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巴马镇简介 巴马镇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中部,系县委、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全县物资集散地和唯一的建制镇。全镇占地面积 247 平方公里,共辖 14 个村 186 个自然屯 285 个村民小组及 4 个社区 105 个小区,总人口 6 万多人,境内聚居壮、汉、瑶、仫佬、毛南等五个民族。全镇耕地面积 13153 亩,农民人均耕地 0.46 亩。巴马镇区位优势独特,矿产资源丰富,长寿资源得天独厚。巴马镇是桂西东兰、巴马、凤山三县的交通枢纽,国道 323线贯穿镇境,距南宁 251 公里,东与大化县交界,南邻那桃乡,西与甲篆、燕洞、西山乡交界,北靠凤凰乡。著名的岩滩水库库区水面延伸至镇城下,航道上可抵贵州,下可达港澳,水面交通十分便利,城镇建设发展迅猛,通讯发达,电力充足,风景优美,发展一、二、三产业潜力很大,是投资经商建项目的最佳位置。巴马镇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其中辉绿岩、钛、猛、铜、矿泉水和金矿已成为该镇的六大矿产,这些矿藏都在近县城 3 公里以内,并都已实现“三通一平”,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全县有百岁以上老人 82 人,其中在巴马镇居住的就有 21 人。长寿老人常饮食的火麻液、黄珍珠玉米、茶油、竹豆、饭豆、长寿粉丝等食品十分丰富。长寿食品中格嘉王、格嘉糊、格嘉香酥、三蛇蛤蚧洒、蛤蚧大力神等远近闻名,特别是巴马香猪,远销广东、香港等地,已被国家审定为“中国香猪之乡”。目前,该镇境内投资兴建的矿产品和长寿系列产品加工厂已近 20 家。巴马镇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二二年全镇农业总产值 8816 万元(粮食总产量 1.1 万吨),非公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1989 家,从业人员 6843 人)营业收入32733.45 万元,总产值达 21827.73 万元,实现利润 1474.55万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 1564 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 3600 多万元。财政收入 576.67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6 元。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盛产水稻、瓜果、鱼类、香猪、木材等。主要工业有水泥、制糖、建材、淀粉、长寿食品、香猪加工等行业。全镇共有学校 61 所,在校学生 6376 人,在职中小学教师 542 人。巴马镇这块美丽的土地养育着一方团结的民族,干群齐心,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巴马镇的区位优势正日益凸显出来。燕洞乡简介 燕洞乡位于巴马县西南部,东与那桃乡相邻,南与田东县义圩镇、田阳县玉凤镇接壤,西靠所略乡,北与甲篆乡、巴马镇交界。乡府所在地离县城 26 公里,距南昆铁路田阳站 56 公里,323 国道线贯穿其中。全乡现辖 12 个行政村,206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 25424 人,总面积为 225 平方公里。燕洞乡有丰富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成为经济发展主要优势所在。现有宜林宜果坡地 176936.5 亩,水源涵养林 22156 亩,薪碳林 667.5 亩,用材林 64594.5 亩;油茶 51757 亩,油桐 524 亩,玉桂 6832 亩,八角 3250 亩,柿子 1210 亩,板栗 150 亩,李果 746.5 亩。现已探明的矿产有黄金、铜锑矿等,主要分布在龙田、同合、交乐等村。红水河流域水系的灵犀河和车斗河贯穿全乡,其中,灵犀河年均流量 25.4 立方米/秒,年径流量 92850 万立方米;车斗河年径流量 3196 万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为 0.24 万千瓦,其中小水电 0.24 万千瓦(车斗电站)。燕洞乡特色资源丰富,是“巴马香猪”的原产地之一,全乡年香猪出栏为 8800 头,年存栏 7500 头。年产蚕茧 4.5 吨;在北部的五个石山村,拥有 5000 亩天然生产的剑花,当地称之为观音莲,属仙人掌科植物,其花、芽、果均可食用,具有消化健胃等功能,每年夏、秋两季采花,年产干花 50 吨左右。燕洞乡近年来经济不断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进步。2002 年农业总产值达 3449 万元;粮食总产量为 6103 吨,财政收入完成 74.6 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1280 元,农林牧协调发展,盛产水稻、蔬菜、香猪、鸡鸭、木材等。全乡现有两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 943 人;小学 53 所,其中:中心校 1 所,完小校 11 所,在校学生 3498 人,全乡现有教职工 191 人。燕洞乡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巴马最有发展前景的乡镇之一,辖区内山青水秀,有神奇秀美的交乐天坑,有待开发前景的百甘洞,有清澈见底的灵犀河是一个环境优美的旅游胜地。甲篆乡简介 甲篆乡地处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部,东靠西山乡,西与那社乡相连,南接巴马镇,北邻凤山袍里乡,乡府所在地距离县城 19 公里。