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练习与解析
一、选择题
1. 我国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甲乙两小儿辩日是两人对太阳离人远近的认识,两人认识的根据仅仅是太阳的大小、热凉等现象,因而是感性认识,由于没有认识地球与太阳的本质联系,两小儿的认识都是不恰当的,所以A、C、D都不该选。两小儿的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而B是正确的。
答案:B
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解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为客观事物不断发展,所以认识不断发展,原来正确的认识如果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必然也会变成错误。所以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故正确选项为C项。A、B、D三项没有说明认识发展的道理,所以不选。
答案:C
3.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而事实上“眼见不一定都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解析:眼睛看到的都是现象的东西,因而形成的认识是感性认识。而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所以,感性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可靠的。B是正确选项。A、D不能构成原因,C不符合题干要求,因而不选。
答案:B
4.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下列对这四个过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B.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
D.只有经过思考,认识运动才能完结
解析: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A、B、C表述正确。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不会终结,因此,D表述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内容,故选D。
答案:D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但二者又有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感性认识必然会发展到理性认识
解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并没有终结,A的表述中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正确的,但认为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是错误的。B表述的是二者的联系,所以不选。D表述 错误。
答案:C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了修改。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对宪法的修改说明
A.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B.认识应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C.修改前的宪法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决定的事物的发展进程
解析: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反映我国根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宪法也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B是正确选项。从唯物论角度看,修改宪法体现的是客观实际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不是反作用。因此,A不选。C、D表述错误,应排除。
答案:B
7.宪法的修改首先由中共提出,再征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再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最后由全国人大讨论审议通过,整个过程中经过多次修改。宪法的修改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A.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D.精神状态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解析:题干表明对宪法的内容修改经历了多次讨论、审议和修改才最终确定,说明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所以,A项正确。B、D两项与题干无关,不选。C项强调占有感性材料的重要性,不符合题干要求,不选。
答案:A
8.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学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英国的培根、霍布斯则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两个对立派别的共同错误是
A.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界限
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否认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解析:“两个派别”中一方否认感性认识,一方否认理性认识。它们都夸大了两类认识的区别而没有混淆这种区别,所以,A错误。“唯理论”否认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另一派别则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B、C不是它们的共同错误。D是正确选项。
答案:D
9.“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谦谨而内无至诚者。”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凡温良恭谦者为假仁假义之徒
B.真象和假象混为一谈,无法辨认
C.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
D.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解析:题干说明现象和本质有时是不一致的,因此,D是正确的。A、B表述不正确,不选。C错误,因为真象和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答案:D
10. 爱因斯坦说,开普勒的惊人成就证实了这样一条真理: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这就是说
A.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相比,更直接、更正确
B.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是同时存在的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总和就构成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仅仅形成感性认识,认识并没有结束,只有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完成了对某一事物认识的根本任务
解析:题干说明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应当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D正确。A、B与题干无关,不选。C表述错误,不选。
答案:D
11. 1847年,海王星发现不久,一位英国人就写信给一些天文学家,说海王星外部有环,但始终没有发现。直到1989年,旅行者2号飞临海王星附近所拍的照片上,可以明显看到三条很窄的环,因此就用发现海王星时的三位功臣命名,最里面的环叫伽乐,中间的叫勒威那,最外面的叫亚当斯。这说明
①认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②客观条件限制了人们的认识 ③世界广度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④认识正确与否需要实践证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关于海王星外部有环的认识,由于受当时认识条件的限制,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最终由旅行者2号拍摄到的照片得以证实,因此,①②④都是符合题意的。③表述不恰当,不选。所以本题选D。
答案:D
12. 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能认识到什么程度。”这段话说明
A.认识事物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但本质永远把握不准
B.人们在每一层次上对事物的认识,都是认识发展中的一个顶峰
C.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
D.认识就是感知事物的现象
解析:题干表明人们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C项正确。A、B两项表述错误,不选。D项没有认识到感性认识应发展到理性认识,是片面的,不选。
答案:C
13.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领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A.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解析:题干说明卡尼曼教授在研究领域打破决策行为时,没有孤立地去分析,而是看到了心理因素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从而提出了新的观点,说明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B正确。A把心理分析扩大化,不正确。C、D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答案:B
14.下列对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凡是理性认识都是真理 ②凡是真理都是认识 ③凡是真理都是科学理论 ④凡是科学理论都是理性认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认识从程度上来说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分,二者都有正误之分,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所以,①错误。认识从正误上来说又包括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都属于正确的认识。因此,②正确。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才形成科学理论。因此,③错误。④是正确内容。因此,本题选B。
答案:B
15.古今中外,一切在科学上有成就的人,都是既勇于和善于实践,又勤于和善于思索的人。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没有区别的 ②科学理论能指导实践活动 ③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④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以及创造飞跃的条件,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题干说明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基础上勤于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成就。因此,③④是正确的。①没有看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在质上的区别,是错误的。②说的是理论的指导作用,与题干无关。因此,本题选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6. 材料一:我们党成立之初,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现在,党的十六大又郑重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发表的《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史诗谱写下去》重要讲话中指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结合材料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党的指导思想的每一次与时俱进的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中产生的,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认识深化、扩展和推移的道理。同时,在不同时期形成的这些理论对我国的社会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这又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参考答案:(1)①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党的指导思想的深化,是一种继承和发展,是适应当时的时代变化而发展的。②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能更好地指导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理论,对推进党的事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①党的性质决定它必须用先进的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②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理论的创新。③正是由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才极大地推进了党的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7. 台湾当局顽固地坚持“台独”立场,在其露骨的“台独”阴谋遭到人民的反抗时,又经常玩弄政治游戏,打着“公投”以反映民意或者打出和平与民主的幌子,去谋“台独”之实,欺骗和愚弄人民。
运用认识的根本任务的有关知识,谈谈对台湾当局假民主与和平搞“台独”的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认识的根本任务,要求我们在认识“台独”分子的言行时,不要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要善于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避免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只有认清“台独”分子的本来面目,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应对,才能维护祖国的统一。
参考答案:①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而事物的现象又是复杂的,因而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
②在台湾问题上,台湾当局迫于大陆和岛内人民的压力,往往在搞“台独”问题上制造一些假象,以混淆视听,迷惑人民群众。因而我们必须透过这些假象认识到它的实质及危害,努力实现祖国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