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2内容(2学时)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传染病原微生物的传染病原微生物的传染病原微生物的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一、传染与传染病 二、传染结局及其影响因素二、传染结局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寄主的免疫力寄主的免疫力寄主的免疫力寄主的免疫力 一、非特异性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血清学反应血清学反应血清学反应血清学反应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二、主要的抗原抗体反应二、主要的抗原抗体反应 三、现代免疫标记技术三、现代免疫标记技术2 23第一节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传染病原微生物的传染l
2、l细菌的感染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或或传染传染l l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具体内容:外源或内源的少量寄生物突破其宿具体内容:外源或内源的少量寄生物突破其宿主的主的“三道防线三道防线”后,在宿主的一定部位生长后,在宿主的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寄生物如果长期保持
3、潜伏状态或亚临床的感染状态,寄生物如果长期保持潜伏状态或亚临床的感染状态,传染病就不至于发生;传染病就不至于发生;如果环境条件有利于寄生物的大量繁殖,并随之产如果环境条件有利于寄生物的大量繁殖,并随之产生大量的酶和毒素来损害其宿主,则宿主就患了传生大量的酶和毒素来损害其宿主,则宿主就患了传染病。染病。3 34病原菌pathogen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类菌称为条件致病菌4 45正常菌群v正常菌群正常菌群: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大量的,多种多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当人体
4、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样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物群,通称正常菌群(normal flora)(normal flora)。v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生物拮抗生物拮抗 营养作用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免疫作用 抗衰老作用抗衰老作用5 56肠道的正常菌群肠道的正常菌群健康青年粪便涂片健康壮年粪便涂片健康中年粪便涂片6 67部位部位主要菌类主要菌类皮肽皮肽葡萄球菌、类自喉杆菌、绿腋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丙酸杆菌、葡萄球菌、类自喉杆菌、绿腋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丙
5、酸杆菌、白念珠菌白念珠菌口腔口腔表皮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菌、类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菌、类杆菌、梭杆菌梭杆菌鼻咽腔鼻咽腔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菌、乳杆菌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菌、乳杆菌眼结膜眼结膜葡萄球菌、类自喉杆菌、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葡萄球菌、类自喉杆菌、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外耳道外耳道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胃胃一般无菌一般无菌肠道肠道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服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服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类杆菌、产气荚膜
6、梭菌、破伤风梭菌、双歧杆菌、真细菌、乳杆菌、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双歧杆菌、真细菌、乳杆菌、白念珠菌白念珠菌尿道尿道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阴道阴道乳杆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白念珠菌乳杆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白念珠菌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7 78 鼻咽腔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外耳道外耳道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口腔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肠道肠道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
7、、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阴道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皮肽皮肽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分布 眼结膜眼结膜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尿道尿道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8 89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致病条件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条件致病菌1、寄居部位的改变2、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9 910一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原理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原理病原微生物要引起机体发生传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病原微生物要引起机体发生传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8、:1.1.毒力毒力 荚膜荚膜能阻止吞噬细胞的吞噬能阻止吞噬细胞的吞噬 侵袭力侵袭力 毒性酶毒性酶能攻击、损害机体组织能攻击、损害机体组织 毒力毒力 外毒素外毒素(exotoxin)(exotoxin)G G+分泌到体外的分泌到体外的 毒毒 素素 毒性蛋白毒性蛋白 内毒素内毒素(endotoxin)(endotoxin)G G-释放的一种脂多糖释放的一种脂多糖 2.2.数量数量 3.3.侵入途径侵入途径101011毒素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人或动物有毒害的物质,主要由细菌、霉菌产生。外毒素(外毒素(ExotoxinExotoxin)在病原菌(在病原菌(G G+)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