全乡现有 11 个村委会,175 个自然屯,185 个村民小组,2002 年总人口 24350 人。总面积 152 平方公里。甲篆乡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巴马至凤山二级油路横贯 8 个村,过境里程 38 公里;巴马至那社油路也经过 4 个村。全乡 11 个村,村村通公路。乡境内水力资源丰富,盘阳河流贯本乡 7 个村,河段长 30 公里,水能蕴藏量达 470 万千瓦,甲篆金边发电站装机容量为 500 千瓦,年发电量 140 万千瓦时。目前计划投资 9000 万元建设良湾电站,装机容量为 20000 千瓦;投资 8000 万元兴建百雄山电站,装机容量 8000 千瓦。甲篆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天下第一洞“百魔洞”在本乡坡月村境内;“百鸟岩”在甲篆村距乡府 1 公里。甲篆盘阳河油鱼味道独特。甲篆乡经济快速增长,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产要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甘蔗、木薯、油茶、油桐、八角、旱藕等为主。经过“八七”扶贫攻坚,村村通电、通四级砂路,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有合作医疗卫生室,11 个村开通了程控电话或移动电话,甲篆和坡月中心卫生院建起了门诊楼,医疗设备齐全。全乡现有油茶林面积 1.3 万亩,年产量 150 吨;有八角林面积 1 万亩,年产八角 100 吨,2002 年农业总产值 3163 万元,其中林业产值 192 万元。乡内有甲篆、坡月两个集贸市场,铺面井然有序,商品丰富,市场繁荣,个体摊点 458 个,从业人员 1500 人。每逢街日,赶集的均在 6000 人以上,贸易年成交额 2267 万元。乡办企业主要有建筑业、修理、建材、木制品、交通运输和食品加工业、旅游、饮食服务等行业,2002 年乡镇企业总产值 1486 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314 万元。全乡财税收入 88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362 元。全乡有乡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 28 个,学校 57 所,其中:中学 2 所,在校学生 661 人;小学 55 所,在校学生 3078 人。中小学教师 224 人,其中:中学教师 43 人。甲篆中学、坡月中学、甲篆乡中心小学以及 11 个村的中心完小校都有教学楼和活动场所,且各种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甲篆乡素有“长寿之乡”、“旅游之乡”美称。现有百岁老人 22 人,占 5.35,属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之一,1995 年以来,甲篆长寿旅游资源及“百魔洞”、“百鸟岩”旅游开发,吸引了区内外游客到甲篆旅游、定居。2002 年国家外交部组织日、美、英、法等 12 个国家记者团到甲篆考察旅游。那社乡简介 那社乡位于巴马县城西部,北邻凤山县,南接所略乡、东邻甲篆乡,西连局桑乡,距县城 40 公里,是 1984 年从甲篆乡分出来的新乡,总面积 173 平方公里。全乡现辖 7 个村委会,127 个村民小组,99 个自然屯,总户数 2841 户,总人口 14438 人(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准)那社乡属土山丘陵地区,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境内有两条溪流,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全乡土地总面积 17600 公顷,有耕地面积 890 公顷,其中水田 422 公顷,有宜林山地 8667 公顷,有林面积 4667 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62.5%,主要有松杉、油茶、玉桂、八角等树种,素有“油茶之乡”的美称。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有金、铜、铁、锰、煤等,其中已探明的微粒金矿点有 6 处,现已开采 2 处。2002 年粮食总产量 4112 吨,人均有粮 282 公斤。乡镇企业 248 个,从业人员 436 人。企业总收入 380 万元,工业总产值 90 万元。农业总收入 119.6 万元,农业总产值 2044 万元,财政收入 37.9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230 元。那社乡现有初中 1 所,小学(含教学点)28 所,在职中小学老师 113 人,在校学生 1810 人。卫生院 1 所,村级卫生室 7 个,医务人员 19 人。全乡 7 个村全部通公路。电视覆盖率 92%。所略乡简介 所略乡地处巴马县西南部 42 公里处,全乡总面积 219.94平方公里。全乡下辖 14 个村委会,195 个村民小组,175 个自然屯,总人口 25533 人(2002 年底统计数),主要居住着壮、汉瑶三种民族,壮族占 53.12%,瑶族占 20.48%。全乡境内东北面为石山地区,海拔 800 米至 1000 米,山峰林立,耕地少而分散,地表天河厚,人畜饮水困难。西南面为丘陵山地,土层肥厚,有灵岐河,已兴修水电站,水利条件好,是乡内主要产粮区。群众种植油茶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是全县油茶重要生产基地。年降雨量 1300 毫米。全乡耕地面积 12571.56亩,人均耕地 0.51 亩。其中水田 8065 亩,旱地 14547 亩。有林面积 99843 亩,其中油茶林 60978 亩,年茶果产量 100 万120 万公斤,人均油茶收入 100 多元。