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304361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0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背景: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二、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时间:1949年9月21日;地点:北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预计海外华侨等600余人;内容:(简称“八个一”)一个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

2、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作用: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一个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个主席: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一个国旗: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一首代国歌: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一个首都: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一个纪年法:采用公元纪年;一个纪念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开国大典一、举行: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天安门广场;代表:毛泽东、刘少奇、刘伯承、陈毅和30万军民;

3、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意义: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 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三】西藏和平解放一、背景: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西藏宗教领袖之一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二、谈判:过程: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结果:1951年,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

4、大团结。第2课:抗美援朝中朝美(19501953)【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一、中国出兵的原因: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二、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三、经过: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著名的战役:上甘岭战役【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一、战斗英雄:黄继光(19301952年);

5、邱少云(19311952年);毛岸英(19221950年);杨根思(19221950年)。二、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三、.战争结果:1953年7月,美国侵略者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四、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第3课:土地改革(19501952)【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地改革的原因(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着大

6、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二、土地改革的经过:时间:19501952年底;地点:广大新解放区;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特点:经济上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性质: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重要的土地法。三、土地改革的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具体表现: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免除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7、: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知识延伸】一、人们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的原因:中国人民志愿军有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志愿军战士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许多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保卫了国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二、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战争性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中共中央的正确决策

8、、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英勇作战;志愿军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并在政治上实行中立富农的政策。这样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四、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31957)【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背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9、,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制定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事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1957年;巨大成就: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汽车制造厂、鞍山大型轧钢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五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四基地:东北基地、沿海基地、华北基地、西北基地;结果和意义:到1957年底,第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0、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规定了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三、会议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第5课 三大改造(19541956)【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原则: “自愿互利”;方法: 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方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结果: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二】公

12、私合营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时间:1954年起;目的: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方式:公私合营;创举: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二、三大改造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9561976)【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地点

13、:北京;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二、探索中的失误: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后果: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国民经济调整:表现: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开始实施,成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

14、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二】“文化大革命” 一、背景: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二、经过:开始:时间:1966年;指挥部:中央文革小组(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危害: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动乱局面:红卫兵运动,批斗“走资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结束: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这次政变,1971年9

15、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九一三事件);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影响: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三】建设成就一、巨大成就:钢铁: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工业布局: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也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新兴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交通: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生物: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16、二、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土雷锋。三、科技成就:1967年6月,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知识延伸】一、探索中严重失误的原因与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文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训: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的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

17、阶级斗争要作科学的分析;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1981)【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背景:“文革”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1978年12月;地点:北京;会议内容:思想上:冲破“左”倾错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

18、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三、地位:历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二】拨乱反正一、平反冤假错案:主要工作:为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平反,恢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的名誉;成果: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

19、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19781993)【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二、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实施: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发展: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四、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

20、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城市改革;主要内容: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第9课 对外开放

21、(19802001)【一】经济特区的建立一、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二、实施:开始:时间:1980年;兴办地点: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典型: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意义: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一、扩大: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

22、4个沿海城市;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开放一大批内陆市县。二、成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背景: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2001年12月;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

23、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2017)【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一、初步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二、中共十二大:时间:1982年;提出: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中共十三大:时间:1987年;阐明:邓小平为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邓小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注:

2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南方谈话:时间:1992年;内容(主要精神):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五、最终确立: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并创立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阐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

2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中共十五大:时间:1997年;行动方针: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指导思想: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意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召开:时间:2002年;地点:北京;报告:江泽民在向会上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

26、化国家;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义(地位):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召开:时间:2007年;地点:北京;报告: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

27、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含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意义(地位):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召开:时间:2012年;地点:北京;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指导思想: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中共十八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

28、,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召开:时间:2017年地点:北京;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报告:习近平在会上作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

29、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2012至今)【一】中国梦宏伟蓝图一、中国梦:提出:首次阐述: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首次阐述中国梦;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基本内涵:国家富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途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

30、福;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二、具体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形成过程: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2月,

31、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四、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三】新发展理念一、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时间:2015年10月;地点:北京;提出: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二、意义: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32、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一、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二、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三、举措: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影响: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四、意义: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

33、盛会、应付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识延伸】一、你知道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历史性巨变都是什么历史事件吗:1911年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78年改革开放。二、制定“三农”政策的最根本出发点: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现代化。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 民族大团结(19492006)【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背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

34、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提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五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立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维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

35、治区;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共同繁荣发展一、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二、举措及成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

36、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一、背景: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综合国力增强。二、“一国两制”: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背景

37、:“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二、谈判:中英谈判:中英两国政府经过两年谈判,于1984年1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五个“不变”: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变,北京除了派军队外,不向香港特区派干部,(意义:有利于港澳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中葡谈判: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三、回归: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行使香港主权。中华人民共和

38、国香港特别区正式成立;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四、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19492015)时间人物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武装解放台湾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 “和为上计”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八项主张胡锦涛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一、对台政策的制定:(见表格)二、海峡两岸的交往: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

39、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三通)。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开放措施。打破了海峡两岸近40年的隔绝状态,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1993年,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

40、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二】日益密切的交往一、原因: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二、表现: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知识延伸】一、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和启示:原因:香港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全国

41、人民的支持;启示:国力强盛是外交的后盾,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二、香港恢复主权后实行的五个“不变”: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变;北京除了派军队外,不向香港特区派干部。三、讨论:你如何看待祖国统一前景?说出你的理由:我对祖国的统一大业充满信心;理由: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祖国大陆经过改革开放后实力大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一国两制”为祖国统一提供了较好的途径。四、为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新石器时代,远古居民进入台湾;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元朝时期,设澎湖巡

42、检司管辖琉球;清朝初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年间,设立台湾府管辖台湾;马关条约签定后,台湾被日本占领;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归祖国。五、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础就是: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等。六、对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不同认识: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虽然都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但是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属于殖民主义时代的遗留问题,是主权外交的问题,而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因此,“一国两制”对台湾问题给予了很

43、大的灵活性。例如: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等等。七、现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有哪些: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两岸在经贸、文化各领域交流日益紧密。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 钢铁长城(1949至今)【一】陆、海、空军的建设一、 人民军队的建设:陆军:开始: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陆军,

44、兵种也比较少,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海军:开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发展: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已制造的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空军:开始:1949年11月11日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空军,空

45、军刚刚建立,就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我国军用飞机的发展历程:国外购买仿制自行研制,发展: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二】导弹部队的发展一、组建: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二、地位和任务: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实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三、改革: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三】新时代强军之路一、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二、五大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三

46、、指挥体系: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55)【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一、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外交环境: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三、提出与发展: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

47、处);发展: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正式提出)。四、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一、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二、万隆会议:召开: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地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意义: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1971至今)【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背景:联合国: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中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