9、分)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属于酶、酶原或毒蛋白。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属于酶、酶原或毒蛋白。内毒素(内毒素(EndotoxinEndotoxin)G 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化学成分为脂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化学成分为脂多糖(多糖(LPSLPS),在活细胞上而不分泌到体外,),在活细胞上而不分泌到体外,在细胞死亡自溶后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在细胞死亡自溶后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真菌毒素真菌毒素111112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区别要点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毒素来源来源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革兰阳
10、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在部分存在部分从活菌分泌出,少数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放菌崩解后释放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化学成分化学成分蛋白质蛋白质脂多糖脂多糖稳定性稳定性60-80 60-80,30min30min被破被破坏坏160 160,2-4h2-4h才被破坏才被破坏毒性作用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微循环障碍、休克、DICDIC等等抗原
11、性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作用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素121213内毒素的生物学效应热源质(Pyrogen)将内毒素注射到温血动物或人体内后,刺激宿主细胞释放的内源性的Progen内毒素的性质生物毒性生物毒性化学稳定性:化学稳定性:250250度干热灭菌度干热灭菌2 2小时小时一些注射用药如生物制品、抗生素、葡萄糖液和无菌水131314内毒素的检测家兔发热试验法家兔发热试验法费时、费工、费用大、灵敏度低费时、费工、费用大、灵敏度低鲎试剂法
12、(鲎试剂法(Limulus assayLimulus assay)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法(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法(Limulus amoebocyte 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testLysate test,LAL testLAL test)鲎、马蹄蟹鲎、马蹄蟹开放性血管系统、每只采血开放性血管系统、每只采血100100300ml300ml,血清呈现蓝色,血清呈现蓝色,含有血蓝蛋白和外源凝集素含有血蓝蛋白和外源凝集素LectinLectin 鲎血变形细胞裂解物可与细菌内毒素鲎血变形细胞裂解物可与细菌内毒素LPSLPS和磷壁酸发生特和磷壁酸发生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凝胶化
13、反应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凝胶化反应141415鲎试剂法151516类毒素(类毒素(Toxoid)将细菌的外毒素用将细菌的外毒素用0.30.4%0.30.4%甲醛溶液进行脱毒处甲醛溶液进行脱毒处理后,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抗原性)的生物制理后,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品。将其注射机体后,可以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将其注射机体后,可以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原性的抗体(具有免疫原性的抗体(抗毒素抗毒素)常见的类毒素常见的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肉毒类毒素肉毒类毒素161617细菌入侵的数量细菌入侵的数量与细菌的毒力成反比例与细菌的毒力成反比例毒力越强,引起
14、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毒力越弱,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大最小感染剂量引起宿主致病所需要的最少个体数量Salmonella typhi:108109CFU/宿主Vibrio cholerae:106CFU/宿主Shigella dysenteriae:7个/宿主Yersinia pestis:几个细胞171718细菌入侵的部位细菌入侵的部位各种致病菌有其特定的侵入部位各种致病菌有其特定的侵入部位与致病菌需要特定的生长繁殖微环境有关l呼吸道感染l消化道感染l创伤感染l接触感染l节肢动物叮咬感染l多途径感染传播方式与途径传播方式与途径181819 一一.非特异性性免疫非特异性性免疫(先天免疫,天然免疫)(
15、先天免疫,天然免疫)(先天免疫,天然免疫)(先天免疫,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机能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都有一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都有一定的防御,没有特殊的选择性,定的防御,没有特殊的选择性,有种的差异,有种的差异,在种内个体之间差别较小在种内个体之间差别较小非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1.1.生理性屏障:生理性屏障:生理性屏障:生理性屏障: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正常菌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正常菌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正常菌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正常菌群的拮抗;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群的拮抗;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群的拮抗;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群的拮抗;血脑屏障,血胎屏障。2.
