦的长度将琴音调准,在此过程中调音师改变了琴弦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所以“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
13.(2分)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后,左边支架上的乒乓球会弹起来,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声音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B.左右两只音叉的频率相同,发生了共鸣现象
C.声音在钢铁中传播比空气中快
D.木箱可以传播声音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敲响右边的音叉后,左边支架上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是因为左右两只音叉的频率相同,发生了共鸣现象。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等,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关键知道一切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不易观察的振动可以利用转换法来体现。
14.(2分)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分析】知道减弱噪声的方法,然后分析四个选择项中的措施,两者对应得到答案。
【解答】解: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要求。
B、佩戴有耳罩的头盔,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要求。
C、设置噪声监测仪,能够知道噪声的响度大小,但不是减弱噪声的措施。故C正确。
D、道路两旁建起透明板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要求。
故选:C。
【点评】明确减弱噪声与监测噪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此题容易迷惑人的地方。
15.(2分)男低音独唱时有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的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男低音独唱时,他的音调低,但以他的声音为主,故他的响度大;女高音轻声伴唱,她的音调高,但是在伴唱,故响度小。
故选:A。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16.(2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分析】首先明白成语表示的含义,然后和物理知识相联系,明确声音的三个特征、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的利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A、“隔墙有耳”说明声音能通过墙传播出去,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A正确。
B、“震耳欲聋”指声音很大,声音的大小指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通过声音辨别人,这是要根据音色来判断发声物体的。故C正确。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通过音色能辨别发声物体。
掌握声音的传播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17.(2分)夏天人们在购买西瓜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西瓜拿在手中拍一拍,根据声音判断西瓜的成熟情况。这种选瓜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回声大小不同
【分析】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解:生、熟西瓜因其内部瓜瓤熟的程度不同,所以拍打时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相同;
选项A、B、D是错误的,选项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色的应用,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最重要的依据。
18.(2分)在操场上体育课时,总感觉老师的声音没有在课堂上听起来的响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耳很少听到与原声相隔小于0.1秒的回声
B.体育教师的声音的响度太小
C.在室外老师的声音向周围传开,几乎没有什么反射
D.在室内谈话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分析】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有一部分声能被反射回来这种反射回来的声叫“回声”;如果听者听到由声源直接发来的声音和由反射回来的声音的时间间隔超过十分之一秒,它就能分辨出两个声音;如果听者听到由声源直接发来的声音和由反射回来的声音的时间间隔小于十分之一秒,那么反射的声音就会加强原声。
【解答】解:A、由于室外比较宽阔,被反射回来的小于0.1s的回声很少,故产生上述现象,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在教师和操场上老师讲话的响度是相等的,故错误但符合题意;
C、在室外老师的声音向周围传开,几乎没有什么反射,故产生上述现象,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在室内谈话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人能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小是十分之一秒,即0.1s;如果时间间隔大于0.1s,就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如果时间间隔小于0.1s,原声就会与回声叠加在一起。
19.(2分)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如图所示,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下面的( )
A.声音的反射
B.声音在墙壁中的传播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D.利用回声增强原声的现象
【分析】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解答】解:一个人站在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内说话,其他人可以在壁内的任何位置听到他的多次说话声,这种现象的原理是利用声音的反射。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回声,回声是声音的反射形成的,在学习声音的知识,应该让学生们从基础知识和实际生活入手。
20.(2分)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1)(2) B.(2)(4) C.(1)(3) D.(3)(4)
【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1)音调高是指声带振动的快,声音的频率高,导致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
(2)高歌是指声音的振幅大,响度大;
(3)女声的声带振动快,音调高,女高音就是这个原理;
