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余角与补角》说课稿
.说教材
教学内容
《余角与补角》选自北师大版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这节课是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直角、平角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光的反射、剪刀剪东西时角的变化等现象,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了有利于学习余角、补角、对顶角的问题情境,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提出了能引起学生好奇和思考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始,认识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学习余角与补角,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相交线的有关知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说理,并用有关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从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说目标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
知识目标:()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知道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能利用概念和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重难点
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因为它们是几何的基础知识,教学时可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结合的方法强调概念和性质的本质特征,突出重点。
难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因为性质的得到用到了推理的方法,而推理是初中生较难掌握的一种方法。教学时可采取直观认识和简单说理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难点。
.说教法
教法分析
数学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都得到发展。这节课我想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入手,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之上,组织学生进行重在讨论交流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建构对数学的理解,与学生合作完成概念的引入和性质的推导,因此我决定采用讲授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之中,经历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一方面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获益,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用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说设计
创设情境,展示新知
由光的反射这一学生在科学课上学过的知识导入,抽象出图,图中∠是入射角,∠是反射角。是法线,有∠∠,⊥,
图
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观察、交流,并思考问题:图中的角与∠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唤醒旧知,萌发对新知的求知欲,让全体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在各小组回答的基础上,导入两个新的概念: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这里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所画图形,把概念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即如果∠∠°,那么∠、∠互为余角,如果∠∠°,那么∠、∠互为补角。
讨论质疑,反馈练习
提出问题:
()概念中的“互为”一词如何理解?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是否一定有公共顶点或公共边?
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讨论、交流,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归纳:
()“互为”说明概念中的角是成对出现的,特指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这两个概念是一种数量关系,与两个角的位置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要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应引导学生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认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并加以归纳。]
一组快速抢答题:
()如果∠°,那么∠的余角等于多少?
()如果∠°,那么∠的补角等于多少?
()把互为余角的角连起来:
()如果∠°,那么∠的余角的补角等于多少?
()“已知∠∠∠°,那么∠、∠、 ∠互为补角”,这句话对吗?
()如果一个角的余角等于它的补角的四分之一,那么这个角等于多少?
[设计意图:用“抢答题”这种学生喜欢的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数学课堂变得快乐。]
在图中
图
()哪些角互为余角?哪些角互为补角?
()∠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讨论、交流,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归纳: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有不同理解层次的“问题串”,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都能对面临的数学现象给出自己的看法或理解,也就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实际操作,再展新知
图
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剪刀拿出来,对照课本“议一议”所提出的问题,经历操作、观察、交流的过程后,导入对顶角的概念:如图,直线与相交于点,∠与∠有公共顶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强调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
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补角性质推导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获得直观的体验,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并说明理由。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处理课本“议一议”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鼓励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习题,其中“数学理解”、、题为必做题,“问题解决”、题为选做题。
[设计意图:作业的分层布置是在课堂上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础上,用必做题练习让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用选做题练习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评价
本节课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创设了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提高能力,培养习惯;整节课始终让学生做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连一分钟都无法休息 零碎的时间实在可以成就大事业 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的更有价值 时间象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无返,毫不流连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就越感到失时的痛苦 得到时间,就是得到一切 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时间就是一种财富 时间一点一滴凋谢,犹如蜡烛漫漫燃尽 我总是感觉到时间的巨轮在我背后奔驰,日益迫近 夜晚给老人带来平静,给年轻人带来希望 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都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 时间乃是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但如果浪费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费 我的产业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它,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新想法常常瞬息即逝,必须集中精力,牢记在心,及时捕获。 每天早晨睁开眼睛,深吸一口气,给自己一个微笑,然后说:“在这美妙的一天,我又要获得多少知识啊!” 不要为这个世界而惊叹,要让这个世界为你而惊叹! 如果说学习有捷径可走,那也一定是勤奋。 学习犹如农民耕作,汗水滋润了种子,汗水浇灌了幼苗,没有人瞬间奉送给你一个丰收。 藏书再多,倘若不读,只是一种癖好;读书再多,倘若不用,只能成为空谈。 学习好似一片沃土,只要辛勤耕耘,定会有累累的硕果;如若懒于劳作,当别人跳起丰收之舞时,你已是后悔莫及了。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受到鼓舞,找出努力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