16、2.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细胞的种类:巨噬细胞和大单核细胞,中性粒细吞噬细胞的种类:巨噬细胞和大单核细胞,中性粒细吞噬细胞的种类:巨噬细胞和大单核细胞,中性粒细吞噬细胞的种类:巨噬细胞和大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功能:吞噬作用、抗癌作用、参加免疫应巨噬细胞的功能:吞噬作用、抗癌作用、参加免疫应巨噬细胞的功能:吞噬作用、抗癌作用、参加免疫应巨噬细胞的功能:吞噬作用、抗癌作用、参加免疫应答、分泌活性物质(答、分泌活性物质(答、分泌活性物质(答、分泌活性物质(TNFTNF、IFNIFN、LAFLAF等)等)等)等)3
17、.3.正常体液因素正常体液因素正常体液因素正常体液因素(补体、溶菌酶、干扰素)(补体、溶菌酶、干扰素)(补体、溶菌酶、干扰素)(补体、溶菌酶、干扰素)191920第二节第二节 寄主的免疫力寄主的免疫力202021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天然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皮肤与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补体溶菌酶防御素获得性免疫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内菌感染的免疫212122大吞噬细胞屏障机构屏障机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天然免疫天然免疫皮与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小吞噬细胞体液因素体液因素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222223机体机体各部位的各部位的天然免疫成分天然免疫成分
18、232324 正常:排除和消灭侵入的病原菌正常:排除和消灭侵入的病原菌正常:排除和消灭侵入的病原菌正常:排除和消灭侵入的病原菌 异常:对病原菌或其他物质发异常:对病原菌或其他物质发异常:对病原菌或其他物质发异常:对病原菌或其他物质发 生强烈反应生强烈反应生强烈反应生强烈反应 正常:排除自身代谢废物和无用细胞正常:排除自身代谢废物和无用细胞正常:排除自身代谢废物和无用细胞正常:排除自身代谢废物和无用细胞 异常:识别紊乱,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异常:识别紊乱,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异常:识别紊乱,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异常:识别紊乱,导致自身免疫疾病 正常:处理突变的自身细胞正常:处理突变的自身细胞正常:处理突变的
19、自身细胞正常:处理突变的自身细胞 (癌细胞)(癌细胞)(癌细胞)(癌细胞)异常:引起肿瘤异常:引起肿瘤异常:引起肿瘤异常:引起肿瘤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免免疫疫功功能能242425252526巨噬细胞伸出伪足捕获入侵的大肠杆菌巨噬细胞伸出伪足捕获入侵的大肠杆菌 262627272728282829292930二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侵入机体的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侵入机体的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侵入机体的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侵入机体的抗原刺激形成的一种对该抗原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力。抗原刺激形成的一种对该抗原具有特异性的
20、免疫力。抗原刺激形成的一种对该抗原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力。抗原刺激形成的一种对该抗原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力。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不能遗传,特异性显著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不能遗传,特异性显著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不能遗传,特异性显著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不能遗传,特异性显著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免疫分子免疫分子免疫分子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303031(一)免疫器官(一)免疫器官 骨
21、髓骨髓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胸腺 法氏囊或类囊器官法氏囊或类囊器官 淋巴结淋巴结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脾脏脾脏313132(二)免疫细胞(二)免疫细胞T T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一种具有免疫胸腺依赖淋巴细胞):一种具有免疫胸腺依赖淋巴细胞):一种具有免疫胸腺依赖淋巴细胞):一种具有免疫活性的小淋巴细胞。成体中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活性的小淋巴细胞。成体中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活性的小淋巴细胞。成体中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活性的小淋巴细胞。成体中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后分布到外周淋巴器官及外周血中,执行细胞成熟后分布到外周淋巴器官及外周血中,执行细