(4)说话声音的振幅大,声音响度就大;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辨别问题,要结合声音的特征进行分析解答。
21.(2分)冬天呼出的“白气”与夏天冰块附近冒出的“白气”,形成的方式( )
A.都属于液化
B.前者属于液化,后者属于汽化
C.都属于汽化
D.前者属于汽化,后者属于液化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
【解答】解: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
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是由嘴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
因此二者都属于液化现象。
故选:A。
【点评】该题通过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情况,解题的关键是先搞清楚变化前后物体的状态,再确定物态变化名称。
22.(2分)在25℃的房间里,将温度计从25℃的酒精中取出,它的示数将( )
A.下降 B.上升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蒸发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蒸发吸热。
【解答】解:刚从酒精中在取出的温度计,液泡上粘有酒精,酒精蒸发吸热。所以温度计的示数先下降,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示数就上升,上升到和室温相同。故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蒸发吸热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23.(2分)两支用后没甩过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8℃,用它们分别测量体温37.5℃和38.5℃的两个病人,这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 )
A.37.5℃和38.5℃ B.37.5℃和38℃
C.38℃和38℃ D.38℃和38.5℃
【分析】体温计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结构就是在它靠近液泡的上方有一个小的缩口,它的作用是使上方的水银无法自行回到液泡中,从而使体温计的示数不经过甩动不会下降。因此,示数为38℃的体温计,如果不甩,它的示数只能上升,不会下降。
【解答】解:用示数是38℃的体温计测量体温37.5℃的病人体温时,由于缩口的作用,示数不会下降,所以仍保持38℃;
用示数是38℃的体温计测量体温38.5℃的病人时,水银会从液泡内膨胀上升,使示数增加到38.5℃。
故选:D。
【点评】了解体温计缩口的作用,是判断该题的关键,正是因为有了缩口才使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也正是因为有了缩口,才千万不要忘记用完甩一甩。
24.(2分)要给体温计消毒,应采用下面的哪种方法( )
A.用自来水冲洗 B.在酒精灯火焰上烧
C.在沸水中煮,高温消毒 D.用蘸了酒精的棉球擦洗
【分析】体温计的量程在35~42℃,超过它的量程容易损坏体温计。
【解答】解:A、自来水起不到消毒的作用。
B、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超过42℃,体温计会胀破。
C、沸水的温度也超过42℃,体温计会胀破。
D、酒精棉球既不会胀破温度计,又起到消毒的作用。
故选:D。
【点评】体温计的量程是需要识记的内容。
25.(2分)如图,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杯内水沸腾,在继续加热过程中,试管中的水( )
A.不能达到沸点,因此不能沸腾
B.能达到沸点,也能够沸腾
C.能够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以上几种说法都不对
【分析】解决此题要结合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知道沸腾的特点是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且不断吸热。
【解答】解:在烧杯底部加热使烧杯内的水沸腾,继续加热,根据沸腾的特点可知烧杯内的水温度将不再变化,所以试管内的水温度能达到100℃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试管内的水不能沸腾;
故选:C。
【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沸腾的条件及沸腾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二、填空题(每1分,共34分)
26.(2分)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发声体在振动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空气能够传播声音 。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解答】解:(1)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或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发声体在振动,空气能够传播声音。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分析解答。
27.(2分)如图图所示,图中a.b.c.d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d 是噪声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在声源处减弱 。
【分析】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结合选项中的声音的波形图可知,d图中的波形没有规律,声音杂乱无章是噪声的波形图;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选D,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噪声的特点和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
28.(1分)2004年12月26日,南亚、东南亚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了罕见的大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时产生的 次 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
【分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但有些动物是能听到次声波的。
【解答】解:在发生一些海啸、地震等大型的自然灾害中,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受到伤害,其原因是由于在上述灾害中伴有一些次声波,这些是人听不到的,故上述现象是由于在地震时产生了次声波的缘故。
故答案为:次。
【点评】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并熟悉哪些自然现象中存在着超声波,哪些现象中存在着次声波。
29.(4分)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 4500 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人耳要听清回声,回声到达人耳必须比原声晚 0.1 s以上,人必须距离障碍物 17 m以上。(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分析】(1)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