生猪存栏 10358 头,出栏 5956 头。近年来,该乡以香猪为重点,抓好畜牧业生产。畜牧业是该乡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畜牧业的发展上,以香猪生产为重点,注重生猪、山羊肉食品牲畜的养殖,把马、牛大牲畜的生产放在重要位置,培养草食肉兔养殖等特色品种,使全乡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畜牧业生产体系。所略乡坚持科技兴乡方针,大力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事业。全乡现有中、小学 17 所,卫生院 2 所,14 个村卫生室,图书馆 1 所。所略乡大力培植以油茶为主的支柱产业,全乡油茶林面积 8.2 万亩,年产油茶 2000 吨以上,素有“油茶之乡”之美称。2002 年全乡实现财政收入 39.6 万元,乡镇企业年产值 480万元,国民产值 4486.7 万元,人均产值 1757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315 元。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 5.7。全乡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西山乡简介 西山乡位于巴马的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大石山区,全乡有 10 个行政村,11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11715 人。2002 年农业总产值 1564 万元,财税收入 18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079 元。现有初级中学 1 所,乡级中心小学 1 所,村级中心小学 10 所,在校生 1220 人。有乡级卫生院 1 所,图书室 1 个,藏书 10000 册。全乡政治稳定,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等各项事业发展迅速。西山通信设备齐全,交通便利。距巴马县城 18 公里,东连东兰县武篆镇,南依巴马镇,西靠甲篆乡,北傍平洞乡。即将动工的东兰至巴马三级油路穿过西山乡腹地,交通四通八达。西山特产丰富。长寿食品主要有香猪、山羊、瑶鸡、火麻、豌豆、扁豆、苦玛菜等。香猪、山羊年出栏分另达 3.5 万头和 3.2 只。盛产何首乌、青天葵、环草、十大功劳、巴鞭草、土伏苓、岩黄莲等名贵药材。原始生态林面积达 10 万亩以上,有世界平分珍稀树种垒木和擎天树。其中有一棵擎天树高 58 米,胸径达 4.28 米,成为中国之最。西山有广西著名的旅游景点韦拔群二十一师师部旧址及弄友原始森林区。西山壮瑶民族风情独特。“三月三”、“正月初一”分别是壮、瑶青年的“情人节”。西山人杰地灵,是一个红色的革命根据地,闻名中国的有德高望重的黄荣等老一辈革命家,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参加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黄荣同志历任中央军委二局三科副科长、华东通讯学校、华东电信工程专科学校校长、上海电讯局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厅长、机械厅厅长、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要职。东山乡简介 东山乡地处都阳山脉腹地,位于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 47 公里,是右江革命根据地之一。东南与大化县板兰乡、北景乡及本县凤凰乡接壤,西北面与东兰县三石镇相邻。全乡总面积 136 平方公里,辖 8 个行政村 150 个村民小组 3583 户 11003 人,其中瑶族人口占 89.9%,壮族占 4.96%,汉族占 4.8%,毛南族占 0.34%。该乡地处大石山区,境内群山起伏,山峦叠嶂,地表无河系,山多地少,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地之称。全乡实有耕地面积 6829 亩,水田 10 亩,粮食作物以珍珠黄玉米、黄豆、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火麻为主,火麻年产量 83 吨。独特的养殖业是黑山羊、香猪、鸽子和乌骨鸡,土特产品有沙皮、钩藤、金银花、青藤等。2002 年粮食总产量 1714 吨,农业总产值 1848 万元,人均有粮 250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1025 元。全乡现有学校 24 所,其中初中 1 所,在校学生 158 人,小学(含教学点)23 所,在校学生 1078 人,卫生院 1 所,医务人员 6 人,具有较先进的配套器材。乡级油路贯穿全乡中央,8 个行政村通四级砂路,全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 65%。乡府所在地设有农贸交易市场 1 个,每逢 3、6、9 是街。东山乡是个少数民族聚居之乡,其中有土瑶、番瑶、安定瑶 3 个支系。他们各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射弩、打陀螺是这里土瑶的民间体育传统,文钱被称为“射弩之村”美誉。番瑶有自己独特、华丽、别具一格的服装,还具有打铜鼓、吹唢呐和唱山歌等习俗,每年农历 5 月 29 日为“祝著节”,以纪念创业母神秘咯陀的生日。凤凰乡简介 凤凰乡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东部,东邻东山乡和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西与巴马镇接壤,南为盘阳河,与大化瑶族自治县乙圩乡隔水相望,北靠东兰县三石镇,是巴马瑶族自治县的东大门。