22、胞成熟后分布到外周淋巴器官及外周血中,执行细胞成熟后分布到外周淋巴器官及外周血中,执行细胞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免疫功能。B 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骨髓中的多能(骨髓依赖淋巴细胞):骨髓中的多能(骨髓依赖淋巴细胞):骨髓中的多能(骨髓依赖淋巴细胞):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通过淋巴干细胞再分化为前细胞。前细胞在干细胞通过淋巴干细胞再分化为前细胞。前细胞在干细胞通过淋巴干细胞再分化为前细胞。前细胞在干细胞通过淋巴干细胞再分化为前细胞。前细胞在哺乳动物的骨髓中或鸟类的腔上囊中再分化成熟为哺乳动物的骨髓中或鸟类的腔上囊中再分化成熟为哺乳动物的骨髓中或鸟类的腔上囊中
23、再分化成熟为哺乳动物的骨髓中或鸟类的腔上囊中再分化成熟为B B细胞。细胞。细胞。细胞。其他淋巴细胞其他淋巴细胞其他淋巴细胞其他淋巴细胞:K K细胞、细胞、细胞、细胞、NKNK细胞、细胞、细胞、细胞、NN细胞细胞细胞细胞323233(三)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三)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抗原抗原抗原抗原(antigen,Agantigen,Ag)免疫原免疫原免疫原免疫原 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
24、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物质物质物质A.A.抗原的两重性:抗原的两重性:抗原的两重性:抗原的两重性:1.1.免疫原性(抗原性):能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性免疫原性(抗原性):能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性免疫原性(抗原性):能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性免疫原性(抗原性):能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2.2.免疫反应性(反应原性):能与它所产生的抗免疫反应性(反应原性):能与它所产生的抗免疫反应性(反应原性):能与它所产
25、生的抗免疫反应性(反应原性):能与它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333334 半抗原无免疫原性:半抗原无免疫原性:半抗原无免疫原性:半抗原无免疫原性:不产生抗体不产生抗体不产生抗体不产生抗体半抗原获得免疫原性:半抗原获得免疫原性:半抗原获得免疫原性:半抗原获得免疫原性:完全抗原有免疫反应性:完全抗原有免疫反应性:完全抗原有免疫反应性:完全抗原有免疫反应性:半抗原有免疫反应性:半抗原有免疫反应性:半抗原有免疫反应性:半抗原有免疫反应性:免疫机体AbAbAb343435353536决定免疫
26、原性的因素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分子大小:分子大小:分子大小:分子大小:一般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一般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一般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一般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化学组成与结构:化学组成与结构:化学组成与结构:化学组成与结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免疫原性芳香族氨基酸越多,免疫原性芳香族氨基酸越多,免疫原性芳香族氨基酸越多,免疫原性越强;分子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越强;分子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越强;分子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越强;分子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异物性:异物性:异物性:异物性:抗原来源与宿主的关系越远,抗原性越抗原来源与宿主的关系越远,抗原性越抗原来源
27、与宿主的关系越远,抗原性越抗原来源与宿主的关系越远,抗原性越强。具有异物性的物质分为强。具有异物性的物质分为强。具有异物性的物质分为强。具有异物性的物质分为1)1)异种物质、异种物质、异种物质、异种物质、2)2)同种同种同种同种异体物质和异体物质和异体物质和异体物质和3)3)改变或隐蔽的自身物质。改变或隐蔽的自身物质。改变或隐蔽的自身物质。改变或隐蔽的自身物质。免疫途径:免疫途径:免疫途径:免疫途径:多数抗原经皮内、皮下、肌注、腹腔、多数抗原经皮内、皮下、肌注、腹腔、多数抗原经皮内、皮下、肌注、腹腔、多数抗原经皮内、皮下、肌注、腹腔、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免疫原性最强;部分抗原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
28、后免疫原性最强;部分抗原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免疫原性最强;部分抗原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免疫原性最强;部分抗原口服也可。口服也可。口服也可。口服也可。机体应答性:机体应答性:机体应答性:机体应答性:其它:其它:其它:其它:如抗原的剂量、佐剂的使用,以及机体的如抗原的剂量、佐剂的使用,以及机体的如抗原的剂量、佐剂的使用,以及机体的如抗原的剂量、佐剂的使用,以及机体的年龄、生理状况、个体发育等多种因素有关年龄、生理状况、个体发育等多种因素有关年龄、生理状况、个体发育等多种因素有关年龄、生理状况、个体发育等多种因素有关363637373738 B.B.抗原的性质抗原的性质抗原的性质抗原的性质分子量大分
29、子量大分子量大分子量大 异物性异物性异物性异物性结构复杂结构复杂结构复杂结构复杂 特异性特异性特异性特异性C C抗原的种类抗原的种类抗原的种类抗原的种类(1 1)根据抗原的免疫性)根据抗原的免疫性)根据抗原的免疫性)根据抗原的免疫性a/a/完全抗原完全抗原完全抗原完全抗原既有抗原性,又有反应原性。如:既有抗原性,又有反应原性。如:既有抗原性,又有反应原性。如:既有抗原性,又有反应原性。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细胞、细菌外毒素、病毒、动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细胞、细菌外毒素、病毒、动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细胞、细菌外毒素、病毒、动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细胞、细菌外毒素、病毒、动物血清等物血清等物血清等物血清等
30、b/b/不完全抗原(半抗原)不完全抗原(半抗原)不完全抗原(半抗原)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只具有反应原性而只具有反应原性而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抗原性的物质。如:青霉素、细菌的荚膜多糖、无抗原性的物质。如:青霉素、细菌的荚膜多糖、无抗原性的物质。如:青霉素、细菌的荚膜多糖、无抗原性的物质。如:青霉素、细菌的荚膜多糖、小分子量的简单有机分子、大多数多糖、核酸、类小分子量的简单有机分子、大多数多糖、核酸、类小分子量的简单有机分子、大多数多糖、核酸、类小分子量的简单有机分子、大多数多糖、核酸、类脂及其降解物。半抗原和蛋白质结合,形成大分子脂及其降解物。半抗原和蛋白质结合,形成大分子脂及其降
31、解物。半抗原和蛋白质结合,形成大分子脂及其降解物。半抗原和蛋白质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即成完全抗原。复合物,即成完全抗原。复合物,即成完全抗原。复合物,即成完全抗原。383839C抗原的种类抗原的种类(1)根据抗原的免疫性)根据抗原的免疫性a/a/完全抗原完全抗原完全抗原完全抗原既有抗原性,又有反应原既有抗原性,又有反应原既有抗原性,又有反应原既有抗原性,又有反应原性。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细胞、细菌外性。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细胞、细菌外性。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细胞、细菌外性。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细胞、细菌外毒素、病毒、动物血清等毒素、病毒、动物血清等毒素、病毒、动物血清等毒素、病毒、
32、动物血清等b/b/不完全抗原(半抗原)不完全抗原(半抗原)不完全抗原(半抗原)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只具有反应只具有反应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抗原性的物质。如:青霉素、细菌原性而无抗原性的物质。如:青霉素、细菌原性而无抗原性的物质。如:青霉素、细菌原性而无抗原性的物质。如:青霉素、细菌的荚膜多糖、小分子量的简单有机分子、大的荚膜多糖、小分子量的简单有机分子、大的荚膜多糖、小分子量的简单有机分子、大的荚膜多糖、小分子量的简单有机分子、大多数多糖、核酸、类脂及其降解物。半抗原多数多糖、核酸、类脂及其降解物。半抗原多数多糖、核酸、类脂及其降解物。半抗原多数多糖、核酸、类脂及其降解物。半抗原和蛋白
33、质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即成完和蛋白质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即成完和蛋白质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即成完和蛋白质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即成完全抗原。全抗原。全抗原。全抗原。393940(2)根据抗原结构分)根据抗原结构分以细菌为例,可分为:以细菌为例,可分为:以细菌为例,可分为:以细菌为例,可分为:菌体抗原菌体抗原菌体抗原菌体抗原 整个菌体作为抗原整个菌体作为抗原整个菌体作为抗原整个菌体作为抗原鞭毛抗原鞭毛抗原鞭毛抗原鞭毛抗原 存在于细菌的鞭毛上(存在于细菌的鞭毛上(存在于细菌的鞭毛上(存在于细菌的鞭毛上(HH抗原)抗原)抗原)抗原)表面抗原表面抗原表面抗原表面抗原 不同的细菌表面抗原,
34、名称不一。不同的细菌表面抗原,名称不一。不同的细菌表面抗原,名称不一。不同的细菌表面抗原,名称不一。(3)根据抗原的来源不同)根据抗原的来源不同内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来自自身体内的物质来自自身体内的物质来自自身体内的物质来自自身体内的物质外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来自机体外面的物质,如病原性微来自机体外面的物质,如病原性微来自机体外面的物质,如病原性微来自机体外面的物质,如病原性微生物、动物血清生物、动物血清生物、动物血清生物、动物血清404041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某一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淋巴细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某一抗
35、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淋巴细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某一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淋巴细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某一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专一性,以及某一抗原分子只能与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专一性,以及某一抗原分子只能与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专一性,以及某一抗原分子只能与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专一性,以及某一抗原分子只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专一性。其物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专一性。其物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专一性。其物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专一性。其物质基础是:质基础是:质基础是:质基础是: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