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巴马县城 28 公里。全乡现辖 4 个行政村,67 个自然屯,126 个村民小组,2002 年末总人口 10042 人。凤凰乡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全乡土地总面积 92 平方公里,其中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用地面积 10140 亩,企业等第二产业用地面积 35 亩,机关、学校、住宅等第三产业用地面积 350 亩,其它用地面积 30 亩。常年有效蓄水量 1000 多万立方米。生活和生产用水用电均可满足需要。323 国道(河田公路)与凤都(凤凰至都阳)公路在乡府所在地相接,交通十分便利,是巴马县东部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被誉为巴马的“金三角”。凤凰乡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全乡现有一个大型乡镇企业凤凰铁锅厂,历史悠久,年产利润 100 多万元。个体工商户 202 户。农业、企业和商贸服务业是全乡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2002 年全乡国民生产总会 2259 万元。财政总收 0.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264 元。农林牧全面发展,盛产蔬菜、生猪、鸡鸭、禽蛋、木材等。全乡现有普通中学 1 所,小学 7 年,在职中小学教师 90 人,在校学生 1543 人。有乡级文化站一个,藏书 1000 多册,有线电视普及率 70%,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多彩。那桃乡简介 那桃乡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南部,全乡总面积 189.1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4812 亩。乡政府驻地距县城 18 公里,现辖 8 个行政村,118 个自然屯,全乡有壮、汉、瑶三个民族,总人口 29640 人。境内巴平、巴岩油路贯穿,交通十分便捷。那桃乡地势平缓,丘陵居多,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丰富。近年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全乡粮食年产量 40130 吨以上,是全县的木茹产地、林业基地、板栗基地和甘蔗种植大乡,年财政收入位居全县第二位。因那桃乡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现已成为附近百林、巴马、朔良等乡镇最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市场交易的土特产品主要以药材、竹笋、生姜、八角、茶油、芭蕉等为主。此外,香猪、土鸭等也是闻名远近的土特产品。工业方面,主要以采矿业为主,有钛、硅、铜、铁、锰、金、滑石等矿产品和矿泉水。2002 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 4008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401 元。那桃乡现有 1 所中学,9 所小学,在职的中小学老师 202 人,设有乡级图书馆 1 个,藏书 3800 册,村村通广播电视,普及率达 100%。今年 4 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开展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历史性决策,给正在阔步前进的那桃人民提供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那桃乡大会战项目有 17 个大项 2868 个子项。目前全乡 2.9 万各族人民正以高涨的热情,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那桃而努力奋斗!百林乡简介 百林乡是在 1988 年 7 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大化县后,由原羌圩乡的阳春、那弄、罗皮、那莫和原那桃乡的平田村等五个行政村组成。百林乡位于东经 107.4 o,北纬 23.9 o;地处巴马县东南部,辖区面积 114.43 平方公里,东与大化瑶族自治县交界,南与平果接壤,西与田东县接界。全乡总面积 11244.5 公顷,占总面积 98.26%,最高海拔 650.7 米,最低海拔 178 米,属典型丘陵地区。全乡有林面积 3651.5 公顷,森林覆盖率 31.9%。全乡辖区内有五个行政村 68 个自然屯 93 个村民小组 3316 户 15496 人,居住着壮、汉、瑶三种民族。有耕地面积 9410 亩,其中:田 4700 亩,地 4710 亩,人均耕地面积 0.6 亩。全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全乡有实验学校一所,5 所村级完小校,13 所教学点,140 多名教师,2300 多名学生。有乡级卫生院一所,5 个村级卫生室。百林乡地处亚热带,春旱较严重。农业盛产稻谷、玉米、黄豆、板栗、木茹、花生、水果、甘蔗、桑蚕等。矿产资源有黄金、钛、锰、硅矿等。灵岐河贯穿全乡 20 公里,该河水产资源丰富,盛产鲤鱼、鲢拐鱼、桂花鱼等。河水最高水位是 20.60 米,最枯水位是 7.87 米,河流的最大流量为 2710m3/s,最枯流量为 0.68m3/s。平巴油路经乡府驻地,贯穿境内 20KM,距县城 42KM,距首府南宁 210K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