36、inant):antigen determinant):是存在于抗原是存在于抗原是存在于抗原是存在于抗原分子的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一分子的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一分子的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一分子的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一般由般由般由般由5858个氨基酸残基、葡萄糖残基组成;通常一个个氨基酸残基、葡萄糖残基组成;通常一个个氨基酸残基、葡萄糖残基组成;通常一个个氨基酸残基、葡萄糖残基组成;通常一个抗原性物质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抗原性物质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抗原性物质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抗原性物质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抗原结合价:抗原
37、结合价:抗原结合价:抗原结合价: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414142共同抗原:共同抗原:带有共同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带有共同决定簇的抗原称为。类属抗原:类属抗原:存在于同一种属或近缘种属间存在于同一种属或近缘种属间的共同抗原,称为。的共同抗原,称为。异嗜性抗原:异嗜性抗原:指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指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抗原。交叉反应: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由共同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
38、抗体,可以和所有带有此决定簇的共生的抗体,可以和所有带有此决定簇的共同抗原起反应,这种反应称为。同抗原起反应,这种反应称为。424243.体液免疫体液免疫 以抗体为主的特异性免疫,称为体液免疫以抗体为主的特异性免疫,称为体液免疫以抗体为主的特异性免疫,称为体液免疫以抗体为主的特异性免疫,称为体液免疫 抗体:抗体:抗体:抗体:是由抗原刺激机体后而产生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是由抗原刺激机体后而产生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是由抗原刺激机体后而产生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是由抗原刺激机体后而产生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
39、nimmunoglobulin,IgIg)。)。)。)。IgIg主主主主要存在于血液的血清部分,含有抗体的血清叫抗血清或要存在于血液的血清部分,含有抗体的血清叫抗血清或要存在于血液的血清部分,含有抗体的血清叫抗血清或要存在于血液的血清部分,含有抗体的血清叫抗血清或免疫血清。免疫血清。免疫血清。免疫血清。4343441.抗体的种类抗体的种类人的免疫球蛋白一共有人的免疫球蛋白一共有5种类型:种类型:IgG、IgA、IgM、IgD、IgE。2.抗体的结构抗体的结构 5种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基本相同种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基本相同444445454546 所有的所有的所有的所有的IgIgIgIg都是糖蛋
40、白。都是糖蛋白。都是糖蛋白。都是糖蛋白。大部分大部分大部分大部分是球蛋白,少数是碳水化合物。是球蛋白,少数是碳水化合物。是球蛋白,少数是碳水化合物。是球蛋白,少数是碳水化合物。IgIgIgIg的分子量的分子量的分子量的分子量在在在在15151515万至万至万至万至100100100100万之万之万之万之间最大的是间最大的是间最大的是间最大的是IgMIgMIgMIgM,分子量为,分子量为,分子量为,分子量为90909090万万万万 每一个每一个每一个每一个Y Y Y Y型的抗体分子具有两型的抗体分子具有两型的抗体分子具有两型的抗体分子具有两个抗原的结合位点,能与两个个抗原的结合位点,能与两个个抗
41、原的结合位点,能与两个个抗原的结合位点,能与两个抗原决定簇相结合。抗原决定簇相结合。抗原决定簇相结合。抗原决定簇相结合。如果某种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如果某种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如果某种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如果某种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几类免疫球蛋白,其在血清中几类免疫球蛋白,其在血清中几类免疫球蛋白,其在血清中几类免疫球蛋白,其在血清中出现的先后次序的规律为:出现的先后次序的规律为:出现的先后次序的规律为:出现的先后次序的规律为:IgMIgMIgMIgM、IgGIgGIgGIgG、IgAIgAIgAIgA、IgDIgDIgDIgD、IgEIgEIgEIgE轻链C端464647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三、
42、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水解木瓜蛋白酶水解IgG 得到两个相同的得到两个相同的Fab段段和一个和一个Fc段。段。胃蛋白酶裂解胃蛋白酶裂解IgG 得到一个具有双价活性得到一个具有双价活性的的F(ab)2段和若干个小分子多肽碎片段和若干个小分子多肽碎片(pFc)474748484849494950505051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515152 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1.自然被动免疫自然被动免疫2.自然自动免疫自然自动免疫3.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4.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525253抗毒素细胞免疫制剂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
43、血清或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生物制品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535354 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获得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生物制品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亚单位疫苗DNA重组疫苗核酸疫苗治疗性疫苗545455区别要点区别要点区别要点区别要点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免疫物质免疫物质免疫物质免疫物质抗原抗原抗原抗原抗体或细胞因子等抗体或细胞因子等抗体或细胞因子等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出现时间免疫出现时间免疫出现时间免疫出现时间满,满,满
44、,满,2424周周周周快,立即快,立即快,立即快,立即免疫维持时间免疫维持时间免疫维持时间免疫维持时间长,数年长,数年长,数年长,数年数月数月数月数月短,短,短,短,2323周周周周主要用途主要用途主要用途主要用途预防预防预防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555556n n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在体液免疫中,由单一抗原:在体液免疫中,由单一抗原刺激机体,只激活一个刺激机体,只激活一个B B细胞克隆(无性繁细胞克隆(无性繁殖细胞系)而在机体内产生的一种抗体殖细胞系)而在机体内产生的一种抗体n n多克隆抗体:多克隆抗
45、体:在正常机体内所存在的、由在正常机体内所存在的、由于多种于多种B B细胞克隆分别接触相应抗原而产生细胞克隆分别接触相应抗原而产生的多种抗体的总和的多种抗体的总和565657575758 585859第三节第三节 血清学反应血清学反应抗原和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抗原和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血清学反应血清学反应是指相应的抗原与抗体是指相应的抗原与抗体在在体外体外一定条件下作用,可出现肉一定条件下作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凝集现象。在微生眼可见的沉淀、凝集现象。在微生物检验中,常用血清学反应来鉴定物检验中,常用血清学反应来鉴定分离到的细菌,以最终确认检测结分离到的细菌,以最终确认检测结果。果。5
46、95960一一 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l特异性特异性特异性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l可逆性可逆性可逆性可逆性 :AgAg、AbAb是分子表面的结合,其复合是分子表面的结合,其复合是分子表面的结合,其复合是分子表面的结合,其复合物相当稳定,但有可逆性。物相当稳定,但有可逆性。物相当稳定,但有可逆性。物相当稳定,但有可逆性。l定比性定比性定比性定比性 :AgAg、AbAb是按一定的分子比例结合的,是按一定的分子比例结合的,是按一定的分子比例结合的,是按一定的分子比例结合的,只有比例适合时才会出现可
47、见反应;只有比例适合时才会出现可见反应;只有比例适合时才会出现可见反应;只有比例适合时才会出现可见反应;l条件依赖性:条件依赖性:条件依赖性:条件依赖性:适当的反应条件(温度、适当的反应条件(温度、适当的反应条件(温度、适当的反应条件(温度、phph)l阶段性:阶段性:阶段性:阶段性: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时间短,不时间短,不时间短,不时间短,不可见;可见;可见;可见;可见,时间较第一阶段长可见,时间较第一阶段长可见,时间较第一阶段长可见,时间较第一阶段长606061抗体攻击抗原(中间是抗原)抗体攻击抗原(中间是抗原)616162626
48、263三、血清学反应的类型三、血清学反应的类型l1)凝集反应)凝集反应l2)沉淀反应)沉淀反应l3)补体结合反应)补体结合反应6363641凝集反应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电解质参与下所形成的肉眼可见体结合,在电解质参与下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其中的抗原)。其中的抗原称为称为凝集原凝集原,抗体称为,抗体称为凝集素凝集素。在该反应中,在该反应中,因为单位体积抗体量大,做定量实验时,应因为单位体积抗体量大,做定量实验
49、时,应稀释抗体。稀释抗体。646465)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如细菌和细胞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出现的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on reaction)。656566a.玻片凝集法是一种常规的定性试验方法。原理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常用于鉴定菌种、血型。如将含有白叶枯病菌抗体的血清与待检菌液各一滴,在玻片上混匀,数分种后若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即为阳性反应,证明该菌是痢疾杆菌。此法快速、简便,但不能进行定量测定666667一种塑料试验板676768b.试管凝集法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多用已知抗原来检测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因为要测定抗体的含量,故将待检查的血清
50、用等渗盐水倍比稀释成不同浓度,然后加入等量抗原,37,24小时后观察,血清最高稀释度仍有明显凝集现象的,为该抗血清的凝集效价。686869试管凝集法示意图696970c.Microtiter Agglutination微皿板(微皿板(96孔板)孔板)凝集法1)Microtiter plates are plastic and usually contain 96 wells2)More efficient way to do assay as opposed to tubes707071微皿板微皿板凝集法示意图717172)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抗体)可溶性抗原(抗体)先吸附在一种与免疫无